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總序:塞上江南,文藝沃壤
崔曉華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南有六盤山,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北有賀蘭山,是蜿蜒五百里的駁馬,是父親一般偉岸的天然屏障,阻擋著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風沙;黃河經秦渠流向寧夏平原,是母親一樣的哺育潤澤,將荒地旱原變成美麗的塞上江南。“隴頭流水,鳴聲嗚咽”“蟬鳴桑樹間,八月蕭關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等,這些中國古代詩人留在塞上大地的名篇佳句,至今仍在流傳。
正是春秋短暫、夏冬漫長、半濕潤半干旱的氣候特征,正是山川河湖、黃土高原、丘陵戈壁、草原沙漠的地理風貌,正是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尤其是駐軍戍邊、移民屯墾,守望相助、建設美好家園的艱苦奮斗精神的傳承與發揚,塑造和蘊蓄了雄渾與秀麗、陽剛與優雅、豪放與婉約交織的多樣性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礦脈。寧夏文藝家得益于這片土地的孕育、滋養和成就,以其樸實的生活經歷和歷史記憶,獨特的生命感悟和言說方式,形成了純正、質樸、安靜的文學藝術品格,在全國的文藝版圖上獨具一格,引人矚目。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來,寧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生活日新月異、欣欣向榮。寧夏文藝事業伴隨著自治區的不斷發展繁榮,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與實干興寧的火熱實踐,將文學藝術之根扎進這片沃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創作了大量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俱佳的優秀作品。
為肯定寧夏前輩作家的文學成就,2006年10月,由寧夏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以下簡稱寧夏文聯)編輯的《石天劇作選》《李震杰詩文選》,以“霜葉紅叢書”的形式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得到了文藝界的好評。為弘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秉承文聯傳統,服務文藝名家,匯集優秀作品,樹立學習典范,寧夏文聯于2014年啟動“塞上文藝名家書系”工程,為德高望重、成就突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寧夏文藝家,以及為寧夏文藝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各個門類的領軍人物,精選結集出版他們的代表性作品。第一輯《肖川詩選》《馮劍華文選》,第二輯《路展童話選》《吳淮生詩文選》《張賢亮詩詞選》,第三輯《曾杏緋國畫選》《高嵩文藝評論選》《馬知遙文畫選》,第四輯《荊竹文藝論評選》《楊繼國·朔方文札》,共10部。這些作品選集的出版,已經產生廣泛影響,并進入高校人文學科研究序列,社會效益明顯。此次編輯出版《余光慧文學作品選》《哈若蕙作品選》,是這個書系的繼承和延續。
女作家余光慧和哈若蕙,都是20世紀50年代生人,她們親歷了不同時代的變化,有著各自豐富的人生經歷,對文學的癡心、熱情和追求卻是一以貫之。多年來,她們既是寧夏作家隊伍中的骨干和前輩,更是寧夏文學事業的組織者和助推者,尤其在發現、扶持和培養青年作家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成績卓然。她們的作品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都是傾心勞神之作,不偽飾,不跟風,樸素誠懇,感情真摯,健康向上。編輯出版這兩位作家的精選作品,是很有意義的,同樣會對寧夏文藝的繁榮產生積極影響和作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會議進一步強調,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處在一個新的時間節點,“塞上文藝名家書系”工程進入重要的機遇期。寧夏文聯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具體由文學藝術院負責實施。期望文學藝術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加堅持服務人民,更加堅守藝術理想,共同譜寫“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新篇章;努力發掘搶救文藝精品,做好資料搜集、編輯校對、設計印刷等各項具體而細致的工作,真正樹立和強化品牌意識,拿得出,立得住,叫得響,走得遠,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使這項工程取得更加顯著的社會效益,成為寧夏文藝事業興盛繁榮的新亮點、宣傳寧夏文化建設的重要窗口。
是為序。
2019年11月15日
崔曉華 寧夏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