登錄???|???注冊
本書是對2004年安徽省天長市安樂鎮紀莊出土的19號(M19)漢墓木牘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整理、釋讀與研究。包括概述、木牘彩色圖版與釋文、木牘紅外線圖版與釋文、釋文注釋、發掘報告、木牘研究等。天長紀莊漢墓出土的34枚木牘內容豐富,包括戶口簿、算簿、書信、禮單、藥方等,為研究漢代書儀和地方社會提供了豐富資料和實物樣板,在中國簡牘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 ·文物考古 ·21.2萬字
書稿以清水江流域碑刻為核心史料,從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分析碑刻里的移民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揭示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民族聚居形態的內在機理;對碑刻里展現的秩序世界進行考察,通過“款組織”、爭江案、江步制度、“栽巖議事”、“府示立碑”以及鄉村公共秩序等事項,分析了官民在清水江地區建立社會秩序的路徑和展衍過程;此外,勾勒了碑刻里的“女有外行”,展現了少數民族婦女們較高的社會活動能力以及她們分享社會話語的權利。
李斌 ·文物考古 ·26.2萬字
陳丹青推薦!從北魏到AI時代,一本書了解云岡石窟的前世今生。圖文并茂,70余幅黑白攝影珍貴資料,10張高清滿版大圖,領略云岡石窟藝術的精妙與慧心。內含路線指南,游覽云岡石窟前不應錯過的必備之書。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由皇家開鑿的石窟群,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不可錯過的瑰寶。《云岡: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關于云岡石窟與歷代云岡人的歷史非虛構作品,講述了一段關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們虔誠發愿,要在靈山巨巖之上營造出一個勝極的佛國。”北魏時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主持云岡石窟的開鑿建設。孝文帝、馮太后時期,石窟建設愈發興盛,北魏后期則逐漸衰微,云岡石窟歷經多次荒廢與重建,甚至一度經受著嚴峻的盜鑿考驗,直到近代被考古學家再次關注,才遏止了更多的國寶流浪海外。本書爬梳了云岡石窟的歷史沿革,亦講述了無數云岡人的故事:一舉奪回學術主動權的中國云岡學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開辟新賽道的云岡守護者、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用古建筑學思路還原石窟工程營造的新一代學者彭明浩,保護石窟的文物醫生們,努力留下石窟今日樣貌的數字化采集工作者們……人是萬物的尺度,亦是文明的核心,云岡不但向世人展示跨越千年的石窟藝術之美,也彰顯了以短暫生命去連接永恒的人性之美。
蒯樂昊 ·文物考古 ·8.5萬字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從境外搶救入藏了一批戰國時期竹簡,學界稱之為清華簡。清華簡的內容多為早期的經史類典籍,其中除了可與《尚書》等傳世古書對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則是已失傳兩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見的佚篇,對于準確認識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國早期歷史均有重要學術價值。清華簡所帶來的新知識以及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更新,已經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與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對清華簡中見于《逸周書》或與之體裁相近篇目(《命訓》《程寤》《皇門》《祭公》《保訓》《封許之命》)的英譯及背景知識介紹,同時對《逸周書》的文本流傳情況提供了一些見解。主要讀者為海外從事早期中國研究的學者以及對中國古代文明有興趣的一般讀者。
(美)夏含夷著譯 ·文物考古 ·12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面向專業研究者與大眾的綜合性學術著作,旨在回顧、總結甲骨文發現120年來有關甲骨文基本知識、甲骨文與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發現發掘以及幾代學人的研究探索、繼承弘揚、開拓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作者歷數甲骨學在政府的支持下,甲骨文研究成果逐漸普及化、大眾化,甲骨實物與甲骨書法逐漸走進人民大眾,進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甲骨學然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開始了政府推動下的甲骨學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的新階段。
王宇信 (韓)具隆會 ·文物考古 ·38.3萬字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上編,商代考古的論文14篇,既從宏觀上總結數十年來殷墟地區商代考古發掘的收獲,也從微觀上對殷墟發掘中發現的一些遺跡(如基址、墓葬、車馬坑等)及遺物(如青銅禮器、兵器、刀等)進行具體的研究。下編,甲骨學與文字學的論文26篇,內容涉及甲骨的整治與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斷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釋、研究;論述甲骨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并將二者結合來研究甲骨文的字義及卜辭中的相關內容,進而探討商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對殷墟出土的陶文進行整理與研究;對中國文字起源問題進行探索。本書運用甲骨文與考古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商代考古與甲骨學中的問題,研究方法較科學,觀點新穎,見解獨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劉一曼 ·文物考古 ·44.7萬字
本書作者通過對博物館藏品和已發表資料的研究,依據考古報告和歷史文獻,從功能、出土地、品類、數量、質地、使用痕跡等方面討論唐三彩的屬性,同時,結合古代文獻,對唐朝時期的唐三彩諸問題進行探析。此外,作者還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對唐三彩的鑒賞心得。
趙宇共 ·文物考古 ·10.2萬字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是在對甲骨文字形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探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文字學著作。本書在甲骨文中選取了104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例,窮盡收集了每個字的各種形體,以類型學的方法歸納類型,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出各種類型在王卜辭和非王卜辭各組類中的分布情況,并對各類形體作出詳細的說明和疏證,從而勾勒出每個字形的演變規律和演變譜系。以此為基礎,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總結歸納出甲骨文字形演變的“簡化”“繁化”“聲化”“異化”“訛化”的五大規律。甲骨文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材料,是漢語現在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源頭,也是漢語史研究的起點。字形是語言文字研究的基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研究,對古文字和古漢語的釋讀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郭仕超 ·文物考古 ·24.8萬字
劉未,男,1979年生,遼寧遼陽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宋元考古教學和研究。出版《遼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專著一部,發表《宋代皇陵布局與五音姓利說》、《蒙元創建城市的形制與規劃》、《中國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沉船所見宋元貿易陶瓷》等論文近三十篇。
劉未 ·文物考古 ·18.9萬字
本書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筑、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時對封建皇權的黑暗殘酷進行批判,揭示中國歷史走向二十世紀的民主自立的歷史必然性。
祝勇 ·文物考古 ·24.5萬字
殷墟甲骨、司母戊大方鼎和秦始皇陵兵馬俑……這些中華文明的瑰寶,用它們斑駁的身軀,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和《蘭亭序》……這些傳世國寶的背后,流傳著許多撲朔迷離的故事。鶴蓮方壺、金縷玉衣和佛指舍利,神秘國寶,驚世再現……本書分為五章,國寶驚世再現,千秋不朽匠人心,輾轉紅塵漂泊路,往昔夢華多少,海內孤品、絕世遺珍,講述了60個傳奇的國寶故事。生動流暢的文字,輔以200余幅珍貴的文物圖片,呈現給廣大讀者一席華美而精彩的文化盛宴。
冷林蔚 宋婉如編著 ·文物考古 ·50字
敦煌遺書指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獻為主體,在敦煌全境出土的古代文獻。作為敦煌遺書的重要部分,敦煌敘事文獻講釋了中國傳統的宗教哲學,載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民間文學和社會文化。20世紀以來,敦煌敘事文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逐漸被譯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本書基于活動理論框架,采用描寫翻譯研究方法,系統探究了敦煌敘事文獻英譯活動的產品、過程與功能,重構了制約該活動的翻譯規范,提出了敘事文獻翻譯活動的方法論理據。
桑仲剛 ·文物考古 ·16.1萬字
本書基于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早期鐵器時代至中世紀考古學文化與民族歷史的變遷過程,對黑龍江上游左岸、黑龍江中游左岸與結雅河流域、黑龍江下游的古代城址進行了著錄,并對材料較為豐富、調查和發掘工作較為深入的近三十座古城進行了專題研究,在現有研究條件下,盡可能地還原了這些城址的時空背景和地理環境,并就其文化遺存狀況和族屬性質等重要問題作了詳實的論述。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古代城址主要為挹婁、室韋、靺鞨、女真等中國東北古代民族所修筑。
(俄)扎比亞科·安德烈·帕夫洛維奇 (俄)扎伊采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 (俄)麥德維杰夫·維塔利·葉戈羅維奇 ·文物考古 ·33.2萬字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文古舊地圖收藏首屈一指,本書在對國家圖書館所蔵中文古代地圖進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材料,對中國古代各專題地圖的發展脈絡進行深入探討,并以此為基石,從國家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中揀選出可以代表各專題地圖發展脈絡的地圖加以專門介紹,由此更為全面、綜合地展現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脈絡。本書共收錄國家圖書館輿圖組組員論文59篇,從國圖的業務工作、古舊輿圖的全面俯瞰、專題輿圖的源流考辨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傳統輿圖的面貌,也介紹了國家圖書館長期以來在輿圖方面的工作情況。
白鴻葉 翁瑩芳主編 ·文物考古 ·42.6萬字
秦封泥是復原秦代職官制度、地理制度極為重要的出土文獻。由于其多為盜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國內外公私藏家,陸續發表在各種圖書、期刊、報紙、網頁,造成學者利用的巨大困難。有鑒于此,《秦封泥集存》對已公布的秦封泥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并根據封泥拓片、照片等內容進行去重處理,以求獲得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種、數量等信息,這將對秦的職官郡縣構成、變化以及秦的歷史研究等產生重要影響。
劉瑞編著 ·文物考古 ·18.1萬字
本書主要是選擇比較有特色、內容相對完整、有代表性的十種敦煌寫本蒙書:《新合六字千文》《開蒙要訓》《孔子備問書》《古賢集》《百行章》《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辯才家教》《新集嚴父教》《崔氏夫人訓女文》,分題解、錄文、校釋三部分進行了寫本的比對、校勘和注釋。“題解”部分總體介紹寫卷的基本情況、學界的研究情況;“錄文”部分結合各寫卷對文獻進行識錄;“校釋”部分對文獻進行校勘、注釋。希望通過對敦煌寫本蒙書的校釋,為學界進一步深層次研究這類文獻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校本。
王金娥 ·文物考古 ·18.9萬字
本書對河西地區發現的魏晉十六國時期鎮墓文、墓券做了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上卷收錄目前所見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89例,墓券、衣物疏、名簿、銘旌、爰書等墓葬文獻39例,其中包括河西地區新發現的墓券、衣物疏等,也包括吐魯番地區發現、體例、格式與河西地區相近的墓券或衣物疏等,并參照相關資料對鎮墓文逐一釋讀、斷句,并附之以摹本或鎮墓瓶、墓券相關圖片,為相關墓葬文獻的深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本書下卷對上述資料進行了專題探討,包括對河西走廊“薄命早終”類鎮墓文的研究、對墓葬出土文字資料和圖像資料的對比研究及其隱藏的社會歷史信息等的探求、對鎮墓文等出土文獻中的紀念信息梳理和其中反映的社會歷史變化的探究等,同時還揭示了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民眾社會生活狀況及喪葬習俗。
賈小軍 武鑫 ·文物考古 ·14.5萬字
敦煌寫本類書《應機抄》是敦煌文獻中的一種抄本文獻,是由書抄向類書編纂演進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部古代典籍,原卷現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1380。該書捃摭當時社會流行的諸子之要言與圣賢文章之粹語,便于觀覽,以供緩急可就而求焉,是唐代敦煌民間傳授日常基本知識和學養的蒙學教材或家中長輩勸勉誡勵子孫而抄錄的家學讀物。本書作者對《應機抄》寫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校箋,研究內容涉及寫卷的引書研究,寫卷的性質、內容及成書年代,編撰的社會歷史背景,寫卷所反映的唐代道德倫理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耿彬 ·文物考古 ·13.5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簡帛學是20世紀創建并取得豐碩成果的一門重要學科。百年來發現的大量簡帛,彌補了傳世文獻資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傳世文獻的誤記或謬篡,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經濟史、軍事史以及語言學、文字學、哲學、醫學、地理學乃至天文學等學科的重要資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多種學科的發展。本書全面展示了百年來出土的簡牘與帛書概況,包括出土地點、數量、形制、主要內容等,解析簡帛自身包含的各種規律,包括材料應用的規律、文字演變的規律、符號應用的規律、編聯形式的規律、典籍及文書分類的規律、收藏保護的基本常識等,以及百年來特別是1949年以來簡帛研究的曲折歷程,取得的成就,各種觀點的交鋒,代表人物等。
李均明 劉國忠 劉光勝 鄔文玲 ·文物考古 ·6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