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山群仙會真記
免費

題施肩吾撰,李竦編。道教經書。五卷。簡稱《會真記》。施肩吾為唐代道士,元和十年(815)進士,隱于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修道,道號華陽真人。或云施肩吾似有二人。《四庫提要》認為此書系金元間道士偽托,或云此書所出不晚于北宋。據自序說,全書從前圣后圣秘密參同,一集五卷,取五行正體之數,每卷五篇,應一氣純陽之義,演說玄機,發明鐘呂太上至言。此書與題施肩吾編撰的《鐘呂傳道集》內容基本相同。書中引《太上隱書》、《西山記》、《靈寶內觀經》、《通玄經》等多種道經及葛仙翁、陰真君、呂真人等語錄,論說煉養內丹之法,主旨依據《參同契》,以明抽添之理,超脫之功。卷一為《識道》、《識法》、《識人》、《識時》、《識物》。卷二為《養生》、《養形》、《養氣》、《養心》、《養壽》。卷三為《補內》、《補氣》、《補精》、《補益》、《補損》。卷四為《真水火》、《真龍虎》、《真丹藥》、《真鉛汞》、《真陰陽》。卷五為《錬法入道》、《錬形化氣》、《錬氣成神》、《錬神合道》、《錬道入圣》。系道教內丹比較具理論系統的著作,對研究宋元道教內丹學有重要參考價值。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佚名 ·國學 ·2.2萬字

最新章節 第6章 2015-12-27 00:47:47
唐宋詩醇
免費

唐宋詩總集。四十七卷。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敕編。高宗性好詩文,常與沈德潛等談論詩文,曾于乾隆三年(1738)編定《唐宋文醇》。后有感于“文有唐宋大家之目,而詩無稱焉者”、“有文醇不可無詩醇”,因選唐宋詩成就突出者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陸游六家,“以見二代盛衰之大凡,示千秋風雅之正則”。此書認為,李杜一時瑜、亮,千古稀有;樂天平易,最近乎情;奇創而不詭乎理者,莫過昌黎;錄此四集,足以觀有唐一代之詩。而宋詩不足以匹唐,僅選兩集,因山谷多生澀,而選蘇詩以示北宋詩壇之功;錄放翁詩以見南渡以后詩之大成。謂六家為唐宋詩中之醇醪實不為過。全書有太白八卷,少陵十卷,樂天八卷,昌黎五卷,東坡十卷,放翁六卷。未作箋注,然每詩后皆有評點語,有引前賢之評,亦有時人所評,均極精煉中意,于理解體味詩作皆有點化作用。此書流傳很廣,多用于家塾學習之課本,故版本頗多。有乾隆十六年武英殿刻本(《四庫全書》據以著錄),此為初刊,臺灣大學有藏。乾隆二十五年內府又刻有四色套印本,圈點品評則更為顯目,臺灣故宮博物院有藏。后世多次重刊,有乾隆二十五年書業堂重刻本,光緒七年(1881)浙江譚鐘麟重刊本和江蘇局本,等等。

(清)愛新覺羅·弘歷 ·國學 ·47.8萬字

最新章節 第50章 2015-12-27 01:32:59
老子衍
免費

一卷。清王夫之撰。清以前為《老子》注釋者,歷代都有不同的宗派。各家都流傳不同的說法,到王弼、何平叔二人均從《周易》乾坤之意闡述《老子》;鳩摩羅什、梁武帝二人又從事理因果方面闡釋《老子》;陸希聲、蘇子由、董思靖以及焦竑、李贄等人紛紛以禪宗之論而注釋《老子》。王夫之認為:歷代各派互相雜糅,眾說不一,令今人無從依據,于是盡廢諸家之短,擴展各家所長。他作《老子衍》,引韓非、嚴君平,鐘士季、王弼、陸希聲、王介甫、王元澤、蘇子由、呂吉甫、李息齋、邵若愚、張文潛、章安、葉夢得、董思靖、劉仲平、吳幼清、薛君采等諸家簡單的注文,加以印證。注解展伸《道德經》之旨,并雜儒說于其中。王夫之的貢獻主要在于他發展了老子傳統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否定了“人性不變”的說法,反對“以知為行”和禪學“知有是事便休”的論點;強調行是知的基礎,“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肯定了矛盾的絕對性,即認為矛盾是無時不在的,自然不能歸結到消解矛盾,取消斗爭。所述極為深刻。但此書語言時有欠通,某些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實乃本書的遺憾。現存《船山遺書》本、1962年中華書局王孝魚點校《老子衍·莊子通》本。

(明)王夫之 ·國學 ·2.4萬字

最新章節 第6章 2015-12-22 14:32:40
文史通義
免費

中國古代文史理論著作。章學誠著。本書通行有《章氏遺書》本,1921年吳興劉承干刻印。1956年12月中華書局據此排印出版,1961年9月第2次印刷。章學誠所著除本書外,還有《校讎通義》內篇3卷,《方志例略》2卷,《文集》8卷等。后人合刊為《章氏遺書》。全書8卷,分內外篇,各收文章61篇。共計25萬字。史文并論,論文部分主要有《詩教》、《文德》、《文理》、《古文十弊》等篇。本書在文學上的理論主張主要有3方面:1.提倡文德說。其所謂文德,也就是指著作者和批評者的態度。認為作者的態度要“敬”,批評者的態度要“恕”,“凡為古文辭,必敬以恕。”所謂“敬”,又包含“修德”和“養氣”兩方面的功夫,其根本在于“修辭立誠”。“恕”是指品評文學作品時不要刻求古人,又不能無原則的寬容:“論古必恕,非寬容之謂也。”要“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著想,不能以一個不變的模式去衡量一切古人。2.提倡文理說。要求文章要言之有物:“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而有物的關鍵在于“中有所見”;“古人著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見,初非好為炳之烺烺,如錦上繡女之矜套彩色已也。”也就是強調要有“閱歷”。3.提倡“文貴發明,亦期用世”。強調文質統一:“文重于質,視具質如何生吾文焉。”由此出發,對擬古和形式主義文風給予了尖銳的批判,認為“今舍己之所求,而摹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奴亦學其悲號”,是極為可笑的。對清代流行的“桐城派”古文,則以《古文十弊》進行批判。章學誠的這些觀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受研究者重視。

章學誠 ·國學 ·20.5萬字

最新章節 第46章 外篇三(7) 2015-12-27 05:49:19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左权县| 文山县| 花垣县| 科技| 麻城市| 富平县| 平谷区| 潢川县| 乃东县| 淮安市| 东平县| 利津县| 璧山县| 新兴县| 修武县| 江津市| 乐至县| 阜新| 汉中市| 孝昌县| 台前县| 广安市| 青海省| 漳平市| 崇仁县| 右玉县| 穆棱市| 绥化市| 平昌县| 桓台县| 清新县| 广丰县| 额尔古纳市| 海阳市| 阿瓦提县| 遵化市| 上栗县| 隆化县| 金沙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