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禪宗美學》對中國美學史上從莊、玄到禪的歷史轉換做了別人基本沒有做過的研究。作者從比較美學的角度考察了印度佛教被中國玄學所接納的過程,并試圖在與西方現象學的比較語境中揭示禪宗審美經驗的特質;還運用還原式描述的方法,從最基礎的禪的感性經驗入手,勾畫禪宗現象空觀的哲學史、美學史轉換線索,揭示了禪的感性經驗與其背后的哲學思辨、價值體系和心理特征之關系。
張節末 ·佛教 ·21萬字
《時空中的蓮花》(上下冊)是民初著名文學家夏丏尊根據日譯本《南傳小部經典》于1944年重譯的《佛陀本生故事集》。主要介紹佛陀的遠因緣、不遠因緣及近因緣,以及本生因緣故事。每篇均有序分(說明人或動物、樹神以及事、地)、主分(過去因緣)、結分(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并采用詩(偈語)、文結合的形式,以散文為主,中間夾雜詩句來闡述佛陀本懷。全書譯筆流暢、優美且自成一格,十分耐人尋味,允宜細細品嘗;亦可作為教育子女為人處世之寶典,幸勿錯過。
夏丏尊 ·佛教 ·27.5萬字
本書主要對道教的創立與早期發展、最基本的教義、主要的經典與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研究,提示出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征。對于我們理解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大有裨益。
湯一介 ·道教 ·21.3萬字
本書在柯恩逝世之后才出版,被視為他“最成熟的著作”。全書分為22章,從“上帝的獨一性”開始,柯恩以專題的形式分別選取猶太教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如創造、啟示、贖罪、律法等等展開討論,最終論證了猶太教不僅可以作為理性宗教的源頭,而且可以與理性宗教并行不悖、共同發展。柯恩將其前期的哲學思想融入了其猶太思想之中,哲學的理性與宗教的熱忱在本書中彼此交融,可謂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德)赫爾曼·柯恩 ·理論 ·42.5萬字
2008年以來,福建霞浦上萬村、屏南降龍村一帶發現了大量摩尼教文獻、文物,對霞浦摩尼教歷史、文化與文獻的研究,一時成為學界的熱點。本書主要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研究霞浦摩尼教歷史、文化、宗教儀式等內容,中編闡述霞浦摩尼教遺存踏查情況,進行文獻研究,下編以摩尼教文獻的整理與刊布為主,內容有《禱雨疏》《冥福請佛文》《點燈七層科冊》《興福祖慶誕科》《貞明開正文科》《奏申牒疏科冊》六件比較重要的文獻。
楊富學 敦煌研究院 ·理論 ·42.4萬字
《禪的行囊》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繼《空谷幽蘭》后的又一力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進行了穿越中國中心地帶的旅行,追溯了已經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脈之一的禪宗,其各代祖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游歷經歷,并訴說了他多年來對禪的深深體悟。
(美)比爾·波特 ·普及讀物 ·20.3萬字
大圓滿法是佛法中的精髓,猶如無價之摩尼寶,是超越輪回涅槃的究竟之法,而大圓滿前行則為其登堂入室之階梯。其內容是以吉美林巴大師所作的“不共前行”,和他的弟子多竹欽一世所撰寫的“共同前行”,兩大主軸合而為《大圓滿龍欽寧體能顯遍知妙道前行儀軌》,也就是通稱的《大圓滿前行》。大成就者巴祖仁波切為利益后世行者,特別闡述“大圓滿前行”,而成《普賢上師言教集》,作者即根據此《普賢上師言教集》及宜闊嘉扎仁波切的釋義而講述,于一九九六年完成初稿,后又參考阿格旺波尊者的《前行備忘錄》等前行釋論及資料,形成較完整之論述。
噶瑪仁波切 ·普及讀物 ·38.2萬字
《道藏源流考》,陳國符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對道藏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是學人研究道藏的第一梯航,是一部享譽國際的學術經典。本書初版于1949年,對三洞四輔經的淵源和傳授、歷代道書目及道藏的纂修與鏤板進行了考述,附有《引用傳記提要》、《道藏札記》。1963年出版增訂版,除了對上述內容有所增補外,又增入《道樂考略稿》、《南北朝天師道考稿》、《中國外丹黃白術考論略稿》、《說周易參同契與內丹外丹》諸附錄。此次新修訂版,改正了原版上的一些錯字,并根據陳國符教授在原書上的批示,補加了數百條新內容,對未及考據的疑點都盡量給出了確定的答案,又增加了陳國符教授《北宋玉音法事吟(線)譜考稿》和《明清道教音樂考稿》這兩篇研究道教音樂的文章。
陳國符 ·道教 ·34.6萬字
“空有之爭”指空宗與有宗的爭論,特指中觀派與唯識派的論爭。從佛教思想的發展來看,其貫穿佛教思想發展的整個過程。近代以來,隨著唯識學研究的盛行、三論宗典籍從日本傳回、藏傳中觀學傳入漢地,中觀與唯識之間的空有論爭被佛學研究者所關注。占據中國佛教傳統主流的如來藏思想對中觀、唯識的融攝已經無法回應當時學者的追問。所以,“空有之爭”通過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三系之間的理論交涉與學術論爭,成為近現代佛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丁建華 ·佛教 ·28.5萬字
本書聚焦不同宗教的心理學探究,既關注歷史又關照現實,既研究理論又重視方法,既有跨文化的研究也有跨宗教的研究,重視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整合,持續為宗教心理學學科建設貢獻力量。
金澤 梁恒豪主編 ·理論 ·21.3萬字
觀音信仰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普陀山逐漸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根本應化道場,并形成“一山特起萬山朝”之觀音道場信仰格局。本書運用歷史學、文獻學、哲學、宗教學、社會學以及田野調研的方法,將普陀山佛教放在中國佛教歷史演變的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從普陀山開山開始,以觀音信仰第一圣地的形成為思考焦點,以淵源和流變為核心線索,圍繞佛教制度、地理交通、宗派高僧、宗風闡揚、山志編撰、神圣空間、朝山信仰等展開系統研究,梳理出宋、元、明、清、民國等不同朝代普陀山佛教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階層的相互關系及其基本脈絡和基本特點,深入分析了普陀山神圣空間的生成邏輯和內在理路,全景式再現了普陀山佛教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
釋會閑 景天星 ·佛教 ·30.6萬字
商代是中華古文明的早期階段,中國歷史畫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記憶上前赴后繼地拉開。以古為鏡,可知興替。商代文明的發展時空,下啟中華文化演進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斷代史著述體例,通過有商一代歷史事象與制度名物的研究,尋繹中國社會傳統文化元素的由來、特征、品格與傳承,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資源。本卷考察商代圖騰殘遺信仰,系統探研上帝及帝廷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靈崇拜的代變、神靈權能和神性、祀所設置、人殉人祭,對甲骨文中的祭儀名類進行全面梳理,闡述王室周祭祀譜、有關祭儀和廟制,剖析宗教祭祀活動的性質,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層面諸如社會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社會學方面的意義。
常玉芝 ·理論 ·35.5萬字
自明末天主教再次傳入,福建鄉土社會中基督教與民間信仰共處的局面就一直延續至今。福建民間信仰內容豐富,尤以風水信仰、祖先崇拜和神祇信仰三者最為突出。本書采取新的研究視角,對基督教在福建傳播時,與福建風水信仰、祖先崇拜以及神祇信仰之間的沖突與融合現象進行了探討,并對基督教與福建民間信仰的共處關系,從七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反思。
范正義 ·基督教 ·20.9萬字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現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本刊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等。
《中國佛學》編委會 ·理論 ·21.8萬字
《印度佛教史》(AHistoryofIndianBuddhism)的作者是印度著名學者戈耶爾(S.R.Goyel),曾著有《印度古代宗教史》和《印度古代政治史》等多種著作。這部《印度佛教史》將佛教在印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放在印度古代社會和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綜合近百年來印度國內外學者,尤其是印度本國學者對印度佛教的研究成果。因此,這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長期以來,印度學者對印度佛教做了大量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他們具有熟悉本國文化傳統和掌握原始資料的優勢,而我們國內的佛教學者對這方面的情況了解很少。因此,翻譯和出版這部著作有益于我們國內佛教學者拓展學術視野。
(印度)S.R.戈耶爾 ·佛教 ·31.1萬字
本書通過對海外華人宗教文書個案的系統深入解讀,探討海外華人文化傳承的具體機制問題。書中在系統梳理1947年至1966年二十年間的德教紫系文獻的基礎上,從“儀式專家·儀式·文獻”三位一體的系統角度,全面考察新馬華人教派德教紫系由創立、建構到傳播、演化的過程,進而著重分析新馬德教紫系文獻,特別是乩文集的形成與傳播機制,討論新馬德教紫系在海外華人社會中傳承華人文化的具體機制。
陳景熙 ·理論 ·21.2萬字
中國的古建筑遺跡,主要分為漢式建筑、藏式建筑、伊斯蘭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四大系列,其中以漢式和藏式古建筑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兩度入藏考察,在繼承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等前輩開創的營造學社調查研究漢式古建筑方式的基礎上,觀察西藏不同時期佛寺建筑形態和發展進程,在藏式古建筑研究領域具有開創之功,建立了邏輯明晰、立論堅實、獨辟蹊徑的科學系統。書后所附近七十幅圖版是記錄西藏寺院歷史面貌的珍貴資料,已成為重建和修復這些古建筑的重要依據。除藏地佛寺建筑,書中也涉及甘肅、青海、內蒙古明末以前的藏傳佛教遺跡,也有專章討論元大都(今北京)、杭州兩地的藏傳佛教寺院。全書以巨量的建筑實物證據,展現出西藏歷史文化與祖國內地聯系越來越緊密的發展軌跡。
宿白 ·佛教 ·31.2萬字
星云大師回顧了他一生的弘法經歷,從大陸到臺灣,依靠著“佛教靠我”的理念,篳路藍縷,以佛教的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國際化為目標,使人間佛教在艱難的環境中發展起來。佛光山的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逐步拓展至全球,先后在世界各地創建三百多所道場,又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云水醫院、佛教學院,暨興辦西來、佛光、南華、南天及光明大學等,實現了他“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在回顧歷史中,這位近90高齡的智者,分享了他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最新認知。同時,還全面回應了以往媒體對佛教及佛光山的質疑,真誠囑托佛光山人:“希望后來者成為國家社會的一股清流,為社會增加養分。”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25.9萬字
以解釋藏傳佛教高僧無著菩薩(1295-1369年)所著的論典《佛子行三十七頌》為主線,濃縮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體方法。本書開篇即介紹了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義,是全書的縮影。全書主體結構為上、中、下三篇,共33萬余字。除了對《佛子行》進行細致深入的詳解,還系統地介紹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別是針對人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為人處事,與人和諧相處,提高自我修養,利益他人、造福社會等方面都作了廣泛闡述。著作的根本訴求是希望給社會各階層人士提供幫助,由此樹立良善、開闊、積極向上的正確人生觀,不僅有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更能營造幸福的生活。尤其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工作中的困難,運用書中開示的道理更能成為幸福人生的指南。總之,本書是構建在和諧社會的背景之下的一部豐富實用、循序漸進的佛學教程。
根讓仁波切 ·佛教 ·33.2萬字
太虛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佛教領袖,佛教改革的倡導者與實踐者。他以愛國愛教的信念、勇于革新的精神、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廣闊包容的胸懷,致力于推動近代中國佛教“教理、教制、教產”三大改革,提出了“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并不遺余力地創辦學校、培養僧才、廣傳佛法,對近現代中國佛教的復興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輯《北大佛學》再次推出“太虛研究”專號,特邀專家學者梳理相關文獻資料、發掘史實、闡發思想,以期推動相關研究。
王頌 ·佛教 ·2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