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珍貴的回憶

——《梵典與華章》[1]與溫總理出訪印度

《梵典與華章》是我在出版社時責編出版的一本圖書。這本書是寧夏人民出版社“十五”國家重點圖書“跨文化叢書·外國作家與中國文化”中的“印度卷”,編著為深圳大學的郁龍余教授等,序文《華夏天竺,兼愛尚同》的作者之一是季羨林先生。季羨林先生還為這套叢書寫下了題詞。

我一向有一個看法: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文化交流,我們簡直無法想象,人類今天的社會是一個什么樣子。在精神方向的交流中,文學的交流實占有重要地位。跨文化叢書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可謂有真知灼見。

而我從沒有想過,我主持并責編的圖書會與國家總理的一次出訪有關。

2005年7月30日有一則新華社消息。

7月29日上午,溫家寶總理來到解放軍總醫院康復樓,為九十四周歲的我國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祝賀生日,交談中說道:“我今年三月訪問印度。出訪前看到了《梵典與華章》一書,開卷就有您的題詞。”

2006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中外記者,回答印度報業托拉斯記者提問,用洗練、精當而又充滿詩意的語言概括中印文化交流。

今年是中印友好年,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梵典與華章”,即中印文化的交流。

我有一個信念:當中印兩國真正強大起來,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精神風貌的時候,那就是亞洲世紀的真正到來。到那時,我希望我們兩個國家兄弟般的合作關系仍然存在,并將友誼深藏在兩個東方民族的心底。

這樣的兩條信息傳遞與我,自然激發出無比的欣慰和感動。

一切緣于2005年3月14日。

那天上午,溫家寶總理照例出席“兩會”中外記者招待會。印度報業托拉斯記者舉手做有關中印關系的提問。溫總理的回答儒雅而深情。總理引用了印度三千年前的古籍《奧義書》中的詩句:“愿我們同受庇佑,愿我們同受保護,愿我們共同努力,愿我們文化輝煌。不要仇恨,永遠和平、和平、和平。”同時,溫家寶還透露了即將出訪印度的消息。

當晚,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兩會”新聞,聽到這里,不由得心中頓起波瀾:可不可以把我們剛剛出版的《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呈送總理,并托總理轉贈印度人民,以表達中國人民對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誼?

“真的可以這么想嗎?”我有些忐忑,有些拿不準。

于是,立即發一份傳真給主編郁龍余先生。

今天,聽溫總理電視講話,關于中印關系的答復十分精彩。溫總理說他今年5月將出訪印度。今年是中印建交五十五周年。我突然有個想法,能否將咱們的《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送給溫總理,托他轉送給印度人民呢?這也是我們為中印友好做的一番努力啊!

郁先生那邊熱烈響應。回信說:

完全同意你的意見,請總理訪印時將《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送給印度人民。此書的主題是中印文化交流,表達了我們對中印友誼的美好祝愿:“中印兩大民族友好、強盛,乃是堯天舜日、羅摩盛世,兩國人民之大福祉,世界人民之大福祉。”

相信,在新世紀里“印地秦尼,帕依帕依”(中印人民是兄弟)的口號,將重新響徹中印兩國的天空。

他還建議以寧夏人民出版社的名義給溫總理寫一封信,同時也附一封寫給印度人民的信。

接下來的行動迅捷而流暢。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運作下,相關信息很快傳遞到外交部。

緊接著,四十本回響著中印文化交融旋律的《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以及署名“中國寧夏”的《給印度人民的一封信》,伴隨著和煦的春風抵達北京。

各方反響強烈

溫總理在“兩會”答記者問中有關《梵典與華章》的消息不脛而走。

當日,新華社電稿《溫總理引用的古語詩文典籍》專門對總理講話中的典故作了一些解釋。——“梵典與華章”出自我國一本學術著作《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

2006年3月17日,《寧夏日報》頭版刊登楊兆海、連小芳文章《總理答記者問牽出的“寧夏籍”叢書》,報道了寧夏人民出版社“跨文化叢書”以及《梵典與華章》的出版情況,字里行間充滿了寧夏文化人的自豪。

2006年3月17日,《深圳特區報》刊登記者梁婷的長篇通訊《總理引言出自深圳著作》,從“深圳學術研究的奇葩”“文學價值與學術價值并進”“填補南方中印研究的空白”三方面,對《梵典與華章》及其作者,進行深入報道。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梵典與華章》給予了很高評價,如著名美籍華人印度學家譚中教授說:“它使我這個繼承泰戈爾和譚云山共同發起的‘中印學’、并在中印學上工作了半個世紀的耕耘者非常佩服。”

2005年,《梵典與華章》獲“中國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第二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2006年,《梵典與華章》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年6月15日,郁龍余教授和兩位年輕作者劉朝華、李美敏(時為北大印度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一起,應邀訪問印度駐華大使館。拉奧琦大使見到贈書《梵典與華章》,高興地說:“非常感謝。這本書在印度很有名,是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時送的,我們稱為國禮。許多領導人那里都有這本書。感謝你們,感謝深圳大學為中印友誼做出的貢獻。”

時到今日,十三年過去了。《梵典與華章》仍端放在書架上,那一份珍貴的回憶也將在我的記憶深處永存。

2019年11月6日

附:

給印度人民的一封信

我們的總理到貴國訪問,我們托他帶去給印度人民的一份禮物:《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這本書中,回響著的是中國印度兩個擁有輝煌文化的大國,三千年來文化交融、友好相鄰的動人旋律。

中國和印度,同屬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世界三大文化中心。文化自成體系,獨立發展,然而又交通自古,文緣久遠。其間,涌現出了鳩摩羅什、菩提達摩和法顯、玄奘、義凈等高僧大德,光前裕后,彪炳史冊。縱覽中印文化關系,在古代中國輸入多而輸出少,至近代漸趨平衡。印度泰戈爾、辨喜、尼赫魯、師覺月等,深受中國文化熏陶,中國梁啟超、陳寅恪、郭沫若、蘇曼殊、冰心等,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中印文化交流,呈現出交光互影的新景象。

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并非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平和充滿友誼,其中不乏暴力和血腥,充滿霸氣和凌辱。與此相比,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碩果累累,不僅造福于中印兩國人民,而且澤及世界各國,堪稱世界文化交流楷模。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印度感覺到中國是極其親近的親戚。中國和印度是極老而又極親愛的兄弟。”中國文學家魯迅對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簡扼而深刻的總結:“印度則交通自古,貽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藝文無不蒙貺,雖兄弟眷屬,何以加之。”中印兩國現代最富睿思的兩位哲人,用極富感情又極中肯的語言,概括出了中印文化關系史的本質特征。

印度佛教東傳,除了給中國帶來卷帙浩繁的佛經、內容豐富多彩的各種印度文化之外,還促使中國人培養了一種極其寶貴的精神——西天取經精神。這是一筆至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寶貴程度不亞于所有佛經。中國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依靠各種精神,如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忠勇務實、尊師重道、內圣外王、睦鄰懷遠等等,當然也包括西天取經精神。這種取經精神,只有在向外族學習的實踐中形成和提升。唐玄奘的故事,隨著各種形式和版本的《西游記》的傳播而家喻戶曉。這是取經精神深入人心的最有力的標志。中華民族所以歷數千年而不衰,并非我們的物質環境得天獨厚,而是靠著包括西天取經在內的各種寶貴精神。

取經精神所包括的基本含義是:博大的胸懷、開放的性情,虛心的態度,精進的品格。這是任何一個民族要想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時至今日,取經精神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元精神,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因。我們相信,印度民族同樣具備此種優秀的品質。憑著這種精神,中印人民會勇敢面對國際化浪潮,并必將受此洗禮而愈加英姿煥發、朝氣勃勃。

愿《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送去中國人民對印度人民的美好情誼。

祝中印兩國世代友好、國泰民安!

中國寧夏

2005年3月20日

注釋:

[1]《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郁龍余等編著,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云港市| 天水市| 阿瓦提县| 江安县| 东城区| 凤冈县| 东安县| 恩施市| 兰溪市| 沁源县| 成安县| 乌兰县| 定边县| 两当县| 独山县| 宁南县| 德昌县| 阿尔山市| 潞西市| 唐河县| 沁阳市| 沙雅县| 吉安县| 金昌市| 讷河市| 东方市| 陵水| 宁阳县| 乌兰县| 黄龙县| 鸡西市| 昌图县| 孟津县| 祥云县| 宜良县| 太仓市| 政和县| 宁津县| 郁南县| 丹棱县|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