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史(原書第2版)
- (美)埃里克·希雷
- 1315字
- 2023-11-07 16:54:28
1.2.2 大眾信念
另一種知識類型體現于大眾(或民間)信念[ popular (or folk) beliefs],因其代表了由民眾創造并使用的“日常心理學”,所以通常被稱為民間理論。與心理學相關的大眾信念主要來源于關于人類行為或經驗某些方面的共同假設。其中一些假設非常寬泛,比如認為面部特征和人格特征之間存在聯系。另一些假設則十分具體,比如一個朋友對于如何向教授申請學期論文延期的建議。在某種程度上,大眾信念是你的工作假設(working assumptions),幫助你理解你自己和其他人。
1. 大眾信念的內容
許多大眾信念是比較精確的,并且得到了科學的支持(Lock,1981)。比如,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出發,可以得知持續壓力的危害性、希望之鼓舞人心的價值和友誼中信任的重要性;而另一些大眾信念則是矛盾的或錯誤的,甚至是違背科學知識的。舉幾個例子:當今有些人相信超感官知覺,但科學心理學幾乎沒有支持這一信念的證據;有些人認為養育的錯誤會讓孩子成年后患上精神分裂癥,但科學否認了這種觀點,并指出結合生物因素才可能導致這種疾病;許多家長相信驚嚇孩子可能會造成他們永久口吃,但科學則對此存疑。一些信念很容易消逝,另一些信念則變化緩慢。舉個例子:過去流行的觀念認為青少年自慰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尤其是人們相信自慰會導致智力遲鈍或喪失。這樣的信念在全球范圍內仍然影響著百萬民眾的行為。然而,當代科學并沒有發現自慰會導致心理或生理異常的證據(Laqueur,2004)。
縱觀歷史,在20世紀大眾傳播誕生之前,與心理學有關的科學知識幾乎只屬于社會精英。在傳統的社區里,幾個自封的專家交換他們的心理學知識并提出建議,他們為婚姻、育兒、情緒障礙、睡眠障礙、相親等問題出謀劃策。這些專家在不同的時期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名頭:他們是占星家和巫師,是通靈者和招魂者,是靈媒和巫醫。今天,與許多年前一樣,這些人宣稱他們可以使用咒語或磁力治愈人們的抑郁或焦慮。他們因為某種行星的排列順序而告誡人們不要出門旅行或結婚。他們當中還有一些人聲稱自己可以與亡靈溝通。
2. 通俗心理學
專門為大眾消費而準備的心理學知識被稱為流行心理學(popular psychology)或通俗心理學(pop psychology)。在心理學歷史中,科學知識與大眾信念之間的明確界限出現在19世紀末,也是經濟發達國家大眾識字率提高的時期(Coon,1992)。如今,大多數關于心理學的信息通過媒體——電視、廣播、暢銷書、報紙和網絡傳遞給人們,這些信息傾向于簡單化甚至采用嘩眾取寵的方式以引起轟動。對簡單化和嘩眾取寵的強調正是通俗心理學的本質。
不計其數的通俗心理學網站和博客以多種語言形式呈現。它們對各種心理問題給出建議,從如何讓丈夫養成良好的習慣到如何治愈焦慮癥。20多年來,心理專家參與錄制的電視或廣播談話節目吸引了數百萬的粉絲。許多參與此類博客和節目的心理專家都擁有心理學或醫學學位,并且網絡上的這些信息看似都有可靠來源和科學依據。然而,許多媒體資源尋求轟動效應以增加收視率。這時,就需要你用科學知識從通俗心理學中辨別真偽了。
今天,像許多年前一樣,流行的信念依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內心世界、日常行為和決策。有關育兒、婚姻、精神疾病、性、夢、成功因素和糾正“壞”行為的民間理論持續影響著億萬群眾。因此,在本書中,雖然我們聚焦于科學知識,但還是會不斷回到它與流行信念的互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