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國家初起,右武,其于文事,亦不數數焉,大要各以其途進。然庚戌詔,見天子意在矣。百余年來,日以益重,非從此出者,多見擯異途,不輒當要津,此豈一朝一夕哉!作《科試考》。

初設科舉條格詔: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聞成周之制,取材于貢士,故賢者在職,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風俗淳美,國易為治,而教化彰顯也。漢唐及宋,科舉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貴詞章之學,而未求六藝之全。至于前元,依古設科,待士甚優。而權豪勢要之官每納奔競之人,辛勤歲月,輒竊仕祿,所得資品,或居士人之上。懷材抱德之賢恥于并進,甘隱山林而不起,風俗之弊,一至于此。今朕統一中國,外撫四夷,與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慮官非其人,有傷吾民,愿得君子而用之。自洪武三年八月為始,特設科舉,以取懷材抱德之士,務在經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稱。其中選者,朕將親策于廷,觀其學識,品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材學出眾者,待以顯擢。使中行文武皆由科舉而選,非科舉,毋得與官。敢有游食奔競之徒,坐以重罪,以稱朕責實求賢之意。所有合行事宜,條列于后:

一、鄉試、會試文字程序。

第一場,試《五經》義,各試本經一道。不拘舊格,惟務經旨通暢,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朱氏注、古注疏,《書》蔡氏《傳》、古注疏,《詩》朱氏《傳》、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榖梁、胡氏、張洽《傳》,《禮記》古注疏。《四書》義一道,限三百字以上。

第二場,試禮樂論,限三百字以上。詔誥表箋。

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

第三場畢后十日面試,騎觀其馳驟便捷,射觀其中數多寡,書觀其筆畫端楷,律觀其講解詳審。

殿試,時務策一道,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一、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從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一十七名,正七品,賜進士出身。

第三甲八十名,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

一、鄉試。各省并直隸府州等處,通選五百名為率。人材眾多去處,不拘額數。若人材未備不及數者,從實充貢。

河南省四十名,山東省四十名,山西省四十名,陜西省四十名,北平省四十名,福建省四十名,江西省四十名,浙江省四十名,湖廣省四十名,廣西省二十五名,在京鄉試直隸府州一百名。

一、會試額取一百名。

一、高麗國、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試,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選取。

一、開試日期。

鄉試,八月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

會試,次年二月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

殿試,三月初三日。

一、三年一次開試。

一、于洪武三年鄉試,洪武四年會試。

一、各省自行鄉試,其直隸府州赴京鄉試。凡舉,各具籍貫、年甲、三代、本姓。鄉里舉保,州縣申行省印卷。鄉試中者,行省咨解中書省,判送禮部印卷會試。

一、仕宦已入流品,及曾于前元登科并曾仕宦者,不許應試。其余各色人民并流寓各處者,一體應試。

一、有過罷閑人吏、娼優之人,并不得應試。

一、應舉不第之人,不許諠鬧,摭拾考官及擅擊登聞鼔,違者究治。

一、凡試官,不得將弟男子侄親屬狥私取中,違者許赴省臺指實陳告。

一、科舉取士,務得全材。但恐開設之初,騎射書算未能徧習,除今科免試外,候二年之后,須要兼全,方許中選。

於戲!設科取士,期必得乎全材。任官惟能,庶可成于治道。咨爾有眾,體朕至懷。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按洪武三年庚戌始開科,就試者鄉舉士百二十三人,中式者七十二人。主試則御史中丞劉基、治書侍御史秦裕伯,同考則翰林侍讀學士詹同、弘文館學士睢稼、起居注樂韶鳳、尚寶丞吳潛、國史編修宋濂,而序錄出于濂。中式士未及會試,悉授官。

四年,京畿鄉試,兵部尚書吳琳、國子司業宋濂。濂仍為序。尋合諸省之士會試,凡二百人,中式者百二十人。知貢舉官,特進中書省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左丞相胡惟庸。主文,禮部尚書陶凱、前翰林侍講學士潘庭堅。考試,翰林侍讀學士詹同、國子司業宋濂、吏部員外郎原本、前貢士鮑恂、掌院吏部右侍郎顧貞。監試,御史孔希魯、宋圭。提調兼印卷,禮部尚書楊訓文。同印卷,中書左司郎中孫煜祖。提調,禮部侍郎秦文繹、禮部主事姜漸。受卷,吏部主事林光弼。彌封,兵部主事許方。謄錄,蘇州教授貢穎之。對讀,翰林應奉文字唐肅、禮部主事張孟兼。此外又有監門、搜檢、巡綽鎮撫,供給主事及掌行科舉文字省掾令史,供給、奏差等官。廷試,總調則前汪廣洋、胡惟庸。讀卷,祭酒魏觀、博士孫吾與給事中李顧、修撰王僎。監試,御史馬貫、徐汝舟。掌卷,工部員外郎牛諒。受卷,工部主事周寅。彌封,秘書監丞陶誼。對讀,尚寳丞魏潛、編修蔡玄。提調,前陶凱、楊訓文。以官品考之,尚書、祭酒正三品,侍郎、侍讀學士正四品,給事中從四品,左司郎中、司業正五品,員外正六品,主事、應奉、修撰正七品,編修、秘書正八品。

是歲取中俞友仁等。廷試,賜吳伯宗、郭翀、吳公達俱及第。狀元授員外郎,余及出身俱授主事,同出身授縣丞。會元亦授縣丞。高麗生入試者三人,唯金濤登三甲第五,授東昌府安丘縣丞,余皆不第。三人俱以不通華言,請還本國。詔厚給道里費,遣舟送之。濤尋為其國相。儒籍中者六十三人。

六年,諭中書省臣:“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觀其文詞若可有為,及試用之,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甚寡。朕以實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朕,非朕責實求賢之意也。今各處科舉,宜暫停罷,別令有司察舉賢才,必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

是年遂詔天下舉人罷會試。正月初八日,河南解額內選四名,第一人張唯,年二十七;其次王輝,年二十八;李端,年二十一;張翀,年二十七。二十三日,山東解額內選五名,第一人王璉,年二十三;其次張鳳,年二十八;任敬,年二十六;陳敏,年二十三;馬亮,年二十五。皆拜翰林編修。又選國子監蔣學、方征、彭通、宋善、王惟吉、鄒杰等拜給事中,于文華堂肄業,命太子贊善大夫宋濂、太子正字桂彥良分教之。

十七年三月戊戌朔,命禮部頒行科舉程序。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舉人不拘額數,從實充貢。鄉試,八月初九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各減一道。《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傳》、《義》,《書》主蔡氏《傳》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榖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注疏。十二日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未能者許減其二,俱三百字以上。次年禮部會試,以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為三場,所考文字與鄉試同。鄉試,直隸府州縣則于應天府,在外府州縣則于各布政司。其舉人,則國子學生及府州縣學生員之學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皆由有司申舉性資敦厚、文行可稱者應之。其學校訓導專教【生】徒,及罷閑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并不許入試。其中式者,官給廩傳,送禮部會試。考試官皆訪經明公正之士,官出幣帛,先期敦聘。主文考試官二人,文幣各二表里。同考試官,鄉試四人,會試八人,文幣各一表里。提調官,在內,鄉試應天府官一人,會試禮部官一人;在外,布政司官一人。監試官,在內,監察御史二人;在外,按察司官二人。供給官,在內,應天府官一人;在外,府官一人。收掌試卷官一人,彌封官一人,謄錄官一人,對讀官四人,受卷官二人,皆擇居官之清慎者充之。巡綽監門、搜檢、懷挾官四人,在內從都督府委官,在外從守御官委官。凡供用筆札飲食之屬,皆官給之。舉人試卷自備,每場草卷、正卷各用紙十二幅,首書三代、姓名及其籍貫、年甲、所習經書,在內赴應天府、在外赴布政司印卷。會試、殿試赴禮部印卷。試之日,黎明,舉人入場。每人用軍一人守之,禁講問代冒。至晚納卷,未畢者給燭三枝。文字回避御名、廟諱,及不許自敘門地。彌封者編號作三合字。謄錄者用朱,考試官用墨,以防欺偽。其會試中式者,三月朔日赴殿試。

是秋九月,應天府奏中式者廖孟瞻等二百二十九人。按《雙槐歲抄》云:“內多國子生,上悅,命有司出榜原籍旌之。”

十八年乙丑會試,命待詔朱善、前典籍聶鉉為考試官,取黃子澄第一,練子寧次之,花綸又次之。綸,浙江解元也。及廷試,綸第一,子寧次之,子澄又次之。既啟封,上自以夢故,用丁顯為狀元,子寧如故,綸第三,抑子澄三甲為庶吉士。然三人俱授修撰。亡何,亦擢子澄為修撰云。見刻丁顯策者,僅三百字,稱上為“上位”,余多不成語。《實錄》云:“賜二甲進士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李震為承敕郎,陳廣為中書舍人。三甲危瓛為衛府紀善,李鳴岡為潭府奉祠正,楊靖為吏科庶吉士,黃耕為承敕郎,蹇瑢等為中書舍人,鄒仲實為國子助教。其諸進士觀政翰林院、承敕監、近侍衙門者,采《書經》‘庶常吉士’之義,俱稱庶吉士,六部俱稱進士。”

是歲,沈溍、楊靖咸受上知,不兩歲至兵、刑部尚書,而皆不克終。蹇瑢改名義,授中書舍人,滿九載,溍、靖死后,始進官,而為吏部尚書者三十四年。俞憲《登科考》名姓次序俱以《會試錄》為準,然不載楊靖、蹇瑢,其脫略可知矣。

二十一年戊辰會試,命翰林院編修蘇伯衡、李叔荊為考試官,取中施顯等。廷試,擢任亨泰第一,命有司于襄陽建狀元坊以旌之。亨泰甚被上寵任,每召議,手書“襄陽任”而不名。后自禮書謫御史,不知所終。第二人卓敬,第三人盧原質。原質,方孝孺之姑子,十年而為太常少卿。

按是歲解縉年十九,中三甲進士。考《年譜》、《志銘》,俱云改中書庶吉士,與姊夫黃金華同。而《實錄》內絕不載其事。《實錄》為縉總裁,豈應刪略至此?蓋縉得罪后,以重修故去之耳。《題名記》:盧原質、卓敬以死難,磨去不存。

二十三年庚午,賜應天府考試官傅箕、蘇伯衡、謝南、毛瀚鈔各十錠。中式舉人黃文史等五十人各二錠。其監生、生員試不中者鈔二貫,且諭以進學之方,俾無怠無忽。

二十四年辛未,天下會試者六百六十人,取中許觀等三十一人。廷試,仍賜許觀第一,時年二十八。張顯宗次之,吳言信又次之。上以連科狀元出太學,召祭酒宋訥面褒焉。

是歲,復擢下第舉人張孟鏞等為主事。

二十七年甲戌,取中彭德等。廷試,賜張信及第。信,定海人,為侍讀,后坐以教韓王冩杜詩含譏刺,及策稿削御制二語,得罪。后坐考試事誅。彭亦坐事除名。

三十年丁丑會試,命翰林院學士劉三吾、吉府紀善白信蹈為考試官,取宋琮等五十一人。廷試,賜閩縣陳為首,吉安尹昌隆、會稽劉諤次之。時大江以北無登第者,下第諸生上疏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于是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黃章、紀善周衡、蕭揖及、昌隆、諤,人各閱十卷。或言劉、白囑信等以陋卷進呈。上益怒,親賜策問,擢韓克忠、王恕、焦勝等六十一人及第有差,授第一名韓克忠為翰林修撰,第二名王恕為編修,第三名焦勝為行人司副,進士陳性善為行人,陳誠為檢討。考信等,俱磔殺之。三吾以老戍,、諤安置威虜。唯赦戴彝、尹昌隆。、諤取回,為司賓司儀署丞,復殺之。宋琮拜御史,后以檢討掌助教致仕。

建文二年己卯,命文學博士方孝孺、太常少卿高巽志(三)【主】應天試,取中劉政等。政后以兵變不食死。

三年庚辰(命)會試,【命】禮部左侍郎兼學士董倫、太常少卿高巽志為考試官,取中吳溥等。王(良)【艮】策第一,以貌不及胡廣,又廣策多斥親藩,遂擢廣第一,改名靖。(良)【艮】為第二。是歲得人最盛,如胡及二楊、胡濙,俱登顯要,為時名臣。而(良)【艮】能狥節,尤可重也。

命禮部乙榜舉人署教諭、訓導事者,給俸三年,入禮部試。試中,計所教人得中鄉試,就進士出身資格遞升一級,否從本級。其下第而所教人中鄉試者,與實授。九年通考稱職、平常、不稱職黜陟,否仍署職,減俸十之五。乙榜年未三十不愿署教者聽。

永樂二年甲申會試,命侍讀學士解縉、侍讀黃淮為考試官,取禮樂制度為問,欲以求博洽之士,唯曾棨卷記獨詳。上喜,御批:“貫通經史,識達天人。有講習之學,有忠愛之誠。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資啟沃,惟良顯哉!”第二、第三人周述、周孟簡,從昆季也,亦皆有御批褒許之辭,至謂“兄弟齊名,古今罕比”,授修撰、編修等官。仍于二甲擇文學優長楊相等五十一人,及善書湯流等十人,俱改翰林庶吉士進學。賜棨與述、孟簡羅衣各一襲。五月,擢庶吉士杜欽、王惟正、鄭慶為戶科給事中,周玉、羅亨信、張(伺)【侗】為工科給事中。又命翰林院試下第舉人張欽等六十一人,召見,皆賜冠帶,命于國子監進學,以俟后科,且勉以立志,謂:“爾等學已有根,但更百尺竿頭進步爾。后科第一甲人,有不在爾曹者乎?”至次年正月,復命學士縉等,庶吉士楊相、劉子欽、彭汝器、王英、王直、余鼎、章敞、王訓、柴廣敬、王道、熊直、陳敬宗、沈升、洪順、章樸、俞學夔、羅汝敬、盧翰、湯流、李時勉、段民、倪惟哲、袁天祿、吾紳、楊勉及棨等二十八人,于文淵閣肄業,時人謂之二十八宿。進士周忱自陳年少,愿進學。上喜曰:“有志之士也。”命增入之。司禮監月給筆墨紙,光祿給朝暮膳,禮部月給膏燭鈔,人三錠,工部擇近第宅居止。是歲人知選二十八人,不知初為六十一人也。

是科自曾棨等三名外,得留者僅王英、王直二人。而至八座者,亦僅二王及周忱耳。陳敬宗、李時勉皆已授官而復入者。

三年乙酉,翰林院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主應天試。

四年丙戌,命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達、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編修楊溥為考試官,取中朱縉等。廷試,賜林環、陳全、劉表及第。改進士江殷、胡啟先、孫迪、張叔豫、李岳潤、陳孟潔、張文選、鄭復言、曾春敬、蕭福、曹閶、盧永、黃獻為庶吉士。

是歲仍取乙榜舉人廷試,擢周翰等三人進學翰林,余除學官。

六年戊子,命翰林院修撰李貫、檢討王洪主應天試。

七年己丑,命翰林院侍講鄒緝、左春坊左司直郎徐善述為考試官,取中陳璲等。皇太子以副榜第一名孔諤為左春坊左中允,賜出身。御史劾出題《孟子節文》、《尚書》“洪范九疇”偏題,緝等俱下獄。又復取下第胡槩、金庠等十余人。時上幸北京,俱寄國子監讀書。至辛卯,始廷試,賜蕭時中、苗衷、黃旸及第,俱為修撰。改進士楊慈、劉永清、陳璲、錢習禮、黃壽生、陳周俱為庶吉士。鐘英、張習、張試、馬信、邵聰初為國子生,選入翰林習譯書,至是中進士,亦改庶吉士。

九年辛卯,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侍講楊榮主應天試。

十年壬辰,命左春坊(右)【左】諭德翰林院侍講楊士奇、右諭德兼侍講金幼孜為考試官,取中林志等。廷試,賜馬鐸、林志、王鈺及第。其進士原在翰林習譯書者蔣禮、趙勖、徐俊、何賢、潘勤、黃裳、羅興、楊榮、張觀、馬玉、馬訓、王璜、劉浚、胡讓、邵進、來顯、方復俱改庶吉士。林志,福建解元也。

十二年甲午,北京行部請鄉試,始命翰林院侍講曾棨、翰林院侍講兼左春坊左中允鄒緝主之。

皇太子命司經局洗馬兼翰林編修楊溥、編修周述主應天試。

十三年乙未,始詔天下舉人會試北京,命翰林院修撰梁潛、王洪為考試官。初,拆卷得第一名曰陳循,其鄉人也,避嫌改置第二,而擢林文秸。既又以秸字難識,定洪英為第一。第五名王翱者,鹽山人也。上喜得畿輔士,以布衣召見,賜酒食。既廷試,復賜陳循及李貞、陳景著及第。景著時年十八。改進士洪英、王翱、林文秸、宋魁、陳鏞、曾弘、林道節、胡靚、章文昭、嚴珊、金開、王英、鄭洛、袁璞、周崇厚、習侃、鄭雍言、牟倫、呂裳、張英、黃仲芳、廖謨、宋琰、朱昶、范琮、黃瓛、陳文璧、高榖、張堅、沈旸及原習譯書王懋、姚升、胡清、方勉、林超、曹義、龔英、時永、彭麟益、陳坤奇、李芳、葉潁、王士華、吳紹生、丁毅、石玉、黎民、張游、萬完、周貴、連智、王諭、樊斆、王麟、戴覲、許彬、徐景安、石慶、鄭猷、李冠祿、周安、謝暉為庶吉士。

是年,內閣左庶子兼侍講楊榮、右諭德金幼孜尚列大理寺丞馬麟后。

十五年丁酉,北京行部請鄉試,命翰林院侍講左春坊左中允鄒緝、侍講王洪主之。尋出王洪為主事,改命侍講王英。

皇太子命翰林院侍講兼右贊善梁潛、侍講陳全主應天試。

十六年戊戌會試,命行在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棨、侍講王英為考試官,取中董璘等。廷試,賜李騏、劉江、鄧珍及第。騏初名馬,上自改之,唱名莫有應者,上為道其故,乃出應。取進士周敘、董璘、楊珙、褚思敬、尹鳳岐、陳詢、徐律、習嘉言、王寅、胡文善、周懋昭、王暹、雷遂、莫珪、孔友諒、秦初為庶吉士。

十八年庚子,命左春坊左中允兼行在翰林院侍講鄒緝、侍講王英主順天試。

皇太子命翰林院修撰張伯穎、左春坊左贊善兼編修陳仲完主應天試。

十九年辛丑,命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翰林院侍講周述為考試官,取中陳中等。廷試,賜曾鶴齡、劉矩、裴綸及第。取原習譯書進士衛恕、陳融、溫良、姚本、張恕、萬碩、黃澍、楊鼎、王璉、李學、吳得全、朱子福、王振、蔣謙、韋昭為庶吉士。

二十一年癸卯,命翰林院侍講王英、翰林院修撰林志主順天試。

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應天試。

二十二年甲辰,命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棨、侍講余鼎為考試官,取中葉思等。廷試,賜邢寬、梁湮、孫曰恭及第。初,上取第一孫曰恭,嫌其名近暴,曰:“孫暴不如邢寬。”遂擢寬第一,仍用朱書填黃榜,一時稱異事云。取進士徐賢、何志、薛理、李芳、蔡英、葛陵等為庶吉士。

宣德元年丙午,命(左)【右】春坊右諭德林志、翰林院侍講余學夔主應天試。上親征漢王,順天不及試。

二年丁未,命行在太常寺卿翰林院學士楊溥、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棨為考試官,取中趙鼎等。廷試,賜馬愉、杜寧、謝璉及第。命進士江玉琳等九十六人歸家進學。原譯字邢恭為庶吉士。

四年己酉,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翰林院侍讀李時勉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錢習禮、翰林院修撰劉永清主應天試。

五年庚戌,命左春坊大學士兼行在翰林院侍講學士王英、翰林院侍讀錢習禮為考試官,取中陳紹等。廷試,賜林震、林文、龔锜及第。選薩琦、(逮)【逯】端、葉錫、陳璣、林補、王振、許南杰、江淵為庶吉士,給酒饌房舍,月賜燈油鈔,一如永樂甲申例。復命兵部與皂隸,人賜文綺衣一襲,鈔三百貫。命學士王直教習。是歲試錄,禮部尚書稱總提調兼知貢舉,革掌行科舉文字。諸執事官由舉人者,皆稱貢士。震,福建解元,又會試第二人也。

七年壬子,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周述、翰林侍讀錢習禮主順天試。

命行在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時勉、侍讀苗衷主應天試。

是歲九月,順天府尹李庸檢舉科場詐冒事。御史楊懷、給事中虞祥等劾奏庸及監試等官御史梁廣成等罪,上命姑宥之。已而顧侍臣曰:“科舉求賢,國家重事,于此而不用心,他事可知已。御史、給事中所劾,本不可宥,但念斯事因庸覺察,不然,奸弊不克露矣。”

八年癸丑,致仕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黃淮以謝恩至京,命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王直為考試官,取中劉哲等。廷試,賜曹鼐、趙恢、鐘復及第。先,鼐舉貢士,為學官,上書愿得一劇職自效,改太和典史。以解糧至京,請與試,許之,中第二人。廷試,復第一人。十年之內,入閣輔政矣。上復命內閣、禮部選進士及乙榜年少質美者,得進士尹昌、黃瓚、趙智、陳云、傅綱、黃回六人為庶吉士,乙榜龍文、章(謹)【瑾】、李滄、梁楘、黃平、陳韶、田鈞、李蒲、王鑒、朱奎、袁和、林同、柴同恩、張承翰、陳康、龔理、相佐、黃輿、李柰、王佐、鄭觀、胡如旸、趙象、蔣榮祖二十四人送國子監。庶吉士令王直教習,賜居第,給酒饌燈油鈔。龍文等賜冠帶,給訓導俸,以待下科會試,翰林院三月一考其文。至十一月,復選進士徐珵、賴世隆、吳節、李紹、姜洪、虞瑛、潘洪、王玉、陳金、劉實、鄭建、方熙、何瑄為庶吉士,亦命王直教之。

十年乙卯,命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時勉、翰林院侍講高榖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周述、翰林院侍讀苗衷主應天試。

正統元年丙辰,【命】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翰林院侍講學士陳循為考試官,取中劉定之等。廷試,賜周旋、陳文、劉定之及第。或云首揆既取三卷,未定,問同事者曰:“有識周旋者否?狀何如?”或曰:“白而偉。”蓋疑謂淳安周瑄也,遂首旋。既傳臚,貌甚寢,為之愕然。同考太常少卿魏驥,循師也,官秩尊于循。改王鑒、劉越、余忭、王尚文、伊侃、李振、王忠、王偉、徐珪、秦瑛、古鏞、顧目隺 、雷文為庶吉士,少詹事王直、王英教之。

是歲,詔增鄉試、會試取士額。先是,祭酒陳敬宗言:“比者解額有定,副榜數少,以致天下教官類多缺員。吏部遂建議兼考監生補除教職,往往僥幸選列,不稱師范。竊以為縱科舉取人之濫,猶愈于監生考試之精。請量寬解額,專取之于副榜,庶幾誨道得人,賢才無滯。”于是行在禮部議增會試為百五十人,順天府近已增至八十人,其應天、浙江等處各增舊額有差。上定順、應天滿百人,浙江、福建皆六十人,江西六十五人,河南、廣東皆五十人,湖廣五十五人,山東、四川皆四十五人,陜西、山西皆四十人,廣西三十人,云南二十人。其監生學業無愧者,仍除教職。

順天府尹姜濤奏:“本府八月鄉試,例取舉人八十名。近者浙江等布政司并應天府舉人俱視常例有增,順天府仍舊。然本府與應天府俱有監生并各處儒士吏典應試,乞準應天府例增二十名。”從之。

三年戊午,命翰林院侍讀學士曾鶴齡、翰林院侍讀洪玙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學士錢習禮、翰林院侍讀陳詢主應天試。

是歲,順天初試之夕,場屋火,旋滅,試卷有殘缺者。有司懼,不敢請更試,欲請修場屋以終后兩試。鶴齡曰:“必更試,然后可以滌弊而不枉士子。”有司具二說以進,詔更試日。

四年己未,命行在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行在翰林院學士錢習禮為考試官,取中楊鼎等。廷試,賜施盤、楊鼎、倪謙及第。盤時年二十三,不久卒。楊鼎,陜西解元。

六年辛酉,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循、翰林院侍講陳用主應天試。

七年壬戌,命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王英、翰林院侍讀學士苗衷為考試官,取中姚夔等。廷試,賜劉儼、呂原、黃諫及第。

是歲,同考則有永新知縣陳員韜、京衛武學教授紀振,俱進士;岐陽教諭彭舉。中式十二名囗,都察院吏。三十三名南昱,刑部吏。一百二十一名鄭溫,松陵驛丞。

九年甲子,命主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順天試。

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應天試。

十年乙丑,命翰林院學士錢習禮、侍講學士馬愉為考試官,取中商輅等。廷試,賜商輅、周洪謨、劉俊及第。輅,浙江解元也,本朝中三元者,惟輅一人。

是歲同考,一教授,二教諭。又《水東日記》云:“是科《會試登科錄》‘天’字皆稱‘’字。”今考部本不然,以為葉傳聞之誤。葉是科進士,豈有誤理?或本部翻刻,未可知也。

廷試讀卷,有兵部尚書徐晞、戶部侍郎掌光祿寺柰亨,俱吏員也。

十二年丁卯,命翰林院侍讀習嘉言、翰林院侍講邢寬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講王一寧、檢討錢溥主應天試。

十三年戊辰,命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高榖、侍講杜寧為考試官,取中岳正等。廷試,賜彭時、陳鑒、岳正及第。

是年同考,二教諭,一訓導。辦事官舒庭模中一百二十五名。改萬安、曹鼎、熊瓚、劉吉、孫茂、劉珝、王勤、謝環、田行順、李泰、宋弼、邢讓、劉清、喬毅、李本鏞、王恕、孫昱、孟祥、曹輔、韓敏、尹旻、張斐、李鉆、李寬、華顯、霍榮、郭安、李堅、成章為庶吉士,命侍讀習嘉言、侍講王一寧、編修趙恢教習,后補命侍講劉鉉、修撰王振。

是歲《登科錄》,李泰書父永昌司禮監太監。又讀卷官太常少卿程南云,乃習書字人。

唱名日,當呼第一名彭時,不見,上候之,長久始至,特釋之。明年八月,時以修撰入內閣,預機務。

是年讀卷,戶部右侍郎兼學士陳循列于戶部左侍郎柰亨后,右都御史掌鴻臚寺楊善亦守城生員。

景泰元年庚午,命翰林院侍講學士劉鉉、翰林院侍講陳文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講吳節、劉定之主應天試。

二年辛未,命戶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江淵、翰林院修撰林文為考試官,取中吳匯等。廷試,賜柯潛、劉升、王及第。改進士吳匯、周輿、戚瀾、張永、呂晟、王獻、劉宣、俞欽、相杰、楊守陳、童緣、張業、樊冕、林孔滋、張瑄、金文、鐘清、田斌、章表、楊昶、彭信、劉泰、江朝宗為庶吉士,俱于東閣讀書。

是年讀卷,工部尚書學士高榖以內閣列本部尚書石璞后,閣體猶未重也。

先是,戶科給事中李侃等奏:“今年會試,禮部奏準取士不分南北。臣等竊惟江北之人文詞質實,江南之人文詞豐瞻,故試官取南人恒多,北人恒少。洪武三十年,太祖高皇帝怒所取之偏,選北人韓克忠等六十一人,賜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洪熙元年,仁宗皇帝又命大臣楊士奇等定議取士之額,南人十六,北人十四。今禮部妄奏變更,意欲專以文詞多取南人。乞敕多官會議,今后取士之額雖不可拘,而南北之分則不可改。”刑部侍郎羅綺亦以為言。事下禮部,以為:“頃者詔書:科舉自景泰元年為始,一遵永樂年間例行。本部查得:永樂二十年間,凡八開科,所取進士皆不分南北。已經奏允。今侃稱禮部變更,意專以文詞多取南人。夫鄉舉里選之法,不可行矣,取士若不以文,考官將何所據?且北方中土人才所生,以古言之,大圣如周公、孔子,大賢如顏、曾、思、孟,皆非南人。以今言之,如靖遠伯王驥,左都御史王翱、王文,皆永樂間不分南北所取進士,今豈可預謂北無其人?況本部止遵詔奏書行,即不曾奏請多取南人、少取北人。今各官所言如是,乞敕翰林院定議。”命遵詔書行,侃等所言不允。

是歲,知貢舉官胡濙、楊寧二尚書,同考侍講劉儼秩尊于林文。又有廣東參政羅崇本,教授、訓導各一。廷試,王越卷為風飛去,上復給卷足成之。或云墮于朝鮮,次歲送還,上喜,擢越御史。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3 11:03:18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东县| 老河口市| 益阳市| 岐山县| 高青县| 两当县| 宜宾县| 奉贤区| 禄丰县| 浦江县| 武山县| 进贤县| 同心县| 安义县| 偃师市| 那坡县| 乡宁县| 林州市| 阳朔县| 奎屯市| 舟山市| 宿迁市| 闽侯县| 微山县| 永春县| 张家界市| 额敏县| 永吉县| 台州市| 安图县| 涞源县| 多伦县| 阿拉善盟| 通州市| 石景山区| 兰西县| 九龙城区| 玉林市| 江阴市| 丹棱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