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39評論

第1章 前言(1)

桂陽監

我不掩飾對趙匡胤的喜愛。最初讓我理解老趙,與"桂陽監"這個古代職務有關。桂陽,今屬湖南郴州,歷史上是盛產金屬的地方。西漢以來即在此地設采造業務,鑄銀、鑄銅什么的,管理其事的人稱"金官"。唐代以后,此地設"監",最高管理者相當于縣令。有材料說"桂陽監"冶煉的金屬數量幾乎占了大宋時期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三。這個數據未必可靠,但我知道另一個數據很可靠。《續資治通鑒》說:老趙曾經瀏覽桂陽監上報的生產數據,相當于每年進貢的白銀總數。看后,老趙對宰相說:"山澤之利雖多,頗聞采納不易。"山澤所能產出的礦產資源雖然很多,但我聽說采礦這工作很不容易。然后下詔:"減舊額三分之一,以寬民力。"減掉過去定額的三分之一,以此來寬解當地的民力。

老趙那時候正在省吃儉用,建了一個專門用來應對契丹的特別倉庫,一點點地儲存錢帛,揚言要用這筆錢贖回被石敬瑭割讓出去的中原土地;如果贖買不成,就用這錢招募天下勇士,武力收復燕云十六州。

大約十幾年前,我看到"桂陽監"案例時,有了一種奇異的感覺:帝制時代可能有很多記錄,是今天的人們難于理解的,或者也可以說,理解那個遙遠的帝制時代,可能需要丟掉一些尋常可見的行為模式。

正在千方百計"攢錢"準備打契丹的老趙,為何會主動減免白銀收入?他這是在干嗎?

怎么理解他的行為?我鉆進跟大宋有關的故紙堆里多年,開始檢索與這類疑惑有關的案例。

漸漸地,我理解了"趙匡胤時代"。從老趙出生的五代中期,到老趙駕崩的大宋初期,算起來,50年。這個歷史時期,我稱之為"趙匡胤時代"。現在,我試圖講述這段往事。

我自以為看清了五代亂世的因果和大宋帝國的由來,看清了趙匡胤建構并推演大宋文明的良苦用心。我把今天能夠看到的有關這些往事的一個個切片,也即"故實",連綴起來,你也許會跟我一樣,看到"趙匡胤時代"這半個世紀,又如何成就了中國傳統中最珍貴的東西--公道與仁德。

我的書里會說到很多很多亂世惡人。但你看到的邪痞人物、酷毒案例越多,越能明白何謂圣賢之心!

五十年的"故實",彌漫著暴戾兇妄的血腥之氣,也彰顯著公道仁德的圣賢之心。很多"故實",讀來回腸蕩氣、天地低昂,令人感慨、唏噓、贊嘆、驚奇……昔日大宋詩人蘇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讀到刺客攜鐵椎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的故實,不禁撫掌道:"可惜啊,沒有擊中!"然后滿飲一大杯老酒。又讀到劉邦表彰張良的故實,不禁拍案道:"君臣互為知音,難得如此啊!"再飲一大杯老酒。史稱"漢書下酒"。

帶著一點性情,去讀我的《趙匡胤時間》,太多的"故實",比博浪沙刺殺嬴政、漢帝國封賞張良,一點也不遜色,也足可以"下酒"。

神話

我說的是"故實"不是"故事"。"故實"與"故事"比,意思差不多,卻是比"故事"更靠譜、更有意味的歷史片段,一般都記載于正史或野史之中。它就是一個個歷史現場。有些"故實"看上去像神話。

譬如,關于趙匡胤出生,體有金色,散發異香,故取乳名"香孩兒"的記錄,就很像一個神話。我在有些時刻,愿意講述這些神話。神話自有一種人類學的來源。當閱讀者進行追問的時候,神話,有了寄托公眾褒貶和民間期待的民俗文化意義。正史、野史和民間傳說,為何愿意講述趙匡胤這類神話?有道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中唐、五代亂世以來,人心思治。在自由辯論條件下的公民票決、民選共同體首腦等制度都不存在的帝制時代,吾民期待圣君出世,收拾吾土金甌,恢復漢唐治世,解民倒懸--這種期盼向往,很普遍,也很正大。大宋興,天命有歸,吾民于百年亂世中迎來太平,于是,庶民茶余飯后,以或淳樸或恢詭之坊間想象,夸大其事;士大夫筆記寫作,以或搖曳或實錄之墨客文筆,推波助瀾;史官作傳,以或褒揚或貶抑之春秋筆法,取用舊聞,記錄為"英雄傳奇",于是,歷史記錄文本,有了神話。

趙匡胤的"香孩兒"神話,納入西方史家說法,就是一種"英雄傳奇"。這類源于神話故實的歷史講述模式,西史常見。讀格雷戈里的《法蘭克人史》,就會看到書中對都爾教區的主教大加贊頌,也講述了不少"奇跡",主教大人的"故實"有了"神話"性質,人物也因此(如俗話說的)熠熠生輝。

司馬遷弄《史記》,為何那么多"神話"?黃帝教化熊虎野獸,淳化鳥獸蟲蛾啦,圣女簡狄見到黑色大鳥掉下一個卵來,取而吞之,懷孕生出殷人先祖啦,另一個圣女姜原見巨人足跡,高興去踩,懷孕生出周人先祖啦,劉邦斬蛇起義,有了大漢王朝啦……諸如此類,這類"神話",實在是秘藏了一時的人文心理。所以司馬遷不去刪除它,就像西方史學家也不刪除這類"神話"一樣。

讀歷史,不要拒絕"神話"。"神話"里藏有人文"密碼"。

"神話",是照臨族群心理秘密的"神燈",從中可以破譯的信息不是一般的豐富。譏諷歷史記錄的"神話"為"荒誕不經""沒有價值",如此讀史,心靈就太過粗糙啦!實在說:勘透"英雄傳奇"的"神話"故實,它所蘊含的人類學價值,須別具只眼。進一步說:理解歷史記錄者為何記錄這些"神話"故實,更需要一點"歷史哲學"的知識背景。

這話展開有點復雜,可以簡略說說我的讀史體會。

讀史的三個進階

讀史,應有三個進階:一、知道歷史故實一樁樁,哪怕知道一個又一個邊角故紙中的所謂"稀見史料",也還不過是很小很小的讀史收獲。這不是件太難的事,勤快一點,多讀書就可以做到。

二、從史中覷見歷史故實后面的民心向背、族群愿景、種種"迷信"記錄的人類學意義空間,以及感同身受地理解歷史人物痛苦的哭泣、歡樂的微笑、不知所措的惶惑,如此讀史,或治史,會更有意味,收獲也更豐富。要比"稀見史料"的炫耀有意味得多。

三、如果還能因此而窺見歷史書寫者(記錄者)面對歷史往事,"重新思想"的邏輯起點與脈絡,這樣讀史,或治史,生命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豐富。人性、人類心靈,如果可以是所謂"科學的",那么它也如歷史哲學家科林伍德所說:"溶解在歷史學里面"了,而這種"溶解",事實上就是"重新思想"的結果。所以,科林伍德有個著名的論斷:"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科林伍德之后,意味著:閱讀歷史,或研究歷史,其樞機,不僅僅在于閱讀或研究歷史往事,更多的則在于閱讀或研究歷史往事記錄者的思想,并開始你自己的"重新思想"。這樣讀史,就進入了思想史。

除此之外,我讀史,還有另外的考量。

我做思想史、儒學史研究,對傳統義理、圣賢氣象,有"溫情理解"。如何在歷史故實中考見道義,是我愿意琢磨的問題。《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語錄:"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空談思想,不如春秋褒貶。考見圣賢氣象、道義擔當,訴諸歷史敘事,也許比訴諸思想探討,更深刻詳盡、更彰明昭著。

歷史故實,是內在地蘊含了講述者的價值判斷的。說史,如果離開價值判斷,以所謂"價值中立"為借口,不做褒貶,事實上是做不到的。每一個歷史故實,都內在地含有一個價值判斷;而肯認與否,則是讀史或治史的價值判斷。

延伸我這個意思,還可以說說我的另外一個觀點:道德律令,作為價值觀,具有千年不變的性質。同一種道德、價值觀,無"進步""落后"之分。譬如,古人的"廉介",今人有此價值觀,不會比古人更"進步",也談不上什么"更高境界"。"廉介",就是一種相信個人操守可以自由選擇的行為。

這里可以說一個故實。后漢時,有一個朝廷小官,名叫趙惟則。乾祐年間,他在京師汴梁租一套房子,居住一年左右,來了個老頭叩門。說是曾經做過這間宅子的傳達室主任,說當初后晉末年,契丹進犯,占領京城時,這家宅子的原主人,深夜掘地,藏金銀好幾甕。但兵火之后,故主去世。到現在,沒有人知道這些財貨藏在哪里。老頭的意思是,他可以告訴趙惟則,金貨在哪里,取出來以后,可以賞賜給他一點。趙惟則一向以廉介自勵,聞聽此言,不禁愕然。他很想責備老頭,但又覺得那樣未免做作。廉介,不是可以用來批評他人的外在尺度,而是自我修煉的內在道德。于是,趙惟則說:"甚善,甚善。寶物豈可容易而得,你不要多言,等我找一個吉祥日子,召你來取。"老頭走后,趙惟則對家人說:"我平生不以貨財自污,今日一旦做這個事,褻瀆一世清名,恥辱就太大了!這個宅子不可以再居住了!"第二天,全家搬走。至于他走后,財貨如何,這不是他要關心的問題。那只有任他人去處置,我趙惟則做好自己就是。無道之財,君子不會動心。這正是孔子儒學所講述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的圣賢本義。有誰會對無主之財不動心嗎?趙惟則就不動心。這是"廉介"的一個起點,也是"廉介"的一個終點。就價值而言,"廉介"有獨立方向。承認或不承認這類"廉介"是一種值得推許的價值,就進入了個人選擇。

我當然知道這個故實在道義淪喪之際會被犬儒主義者怎樣講述。但這不是我愿意關心的向度。我想說的是:道德,譬如"廉介",沒有"進步""落后"的分別。趙惟則的故實,如果發生在今天,在大不列顛,在以色列,在中國臺灣,那境界,也是一種"廉介",并不比千年前"進步",當然,也不比千年前"落后"。它就孤獨地存在著,向愿意理解它的人昭示著什么是"廉介"。

趙惟則的案例,"見之于行事",而非"載之于空言",所以,它是一個故實,一個涵容了意義的故實。這樣的故實,本書中比比皆是。

我相信講述它,是一種價值判斷。有價值判斷,爾后,有思想史。我想說:我的書,事實上乃是一部思想史專著,盡管我在"講故實"。

歷史現場

我穿行在一個個歷史現場,"重新思想"故實中人物的感覺和經驗,仿佛親身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五十年。

敲下第一行字后,我就有了"親歷者"這個歷史感覺。

《趙匡胤時間》可以是一個"親歷者"在"重新思想"嗎?讓我說一個故實來解釋這個意思。后周大帝柴榮在征討契丹的路上,在秘書呈上的四方文書文件中,發現了一個"韋囊",也就是用熟牛皮制作的口袋。這個熟皮口袋里裝著一個木板,木板上寫著幾個漢字:"點檢做天子"。那時,柴榮的大表姐夫張永德正好做著后周帝國的"殿前都點檢"。柴榮懷疑張永德,改任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后來的事人所熟知,趙匡胤有了大宋帝國。

這就是"大宋帝國"的邏輯起點。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大宋帝國,它的邏輯起點,源于公元959年這個"熟皮口袋"事件。

把這個"熟皮口袋"講述成三百年大宋王朝的起點,想必會有人不同意。你當然可以說,后周太祖郭威的澶州兵變是陳橋兵變的預演,因此可以視為大宋王朝的隱秘起點;或者也可以說,后周柴榮的忽然早逝,這個偶然事件給了趙匡胤一個機會,使之成為大宋帝國的歷史起點;甚至還可以說,是大宋第一謀臣趙普與諸軍將士在陳橋的"陰謀擁戴",才有了后來"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宋太祖,因此才算是大宋王朝的實際起點;等等。

你我落在千年時光之后,在尋找大宋王朝最初的直接機緣時,需要一個邏輯。

"趙匡胤時代"不同于"大宋帝國"。"趙匡胤時代"也需要一個邏輯起點。我認為這個起點可以是趙匡胤的出生之年,公元927年。

從927年之后,到960年之前,為老趙所親歷的五代中后期亂世。

960年之后,大宋建立,他所親歷的亂世開始和平長入新朝,于是,有文化轉型,有撥亂反正。有意味的是,老趙并沒有砸爛舊世界。他甚至并沒有大張旗鼓地"興利除弊"。五代以來的所有弊端,都是在士庶有所要求、朝廷有所感覺、老趙有所知曉的前提下,一個一個(!)而不是一批一批地做著自我更化。與一般印象不同,五代亂世沉淀下來的政制,老趙幾乎全面繼承下來。他不會為了"興利除弊"而"興利除弊",以此換取士庶一時的快意或擁戴。他期望的天下是那種尊重傳統以及依靠自發秩序的久遠的安定。朝廷沒有必要主導或推動天下的"發展",只需要矚目于當下,根據已有的國力,從容地看守圣賢大義、先人經驗。至于共同體之間的各種文明展開,大宋帝國有的是時間等待,并相信時賢的推演,自有軌跡,不勞朝廷多事。

歷史邏輯

南宋朱熹時,有人稱頌太祖說:"漢高祖和本朝太祖有圣人之材。"并以為"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所以能易亂為治"。朱熹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解釋說:"不然。太祖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如王介甫大綱都不曾理會,卻纖悉于細微之間,所以弊也。"(《朱子語類》)歷史上評論趙匡胤,可能有種種贊美,但我認為,朱熹這段話,是對老趙最為公允精當的贊美。他看到了老趙的根本,那就是古典保守主義精神。

品牌:鳳凰聯動
上架時間:2015-01-26 17:13:37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鳳凰聯動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正宁县| 砚山县| 衡东县| 华坪县| 格尔木市| 合江县| 西和县| 镇原县| 商洛市| 曲阳县| 五峰| 通化市| 永春县| 西峡县| 武宣县| 宜阳县| 临清市| 广饶县| 原阳县| 武清区| 温泉县| 西盟| 科技| 东莞市| 河池市| 枣阳市| 临澧县| 额尔古纳市| 瑞昌市| 漠河县| 盐边县| 巴林左旗| 盐源县| 云和县| 阿拉善左旗| 高尔夫| 陆良县| 德保县| 景谷|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