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法門寺博物館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法門寺的歷史淵源、館藏珍品等。詳細講述了法門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宮廷文物、地宮的結構與格局,及中國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遠影響。走進法門寺博物館,讓文物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遙遠的絲綢之路推動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鑒,感受大唐開放、包容、繁榮和文明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6萬字
絲綢之路,是商業貿易之路,也是東西對話之路,是友好往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書作者從西安、碎葉、撒馬爾罕、布哈拉、伊斯坦布爾,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現場;并通過自己考古生涯中值得銘記的經歷,比如青海都蘭吐蕃大墓的發掘,對海底沉船“黑石號”的探密等等,看考古現場,讀出土文物,親眼見證遙遠的歷史,親手探索未知的文明。本書有大量考古現場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視覺盛宴。
齊東方 ·文物考古 ·7.7萬字
玉器是先秦時期重要的身份標志,玉器的使用則是當時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來對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個主題,從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和考古材料三個維度,對當時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綜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國早期玉器所蘊含的禮制傳統和政治文化內涵。
孫慶偉 ·文物考古 ·29.5萬字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是近年來發現的關于三國孫吳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內容是孫吳嘉禾年間臨湘侯國的一些行政簿書。所涉及的事務大都是臨湘侯國的要務,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臨湘縣廷日常行政的政務特征,也忠實地記録了當時臨湘侯國重點處理的甚至事關孫吳全局的上務與時務。對于這些吳簡的解讀與利用,是近年來歷史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本書即利用這批吳簡解讀孫吳制度乃至與漢、晉制度的關系的一次嘗試。全書結構清晰,分析深入,論述嚴謹,是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
凌文超 ·文物考古 ·22.6萬字
《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保護與營建研究》以古都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為研究對象,在對西安目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現狀問題進行總結和揭示的基礎上,探索“歷史遺址區域”體系構建和空間劃分的途徑,通過對社會功能維度、生態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探討,剖析西安大遺址與城市發展的過渡關系,并基于此提出了4種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的適宜性格局。作者對大遺址周邊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和相關要素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提出了可以繼續探討的工作路徑。其相關結論為目前被新區擴張威脅的城市邊緣遺址區以及主城區內的周邊面臨城市更新改造的遺址區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規劃模式。
呂琳 ·文物考古 ·15.9萬字
本書以元明清官窯為母體,對其上裝飾的番蓮花紋飾進行研究。借助工藝學、圖案學、植物學和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研究結果發現,裝飾在元明清官窯上的番蓮花紋飾,是一種集工匠之想象、皇室制度規范所創作的圖案裝飾。番蓮花紋飾的內容不但豐富且面貌多樣,包含了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屬性。番蓮花紋飾不但蘊含了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等豐富意涵,同時也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
王怡蘋 ·文物考古 ·9.2萬字
河潤華章人物風流:渭南市博物館,本書以文物古跡為基礎,介紹了渭南從史前、夏商周、秦漢到近代時期的發展變化,及不同時期對國家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講述了眾多盛世英杰、賢相良才、文化大家等渭南著名人物的典型故事及事件,讓文物“活”起來,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展示了渭南的深厚歷史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9.5萬字
大約距今10000年,浙江史前文化進入新石器時代。浙江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以上山遺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此后各個年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及浙江全境。本書展現了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基本面貌。從文化譜系角度,突破錢塘江南北兩元體系,重構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新譜系:錢塘江時期(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杭州灣時期(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時期(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回歸期(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蔣樂平 陳明輝 王永磊 ·文物考古 ·19.8萬字
本書是一部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資料的工具書,收錄1923~2006年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公開出版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和研究方面的中文書籍、報刊資料,兼收部分內部資料及若干相關學科的文獻。書中在以傳統方式編排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增加了圍繞學術研究專題編排的項目。
繆雅娟 ·文物考古 ·65.9萬字
《鳴沙習學集》,徐俊撰,收錄論文、札記、書評三十余篇,其主體都與敦煌吐魯番文學相關。全書按照論文、劄記、書評及附錄編排,大致分為先唐詩、唐五代詩、歌辭、學術史等四類,各類基本按寫作時間或發表先后為序,個別略具綜合性質者置于類末。作者自述其近三十年學術經歷云:“1986年前后,因為承擔責編陳尚君先生《全唐詩補編》(包括王重民先生等《全唐詩外編》修訂本)的緣故,我開始接觸敦煌寫本文獻,并嘗試對有關敦煌詩歌進行查考和輯錄。到1991年,基本完成敦煌詩歌寫本的普查、校錄;1995年完成《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初稿,并列入中華書局發稿計劃,2000年6月正式出版。……我曾取王重民先生《敦煌曲子詞集》、任半塘先生《敦煌曲校錄》和《敦煌歌辭總編》、饒宗頤先生《敦煌曲》等校讀對勘,因而對敦煌歌辭類寫本有所關注和了解。”因此,作者在敦煌吐魯番文學這塊學術沃土上,至今已孜孜耕耘三十年;而這本論文集的編纂,可以說是一次學術大豐收。隨著新材料的發現和信息技術的運用,作者在盡量存其原貌的基礎上,又對論文略有校正,足見作者學術之謹嚴。
徐俊 ·文物考古 ·39.7萬字
“空間表現”是中西藝術史研究的基本主題。本書致力于在漢唐藝術“模擬形似史”的大背景下,運用風格學方法,以北涼至盛唐敦煌壁畫之“空間表現”問題為契入點,把漢民族特有的空間表現方式與外來佛教題材的融合過程進行系統考察。將考古藝術品、傳世作品和文獻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并把風格史的演變置于其所在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從觀念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宏觀背景中闡釋風格之變。在具體研究過程中,以空間畫法這一基本視角,重新考察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中的某些重要議題,譬如北魏佛教美術之漢化改革,北朝晚期敦煌工匠集團的分工合作及粉本使用,以及唐代凈土式經變畫的圖式來源等,并力圖揭示出古代中國藝術在表現空間方面的獨特性。
張建宇 ·文物考古 ·24.6萬字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是目前所知國內新疆出土文獻中唯一尚未全面整理公布的大宗收藏,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書“最后的寶藏”,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2015年,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的全面整理工作正式展開。幾年來,研究團隊精誠團結,分工合作,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成果不斷。本書是這些成果的集結,共收錄36篇文章,內容涵蓋傳世四部典籍、佛經、道經、民間文書等,使我們對這批珍貴文獻、對中古時期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有更全方位的認識。
孟憲實 王振芬主編 ·文物考古 ·34萬字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系統的魏晉南北朝考古論著,按照城址、墓葬、手工業、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五個方面,對魏晉南北朝考古進行了全面總結和分析,探討了各類考古學遺存的發展演化規律,揭示了考古現象與歷史背景之間的關系,描繪了漢晉傳統文明、胡族文明、外來文明碰撞融合的狀況,以考古學方式展示了秦漢文明經由魏晉南北朝演變為大唐文明的具體過程。
韋正 ·文物考古 ·32.1萬字
本書通過收集和研究吳哥與暹粒地區保護與管理局(APSARA局)、保護吳哥古跡國際協調委員會(ICC)及各國,包括我國參加吳哥國際保護的相關文件與資料,匯總和梳理國內外對于吳哥國際保護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對吳哥國際保護項目的重要當事人進行直接的訪談,基本厘清了吳哥古跡國際保護工作的歷史與現狀,包括APSARA局的成立過程和主要職責,ICC的運作方式,以及各國參加吳哥國際保護的主要特點,旨在為國內大型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我國今后參加或主持此類國際保護項目提供參考。
王毅 ·文物考古 ·9.7萬字
漢家陵闕治世氣象: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本書以漢景帝的生平及歷史功績為史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陵園布局、南闕門及東闕門遺址、后陵陵園、宗廟遺址等漢陽陵遺址,陶俑、陶塑動物、陶制生活明器、建筑材料、印章和封泥等漢陽陵出土文物,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保護展示棚等漢陽陵遺址的保護展示。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8萬字
作為漢代特殊的喪葬藝術品,漢畫像石經歷了三百余年的發展進程,其在藝術史與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漢畫像石雖存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與時間發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漢畫像石在題材內容與構圖形式上卻存在明顯的趨同性與程式化特征。基于這一認識,本書從整體上揭示了漢畫像石圖像藝術所具有的主題思想——漢代生死觀,并以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為例分析了其圖像藝術所展現的漢代生死觀的發展演變歷程,揭示了該地域漢畫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另外,“宇宙空間圖式”乃是貫穿于整個漢畫像石發展始末的一條重要線索。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圖式與漢畫像石圖像藝術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并揭示了其所產生的文化淵源。
劉茜 ·文物考古 ·8.3萬字
固原自古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遺存星羅棋布,文化積淀層次身后。鎏金銀瓶,當屬國寶;羅馬金幣,璀璨奪目;古跡遺存,不勝枚舉。
楊明 ·文物考古 ·11萬字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編輯,中共黨史出版社和寧夏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作為《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的分卷,在全國省卷本中率先出版發行。《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被列為全國“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作為該叢書分卷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是在2009年至2010年全區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編撰完成,圖片近400幅。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文物考古 ·10.8萬字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以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午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的筆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楊泓 ·文物考古 ·9.4萬字
作者長期從事清史、滿族史研究,一向重視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的結合。2001—2019年二十年間,從事清朝史跡調查80余次。本書所收調查報告15篇,即其中第一批成果。內容包括各地八旗駐防遺跡、當地滿族今昔、“三藩”史跡、邊疆民族文化,以及戰場、關隘、衙署、會館、廟宇、古鎮、驛站的考察。報告注意搜集碑刻、史志、家譜、照片和口述資料等信息,重視記錄被采訪者的歷史記憶、有關民族認同和民族關系的表述。旨在對相關研究有所推進的同時,為了解清代歷史、民族、地域、文化提供一個新的窗口。
劉小萌 ·文物考古 ·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