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靈魂的告白

——盧梭《懺悔錄》與巴金《隨想錄》比較談[1]

十八世紀的歐洲文壇,曾經用充滿震驚的目光接納了盧梭《懺悔錄》的問世,并不可逆轉地由它開啟了一個文學的新時代;二百多年后,中國新時期文學的文壇,文學老人巴金的《隨想錄》,叩動了千千萬萬中國讀者感情的心弦??缭铰v史長河,浩浩宇宙間亮起了兩顆遙相閃爍的星,星光輝映中我們看到了兩顆為真理而燃燒的赤誠的心,茫茫蒼穹中回蕩著他們忠實于自我,忠實于人生,更忠實于時代的偉大靈魂的告白。

《懺悔錄》《隨想錄》是兩部產生于不同時代、內容迥異、文體有別、影響也不盡相同的著作,但是透過語言的表層,探尋作者的精神品格、人生追求,卻讓人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一道無形而實在的崇高人格美的光暈,把兩位作家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緣著這一思路,我們在這兩部著作中看到了諸多的契合點,含英咀華做進一步比較研思,則會更深刻地領受兩顆偉大靈魂給予的啟迪。

閱讀《懺悔錄》《隨想錄》,每每會使人產生一種強烈而持久的審美激動,審視這一藝術魅力的由來,似不可不歸之于作品中那灼熱可感、鮮活生動的作者自我形象以及他們對于真、善、美的獨特而執著的追求。

翻開《懺悔錄》,迎面向我們走來的是生活于十八世紀的法國,出身平民,一生坎坷,崇尚自我,感情真摯,充滿反封建叛逆精神的一個活生生的盧梭。伴隨著作者真情流瀉的筆,向我們漸漸貼近、展露的是盧梭真摯敏感,毫無掩飾,蘊藏著豐富感情的內心世界。且讓我們看看作者在《懺悔錄》篇首揮毫寫就的文字:

我現在要作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仿效的艱巨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2]

這是何等驚天動地的文字,何等的坦誠與自豪!“將來不會有人仿效”固不敢言,但“無前例”卻是無可置疑的。

盧梭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啟蒙主義風潮迭起的時代,而在此之前,古典主義統治法國文壇達二百年之久,古典主義迎合宮廷和貴族的趣味,崇尚理性,反對個性。泥古和虛假成為整個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前半期法國文學的風尚。盧梭敢于蔑視古典主義的權威,勇敢地解剖自己,把自己“可憎的缺點”和“卑鄙齷齪”全都公之于世,確是難能可貴的,也確是當時“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盧梭之前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如此坦蕩誠實的作家。

在古典作家身上,體面較真實更為作家所重。莫里哀和拉羅什富科都把他們的自白美化了,伏爾泰也不作自我告白,所以到了盧梭才看到了一個以把一切都說出為榮的人。[3]

十六世紀法國文藝復興后期的人文主義作者蒙田曾在其《隨感集》中把他描寫得“一點也不像他本人的實際情況”,雖然他“讓人看到自己的缺點,但他只暴露一些可愛的缺點”。盧梭對此很不以為然,他批評道:

這是在說真話時騙人?!瓫]有可憎之處的人是絕不存在的。蒙田把自己描繪得很像自己,但僅僅是個別側面。誰知道他擋起來的那一邊的臉上會不會有條刀傷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變了呢?[4]

盧梭以蔑視前人的自豪做到了前人沒有做到的事。在《懺悔錄》中,盧梭確實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都顯露無遺。他既寫自己蔑視王權,注重友情,感恩知報的高尚美好的一面,也寫了自己不光彩,應該詛咒的一面。如他毫不諱言自己曾說過謊,行過騙,有過小偷小摸的行為,以及與華倫夫人那種半亂倫性質的愛情。他還以沉重的心情懺悔自己在一次偷竊后把罪過轉嫁到女仆瑪麗永的頭上,造成了她的不幸,懺悔自己在關鍵時刻卑劣地拋棄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麥特爾,懺悔自己為了混一口飯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等等。由于盧梭自信自己有一顆高尚純潔、誠實自然的靈魂,所以他敢于面對世人大膽宣誓:

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么時候吹響,我都會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勇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辈徽撋坪蛺?,我都同樣坦率地寫了出來。……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埬惆涯菬o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后,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面前,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于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5]

的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盧梭的名字連同他的不朽作品《懺悔錄》一起,幾乎成了真誠的代名詞。二百多年來,它贏得了多少真誠的人們的敬仰,而巴金,便是其中最真誠的敬仰者之一。五十多年來,巴金一直真情地將盧梭尊為自己的啟蒙老師。巴金說:

我尊敬盧梭,稱他為“老師”,一、我學習《懺悔錄》講真話,二、我相信他的說法:人生來是平等的。[6]

五十多年前,年僅二十四歲的青年巴金,抱著尋求革命真理的愿望來到法國求學,然而,現實的殘酷,給他帶來的只有籠罩全身的失望與悲哀。多少次,在飛著細雨的黃昏,巴金駐足、徘徊在巴黎先賢祠前廣場上盧梭的銅像前,撫摸著那冰涼的底座,向這個“夢想消滅壓迫和不平等的作家”傾吐一個異國青年的寂寞痛苦。還是從這位二百多年前杰出的啟蒙主義思想家讓·雅克·盧梭身上,從他真誠坦率的品格和蔑視權貴,追求平等的反封建思想中,青年巴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契合點和“鼓舞的源泉”。五十多年后,年已八旬的巴金老人,在經歷了十年噩夢之后,又以這些年來少見的坦誠和勇氣寫下了四十二萬字“講真話”的《隨想錄》。在這里,他不止一次地回憶起五十多年前在盧梭銅像前的徘徊,不止一次地提及五十多年前在這位“引為知己”的法國老師面前立下的誓言:講真話,講自己的心里話!五本《隨想錄》從一個側面,真實地記載了幾十年,特別是“十年浩劫”的歷史。他寫自己,寫對親人、朋友的追憶,“噩夢”一般的遭遇,寫自己怎樣從“迷信”中覺醒走向反抗,也寫患難中情暖三春的人間至情……追思往事,他沒有為自己的劫后余生欣喜慶賀,卻不安地思慮著國家、民族的命運。反思歷史,痛定思痛,巴金感到了一種不可推諉的責任,他奮筆疾書,為謊言、假話而慨嘆,為祖國、同胞的不幸而悲哀,同時也為自己曾有過的軟弱而愧悔不安……

無疑,盧梭是偉大的,不僅作為一個文學家,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而且作為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先驅者,給人類的思想寶庫留下了珍貴的遺產。同樣,巴金也是值得崇敬的,他的高尚的人格,他那始終年輕,為讀者而燃燒的心,不斷耕耘的筆,堪稱豐饒的創作成果不僅贏得了文學界的盛譽,而且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時,我們在《懺悔錄》和《隨想錄》中所接觸到的無疑又是最最平凡,最最富有人情味、熱情感、平易親切的普通人的心靈。如同相識多年的好友、知己,他們在真情地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所感所思、所作所為,驕傲與悔恨、追求與失敗,希望與決心……他們正是憑著這一腔赤誠走進了廣大讀者的心,贏得了人們永久的摯愛。因此我們認為,強烈的情感性,以及這種情感性所折射出的人性的閃光,當是這兩本大書充滿審美魅力的淵源所在。

阿·托爾斯泰說過:“文學的一個總的目的是:從感情上去認識偉大的人?!贝蠹抑溃R梭的《懺悔錄》基本上是憑借記憶寫成的。盧梭幾十年起伏跌宕的生活,幾十年奮斗追求的路途,道不盡的酸甜苦辣,數不完的坎坷顛簸,有春光也有風霜,一朝拾起,免不了會有許多淡忘了的記憶,可是盧梭卻圓滿地寫成了這部內容豐富、材料翔實的《懺悔錄》,其寫作的奧秘在哪里?盧梭的回答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忠實可靠”的向導——“感情之鏈”。盧梭說:

……感情之鏈,它標志著我一生的發展,因此也就是我一生經歷的事件之鏈,因為事件是那些感情的前因或后果。我很容易忘掉我的不幸,但是我不能忘掉我的過失,更不能忘掉我的善良的感情。這些過失和感情的回憶對我來說是太寶貴的,永遠不能從我心里消失掉。我很可能漏掉一些事實,某些事張冠李戴,某些日期錯前倒后;但是,凡是我曾感受到的,我都不會記錯,我的感情驅使我做出來的,我也不會記錯,而我要寫出的,主要也就是這些。我的《懺悔錄》的本旨,就是要正確地反映我一生的種種境遇,那時的內心狀況。我向讀者許諾的正是我心靈的歷史,為了忠實地寫這部歷史,我不需要其他記錄,我只要像我迄今為止所做的那樣,訴諸我的內心就成了。[7]

盧梭沒有失信于讀者,跟隨著他那支充滿智慧與感情的筆,我們的確觸摸到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我們真切地看到,活在我們面前的盧梭,是帶著一顆從自己那充滿真摯溫情的平民家庭中獲得的“多情的心”步入人世的,環境教養生成了他既十分高傲而又非常溫柔的心靈,一種優柔怯懦卻又不受約束的性格。他尊崇自我,熱愛自由,酷愛大自然,企求平和、安寧;他生性靦腆,拙于言辭,卻又敏感多思,具有“非常熾熱的氣質,熱烈而好沖動的激情”。他的心受天性的支配,始終受著感情的滋養,他甚至認為,自己就是為此而生的。因而,我們看到《懺悔錄》中最美麗動人、最細密纏綿的往事回憶和感情抒發莫過于盧梭對于自己愛情生活的描寫。純潔似水的柔情、熾熱如火的熱望,即使在多少年之后仍然讓這顆癡情的心戰栗、燃燒,它像一道神奇的光束,照亮了盧梭記憶之窗的各個角落,溫馨的愛情、美麗的大自然……甚至星光、甚至月色,都那么清晰地涌現出來化作了他筆下富有詩意的記敘。

在那“大地披上了華麗的衣裝,花草遍地,色彩斑斕;夜鶯啼春已近尾聲,唱得仿佛格外賣勁;百鳥用大合唱送別殘春和迎接美麗夏日的降臨”[8]的背景上,我們看到的是盧梭與活潑可愛的葛萊芬麗小姐、加蕾小姐之間質樸、純潔的友情。那奔馳的坐騎,佃戶廚房里快樂的午餐、櫻桃園中無邪的嬉戲,無不洋溢著歡快、清新的青春氣息。盧梭與華倫夫人、烏德托夫人的充滿友誼的愛情也同樣令人感動:在安訥西,盧梭熱烈地眷戀著華倫夫人,從第一次見面時動情的剎那;兩人相對時“迷人的寧靜”“難以解釋的快樂”;短暫分別時感傷的憂思,“強烈而又溫柔,悵惘而又動人”的美妙而奇特的幻境;到與華倫夫人一起隱居沙爾麥特的超脫而純凈的田園生活:日出前的散步;閑暇時侍弄鴿子、蜜蜂的樂趣;對于各種學問的研究、試驗;以及“蒙塔紐勒草地上的午餐、涼亭下的夜飲、采摘水果,收獲葡萄,燈下和仆人們一起剝麻”,這些猶如“節日”般的日子;而那曾給予盧梭不可言喻的激動與幸福的“圣路易節”的散步[9],更如同一幀永葆青春的照片留存在盧梭的心間……

的確,對于這些屬于他一生最平靜、最愉快的生活階段的幸福情景,盧梭是保持了最為豐富敏感的記憶的,“不僅記得時間、地點和人物,而且記得周圍的一些事物,氣候的溫度、空氣的氣味、天空的色彩,以及只有在那個地方才能得到的某種印象”。[10]

基于同樣的因素,在《懺悔錄》第二部中又出現了盧梭受埃皮奈爾夫人之邀隱居退隱廬的一些優美的描寫。盧梭一生美好的情感永遠不能離開大自然的滋潤,他的想象力,他的文學創作的靈感也每每是“在鄉村、在樹蔭下”才激發活躍起來的。留居退隱廬,重新回到那歡迎他、愛他的大自然的懷抱,重新看到青翠的顏色、花朵、樹木和湖泊,他的心頭驀然掀起了一股無可遏止的愛的波瀾,正是在這幸福得使人心醉神迷的環境影響下,在一種近乎狂熱的創作沖動中,他的精神產兒——使無數人入迷的朱麗(《新愛洛綺絲》)誕生了。他對這位想象中窈窕姑娘的愛,與對烏德托夫人熱烈的愛情交融在一起,彈奏出了一曲美麗動人的愛的頌歌。盡管客觀地說,“烏德托夫人快三十歲了,根本談不上美,臉上還有麻子,皮膚又不細膩,眼睛近視,眼睛有點太圓”,但在盧梭看來,“她卻顯得年輕,容貌又活潑、又溫柔,老是親親熱熱的。一頭烏黑的長發,天然鬈曲,一直拖到膝彎。身材嬌小玲瓏,一舉一動都顯得又笨拙又有風韻?!彼姆A性是那么自然、雋雅:

愉快、輕率和天真在她身上結合得非常巧妙。她有的是那種討人喜歡的妙語,不假思索,有時竟奪口而出。她多才多藝,會彈鋼琴,舞跳得很好,還能做幾句相當漂亮的小詩。至于她的性格,簡直是天使一般:心腸好是它的基礎,而除了謹慎與堅強以外,她的一切美德都兼而有之。[11]

為人的可靠,社交方面的忠誠……一顆永遠與人為善的心,這一切激起盧梭如癡如醉的愛情,盡管這乃是一個“為著心中已經別有所戀的女人而燃燒起的”“既不幸而又熾熱的愛情”,盧梭的回憶仍然充溢著圣潔、愉快的光輝。無論是月色下的散步,最初幾次相會時傳奇性的色彩,小樹林里的夜間會晤,一對多情的知心人交流的甘美的淚水,熱切的嘆息、纏綿的私語,以及四個月中既“無與倫比的親密”交往,又雙雙把自己限制在“始終不曾逾越的那個范圍里”的純情,這一切都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至于在《懺悔錄》的其他部分,我們則同作者一道重溫了他充滿坎坷,富有傳奇性的生平,幼年時對“承攬訴訟人”職業的擯棄;青年時做駐威尼斯使節秘書的出色政績;第一篇學術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的成功聲譽;第一部音樂歌?。ā多l村卜師》)的神奇魅力;文學創作上令人矚目的輝煌光耀,以及《愛彌兒》之后開始的黑暗樊籬……總之,盧梭的一生就是這樣充滿了偉大的成功和誘人的希望,充滿了美麗的愛情和動人的友誼,也充滿了殘酷的不幸和挫折,充滿了深深的失望和悲哀,他的心永遠處在感情的旋渦中不得安寧。而一部《懺悔錄》,正是記載這位偉人感情的坐標圖。這感情時而高昂奮發,時而舒緩平和,時而凄切憂傷,但又永遠那么真實,那么纖細微妙,沁人心脾。這種感情的波動形成了盧梭創作中的主軸線,也是這部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關鍵所在。

那么巴金的《隨想錄》呢?盡管,在那里既不多見到如同《懺悔錄》中所表現的那樣大起大落的感情變化,也缺乏浪漫的愛情,迷人的戀語,但是它卻具有一種東方式的含蓄深沉、平和真切的感情素質。在其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巴金老人善良、誠實,“愛真理、愛正義、愛祖國、愛人民、愛生活、愛人間美好事物”的至誠至愛的品格。單就感情方面而言,巴金與盧梭一樣,也是那么單純、坦白、敏感、多情。每當提到童年、朋友、人民、友誼、讀者,他總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他忘不了充滿溫馨和愛的童年,忘不了在成都老公館“陰濕的沒有馬的馬房里”和門房里所度過的那些“夏日的傍晚和秋天的黃昏”,忘不了在那里所接觸到的“通過受苦而凈化了的心靈”,正如他時常所說的:

經常提到人民,他們是我所熟悉的數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覐脑S多被生活虧待了的人那里學到熱愛生活、懂得生命的意義。[12]

他是那樣的熱愛讀者,為讀者能將自己看作一個普通人,一個忠實的朋友而驕傲;對于友情,巴金說:“友情是照亮我一生的明燈”[13]。幾十年來,他從友誼中尋求溫暖、光明;更尋求生活、追求的力量和信心。他熱愛魯迅先生,對先生充滿敬意,他說:

勉勵自己講真話,盧梭是我的第一個老師,但是幾十年中間用自己的燃燒的心給我照亮的還是魯迅先生。[14]

在文學道路上跋涉數十年,巴金仍始終不忘五十多年前把自己送進文壇的葉圣陶老師,尊他為自己的“一生的責任編輯”(無論是寫作還是做人);同樣,他也真誠地欽慕自己的前輩作家,如為中國現代文學做出貢獻的茅盾先生,和曾與自己在文學道路上患難與共、探索前進的舊友新朋。也與所有溫情的丈夫,慈祥的父親一樣,他深愛自己的妻子、兒女。劫難之中的骨肉親情更如同沙漠中的生命之水給他慰藉,給他安寧,然而家還是破碎了!不見了妻子“那一雙淚汪汪的眼睛”,不見了她“那一幅前額皺成‘川’字的愁顏”,不見了她關切的“叮嚀勸告”……睹物思人,巴金悲切地呼喚:

為什么偏偏她的身影不能在這里重現?為什么不讓她看見活潑可愛的小端端?[15]

他甚至恨那個被破壞了的寧靜的夜晚,恨自己不能減少幾年的生命去換取家庭生活中一個平靜的夜晚。[16]

讀著這一行行至情結成的文字,恐怕沒有人會否認《隨想錄》的情真意濃與作者的拳拳之忱。然而,《隨想錄》中所蓄藏的更濃烈的感情,更深沉的意蘊,還是那些與追思悼念交融一體的對于十年浩劫的回顧反思。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最為珍重的莫過于對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盧梭說自己“可以抵抗一切,就是不能抵抗愛撫”,而中國的知識分子可以忍受一切,就是不能忍受鄙視、侮辱和遺棄。然而,在那場空前的劫難中,他們卻不得不在屈辱和困惑中求生!巴金以切身體會真實地描寫了自己的心理狀況,他寫道:

“文化大革命”十年我就是這樣度過的。一個愿意改造自己的“知識分子”整天提心吊膽,沒有主見,聽從別人指點,一步一步地穿過泥濘的道路,走向一盞遠方紅燈,走一步,摔一步,滾了一身泥,好不容易爬起來,精疲力盡,繼續向前,又覺得自己還是在原地起步。不管我如何虔誠地修行,始終擺脫不了頭上的“金箍兒”。十年中間我就這樣地爬著、走著、爬著……[17]

這是一幅“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圖。

的確,噩夢過后的巴金,忘不了那些慘痛的經歷,可怕的見聞……而自己特殊時期中屈辱沉默順從的投影更成為“一筆心靈上的欠債”,使他無法得到心的安寧。

五本《隨想錄》是為了懷念,為了總結,更為了“還債”。在如此背景下寫出的這些文字,又怎能不滲透著強烈而真摯的感情?難怪《隨想錄》出版后,會被人稱為:這是一部“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的“講真話”的大書。

綜上所述,在《懺悔錄》和《隨想錄》中,作者給我們留下的是同樣崇高、魁偉的自我形象,同樣強烈、真誠的感情特征,然而同中求異,我們畢竟感到了兩本書在審美品格上的一些差異。

讀盧梭的《懺悔錄》,我們感受到一種內在的憤激、憂郁、孤寂和悲愴,回旋全篇的是一種論辯,對抗的基調;而巴金的《隨想錄》卻是熱切、深沉、坦白、充滿希望的,支撐全書的乃是一種自我懺悔、反思社會的思想主旨。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既有寫作動機上的不同,也與各自的思想體系、所處的社會背景、時代特點有關。

我們說,《懺悔錄》是盧梭悲慘的晚年的產物,一部《愛彌兒》(1762),觸怒了封建統治階級,巴黎最高法院下令焚燒《愛彌兒》并通緝作者;天主教會則把盧梭視為“上帝的敵人”。從法國到日內瓦、伯爾尼、荷蘭、莫蒂埃、圣皮埃爾島、英國,盧梭遭到了緊追不舍的迫害。官方的判決,教會的譴責已足以令他心力交瘁,1765年,一本題名為《公民們的感情》(伏爾泰)的小冊子的出現,則更像一把匕首直刺盧梭的心底,因為這是來自友軍營壘的惡意中傷(這篇文章指責盧梭遺棄了他的孩子們)。面對封建專制政府和教會的殘酷迫害,面對昔日友人對他的生活和人品的肆意攻擊和誣蔑,眼見得自己有被涂抹得漆黑,成為千古罪人的危險,盧梭迫切地感到有為自己辯護的必要。因此,他就懷著為自己的真實存在進行辯護的勇氣,在流亡途中(莫蒂亞)開始寫這本自傳。試問,這樣一部摻和著辛酸,在慘遭迫害、四面受敵的情況下為自己的存在辯護的自傳,又怎么會不充滿一種逼人的悲愴?而《懺悔錄》中那觸目可見的赤裸裸的剖白,鋒芒畢露、傲視傳統的叛逆態度,對自我的尊崇、對感情的謳歌則更是蘊蓄著這種悲愴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一代又一代讀者對其悲劇命運的嚴肅思考。

盧梭作為一個思想家,在他的自傳中不僅通過生活事件揭示出了個人與整個貴族社會的矛盾,而且還通過自己的思想體系,社會觀念表現出強烈的社會批判趨向。基于其“人性本善,但罪惡的社會環境卻使人變壞”的著名哲理,盧梭毫無顧忌地袒露自己的一切過錯缺點。作為對照,盧梭描繪了自己歡暢、純潔和幸福的童年。

即使是國王的兒子,也不會像我小時候那樣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周圍人們的鐘愛”,“我本來可以聽從自己的性格,在我的宗教、我的故鄉、我的家庭、我的朋友間,在我所喜愛的工作中,在稱心如意的交際中,平平靜靜、安安逸逸地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將會成為善良的基督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長、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勞動者,在任何方面都是一個老好人……

可是自從當上學徒以后,“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把我童年時代的一切光華全都磨光了”,“最低的趣味、最下流的習慣代替了我當年可愛的娛樂”。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現象,“強者”的“暴虐專橫”,“摧殘了我那溫柔多情、天真活潑的性格”,并“使我染上自己痛恨的一些惡習,諸如撒謊、怠惰、偷竊等等”。[18]

正是不平等的社會制度,使少年盧梭“從高尚的英雄主義墮落為卑鄙的市井無賴”。作為與腐朽、反動的貴族社會的抗衡,盧梭在《懺悔錄》中還以前所未有的豪邁氣度,表現出平民的自豪與自尊。他不僅不以自己貧賤的出身為不幸,還把熱烈的謳歌獻給那些在封建壓迫下保持美好操守的平民,懷著熱愛向讀者揭示了那些“粗布衣服下面”的優美的“靈魂”。無論是洛桑地區那個無償地供給他食宿的小店主,還是和他徒步旅行過的那些流浪少年以及和他共過事的男女仆人,他們都以善良誠懇的性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趣味,給盧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同時,這種對平民的謳歌顯然又是與對貴族階層的貶責連在一起的,如同盧梭所發的感慨:

為什么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了這樣多的好人,到我年紀大了的時候好人就那樣少了呢?是好人絕種了嗎?不是的,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經不再是我當年遇到好人的那個社會階層了。[19]

在盧梭的一生中,曾經有過許多飛黃騰達、榮華富貴的機會,但是,盧梭所抱定的嚴格的生活原則使他決心“永遠拋棄任何發財和上進的計劃”,“決定在獨立和貧窮中度過余生”,要“竭盡靈魂的全力去掙斷時論的枷鎖,勇敢地做著我所認為善的一切,毫不顧忌別人的毀譽”。[20]因此,盧梭放棄了高官厚祿,拒絕了國王的接見和賜予的年金,終生以替人抄寫樂譜為生。也正是由此盧梭得以擯棄任何“阿諛逢迎”或“噤若寒蟬”,在污濁的社會中保持節操,保持爭取“真理、自由的勇氣”,保持做人的本色。[21]盧梭這種獨立不羈,坦蕩真誠的氣度同樣也表現在他的寫作態度上,在《懺悔錄》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

我很可以完全走上牟利的道路,讓我這支筆不去抄樂譜,而完全用來寫作。以我當時已有的,并且自覺有力量維持下去的那種一飛沖天之勢,只要我稍微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我的作品就可以使我生活得很富裕,甚至生活得很豪華。但是,我感覺到,為面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我的天才,毀滅我的才華。我的才華不在我的筆上,而在我的心里……任何剛勁的東西,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會從一支唯利是圖的筆下產生出來。需求和貪欲也許會使我寫得快點,卻不能使我寫得好些。企求成功的欲望縱然沒有把我送進縱橫捭闔的小集團,也會使我盡量少說真實有用的話,多說些嘩眾取寵之詞,因而我就不能成為原來有可能成為的卓越作家,而只能是一個東涂西抹的文字匠了。……我始終覺得,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才能是光彩的和可敬的。每一個人只為維持生計而運思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于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于對成功的追求。[22]

盧梭又說,“我知道,我的全部才華來自于對我要處理的題材的熱愛,只有對偉大、對真、對美的愛,才能激發我的天才”,對那些自己毫無興趣的東西,文筆自然就會是“冷冰冰的”,神思也變得遲鈍,“人家以為我也和所有別的文人一樣,為謀生而寫作,而實際上我是永遠只曉得憑熱情而寫作的”。④厭惡虛偽,崇尚真理,追求本色,充分肯定人的尊嚴,感情的價值,鼓吹自由、平等,這的確是《懺悔錄》的精髓所在。

所以,與其說《懺悔錄》是盧梭一生的自我懺悔,毋寧說是一部反對封建道德法規和宗教神學對人的個性自由的束縛、壓抑和奴役,崇尚個性解放,追求個人感情放任的宣言書,盧梭那真純剔透、美麗光輝的品格,猶如一枝俏立于河塘之上的亭亭風荷,以它高潔的風姿托現出一顆偉大而真誠的靈魂。盧梭,無論是作為一個文學巨人、思想巨人,反封建戰士,他的名字都將是不朽的。

與《懺悔錄》不同的是,巴金的《隨想錄》并非一部完整的作家人生史,而是一部隨感式的雜錄。促使巴金動筆的,既非外在環境的逼迫,也非為自己的過去和今天辯護的需要,而是如同前面所言,《隨想錄》的真意在于“還債”。如果說,幾十年的文學生涯使巴金最為感動,不能忘懷的是讀者的熱愛和信任,那么,回首往事,使巴金最為痛心不能原諒自己的則是在特殊時期不夠堅強,有過軟弱,辜負了這最為寶貴的熱愛與信任。在《隨想錄》中,這種沉重的懺悔隨處可見。

今天對人談起“十年”的經歷,我仍然無法掩蓋自己的污點,花言巧語給誰也增添不了光彩。過去的事是改變不了的。良心的責備比什么都痛苦。想忘記卻永遠忘不了。只有把心上的傷疤露出來,我才有可能得到一點安慰。[23]

巴金正是懷著贖罪般的心情裸露疤痕,解剖自己的。他誠懇地向由于自己的軟弱而傷害了的同志道歉[24];為自己在那風云險惡的日子里沒能為無罪的朋友說一句公道話而深深自責;更為自己曾經喪失了自我,沒能堅持操守,“只是小心保護自己,一點也未盡到作為一個作家、作為一個普通人所應盡的職責”而痛苦不安。他以發自內心的聲音呼喚:“過去的十年太可怕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不允許再發生那樣的浩劫?!盵25]正是出于這種崇高的政治責任感,伴隨著懺悔和自責,《隨想錄》中又記下了這位正直的文學家對于歷史、現實的反思,對于當前國家政治、社會、文學前途諸多問題的思考。

如果說,盧梭的坦誠表現了十八世紀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自我解放的精神風貌,那么,巴金的坦誠則表現了二十世紀中國杰出文學家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主義赤誠的愛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如果說,盧梭在《懺悔錄》中更多地是著眼于個人與社會的矛盾,較少表現出時代的風云變幻,那么巴金的《隨想錄》則更多地印下了時代的投影,表現出作者與時代、與民族、與國家共懺悔的思想傾向,從而也就具有了更加普遍的時代意義。

觀察《隨想錄》一書明顯的社會性主題,會使我們探尋到作者一貫的藝術追求。從1927年創作第一篇小說至今,巴金在文學的旅途上已經走過了整整六十年(本文寫作時間為1987年,作者注),但他卻從不把自己看作一個文學家,他是把文學創作視為自己探索人生道路,追求自由、平等,抒發愛憎感情的寄寓。無論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洋溢著對美好青春的熱愛和對封建專制統治的仇恨的小說,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社會主義祖國,對世界人民友誼熱情贊美的散文,乃至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隨想錄》,巴金的創作從來都是與時代、社會、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他的創作,努力追求著生活真實與情感真摯的統一,擯棄一切華麗浮艷的文風,反對一切虛假夸張的無病呻吟。不重技巧,不求雕飾,只是用一顆熾熱的心去感染讀者,動人以情,啟人以善,育人以美。他寫作的最高境界和理想是高爾基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燒的心,給人們帶路”。[26]

在《隨想錄》中,巴金曾這樣動情地說:

我的《隨想錄》好比一只飛鳥。鳥生雙翼,就是為了展翅高飛。我還記得高爾基早期小說中的“鷹”,它“胸口受傷,羽毛帶血”,不能再上天空,就走到懸崖邊緣,“展開翅膀”,滾下海去,高爾基稱贊這種飛鳥說:“在勇敢、堅強的人的歌聲中你永遠是一個活的榜樣?!蔽页3B犚姟苞椀母琛?。……我想,到了不能高飛的時候,我也會“滾下海去”吧。[27]

我們以為,巴金老人的形象恰像這只堅強的飛鳥,以他對祖國、對人民至死不渝的熱愛,為真理、為社會進步奮斗不止的崇高精神,而給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們樹立一個永久的榜樣!

1989年

注釋:

[1]首發于《寧夏教育學院、銀川師專學報》(社科版,1989年第4期),收入《巴金研究》2000年第2期。為祭悼巴金,再刊于《黃河文學》2006年第4期,全文收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中心《外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3期。

[2]《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一部第一章第1-2頁。

[3]《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二部附文:安德烈·莫洛亞為一九四九年法國勃達斯版《懺悔錄》寫的序言。

[4]《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二部附文:安德烈·莫洛亞為一九四九年法國勃達斯版《懺悔錄》寫的序言。

[5]《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一部第一章第1-2頁。

[6]《隨想錄》,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七十一、《序跋集》。

[7]《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部第七章第344頁。

[8]《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部第164頁、第181頁。

[9]《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一部第六章第305頁。

[10]《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一部第三章第149頁。

[11]《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部第九章第543頁、第498頁。

[12]《隨想錄 九十六·愿化泥土》,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13]《隨想錄 一二二·幸?!?,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14]《隨想錄 七十二·懷念魯迅先生》,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15]《隨想錄 一二·再憶蕭珊》,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16]《隨想錄 五·懷念蕭珊》,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17]《隨想錄 一二五·緊箍咒》,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18]《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一部第一章。

[19]《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部第四章第164頁、第181頁。

[20]《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部第九章第543頁、第498頁。

[21]《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二部第八章第446頁、469頁。

[22]《懺悔錄》,[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二部第八章第446頁、469頁?!稇曰阡洝?,[法]盧梭著,黎星、范希衡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二部第八章第446頁、469頁。

[23]《隨想錄 一四·“保持自己本來面目”》,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24]《隨想錄 一五·懷念胡風(第177卷)》,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25]《隨想錄·探索集》后記,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26]《隨想錄 七十二·懷念魯迅先生》,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27]《隨想錄 七十三·鷹的歌》,巴金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原县| 遵义市| 拜泉县| 岳普湖县| 土默特右旗| 出国| 定安县| 邳州市| 偃师市| 宣化县| 湘潭县| 沛县| 梁平县| 公主岭市| 怀来县| 周口市| 保定市| 田林县| 肃宁县| 聊城市| 宝坻区| 鹤岗市| 信丰县| 梁河县| 大石桥市| 特克斯县| 东平县| 水富县| 克山县| 孟州市| 施甸县| 枣强县| 东台市| 黄梅县| 呈贡县| 冕宁县| 六枝特区| 阿拉尔市| 锡林浩特市| 旌德县| 凤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