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當今世界中,性無處不在。但它為什么能決定我們究竟是誰呢?是什么塑造了我們的性存在,我們的性存在又是如何塑造了我們?我們對于性的態度因為女性主義、宗教和艾滋病病毒發生了哪些改變?《性存在》這本性學小百科不僅討論了上述問題,而且探究了性規范的歷史演變,分析了當今圍繞性和性存在的主要爭議,特別是女性主義、戀童癖、同性戀政治、性教育、優生學等概念。
(英國)韋羅妮克·莫捷 ·社會學 ·7.9萬字
本書是激發當今學校網絡創新的實用指南。網絡連結下的創新學校,擁有可共享的教學方法、基礎設施和人才資源。兩位著名的教育專家在本書中詳細介紹了網絡學習平臺是如何改變教育的,并為學校網絡革命提供了詳細的指導。本書作者分享了200所新技術網絡學校和數十個創新網絡的典型案例和成果,展示了設計思維下的項目式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正在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教育創新模式,不僅如此,他們還總結了大量高效教學的方法和創新教學的策略。書中還提供了很多高效的協作創新信息,包括領導力、商業模式、學校治理等,這些信息將對學生的學習和學校的創新大有幫助,值得每一位教育參與者學習和借鑒。
(美)湯姆·范德·阿爾克 莉迪亞·多賓斯 ·教育 ·8.8萬字
繼暢銷書《全腦教學:影響全球300萬教師的教學指導書》之后,克里斯·比弗爾總結出了92個讓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游戲,涵蓋了數學、科學、語言、閱讀、寫作、考試等多個學習領域,讓孩子們真正享受學習樂趣,快速提高學習力。在全腦教學中,克里斯·比弗爾巧妙地將腦科學轉化為最具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左右腦,整合學生的聽覺、視覺、記憶、情感、理智等,創造性地運用成長型思維教學模式,培養心智俱佳的“全腦學生”。他認為成長型思維模式能夠讓學生懂得大腦的本質:大腦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不斷練習得以增強。這很容易讓學生信心滿滿,對學習充滿熱情,并對學習效果充滿成就感。
(美)克里斯·比弗爾 ·教育 ·8.2萬字
身為中小學的老師,面對這些精力充沛卻又時時需要大人看管照顧的孩子,是不是常常覺得力不從心?本書介紹了目前為止公認的最能有效管理學生,同時又簡單易行的“1-2-3魔法術”,搭配鼓勵良好行為的策略,管教學生將易如反掌。神奇的“1-2-3魔法術”,讓老師不用大吼大叫,只要數到3,學生就會自愿配合。老師在本書中可以學到,如何用“1-2-3魔法術”處理班上紛爭及管理秩序、迅速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學生更主動以及與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本書是老師管理班級的實戰指導圣經,提供了一整套系統的教學流程,讓老師上課時更有自信,除此以外,教師在面臨難以對付的教學突發狀況時,也能用“1-2-3魔法術”輕松解決問題。
(美)托馬斯·費倫 莎拉·簡·秀娜 ·教育 ·11.6萬字
作為當今世界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全球化”描述的是變化中的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和環境方面的發展進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進程在不斷加速并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作者以生動的語言展現了全球化的多個方面,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全球化”被賦予的新的含義。他試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全球化是從現代才開始的嗎?全球化是件“好”事還是件“壞”事?
(美國)曼弗雷德·B.斯蒂格 ·社科總論 ·6.4萬字
本書探討了各種情境下的理性選擇行為:與誰共度余生(確定狀態下的選擇);是否接受一次死亡率為25%的手術,在面臨恐怖襲擊之虞時是否搭乘飛機(不確定狀態下的選擇,前者概率已知,后者概率未知);以何種形式管理個人財產(特殊情形的不確定狀態,涉及金錢);一個國家在得知其他國家同樣躊躇于是否擴張核能力時,它自己該作何選擇(戰略選擇);選舉活動中“簡單多數原則”與比例代表制各自的相對優勢(集體選擇)。
(英國)邁克爾·阿林厄姆 ·社會學 ·6.1萬字
學習者需要具備技能和知識,但也需要意志力和興奮感,只有這樣學習才會變得更加深入,學習者才能堅持不斷地進行自我評估、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教師要想培養出具有評估能力的可見學習者,就必須促使每位學生具備這些品質和能力。事實上,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教會學生數學、閱讀、科學或任何其他科目,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其目前水平和目標水平的差距。培養學生的元認知思維: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明白自己下一步該做什么。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提問:通過反饋來修正和改進學習,不斷縮小水平差距。
(新西蘭)約翰·哈蒂 (美)南希·弗雷 道格拉斯·費舍 ·教育 ·8.2萬字
一扇進入人類心智的窗戶;一次針對語言與思想之間的關系最深刻的論述;一些令人信服、生動有趣的例證;一場思想之本質的探索之旅。[編輯推薦]當代最偉大思想家、TED演講人、世界頂尖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經典力作;語言學領域革命性著作,凝聚語言學、認知神經學和進化心理學等多項研究成果;語言風趣詼諧,故事引人入勝,結論富有洞見;湛廬文化出品。
(美)史蒂芬·平克 張旭紅 梅德明譯 ·語言文字 ·38.6萬字
上岸是流行于家長群的一個升學暗語,代表孩子沖刺重點學校成功。本書作者安柏,曾經只專注于事業,在孩子小學四年級時才突然意識到時間和形勢的緊迫,開始全力投入孩子的升學備戰,她把多年的職場經驗全用于教育,兩年后成功上岸。她的親身經歷折射出當下家長普遍的教育焦慮: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擇校擇的是什么?公立學校好還是私立學校好?好學校喜歡什么樣的孩子?是毫不猶豫地投入激烈競爭還是保持淡定心態佛系育兒?在眾說紛紜的觀念中,父母如何理性抉擇,又如何維系健康的親子關系?本書試圖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安柏 ·教育 ·15萬字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未來是極為不確定的,為了幫助學生為嶄新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學習。本書作者深入研究高效的教學策略,整合創新技術、教學實踐和學習環境設計,為教師提供了關于全速邁入“終身學習”時代的教學指南:教育的本質不是優勝劣汰:相信學生,信任他們的成長經歷;零基礎設計:利用最小的限制性,實現最大的創新性;發掘“以項目為基礎,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倡導有機化學習:開放而非固化的思維模式,對互聯的、互動性的數字化學習方式進行運用。
(美)查德·拉特利夫 帕姆·莫蘭 伊拉·索科爾 ·教育 ·12.7萬字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論綱》一文里提出的第十一條論綱,只有如下這句話:哲人們以往都僅僅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關鍵在于,去改變這個世界。本書前兩輯文字,涉及七位思想家,盡管在“思想光譜”中的位置并不一致(甚至完全對立),研究論域也迥然相異,然而他們恰恰均致力于以其學術著述來介入這個我們被拋身其內的日常世界。通過同這些思者所展開的批判性對話,本書力圖展現出作為“第十一論綱”的思想實踐的原初面貌。后兩輯所選文字,分別為直面日常世界的觀察與學術活動的現場發言。此兩組文字,亦旨在反對學術“專業化”與“工業化”趨勢,重新聯結學術與生活,進而重新激活“第十一論綱”。是以,本書所錄文字,不管采取論文、短評、訪談、札記、信箋或現場發言等形式,都有真實生命貫通其中,都是學思對日常生活的介入。
吳冠軍 ·社科總論 ·21萬字
我們人類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在138億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生命的舞臺剛剛搭好。約700萬年前,一些“類人猿”開始用雙腳站立。而在21世紀,人類試圖解碼自己的生命,希望窮盡關于宇宙、時間與自己的全部知識。700萬年不過是宇宙中的瞬息,人類卻已經從動物成長為已知宇宙中zui奇特、zui復雜的事物。《極簡人類史》是一部視野宏大、脈絡清晰的人類簡史,它把人類史放在138億年宇宙史的壯闊背景下,從“大歷史”的視角俯瞰人類從無到有的全過程。全書分為4章,以宇宙大爆炸為開端,從采集狩獵時代、農耕時代講到近現代,在短短200多頁的篇幅里,勾勒出人類發展中的主要線索,幫助我們理解人類這個物種的特殊性,以及我們在未來幾十年中即將面臨的挑戰。這本“極簡史”就像讀者在陌生領域中的導航地圖。在其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接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富有邏輯、互動連接的人類共同的故事。這個故事宏大、復雜,時而憂傷,時而催人奮進,并且將由我們繼續書寫下去。
(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社會學 ·8.2萬字
本書與《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中信,2015)并稱尼爾·波斯曼的“媒介批評三部曲”,其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檢討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文化、制度的負面影響。作者認為,技術和人的關系是亦敵亦友的關系,他之所以揭示技術的陰暗面,是為了避免技術對文化造成傷害。文化有三種形態:在工具使用文化階段,技術服務、從屬于社會和文化;在技術統治文化階段,技術向文化發起攻擊,并試圖取而代之,但難以撼動文化;在技術壟斷文化階段,技術使信息泛濫成災,使傳統世界觀消失得無影無蹤,技術壟斷就是極權主義的技術統治。本書揭示了技術壟斷階段各種“軟”技術的欺騙作用,撻伐所謂社會“科學”,譴責唯科學主義;辨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之異同,并為傳統符號的耗竭扼腕痛惜;號召人們以強烈的道德關懷和博愛之心抵抗技術壟斷,堅決反對文化向技術投降。
(美)尼爾·波斯曼 ·社會學 ·13.8萬字
語言學介于藝術與科學之間,這里有激動人心的發現和孜孜以求的答案。作者以時間為序,由“藝術”起始,轉向最新的科學研究,分述了史薊語言及其共同的源頭、語言的演變、語言固有的變化屬性、語法以及語音,最后以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語言學研究成果作結,既令人耳目一新又發人深思。
(英國)P.H.馬修斯 ·語言文字 ·5.9萬字
本書的目的不在于向讀者提供一個社會學概述,而在于呈現一種社會學的意識。通過引入對社會階級、犯罪與反常、官僚制中的工作方式、宗教和政治組織的變遷等主題的研究,作者深入探究了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與社會對個人的塑造之間的張力關系,并且展現了社會學作為一種視角在理解現代世界方面的獨特價值。
(英國)史蒂夫·布魯斯 ·社會學 ·6.6萬字
《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作者《心智與閱讀》丹尼爾·威林厄姆全新力作。威林厄姆根據自身多年研究教學的經驗,在每章的最后給出了一些應用啟示和問題討論。在閱讀時,必須先看到字母加以識別,再將那些字母組成單詞,將單詞組成句子,最后運用語法規則來理解這些句子。我們是如何完成這一道道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認知過程的呢?作者帶領我們從字母、單詞、句子、段落一步步解碼神秘的閱讀世界。只有了解了閱讀的這些心智過程,才能進一步解答為什么有些人喜歡閱讀而有些人不喜歡。
(美)丹尼爾·T.威林厄姆 ·圖書檔案 ·10.1萬字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馬克斯·韋伯代表性著作,影響深遠,至今仍被公認為經典名著。在本書中,韋伯闡明了他的重要觀點:新教信仰塑造了人們的倫理規范,沉淀為歐洲社會特有的文化特質和生活方式,成為理性資本主義精神,推動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一命題在學界引發了激烈爭論,韋伯針對這些批評進行的回應和闡釋,也一并收錄在本書中。
(德)馬克斯·韋伯 ·教育 ·16.3萬字
近些年來,相對主義與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與真理觀甚囂塵上,甚至成為了學術界的正統觀點。保羅·博格西昂在本書中檢驗了這些觀點,指出它們的根本缺陷,表明哲學仍然為常識提供堅若磐石的根基,即我們能夠對事物達成客觀理性的信念,而這種信念與認識者的社會和文化視角沒有關聯。
(美國)保羅·博格西昂 ·教育 ·6.6萬字
自傳上部《一個科學家的養成》以時間為順序,理查德·道金斯自述了從自己在非洲的童年生活,回到英國之后的求學生涯,在牛津攻讀研究生以及早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的情況,直到1976年出版成名作《自私的基因》過程。作者以真摯平實的語言,講述了眾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自傳下部《我的科學生涯》以主題為線索,分別講述了自己在牛津執教的39年里,參加學術會議、在圣誕大講堂講課、撰寫科普著作、拍攝紀錄片、創辦西蒙尼公共科普講座等人生經歷。作者一生撰寫了12本科普著作,這些作品編織的主題,體現了一個生物學家的世界觀。《自私的基因》出版經歷了哪些波折?非洲的童年生活對道金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牛津是如何影響了道金斯的一生?道金斯與他的妻子是如何相識相知的?道金斯是如何評價摯友史蒂芬·平克和賈雷德·戴蒙德的?這些問題的答案,盡在此書!
(英)理查德·道金斯 魏薇 ·社科總論 ·39萬字
《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讓孩子成為學習高手的樂園》由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愛德華·休姆斯駐扎惠尼中學(WhitneyHighSchool)一年,“蹲點”采訪而成,它由表及里地展現了一所偉大公立學校所具有的外在和內涵,并真實地剖析了美國優秀中學奇跡般契合中國現狀的教育模式。世界各地家長千里迢迢搬遷到附近學區,只為了孩子能進入惠尼中學。
(美)愛德華·休姆斯 ·教育 ·1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