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本書試圖對這一時期的敘事詩進行系統的梳理。全書確定敘事詩的內涵,分析敘事詩產生的原因以及先秦、漢代、魏晉南北朝等不同階段的敘事詩的基本情況。圍繞不同時期敘事詩發展的內在理路,就熱點與焦點問題展開研究,描述與把握這一階段敘事詩的演進軌跡。并借鑒西方的敘事理論,從敘事模式上總結先秦漢魏六朝敘事詩。
李鴻雁 ·文學理論 ·24.3萬字
由情節發展和“隱性進程”構成的“雙重敘事進程”是本書作者在國內外首創的理論概念和研究模式。這是世界上對“雙重敘事進程”展開系統理論探討和實際分析的專著。它突破了從古至今聚焦于情節發展的敘事研究傳統的束縛,將視野拓展到與情節并列前行的“隱性進程”,并深入挖掘兩者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本書上篇從七個方面切入,建構了自己創新的理論體系。盡管這一理論可用于不同文類和不同媒介中含有雙重敘事進程的作品,但為了系統闡釋一個文類,下篇的“作品分析”聚焦于西方經典短篇小說,既揭示出不同作者如何建構雙重敘事進程,也揭示出同一作者如何采用不同方法創造雙重敘事進程。
申丹 ·文學理論 ·25.1萬字
女性地位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之一。民國幾十年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女性的法律地位在這一歷史時期卻逢遇了千年未有之變局。本書首次把民國女性法律地位之嬗變與中國現代文學書寫及二者的“互動”放到整個社會歷史政治文化變遷的大環境中進行系統考察,對民國時期傳統鄉土社會、都市空間、蘇區及解放區女性法律地位的嬗變與中國現代文學書寫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爬梳,以此探究民國女性法律地位、生存狀態改變的歷史進程及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文學對這一歷史進程的作用。本書是法律條文、歷史材料和文學文本的一種互文性考察,從女性史、法制史的角度重新審視并解讀了一些被以往文學史忽略的作家作品,對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作品也進行了新的闡釋,勾勒出一幅民國女性法律地位變遷的現代文學圖景,從而獲得對文學的新的闡釋空間和對這段歷史的新的理解,對當下社會女性生存狀態也具有觀照意義。
章敏 ·文學理論 ·25.5萬字
《一口氣讀懂十大名著懸疑》全書以《史記》、《紅樓夢》以及《聊齋志異》等十部中國古典名著為經線,以一百個問題為緯線,縱橫交錯、經緯相織,共同構成《一口氣讀懂十大名著懸疑》的主體框架。每一節又以問題為中心,將鏡頭切入到歷史現場,撥開時間劃痕留下的迷霧。《一口氣讀懂十大名著懸疑》基于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旨在解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探尋當代文化現象背后隱藏的歷史命脈。
鐘厚濤 仇愛麗 ·文學理論 ·20.1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壇正經歷著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性巨變: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百年不遇,數字化風暴的沖擊波及全球,文學所面臨的“市場境遇與網絡轉向”史無前例。有鑒于此,作者以探討市場與網絡對文學生產及其審美品質的考驗作為切口,對當代文學的生存現狀和發展態勢進行了別開生面的紀實性描述和學理性反思。該著立論新穎、視野開闊、語言精練,對認識和理解當代文學生產及其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理論意義。
陳定家 ·文學理論 ·28.4萬字
從清末特別是“五四”以來,中國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多次強有力的沖擊,國外文學對國內民眾思想的啟蒙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中俄文學關系是其中重要的一頁。《中俄文學關系十講》作者綜合大量兩國文學交往史料,梳理了從清末直至21世紀的中俄文學譯介史,對中俄文學之間的作家作品比較、風格流派、思潮交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書分十章,按照時間順序展開:中俄文學關系的早期發端—清末民初的文學關系—五四時期的俄國文學熱潮—蘇聯早期文學與中國左翼文學—俄蘇文學在四十年代的中國—俄蘇文學在五十年代的中國—六十年代的文學關系冰封期—俄蘇文學在改革開放初期—蘇聯解體后的中俄文學—21世紀初的中俄文學關系。
陳建華 ·文學理論 ·31.4萬字
本書意圖用“小說倫理學”的目光去“穿越”約瑟夫·海勒的小說作品,讓理論與作品彼此交往,從而以這種方式,讓它們各自的可能性能夠獲得更好地展開。小說倫理學是一種專門針對小說的新的倫理批評思路,這是它的第一次系統性實踐。這一思路借鑒了敘事學和修辭學等理論視角,將小說分成了故事、敘述、修辭等不同層面,從而所面對的小說倫理問題也分成了故事倫理、敘述倫理、修辭倫理等不同層面的問題。這也是第一次從倫理角度對海勒小說進行全面性解讀。倫理問題是海勒小說中的重要問題之一,不僅表現在小說主題中,也表現在小說的藝術形式上。本書在系統性的小說倫理學視角下,同時從宏觀與微觀、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文本的外在與內在等不同方面,全方位去追究海勒小說所傳達的多方面倫理意識,并在最后得出一種可能性的結論:海勒小說所意圖展現的是一種后現代的“生存倫理”觀念。
王濤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以魯迅話語整體為研究對象,多維度、系統性地描述和凝練出魯迅話語中的多重“圖式”:國民性話語和個人性話語的雙構模式、“鐵屋子”的“關系體”和“時空體”模式、還鄉小說的“回鄉者—故人—故事”結構模式、魯迅話語實踐的“雙漩渦”動態衍生圖式、“身外—抗世/身內—自省”的生命哲學圖式等。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魯迅話語的發生、魯迅話語的實踐、魯迅話語系統的原點、魯迅話語模式和生存模式的同構性等問題,推進了魯迅話語研究的系統化。其中,本書較有創見地以“雙漩渦”圖式對魯迅話語的“兩個中心”進行重新釋讀,發現了魯迅話語的關系系統性和動態衍生性,也由此重新繪制出魯迅以自反為中樞、悖論而平衡的精神圖像。
張春燕 ·文學理論 ·23.1萬字
本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宋書棚本與江湖派研究,涉及陳起等江湖詩人生平事跡考證,書棚本唐人小集等江湖派基本文獻研究;第二部分是元代文學文獻整理,在對海內外公藏元刻本進行目錄調查的基礎上,重點對現藏于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元刻元人別集進行敘錄,并對《全元文》所收虞集、楊翮文進行輯佚;第三部分是元代文學文獻考證,以個案的形式對偽托虞集的《杜律虞注》、偽托夏天祐的《正思齋文集》、偽托釋明本的《梅花百詠》七言絕句進行辨偽,并考證韓璧《云樵詩稿》等稀見元人別集版本的文獻價值;第四部分是元詩接受研究,包括日本五山時代與元朝的文學交流、晉安詩派與明末清初的元詩接受、法式善與乾嘉之際的元詩接受。
羅鷺 ·文學理論 ·21.7萬字
范曄有些才華,因卷入劉宋皇族內訌而被殺。其所處之南朝著史風氣興盛。受家學影響,其《后漢書》重儒術,崇王道,尊仁政,頌忠節,要“正一代之得失”。全書體例及人物,承自《東觀漢記》及諸后漢史著。范曄吸收前人成就,化為己用,新設類傳,人物類型的豐富性、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直逼《史記》;采用“牽連法”,使合傳更像一個整體;人物傳記,雖頭緒較繁,但前后關聯,雜而不亂。敘述語言簡中見密,簡中見麗,序、論為其親筆,傾向駢偭化,頗具婉轉頓挫之氣韻。這與宋初文學風氣、風格頗相一致,反映出南朝文史創作的相互影響與借鑒。
程方勇 ·文學理論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