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譯者:鄭世彥等
上架時間:2023-11-07 15:58:51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3-11-07 16:56:36
- 術語表
- 譯后記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13.5 第5課 心理學仍然是一門進步科學
- 13.4.2 全新的精神分析嗎
- 13.4.1 心理學中的進化觀點
- 13.4 第4課 心理學能夠糾正過去的錯誤
- 13.3.3 對偽科學的回應
- 13.3.2 回溯理論與澄清知識
- 13.3.1 研究越來越精細化
- 13.3 第3課 心理學沒有遺棄它的傳統
- 研究人們如何做決策
- 13.2 第2課 心理學歡迎交叉科學
- 13.1.3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 13.1.2 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學因素
- 13.1.1 心身問題
- 13.1 第1課 心理學繼續處理“傳統主題”
- 第13章 聚焦當代問題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12.3.3 對認知心理學的述評
- 12.3.2 心理學和認知科學
- 12.3.1 傳統的復興
- 12.3 認知心理學
- 12.2.6 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評價
- 12.2.5 理論和應用領域
- 12.2.4 以人為中心的方法
- 12.2.3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 12.2.2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 12.2.1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根基
- 12.2 人本主義心理學
- 12.1.2 學術傳統
- 12.1.1 心理學和全球發展
- 12.1 社會面貌
- 第12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11.3.4 跨文化的應用
- 11.3.3 適應和進步主義
- 11.3.2 決定論
- 11.3.1 “主流”科學中的地位
- 11.3 評價
- 11.2.6 對精神分析的綜述
- 11.2.5 精神分析和猶太人
- 11.2.4 精神分析延展至社會科學
- 11.2.3 理論延伸:離開力比多的概念
- 11.2.2 理論擴展:自我心理學
- 11.2.1 精神分析與社會
- 11.2 精神分析的彎道
- 11.1.3 新行為主義概述
- 11.1.2 B. F.斯金納的行為主義
- 11.1.1 行為科學的實踐
- 11.1 行為主義進一步的發展
- 第11章 20世紀中葉的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理論和應用途徑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10.6.4 發展理論勢頭十足
- 10.6.3 聚焦于測驗
- 10.6.2 研究的范圍和種類
- 10.6.1 心理學家數量在增長
- 10.6 評價
- 10.5.3 社會判斷理論
- 10.5.2 實驗社會心理學:他人的影響
- 10.5.1 社會本能理論
- 10.5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
- 10.4.2 特質傳統
- 10.4.1 傳統和方法
- 10.4 人格理論
- 10.3.2 讓·皮亞杰的發展觀點
- 10.3.1 高級心理功能的理論:列夫·維果斯基
- 10.3 發展與認知心理學
- 10.2.4 應用心理學
- 10.2.3 對學齡兒童的測驗
- 10.2.2 埃利斯島研究
- 10.2.1 陸軍測驗項目
- 10.2 心理測驗
- 10.1.3 研究狀況
- 10.1.2 社會氣氛和心理學
- 10.1.1 美國的影響力
- 10.1 社會和心理學
- 第1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理論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9.4.7 跨文化效度
- 9.4.6 科學的呼吁
- 9.4.5 與行為主義的關系
- 9.4.4 對當下感興趣
- 9.4.3 基本原則:整體論
- 9.4.2 歷史中的地位
- 9.4.1 心理學與其社會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 9.4 評價
- 9.3.3 格式塔心理學家的命運
- 9.3.2 其他理論和應用中的格式塔原則
- 9.3.1 庫爾特·勒溫的場理論
- 9.3 格式塔理論的發展
- 9.2.5 從知覺到行為
- 9.2.4 格式塔知覺原則
- 9.2.3 格式塔心理學對知覺的研究
- 9.2.2 理論根源
- 9.2.1 主要觀點
- 9.2 格式塔心理學原理
- 9.1.3 共產主義與科學
- 9.1.2 納粹主義與科學
- 9.1.1 戰后的心理學與社會
- 9.1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社會形勢
- 第9章 格式塔心理學之路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8.5.4 方法論是最薄弱的環節
- 8.5.3 它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嗎
- 8.5.2 進化科學仍然令人懷疑
- 8.5.1 尋找生理基礎的嘗試
- 8.5 評價
- 8.4.3 理論擴展
- 8.4.2 思想的形成
- 8.4.1 弗洛伊德和榮格
- 8.4 精神分析的早期轉變:卡爾·榮格
- 8.3.3 個體心理學
- 8.3.2 阿德勒觀點的演變
- 8.3.1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 8.3 精神分析的早期轉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8.2.4 精神分析對社會的反思
- 8.2.3 發展中的精神分析
- 8.2.2 精神分析的發展
- 8.2.1 精神分析的誕生
- 8.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 8.1.6 精神分析的起源
- 8.1.5 戰爭
- 8.1.4 創作的復雜性
- 8.1.3 科學的復雜性
- 8.1.2 民族主義
- 8.1.1 早期的全球化
- 8.1 社會與科學形勢
- 第8章 精神分析的誕生與發展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7.5.3 混合的反應
- 7.5.2 一個還原論者的嘗試
- 7.5.1 一種新的科學方法
- 7.5 評價
- 7.4.4 為什么華生的行為主義受到歡迎
- 7.4.3 華生的矛盾
- 7.4.2 應用
- 7.4.1 開始
- 7.4 約翰·華生的行為主義
- 7.3.4 反射學的應用
- 7.3.3 弗拉基米爾·別赫捷列夫的反射學
- 7.3.2 巴甫洛夫分析“高級”神經活動
- 7.3.1 伊萬·巴甫洛夫的工作
- 7.3 反射研究
- 7.2.2 愛德華·桑代克的影響
- 7.2.1 動物和比較心理學家
- 7.2 動物心理學
- 7.1 社會形勢:這是行為主義的好時代嗎
- 第7章 行為主義傳統的誕生與發展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6.5.4 臨床心理學的誕生
- 6.5.3 精神病學的誕生
- 6.5.2 精神疾病案例的增加
- 6.5.1 精神疾病觀點的變化
- 6.5 評價
- 6.4.3 第一個心理診所和臨床心理學家
- 6.4.2 如何治療
- 6.4.1 在哪治療?精神病院
- 6.4 早期的治療嘗試
- 6.3.6 關注社會和心理原因
- 6.3.5 轉向遺傳
- 6.3.4 研究神經系統
- 6.3.3 搜索大腦
- 6.3.2 關于精神疾病的兩個假設
- 6.3.1 精神疾病的分類
- 6.3 理解精神疾病
- 6.2.4 地盤之爭:精神病學與心理學
- 6.2.3 異常和偏差行為的醫學化
- 6.2.2 對精神疾病看法的改變
- 6.2.1 性、毒品與異化
- 6.2 社會環境和精神病理學
- 6.1.4 法律知識
- 6.1.3 意識形態
- 6.1.2 流行觀念
- 6.1.1 科學知識
- 6.1 人們對精神疾病有哪些了解
- 第6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臨床研究和心理學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5.7.4 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更獨立的學科
- 5.7.3 對心理學家的需求漸長
- 5.7.2 教育發展因素
- 5.7.1 經濟發展因素
- 5.7 評價
- 5.6.5 性別心理學
- 5.6.4 犯罪行為心理學
- 5.6.3 工業和消費者研究
- 5.6.2 兒童與教育心理學
- 5.6.1 心智能力研究
- 5.6 心理學中的新領域
- 5.5.2 對心理學的普遍影響
- 5.5.1 進化論
- 5.5 心理學領域的進化論觀點
- 5.4.3 發展的機能主義:卡爾金斯、安吉爾和卡爾
- 5.4.2 作為實用學科的詹姆斯心理學
- 5.4.1 威廉·詹姆斯關于精神現象的觀點
- 5.4 機能主義心理學:聯結個體與社會環境
- 5.3.4 法律知識
- 5.3.3 價值觀
- 5.3.2 大眾信念
- 5.3.1 人們所知道的:科學知識
- 5.3 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心理學
- 5.2.3 更多的心理學家成為實踐者
- 5.2.2 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 5.2.1 科學探索
- 5.2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展及其對心理學的影響
- 5.1.2 社會氛圍的變化
- 5.1.1 現代大眾社會
- 5.1 社會和文化景觀
- 第5章 20世紀初的心理學與大眾社會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4.6.4 心理學實驗室和組織
- 4.6.3 一個集體的創造
- 4.6.2 來自實證研究的推動
- 4.6.1 一條不容易的道路
- 4.6 評價
- 4.5.4 美國心理學會:開端
- 4.5.3 構造主義在美國
- 4.5.2 馮特同時代人提出實證心理學
- 4.5.1 威廉?馮特的觀點
- 4.5 在實驗室里:尋求自己身份的心理學
- 4.4.4 德國和美國以外的實驗室
- 4.4.3 美國的實驗室:對比一覽
- 4.4.2 馮特在德國創建了一個實驗室
- 4.4.1 德國有利的社會環境
- 4.4 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 心理時間的測量
- 4.3 早期心理學中的測量
- 4.2.2 生理學的影響
- 4.2.1 精神哲學的影響
- 4.2 生理學和哲學:兩個學術流派
- 4.1.4 人們對心理了解多少:概覽
- 4.1.3 19世紀的學術傳統
- 4.1.2 19世紀的社會環境
- 4.1.1 資源和基礎設施
- 4.1 19世紀的變遷
- 第4章 實驗室里的心理學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3.5.5 知識維護的社會秩序
- 3.5.4 宗教觀點依然占主導
- 3.5.3 知識依然主要靠猜測
- 3.5.2 個體成為關注的焦點
- 3.5.1 社會氛圍的變化
- 3.5 評價
- 3.4.4 伏爾泰和盧梭與道德和社會發展
- 3.4.3 拉·美特利的機械主義
- 3.4.2 孔狄亞克的感覺主義
- 3.4.1 保羅-亨利·西里的唯物主義
- 3.4 法國的唯物主義與啟蒙運動
- 3.3.10 連接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伊曼努爾·康德
- 3.3.9 發展中的聯想主義:大衛·哈特萊
- 3.3.8 發展中的英國經驗主義:大衛·休謨
- 3.3.7 喬治·貝克萊的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
- 3.3.6 約翰·洛克的經驗主義和自由主義
- 3.3.5 托馬斯·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和經驗主義
- 3.3.4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的單子論
- 3.3.3 貝內迪克特·斯賓諾莎的一元論
- 3.3.2 勒內·笛卡兒:理性思考者和笛卡兒傳統
- 3.3.1 認識論:理解心理經驗
- 3.3 學者及其理論的影響
- 3.2.2 宗教基礎和民間的知識
- 3.2.1 科學知識
- 3.2 千年中期的心理學:人們知道些什么
- 3.1.3 科學革命
- 3.1.2 宗教改革
- 3.1.1 文藝復興
- 3.1 15世紀晚期至18世紀末的轉型
- 第3章 千年中期轉型階段的心理學:15世紀至18世紀末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2.6.3 歐洲和亞洲的哲學家有“獨特思想”嗎
- 2.6.2 精神傳統內積累的知識是有價值的
- 2.6.1 不要高估差異
- 2.6 評價
- 2.5.2 早期阿拉伯和伊斯蘭文明中的心理學觀點
- 2.5.1 基督教神學:恢復亞里士多德的聲譽
- 2.5 中世紀盛期知識的進一步發展(11世紀~14世紀)
- 2.4.3 罪疚和罪惡的心理基礎
- 2.4.2 早期基督教傳統:靈魂的不朽
- 2.4.1 羅馬人:哲學與科學中的心理學知識
- 2.4 第一個千年之交的心理學知識
- 2.3.7 整體論與和諧
- 2.3.6 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心理學觀點
- 2.3.5 自我
- 2.3.4 佛教傳統
- 2.3.3 思維和行為
- 2.3.2 生命輪回觀
- 2.3.1 印度教傳統
- 2.3 印度和中國的心理學知識:非西方心理學傳統的介紹
- 2.2.7 評價希臘人的影響
- 2.2.6 關于健康與道德行為的觀點
- 2.2.5 異常癥狀
- 2.2.4 人類心理的生物學基礎
- 2.2.3 情緒和需求
- 2.2.2 認知
- 2.2.1 早期的靈魂概念
- 2.2 希臘文明中的心理學知識
- 2.1.2 古埃及
- 2.1.1 美索不達米亞
- 2.1 人類文明早期的心理學知識
- 第2章 早期的心理學知識
- 網站資源
- 關鍵詞
- 總結
- 結論
- 1.5.2 碎片化和標準化
- 1.5.1 誤導性標簽
- 1.5 理解心理學的歷史
- 1.4.4 克服選擇性注意:性別和種族
- 1.4.3 社會地位、社會名望和權力
- 1.4.2 爭議的必然影響
- 1.4.1 同行評議
- 1.4 心理學史學
- 1.3.3 學術傳統
- 1.3.2 社會氣氛
- 1.3.1 資源
- 1.3 社會與心理學史
- 1.2.5 四類知識的互動
- 1.2.4 法律知識
- 1.2.3 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 1.2.2 大眾信念
- 1.2.1 科學知識
- 1.2 四類心理學知識
- 1.1.2 重復的主題
- 1.1.1 我們研究什么
- 1.1 緒言
- 第1章 理解心理學的歷史
- 致謝
- 第2版中的更新和變化
- 教學理念
- 受眾和目標
- 教學方法
- 心理學歷史中的知識
- 主要特點
- 前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主要特點
- 心理學歷史中的知識
- 教學方法
- 受眾和目標
- 教學理念
- 第2版中的更新和變化
- 致謝
- 第1章 理解心理學的歷史
- 1.1 緒言
- 1.1.1 我們研究什么
- 1.1.2 重復的主題
- 1.2 四類心理學知識
- 1.2.1 科學知識
- 1.2.2 大眾信念
- 1.2.3 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 1.2.4 法律知識
- 1.2.5 四類知識的互動
- 1.3 社會與心理學史
- 1.3.1 資源
- 1.3.2 社會氣氛
- 1.3.3 學術傳統
- 1.4 心理學史學
- 1.4.1 同行評議
- 1.4.2 爭議的必然影響
- 1.4.3 社會地位、社會名望和權力
- 1.4.4 克服選擇性注意:性別和種族
- 1.5 理解心理學的歷史
- 1.5.1 誤導性標簽
- 1.5.2 碎片化和標準化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2章 早期的心理學知識
- 2.1 人類文明早期的心理學知識
- 2.1.1 美索不達米亞
- 2.1.2 古埃及
- 2.2 希臘文明中的心理學知識
- 2.2.1 早期的靈魂概念
- 2.2.2 認知
- 2.2.3 情緒和需求
- 2.2.4 人類心理的生物學基礎
- 2.2.5 異常癥狀
- 2.2.6 關于健康與道德行為的觀點
- 2.2.7 評價希臘人的影響
- 2.3 印度和中國的心理學知識:非西方心理學傳統的介紹
- 2.3.1 印度教傳統
- 2.3.2 生命輪回觀
- 2.3.3 思維和行為
- 2.3.4 佛教傳統
- 2.3.5 自我
- 2.3.6 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心理學觀點
- 2.3.7 整體論與和諧
- 2.4 第一個千年之交的心理學知識
- 2.4.1 羅馬人:哲學與科學中的心理學知識
- 2.4.2 早期基督教傳統:靈魂的不朽
- 2.4.3 罪疚和罪惡的心理基礎
- 2.5 中世紀盛期知識的進一步發展(11世紀~14世紀)
- 2.5.1 基督教神學:恢復亞里士多德的聲譽
- 2.5.2 早期阿拉伯和伊斯蘭文明中的心理學觀點
- 2.6 評價
- 2.6.1 不要高估差異
- 2.6.2 精神傳統內積累的知識是有價值的
- 2.6.3 歐洲和亞洲的哲學家有“獨特思想”嗎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3章 千年中期轉型階段的心理學:15世紀至18世紀末
- 3.1 15世紀晚期至18世紀末的轉型
- 3.1.1 文藝復興
- 3.1.2 宗教改革
- 3.1.3 科學革命
- 3.2 千年中期的心理學:人們知道些什么
- 3.2.1 科學知識
- 3.2.2 宗教基礎和民間的知識
- 3.3 學者及其理論的影響
- 3.3.1 認識論:理解心理經驗
- 3.3.2 勒內·笛卡兒:理性思考者和笛卡兒傳統
- 3.3.3 貝內迪克特·斯賓諾莎的一元論
- 3.3.4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的單子論
- 3.3.5 托馬斯·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和經驗主義
- 3.3.6 約翰·洛克的經驗主義和自由主義
- 3.3.7 喬治·貝克萊的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
- 3.3.8 發展中的英國經驗主義:大衛·休謨
- 3.3.9 發展中的聯想主義:大衛·哈特萊
- 3.3.10 連接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伊曼努爾·康德
- 3.4 法國的唯物主義與啟蒙運動
- 3.4.1 保羅-亨利·西里的唯物主義
- 3.4.2 孔狄亞克的感覺主義
- 3.4.3 拉·美特利的機械主義
- 3.4.4 伏爾泰和盧梭與道德和社會發展
- 3.5 評價
- 3.5.1 社會氛圍的變化
- 3.5.2 個體成為關注的焦點
- 3.5.3 知識依然主要靠猜測
- 3.5.4 宗教觀點依然占主導
- 3.5.5 知識維護的社會秩序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4章 實驗室里的心理學
- 4.1 19世紀的變遷
- 4.1.1 資源和基礎設施
- 4.1.2 19世紀的社會環境
- 4.1.3 19世紀的學術傳統
- 4.1.4 人們對心理了解多少:概覽
- 4.2 生理學和哲學:兩個學術流派
- 4.2.1 精神哲學的影響
- 4.2.2 生理學的影響
- 4.3 早期心理學中的測量
- 心理時間的測量
- 4.4 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 4.4.1 德國有利的社會環境
- 4.4.2 馮特在德國創建了一個實驗室
- 4.4.3 美國的實驗室:對比一覽
- 4.4.4 德國和美國以外的實驗室
- 4.5 在實驗室里:尋求自己身份的心理學
- 4.5.1 威廉?馮特的觀點
- 4.5.2 馮特同時代人提出實證心理學
- 4.5.3 構造主義在美國
- 4.5.4 美國心理學會:開端
- 4.6 評價
- 4.6.1 一條不容易的道路
- 4.6.2 來自實證研究的推動
- 4.6.3 一個集體的創造
- 4.6.4 心理學實驗室和組織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5章 20世紀初的心理學與大眾社會
- 5.1 社會和文化景觀
- 5.1.1 現代大眾社會
- 5.1.2 社會氛圍的變化
- 5.2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展及其對心理學的影響
- 5.2.1 科學探索
- 5.2.2 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 5.2.3 更多的心理學家成為實踐者
- 5.3 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心理學
- 5.3.1 人們所知道的:科學知識
- 5.3.2 大眾信念
- 5.3.3 價值觀
- 5.3.4 法律知識
- 5.4 機能主義心理學:聯結個體與社會環境
- 5.4.1 威廉·詹姆斯關于精神現象的觀點
- 5.4.2 作為實用學科的詹姆斯心理學
- 5.4.3 發展的機能主義:卡爾金斯、安吉爾和卡爾
- 5.5 心理學領域的進化論觀點
- 5.5.1 進化論
- 5.5.2 對心理學的普遍影響
- 5.6 心理學中的新領域
- 5.6.1 心智能力研究
- 5.6.2 兒童與教育心理學
- 5.6.3 工業和消費者研究
- 5.6.4 犯罪行為心理學
- 5.6.5 性別心理學
- 5.7 評價
- 5.7.1 經濟發展因素
- 5.7.2 教育發展因素
- 5.7.3 對心理學家的需求漸長
- 5.7.4 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更獨立的學科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6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臨床研究和心理學
- 6.1 人們對精神疾病有哪些了解
- 6.1.1 科學知識
- 6.1.2 流行觀念
- 6.1.3 意識形態
- 6.1.4 法律知識
- 6.2 社會環境和精神病理學
- 6.2.1 性、毒品與異化
- 6.2.2 對精神疾病看法的改變
- 6.2.3 異常和偏差行為的醫學化
- 6.2.4 地盤之爭:精神病學與心理學
- 6.3 理解精神疾病
- 6.3.1 精神疾病的分類
- 6.3.2 關于精神疾病的兩個假設
- 6.3.3 搜索大腦
- 6.3.4 研究神經系統
- 6.3.5 轉向遺傳
- 6.3.6 關注社會和心理原因
- 6.4 早期的治療嘗試
- 6.4.1 在哪治療?精神病院
- 6.4.2 如何治療
- 6.4.3 第一個心理診所和臨床心理學家
- 6.5 評價
- 6.5.1 精神疾病觀點的變化
- 6.5.2 精神疾病案例的增加
- 6.5.3 精神病學的誕生
- 6.5.4 臨床心理學的誕生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7章 行為主義傳統的誕生與發展
- 7.1 社會形勢:這是行為主義的好時代嗎
- 7.2 動物心理學
- 7.2.1 動物和比較心理學家
- 7.2.2 愛德華·桑代克的影響
- 7.3 反射研究
- 7.3.1 伊萬·巴甫洛夫的工作
- 7.3.2 巴甫洛夫分析“高級”神經活動
- 7.3.3 弗拉基米爾·別赫捷列夫的反射學
- 7.3.4 反射學的應用
- 7.4 約翰·華生的行為主義
- 7.4.1 開始
- 7.4.2 應用
- 7.4.3 華生的矛盾
- 7.4.4 為什么華生的行為主義受到歡迎
- 7.5 評價
- 7.5.1 一種新的科學方法
- 7.5.2 一個還原論者的嘗試
- 7.5.3 混合的反應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8章 精神分析的誕生與發展
- 8.1 社會與科學形勢
- 8.1.1 早期的全球化
- 8.1.2 民族主義
- 8.1.3 科學的復雜性
- 8.1.4 創作的復雜性
- 8.1.5 戰爭
- 8.1.6 精神分析的起源
- 8.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 8.2.1 精神分析的誕生
- 8.2.2 精神分析的發展
- 8.2.3 發展中的精神分析
- 8.2.4 精神分析對社會的反思
- 8.3 精神分析的早期轉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8.3.1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 8.3.2 阿德勒觀點的演變
- 8.3.3 個體心理學
- 8.4 精神分析的早期轉變:卡爾·榮格
- 8.4.1 弗洛伊德和榮格
- 8.4.2 思想的形成
- 8.4.3 理論擴展
- 8.5 評價
- 8.5.1 尋找生理基礎的嘗試
- 8.5.2 進化科學仍然令人懷疑
- 8.5.3 它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嗎
- 8.5.4 方法論是最薄弱的環節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9章 格式塔心理學之路
- 9.1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社會形勢
- 9.1.1 戰后的心理學與社會
- 9.1.2 納粹主義與科學
- 9.1.3 共產主義與科學
- 9.2 格式塔心理學原理
- 9.2.1 主要觀點
- 9.2.2 理論根源
- 9.2.3 格式塔心理學對知覺的研究
- 9.2.4 格式塔知覺原則
- 9.2.5 從知覺到行為
- 9.3 格式塔理論的發展
- 9.3.1 庫爾特·勒溫的場理論
- 9.3.2 其他理論和應用中的格式塔原則
- 9.3.3 格式塔心理學家的命運
- 9.4 評價
- 9.4.1 心理學與其社會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 9.4.2 歷史中的地位
- 9.4.3 基本原則:整體論
- 9.4.4 對當下感興趣
- 9.4.5 與行為主義的關系
- 9.4.6 科學的呼吁
- 9.4.7 跨文化效度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1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理論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
- 10.1 社會和心理學
- 10.1.1 美國的影響力
- 10.1.2 社會氣氛和心理學
- 10.1.3 研究狀況
- 10.2 心理測驗
- 10.2.1 陸軍測驗項目
- 10.2.2 埃利斯島研究
- 10.2.3 對學齡兒童的測驗
- 10.2.4 應用心理學
- 10.3 發展與認知心理學
- 10.3.1 高級心理功能的理論:列夫·維果斯基
- 10.3.2 讓·皮亞杰的發展觀點
- 10.4 人格理論
- 10.4.1 傳統和方法
- 10.4.2 特質傳統
- 10.5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
- 10.5.1 社會本能理論
- 10.5.2 實驗社會心理學:他人的影響
- 10.5.3 社會判斷理論
- 10.6 評價
- 10.6.1 心理學家數量在增長
- 10.6.2 研究的范圍和種類
- 10.6.3 聚焦于測驗
- 10.6.4 發展理論勢頭十足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11章 20世紀中葉的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理論和應用途徑
- 11.1 行為主義進一步的發展
- 11.1.1 行為科學的實踐
- 11.1.2 B. F.斯金納的行為主義
- 11.1.3 新行為主義概述
- 11.2 精神分析的彎道
- 11.2.1 精神分析與社會
- 11.2.2 理論擴展:自我心理學
- 11.2.3 理論延伸:離開力比多的概念
- 11.2.4 精神分析延展至社會科學
- 11.2.5 精神分析和猶太人
- 11.2.6 對精神分析的綜述
- 11.3 評價
- 11.3.1 “主流”科學中的地位
- 11.3.2 決定論
- 11.3.3 適應和進步主義
- 11.3.4 跨文化的應用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12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
- 12.1 社會面貌
- 12.1.1 心理學和全球發展
- 12.1.2 學術傳統
- 12.2 人本主義心理學
- 12.2.1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根基
- 12.2.2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 12.2.3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 12.2.4 以人為中心的方法
- 12.2.5 理論和應用領域
- 12.2.6 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評價
- 12.3 認知心理學
- 12.3.1 傳統的復興
- 12.3.2 心理學和認知科學
- 12.3.3 對認知心理學的述評
- 結論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第13章 聚焦當代問題
- 13.1 第1課 心理學繼續處理“傳統主題”
- 13.1.1 心身問題
- 13.1.2 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學因素
- 13.1.3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 13.2 第2課 心理學歡迎交叉科學
- 研究人們如何做決策
- 13.3 第3課 心理學沒有遺棄它的傳統
- 13.3.1 研究越來越精細化
- 13.3.2 回溯理論與澄清知識
- 13.3.3 對偽科學的回應
- 13.4 第4課 心理學能夠糾正過去的錯誤
- 13.4.1 心理學中的進化觀點
- 13.4.2 全新的精神分析嗎
- 13.5 第5課 心理學仍然是一門進步科學
- 總結
- 關鍵詞
- 網站資源
- 譯后記
- 術語表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3-11-07 16: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