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勵耘語言學刊》原名《勵耘學刊(語言卷)》,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語言學類重要學術集刊。2005年創辦,每年2輯。本集刊主要刊載漢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學術價值,或屬原創性理論,或為原始性資料,或者具有獨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選納入CSSCI集刊收錄名單。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 ·語言文字 ·22萬字
慈善是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慈善事業是充滿人道關懷的光榮而崇高的事業,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
吳玉才 ·社會學 ·32.3萬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著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雙重轉型。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使僵化多年的社會結構開始松動,人們的職業、身份、社會地位也隨之迅速改變,中產階層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應運而生。本書即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從特大城市入手,基于扎實的大規模調查數據描述、分析和研究中產階層的生成機制,在理論上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邏輯,具有重要的政策參考價值。
李友梅等 ·社會學 ·24.3萬字
本書以知識轉型為研究視角,按照“研究基礎→事實呈現→理論探索”的研究思路,用文獻研究法和歷史分析法對中美高校網絡課程的發展概況、階段性劃分以及相關理論進行整合和提升,建構出新的知識轉型理論分析框架;再依據“實踐考察→問題反思→對策建議”的研究思路,用因素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從知識轉型衍生的制度邏輯中考察中美高校網絡課程發展的趨同性和差異性,揭示出中美高校網絡課程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在問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中美高校網絡課程發展的未來方向。
蔣平 ·教育 ·24.6萬字
此書收集廣東省不少高校教師,中學教師等從事教育事業工作人員對這個階層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思想狀況的研究以及對因經濟關系和勞動關系,體制改革引發的問題進行思考的優秀研究報告。該選題對維護知識分子合法權益,調動改革,推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其中收錄了《創新高校工會工作建構和諧大學》、《中學教師心理壓力和健康狀況分析報告》、《試論高校工會維權工作的方法及其途徑》、《加強工會自身建設,促進和諧校園發展》、《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和創新活力的途徑和手段研究》、《高校績效工資分配方案的實證研究:基于廣東某大學學院的調研》、《以生為師:高校青年教師職業成長的創新路徑分析》等等論文。
廣東省教科文衛工會 ·教育 ·29.1萬字
明清漢語在漢語發展史上的地位極為重要,它不僅是上承唐宋元漢語、下啟現代漢語的樞紐,而且是大量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方言詞匯的直接源頭。明清漢語詞匯的南北差異非常顯著,但是迄今為止,其具體差異并不清楚,相關研究尚未展開。本成果對明清南北文獻進行通觀考察,發掘、甄選有比較價值的詞匯現象,全面比較和綜合分析明清南北用詞的異同,揭示其具體差異,以推動漢語詞匯史的研究,進而為漢語方言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和理論依據;同時,從詞匯南北差異角度為明清文獻方言成分和官話基礎方言的考定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詞匯材料,從語言內部和外部分析造成詞匯南北差異的原因,探索差異背后的規律和機制,對發掘歷史漢語地域差異的理論闡釋和語言學價值也多有裨益。
殷曉杰 ·語言文字 ·21.1萬字
本書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背景,以培養和訓練大學生創新素質為目的,完整地闡述了創新的意義,以及創新素質的概念、結構、影響因素及培養方法,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的作用機制和培養方式,以及如何從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及管理創新等方面進行拓展訓練,為新時代大學生創新教育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具體的方法參考。
李志 陳培峰主編 ·教育 ·25.8萬字
2012年,MOOC出現了,人們不斷追問,什么是MOOC?怎么做MOOC?這些問題一下子把我們帶回到了13年前,中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起步的時候。那時候,人們也在不斷地問:什么是網絡教育?怎么做網絡教育?從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到MOOC,中國網絡教育試點積累了哪些經驗和教訓?技術與教育之間到底存在一種怎樣的影響邏輯?本書上篇分析了中國網絡教育政策變遷的脈絡,以及公共服務體系、網院治理和網絡課程等三方面的有效實踐。下篇從教育的技術發展史、互聯網影響社會變革的理論基礎和互聯網影響下知識產業鏈的變革等三方面,對互聯網引起的這一場教育變革進行了全景式的分析。研究表明,每一種媒介技術都營造出一種全新的信息集+散平臺。這個信息集+散平臺不僅是社會合作的技術基礎,還是人類的社會認知工具。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知識生產將進入基于大數據的模式2階段;新的表達要素和知識裝配結構,將帶來新的知識分工和專業分工;全球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橫向布局,高等教育與企業等實踐機構之間的縱向關系,將發生一系列的調整。
郭文革 ·教育 ·23.1萬字
本書圍繞教育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需求及應對各種需求的技術應用,從互聯網+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基礎上破繭而出的過程,到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改變人類自身進而推動教育發展的過程;從互聯網技術的具體內容,到互聯網技術在互聯網+教育領域的應用開發實例;從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到互聯網+教育對其他產業的職業教育及終身教育的貢獻,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互聯網+教育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高萬林 ·教育 ·22.9萬字
本書以文獻學和史學史的視角為出發點,基于方志文獻考錄的成果,對南宋至今的浙江各類鄉鎮志書進行系統研究。梳理浙江鄉鎮志書的發展歷程、階段分期及其基本特點,綜論古今浙江鄉鎮志書的體例體裁、命名方式、編纂特色、修志群體等重要問題,闡述浙江鄉鎮志書在史料文獻、社會文化、文本記憶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宋代至今的各類存佚浙江鄉鎮志書進行考錄提要,重點探究編者概況、版本源流、價值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張勤 陳凱 ·社會學 ·22.4萬字
論文主要涉及版本、輯佚和校勘等文獻學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日本宮內廳宋版著錄情況,《錦繡萬花谷》等類書對于文獻輯佚的作用,阮元《毛詩》刻本和其他版本的比較情況,宋代經學家生卒年考,褚少孫學術淵源考等等。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圖書檔案 ·29.4萬字
探索報刊媒體融合新思路。本書是2016-2017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起征集的全國30家媒體探索媒體融合新模式的案例集。
趙旭雯 ·社科總論 ·21.5萬字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系列報告”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項目號13@ZH001)、“社科院創新工程重大專項”。本書為系列之一。本卷作者以民族學、人類學社會調查方式,客觀反映了21世紀以來新疆鄯善縣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衛生、語言等各方面的發展成就,及時準確反映鄯善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郭泰山主編 ·社會學 ·20.4萬字
為了幫助廣大考生有效備考實戰,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命題研究中心組織來自國內多所高校的命題研究人員,精心策劃、編寫了《考研英語真題王——題型全解+真題精講》。《考研英語真題王——題型全解+真題精講》共6章。第1章是對考研英語大綱的深度剖析。本章從考綱分析、考綱變化趨勢、備考指導以及應試技巧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解,旨在幫助廣大考生把握大局、厘清復習思路。第2~6章分別針對考研英語真題中的英語知識運用、閱讀理解和寫作3種題型進行分類詳解。每一章均包含對該題型的命題規律、解題技巧、解題策略的細致剖析,每章的歷年真題詳解部分收錄了2008年~2014年的7套面向該題型的真考試題,并配有詳細解析。
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命題研究中心 ·語言文字 ·26.3萬字
本書全面總結了農村改革30余年來,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經歷、角色地位的變化、相關的制度變遷。文章將新制度主義理論引入到農村婦女研究領域,多角度、多視角分析了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制約因素。第一次運用多源流理論和政策網絡理論對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國際、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規及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全面的羅列和分析。通過數據資料與政策文件的搜集、整理,為這段歷史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有中國特色記憶,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資料基礎。
劉筱紅 聶金山 ·社會學 ·20.7萬字
《世界漢學》旨在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全書分“漢學視閾”、“漢學名家”、“經典釋讀”、“藝術史辨”、“文學對話”、“文獻鉤沉”、“漢語研究”、“學者訪談”等版塊。
耿幼壯 楊慧林 ·語言文字 ·21.3萬字
本書以生態系統、人才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創業生態系統等基本理論為基礎,結合焦點訪談、深度訪談和案例研究,對區域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進行探討,總結了國內外不同區域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案例實踐,歸納了區域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框架模型,并提出了構建區域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對策思路與工作建議。
孫銳 ·社科總論 ·21.3萬字
由喻國明教授領銜的中國傳媒發展指數報告課題組,秉承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立足靜態與動態相滲透的觀察視角,著眼于從媒介的生產結構和規模、傳媒的盈利模式、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傳媒經營本身的發達和利用程度,以及媒介消費特征與宏觀經濟的關系等五個方面,搜尋、整合和挖掘我國現有的各種權威、經典的經濟統計和傳媒專業指標及數據,形成關于中國傳媒產業綜合發展水平的最新報告。本報告分為六個部分:主報告、分省市區報告、專項報告、研究專論、傳媒觀察、附錄。書名中的2014指出版年份,實際研究為2012—2013年的傳媒發展,觀察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
喻國明 ·新聞傳播 ·33.8萬字
《現代國家建構中的大學治理: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分析》突破現有大學治理研究集中于教育學的局限,從政治學視角切入,以現代國家建構為理論背景,深入闡釋中國現代國家建構與大學治理的理論關聯和實踐進路。書稿在理論建構的基礎上,對中國現代國家建構與大學治理互動的歷史演繹進行梳理,對現階段政黨—國家與大學治理互動的實踐邏輯進行剖析,并運用“質量工程”等典型案例進行實證分析,并就現代國家建構的中國式道路、國家與大學關系的調適以及大學內部治理進路進行了探索。
蔣達勇 ·教育 ·30.4萬字
吳天墀先生治學,非常強調“目光四射”,他認為,“一個人懂得當前的實際越多,對古代和外國進行研究也將增多了解、大有助益”;史家“若知古而不知今,務外而遺內”,便做不好學問。此書所收論著,則體現了著者這一學術志趣,對于宋史、四川地方史與近代學術史做出了獨到的觀察,具有真正士大夫的通達識見,言有盡而意無窮,值得學界取徑與師法。
吳天墀 ·社科總論 ·4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