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德化碑
敘述南詔國叛唐投靠吐蕃政權緣由之碑。碑高390厘米,寬240厘米,楷書,碑陰陽兩面現存830字。唐朝初年,中央政府曾對南詔六部進行積極經營。建置州郡,任命當地首領為刺史、縣令等職。但由于吐蕃的侵擾,只有蒙舍詔始終歸順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并派御使嚴正晦,中使王承訓幫助其完成了統一南詔六部大業。南詔國建立后,向東擴張,欲吞并西爨諸部。而西爨諸部隸屬唐朝,兩國產生矛盾。天寶四年(745),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在安寧筑城,扼制南詔東進之路,戰爭遂起。南詔借地利之便奪得西爨。皮邏閣死后,其子閣邏鳳承襲王位,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與劍南留后李宓等先后率兵征討,南詔被迫依附吐蕃。閣邏鳳為此立碑國門,述其苦衷,并告誡子孫:“我上世世奉中國,累封賞,后世容歸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南詔德化碑》碑文)。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南詔德化碑。此碑現立于云南大理原太和城故址上。
·605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