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科試考
- (明)王世貞
- 11510字
- 2015-12-23 11:03:18
四年癸酉,命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陳詢、侍講學士兼右春坊右中允呂原主順天試。
禮部祠祭司主事周骙奏:“設科取士,當遵國法禁例。洪武以來,舊例曾由科目出身、未入流品官、生員發(fā)充吏、罷閑官吏監(jiān)生生員、娼優(yōu)隸卒刑喪過犯之人,不許入試。其生員、軍生、儒士及未入流品官、農吏、承差、軍余人等,若無錢糧等項粘帶者,聽從入試。如有不實,照例論罪,已中式者黜退不錄,未中式者終身不許入試。今順天府景泰四年鄉(xiāng)試取中舉人尹誠、汪諧、陳益、龔匯、王顯、李隨、李森、錢輸,俱系冒籍人數(shù),于例不該入試。似此之徒,欲求事君而先欺君,今日茍圖如此,他日居官可知。乞明正其罪,以警將來。”命錦衣衛(wèi)俱執(zhí)送刑部問。未發(fā)露者,許出首逮問。同學知而不首者同罪。今后科場,知貢舉、監(jiān)試、提調等官,務在防范嚴切,不許容情冒名、換卷、截卷、傳遞文字并說話作弊,監(jiān)門、搜檢、巡綽、監(jiān)試官軍,敢有如前容隱不舉作弊者,俱治以重罪。(兼)【簾】外執(zhí)事官,臨期于吏部聽選文學出身者充之。
命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彭時、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講趙恢主應天試。
五年甲戌,命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左春坊大學士商輅、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李紹為考試官,取中彭華等。廷試,賜孫賢、徐溥、徐轄及第。選進士丘浚、耿裕、彭華、劉釪、陳龍、牛龍、馬勛、何琮、吳禎、嚴淦、尹直、陳政、寗珍、馮定、金紳、黃甄、王寬、夏時為庶吉士,命左春坊大學士劉儼教習。先一年,禮部尚書胡濙言:“翰林院及春坊以文藝為職業(yè),宜專作同考。京官由科第有學行者,宜兼職以充,勿再用教官。著為令。”許之。是歲,商學士才閱三科,已作正考。而同考則中允楊鼎、贊善錢溥,皆己未也。《登科錄》牛輪書叔玉,司禮監(jiān)左監(jiān)丞。
七年丙子,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劉儼、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黃諌主順天試。
內閣大學士陳循、王文等言考中譯字官劉淳送試不中,為失舊制。詔儼等回話,宥之。王文、陳循又言:循子瑛、文子倫不中式,為考官忽略之故。又出題偏駁,犯宣宗御諱。詔禮部同大學士高榖等覆驗取中舉人徐泰等文卷,有優(yōu)于倫、瑛者,有相等者,有不及者。又第六名林挺朱卷無批語。奏上,有旨:“劉儼等考試不精,罪不容逃。但無私弊,俱宥之。林挺并該房考官俱下錦衣衛(wèi)獄,鞫問情實以聞。王倫、陳瑛明年俱準會試。”六科論劾循、文罪當誅斥,有旨:“覽爾等所奏,誠為有理。但陳循、王文輔導有年,國之元老,豈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加之罪?姑貸之。”少保高榖乞致仕,詔:“卿持正之心、嫌疑之情,朕已具悉,但館閣之職,正當用賢,不允所請。今后尚加秉忠直以全名節(jié)。”蓋榖面斥循、文之私而奏全儼等,不自安,乃有此奏也。
命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柯潛、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編修劉俊主應天試。
天順元年丁丑,命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薛瑄、通政司左參議兼翰林院侍講呂原為考試官,取中夏積等。廷試,賜黎淳、徐瓊、陳秉忠及第。
是歲,同考則尚寳少卿錢溥、司丞李泰、翰林典籍徐秘,蓋官制初變也。是科最號嚴整,然外人有以俚語戲者,所謂:“薛瑄性理難包括,錢溥《春秋》沒主張。問仁既已無顏子,告祭如何有太王?”皆指摘題目之誤。至謂“總兵令侄獨軒昂”,蓋指石亨從子后也。后坐亨敗除名,及以怨謗剮于市。
廷試,讀卷官凡三伯:武功掌內閣,靖遠掌兵部,興濟掌鴻臚。
三年己卯,命翰林院學士劉定之、倪謙主順天試。謙有門生不中式,為所訐陷,謫戍。
命翰林院侍讀學士錢溥、侍講萬安主應天試。
四年庚辰,命翰林院學士呂原、尚寳少卿兼翰林院修撰柯潛為考試官,取中陳選等。廷試,賜王一夔、李永通、鄭環(huán)及第。一夔后改姓謝。
改進士劉健、張賑、李溫、張謹?shù)隆堫U、周經、王范、蔡霖、張溥、楊瑛、鄭紀、童璲、汪諧、張元禎為庶吉士,命學士劉定之、侍讀學士錢溥教習。
是科,閻禹鈞以國子監(jiān)學正同考。有下第舉人訴學士呂原等狥私顛倒,上試之,皆不稱,囊三木禮部前以狥。
六年壬午,命翰林院修撰陳鑒、修撰劉宣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修撰劉吉、翰林院檢討邢讓主應天試。
七年癸未,命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文、尚寳司少卿兼修撰柯潛為考試官。試日大火,焚死者九十余人,及主試官俱越墻免。上憐之,贈死者俱進士出身。改試期以八月,命太常少卿兼學士彭時、侍讀學士錢溥【為考試官】,取中吳釴等。八年甲申廷試,賜彭教、吳釴、羅璟及第。吳后改姓陸。踰月,改李東陽、倪岳、謝鐸、張敷華、陳音、焦芳、汪滋、郭璽、計禮、傅瀚、張?zhí)窍Yt、劉大夏、劉道、王澄、董齡、杜懋、史芳為庶吉士,命太常少卿兼侍讀劉定之、學士柯潛教習。李東陽年十八,先以奇童薦,讀中秘書。倪岳年二十,學士謙子。
成化元年乙酉,命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吳節(jié)、翰林院學士柯潛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丘浚、編修彭華主應天試。
二年丙戌,命太常寺少卿翰林院侍讀學士劉定之、翰林院學士萬安為考試官,取中章懋等。廷試,賜羅倫、程敏政、陸簡及第。是月,改進士林瀚、劉鈺、章懋、李杰、翟瑛、陸淵之、黃仲昭、謝文祥、李溶、張誥、畢瑜、宋應奎、邵有良、商良臣、鄭己、張鈍、章益、何純、莊昶、鐘晟、王俊、石淮、施純、王偉為庶吉士,命翰林院學士劉定之、柯潛教習。
是歲,羅倫以上疏論閣臣李賢不奔喪,久之章懋、莊昶、黃仲昭以諫元霄燈火,俱得罪外謫,時號翰林四諫。又是歲會試,五經各刻文三篇,二場刻詔。商良臣,輅子也。敏政,李賢壻。
四年戊子,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泰、翰林院侍讀彭華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學士陳鑒、翰林院侍讀尹直主應天試。
五年己丑,命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劉珝、翰林院侍讀學士劉吉為考試官,取中費誾等。廷試,賜張升、丁溥、董越及第。是月,改進士張璲、費誾、陳斌、蕭玙、梁澤、尹龍、馮蘭、喬惟翰、陳紀、張晟、李價、王臣、尹仁、王錦、徐謙、方珪、謝顯、吳祚為庶吉士,命翰林院侍讀學士陳鑒、侍講學士丘浚教習。尹龍,吏侍旻子也。王臣年十六。
七年辛卯,命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王獻、侍讀尹直主順天試。
命司經局洗馬楊守陳、翰林院侍讀徐瓊主應天試。
八年壬辰,命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萬安、司經局洗馬江朝宗為考試官,取中吳寬等。廷試,賜吳寬、劉震、李仁杰及第。吳有時名,久不第,嘗投詩李編修東陽,東陽薦于同列,以為其人必狀元也。
十一年乙未,命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徐溥、翰林院侍讀學士彭華為考試官。華以疾辭,改命侍講學士丘浚。取中【王】鏊等。廷試,賜謝遷、劉戩、王鏊及第。或曰:鏊以鄉(xiāng)會元,有盛名,對策復當?shù)谝唬w老商公抑之置第三。
十三年丁酉,命司經局洗馬鄭環(huán)、翰林院侍講彭教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庶子劉健、翰林院侍讀周經主應天試。
十四年戊戌,命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劉吉、翰林院學士彭華為考試官,取中梁儲等。廷試,賜曾彥、楊守址、曾追及第。或云閣老萬得彥策,擊節(jié)嘆賞。又先一日唱名,過視之,美而頎長也,擢第一。陛傳,彥老而多髭,且短,萬意惘然。退再取策閱之,平平耳。踰月,改進士梁儲、張澯、陳璚、楊杰、敖山、劉忠、孫珪、于材、王白、劉允中、張璞、徐鵬、王藻、鄧焲、林霄、江瀾、張九功、陳邦瑞、馬廷用、荊茂、劉機、李經、謝文、張芮、倪進賢、楊廷和、楊時暢、武衛(wèi)為庶吉士,命翰林院學士王獻、謝一夔教習。張澯年十七,楊廷和年十九。
十六年【庚子】,命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楊守陳、右春坊右諭德陸簡主順天試。
命司經局洗馬羅璟、翰林院侍講李東陽主應天試。
十七年辛丑,命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徐溥、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王獻為考試官,取中趙寬等。廷試,賜王華、黃珣、張?zhí)烊鸺暗凇?
是歲讀卷,吏部尹旻以太子太保、都察院王越以咸寧伯列內閣太子少保劉珝、劉吉下。
十九年癸卯,命翰林院學士倪岳、翰林院侍讀董越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諭德張升、翰林院侍講商良臣主應天試。
二十年甲辰,命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彭華、左春坊左庶子劉健為考試官,取中儲瓘等。廷試,賜李旻、白鉞、王敕及第。
二十二年丙午,命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左春坊左諭德傅瀚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庶子汪諧、左春坊左諭德程敏政主應天試。
是年,禮部尚書周洪謨等奏:“本年天下鄉(xiāng)試錄文多乖謬,乞將考試官訓導黃奎追奪聘禮,行巡按御史提問。”從之。
二十三年丁未,命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尹直、右春坊右諭德吳寬為考試官,取中程楷等。廷試,賜費宏、劉春、徐瑞及第。踰月,改進士程楷、蔣冕、屈伸、袁達、黃穆、傅珪、萬弘璧、倪阜、華巒、吳儼、李漢、仲棐、羅玘、蘇癸、鄭照、歐陽鵬、伍符、翁健之、李遜學、鄒智、石珤、李充嗣、唐希介、蔡杲、毛紀、劉丙、任儀、閻價、楊廉、潘楷【為庶吉士】,命右庶子汪諧、左諭德傅瀚教習。弘璧,少師大學士安孫也。父翼,為南京禮部左侍郎。
是歲,尹作《試錄序》,稱:宣德丁未,大學士楊士奇議會試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為中數(shù)。是年以言者,又各退二以益中數(shù)云。
弘治二年己酉,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董越、左春坊左贊善張元禎主應天試。
三年庚戌,命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汪諧為考試官,取中錢福等。廷試,賜錢福、劉存業(yè)、靳貴及第。
是歲,知貢舉禮部右侍郎周經以子病、左侍郎倪岳以親屬避,詔尚書耿裕知舉。
五年壬子,命左春坊左諭德楊守址、司經局洗馬梁儲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庶子王鏊、司經局洗馬楊時暢主應天試。
【六年】癸丑,命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陸簡為考試官,取中汪俊等。廷試,賜毛澄、徐穆、羅欽順及第。踰月,改進士顧清、趙士賢、蕭柯、沈燾、曾瓊、吳一鵬、楊升、曹璞、汪俊、周玉、黃潤、胡爟、王縝、任良弼、吳舜、許天錫、薛格、陳玉、陳陽、王崇文為庶吉士。是歲,始令先投詩文,禮部擇可取者送考。命太常卿兼侍讀學士傅瀚、太常少卿兼侍講學士李東陽教習。
八年乙卯,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順天試。
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應天試。
九年丙辰,命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謝遷、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鏊為考試官,取中陳瀾等。廷試,賜朱希周、王瓚、陳瀾及第。踰月,改進士顧潛、陳鳳梧、濮韶、胡憲、張紹昶、陳霽、楊褫、葉德、賈詠、汪偉、王崇獻、王九思、張弘至、徐忱、陳琳、戴銳、陶諧、劉銳為庶吉士,命詹事府少詹事張升、侍讀學士王鏊教習。
十一年戊午,命右春坊右諭德王華、左春坊左中允楊廷和主順天試。
命司經局洗馬梁儲、翰林院侍讀劉機主應天試。
十二年己未,命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掌詹事府事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程敏政為考試官,取中倫文敘等。廷試,賜倫文敘、劉龍、豐熙及第。
是歲,給事中華升、林廷玉論敏政鬻題。先是,敏政問策秘,人罕知者。其故所昵門生徐經居平日窺得之,為其同年解元唐寅說,由是各舉答無遺。寅,疏人也,見則矜且得上第。為升及廷玉所論,并敏政下獄按問。經自誣服購敏政家人得之。又寅曾以一金幣乞敏政文送洗馬梁儲。獄成,敏政致仕,經、寅俱充吏。一云果敏政家人為之也。
【十四年辛酉,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順天試。
(十四年辛酉)命右春坊右諭德王華、翰林院侍講劉忠主應天試。
十五年壬戌,命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吳寬、翰林院侍讀學士劉機為考試官,取中魯鐸等。廷試,賜康海、孫清、李廷相及第。改進士胡煜、魯鐸、薛金、溫仁和、滕霄、李時、趙永、李貫、畢濟川、何(塘)【瑭】、張檜、李元吉、周禎、王廷相、顧燁、潘希曾、盛端明、朱袞、王萱為庶吉士,命翰林院學士梁儲、王華教習。
是歲,禮部尚書傅瀚等各以他事阻,吏部左侍郎王鏊代知貢舉。
十七年甲子,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順天試。
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應天試。
十八年乙丑,命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張元禎、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楊廷和為考試官,取中董玘等。廷試,賜顧鼎臣、董玘、謝丕及第。改進士崔銑、嚴嵩、湛若水、倪宗正、陸深、翟鑾、邵天和、徐縉、張九敘、蔡潮、林文迪、安邦、段炅、蔡天佑、胡鐸、高淓、馬卿、劉寓生、安盤、穆孔暉、李艾、王韋、趙中道、黃如金、閔楷、傅元、孫紹先、易舒告、方獻夫、張邦奇為庶吉士,張元禎及翰林院學士劉機教習。是歲相傳敬皇帝于內殿焚香吁天,愿得真才,以佐治理。
正德二年丁卯,命翰林院學士劉春、侍讀學士吳儼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傅珪、侍讀顧清主應天試。
三年戊辰,命少傅太子太傅戸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王鏊、吏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梁儲為考試官,取中邵銳等。廷試,賜呂柟、景旸、戴大賓及第。時焦芳子黃中二甲第一,劉宇子仁第四,皆逆瑾黨也。因刻黃中及三甲第一人胡纘宗策,俱授翰林院檢討。改仁及邵銳、黃芳為庶吉士。踰月,超擢黃中、仁及邵銳、黃芳為編修,黃中再進侍講。而焦芳為《題名記》,盛稱所改之制為當。后瑾誅,黃中、仁為民,銳、芳、纘宗俱坐貶。
或傳會試鎖院后,劉瑾以片紙書五十人姓名,欲登第。主司不敢拒,唯唯而已。瑾曰:“先生輩恐奪賢者路耶!”即開科額三百五十人,皆上第。
五年庚午,命翰林院學士傅珪、侍講學士毛澄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講學士蔣冕、翰林院侍讀朱希周主應天試。
六年辛未,命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劉忠、吏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靳貴為考試官,取中鄒守益等。廷試,賜楊慎、鄒守益、余本及第。踰月,改進士許承名、劉棟、張璧、應良、黃臣、尹襄、劉樸、許復禮、費寀、王道、張潮、祝續(xù)、王思、孫承恩、徐之鸞、劉泉、林文俊、孫紹祖、戴颙、吳惠、金皋、劉夔、郭維藩、田荊、張翀、王元正、陳寰、劉濟、張衍慶、洗尚文、邊憲、張鰲山、俞敦為庶吉士,命靳貴及翰林院侍講學士蔣冕教習。
是歲狀元慎,新都公子也。或曰:新都以子預試,請回避,不允。而首相長沙公密以制策題示慎,所對獨詳,遂首冠。給事御史復論學士貴家人鬻題通賄,不報。
八年癸酉,命翰林院侍講學士吳一鵬、左春坊左中允劉龍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諭德倫文敘、左春坊左中允兼修撰賈詠主應天試。
九年甲戌,命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梁儲、翰林院學士毛澄為考試官,取中霍韜等。廷試,賜唐皋、蔡昂、黃初及第。初,貴溪人也。朱寧惡大學士費宏,譖于上,論其私鄉(xiāng)人,罷官。
十一年丙子,命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顧鼎臣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講學士李廷相、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溫仁和主應天試。
十二年丁丑,命太子太保戸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靳貴、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顧清為考試官,取中倫以訓等。廷試,賜舒芬、倫以訓、崔桐及第。改進士汪佃、余承勛、黃易、江暉、王廷陳、汪應軫、劉世盛、曹懷、儲昱、葉桂章、葉式、馬汝驥、汪思、王三錫、史于光、陳沂、鄺顥、史道、劉穆、楊士云、張星、廖哻、蕭與成、林時、鄭自璧、劉世揚、曹嘉、閻閎、季方、湯惟學、黎貫、席春、王邦瑞、許宗魯為庶吉士,命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毛紀及顧清教習。
十四年己卯,命翰林院侍講學士劉龍、右春坊右諭德豐熙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學士汪俊、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李時主應天試。
十五年庚辰,命禮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石珤、翰林院侍講學士李廷相為考試官,取中張治等。時武廟狩南京,及秋而(退)【還】。辛巳夏五月,上登極,始試之,賜楊維聰、陸釴、費懋中及第。選進士廖道南、(王)【江】汝璧、詹泮、鄭一鵬、童承敘、黃佐、趙廷瑞、張(夔)【逵】、杜桐、葛鴻、張治、張袞、王同祖、李(結)【佶】、倫以(誠)【諒】、盧(渙)【煥】、王用賓、陳講、李默、李春芳、吳文之、董中言、丁汝夔、【王相】凡二十(五)【四】人為庶吉士,命掌詹事府尚書兼學士劉春、侍講學士劉龍教習。
嘉靖壬午,命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溫仁和、翰林院侍讀穆孔暉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董玘、翰林院侍讀翟鑾主應天試。
二年癸未,命少傅太子太傅戸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蔣冕、掌詹事府吏部尚書翰林院學士石珤為考試官,取中李舜臣等。廷試,賜姚淶、王教、徐階及第。
四年乙酉,命翰林院學士翟鑾、左春坊左贊善謝丕主順天試。
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主應天試。
五年丙戌,命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賈詠、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董玘為考試官,取中趙時春等。廷試,賜龔用卿、楊維杰、歐陽衢及第。先是,舉人廷試,納卷之日,彌封官以會試首列數(shù)卷,潛送內閣,以備一甲之選。或內閣密覘狀頭儀貌及平日有聲者。閱卷官出,自東閣歸宿私第。是歲,禮部尚書席書疏其弊,乞彌封官不得與送;讀卷官退朝,直宿禮部。詔曰:“可。著為令。”改進士袁袞、陸粲、趙時春、林云同、金潞、張鏊、連礦、詹濙、華察、屠應埈、毛渠、王宣、王嘉賓、鄺忭、郭秉聰、張渠、余棐、江以潮、楊恂、李元(陵)【陽】、王格、張鐸(連礦)為庶吉士。明年十月,詔以庶吉士為部屬科道等官。而陸居首,僅得給事中。其次部屬,又次御史。其江以潮、楊恂為評事,李元(陵)【陽】以下為知縣。蓋大學士張璁等意也。
七年戊子,命左春坊左庶子兼修撰方鵬、右春坊右庶子兼修撰韓邦奇主順天試。
命司經局洗馬張潮主應天試。
御史周易言錄文裁改圣經,且失體。邦奇降南京太仆寺丞,鵬奪俸四月。
是歲,諸省鄉(xiāng)試,用科部等官二人主試。
八年己丑,命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張孚敬、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學士霍韜為考試官。皆大禮貴人也,張距登進士八年耳。初變文格,以簡勁為主,其程序文僅三百言云。
取中唐順之等。廷試,賜羅洪先、程文德、楊名及第。先是,大學士楊一清等以洪先、文德名及唐順之、陳束、任瀚六卷進覽,上一一品題,首卷各御批。于洪先曰:“學正有見,言讜而意必忠,宜擢之首者。”于文德曰:“探本之論。”于名曰:“能守圣學,以為此知要之說。”于順之曰:“條論精詳殆盡。”于束曰:“仁智之用,著之吾心,此不易之說。”于瀚曰:“勉吾敬一之為主,忠哉!”六策以有御批,刻錄中。是歲,大學士楊一清等考庶吉士,以唐順之、任瀚、陳束三名為上御批,取首列,而盧淮、諸邦憲、汪大受、郭宗皋、蔡云程、楊佑、汪文淵、王表、曹忭、王榖祥、熊過、安如山、鄭大同、李實、孫光輝、吳子孝次之。居數(shù)日,有旨:“邇年以來,每為大臣徇私選取,市恩立黨。唐順之等一體除用。有才行卓異、學問優(yōu)正者,吏部舉奏,收之翰林,以備擢用。”
嘉靖十年辛卯,命翰林院侍讀學士吳惠、右春坊右贊善蔡昂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學士席書、左春坊左中允孫承恩主應天試。
是歲,各省試仍用科部等官。
十一年壬辰,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張潮、翰林侍讀學士郭維藩為考試官,取中林春等。廷試,賜林大欽、孔天胤、高節(jié)及第、先是,禮部尚書夏言上疏請正文體,諸刻意騁詞、浮誕磔裂壞文體者,擯不得取。詔可。既廷試,言復令儀制郎中約束,諸士咸拱聽。而大欽獨后至,不聞也,起不用對冒,而文氣甚奇。吏部尚書汪鋐得之,詫曰:“怪哉!”以示大學士張孚敬。已定二卷,覽之,曰:“雖破格,甚明健可誦也。”取為第三。既呈覽,上御批第一。大欽時年二十有二。第二名孔天胤,以王親例補外為湖廣提學僉事。
是歲,改庶吉士,已取錢亮、許檖、閔如霖、衛(wèi)元確、段承恩、韓勖、扈永通、呂光洵、謝九儀、劉光文、黃獻可、劉士達、劉思唐、閻樸、胡守中、錢籍、王梅、雷禮、邊涔、李大魁、郭希顏矣,上閱卷,見彌封官姓名,疑有私,遂報罷。后復選呂懷、范瑟、錢亮、黃應中、秦鳴夏、邊沆、閔如霖、王珩、衛(wèi)元確、浦應麒、游居敬、趙汝濂、劉思唐、閻樸、胡守中、李本、趙維垣、何城、王梅、李大魁、郭希顏,命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教習。
十三年甲午,命翰林院侍講學士廖道南、翰林院侍讀張袞主順天試。以初場進題遲,下禮部參。道南辭鹿鳴宴,不許。時吏部尚書汪鋐有子不第,上疏指摘場事,以太祖誅劉三吾為言。道南引劉儼事答之,俱不問。
命右春坊右諭德倫以訓、右春坊右贊善張治主應天試。
十四年乙未,命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璧、侍講學士蔡昂為考試官,取中許榖等。廷試,賜韓應龍、孫升、吳山及第。先是,大學士李時等取中十二卷進覽,上批答曰:“卿等以堪作甲卷十二來呈,朕各覽一周,其上一卷說的正合策題‘夫周道善而備’,朕所取法。其上三說‘仁禮為用’‘夫仁基之,禮成之’,亦甚得題意。其上四論‘仁敬’‘夫敬而能仁,他不足說,可以保治矣’。其上二略泛而治于行,其下二卻似讜,雖與題不合,言以時事,故朕取之,可二甲首。余以次挨去。不知是否?卿可先與鼎臣看一過,再同讀卷官看行。”上復御批首三卷,【于】韓應龍曰:“是題本意,可第一甲第一名。”于孫升曰:“說仁禮之意好,可第二名。”于吳山曰:“敬為心學之極,此論好,可第三名。”是歲并李機、趙貞吉、郭樸、敖銑、任瀛、沉宏、駱文盛、尹臺、康大和九人策皆刻之。是年四月內,禮部請考庶吉士,以故事聞。上詔于文華殿大門外,親出御題考試。大學士李時會吏部尚書汪鋐,禮部尚書夏言,吏部左侍郎顧鼎臣、霍韜,右侍郎張邦奇,禮部左侍郎黃綰、右侍郎黃宗明,選進士李機、趙貞吉、敖銑、郭樸、任瀛、駱文盛、尹臺、康大和、沉瀚、歐陽、王立道、嵇世臣、彭鳳、鄭一統(tǒng)、胡汝嘉、林廷機、高時、黃廷用、奚良輔、汪集、郭鎜、沉良才、陳東光、王維楨、張緒、李秦、何維栢、盧宗哲、全元立、趙繼本名上。奉旨:“朕覽趙貞吉等八名、盧宗哲等二十二名可留。卿還具題來行。內列吏禮二部堂上官及鼎臣名,不必部疏。此蓋朕親試也,可作例。”又升顧鼎臣為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教之,后又益以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張邦奇。
十六年丁酉,命翰林院侍講學士姚淶、左春坊左中允孫承恩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諭德江汝璧、司經局洗馬歐陽衢主應天試。
初,以南京進呈試錄考試官批語失列名,下部參看,謂事屬不敬,考試、提調等官皆當提問。議上,上謂:“考官既不填名,策題又以國家祀戎大事為問,所對語多譏訕,諭德(汪)【江】汝璧、洗馬歐陽衢令錦衣衛(wèi)官逮治;提調府尹孫懋、府丞楊麒,監(jiān)試御史何鋐、沉應陽,南京法司究問;考官學正許文魁等,所在巡按御史逮問。所取生儒,不許會試。”后謫汝璧為廣東市舶副提舉,衢為南雄府通判。
禮部尚書嚴嵩奏:“廣東所進試錄,字如‘圣謨’、‘帝懿’、‘四郊’、‘上帝’俱不行抬頭,及稱‘陳白沙’、‘倫(遷)迂岡’之號,有失君前臣名之義。且錄中文體大壞,詞義尤為荒謬,宜治罪。”得旨:“學正王本才等、布政陸杰等、按察司蔣淦等,俱命巡按官逮問。本才等奪其禮幣,御史余光命法司逮問。仍通行天下提學官,嚴禁士子,敢有肆為怪誕、不遵舊式者,悉黜之。”
十七年戊戌,命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翰林院學士顧鼎臣、太子賓客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張邦奇為考試官,取中袁煒等。廷試,賜茅瓚、羅珵、袁煒及第。
是歲,內閣初擬(大)【吳】人陸師道為狀元,御筆批作二甲第五,取袁煒第一。文華宣讀已出,復召大學士李時、夏言、學士顧鼎臣入,改作第三,親擢茅瓚第一。見陸詹事深家書中。
十九年庚子,命左春坊左庶子童承敘、右春坊右庶子楊維杰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學士張治、右春坊右諭德龔用卿主應天試。
二十年辛丑,命掌詹事府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溫仁和、翰林院侍講學士張袞為考試官,取中林樹聲等。廷試,賜沈坤、潘晟、邢一鳳及第。改進士高儀、董份、嚴訥、高拱、梁紹儒、熊彥臣、晁瑮、林樹聲、陳升、裴宇、陳以勤、王材、徐養(yǎng)正、潘仲驂、楊宗氣、王顯忠、何云雁、張鐸、王交、徐南、金忭、林懋和、王三聘、王言、何光裕、萬士和、葉鏜、夏子開為庶吉士,命仁和及太子賓客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張潮教習。
二十二年癸卯,命左春坊左中允秦鳴夏、左贊善浦應麒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華察、右春坊右中允閔如霖主應天試。
上覽山東所進鄉(xiāng)試小錄,手批其第五問“防邊御虜策”曰:“此策內含譏訕,禮部其參看以聞。”于是尚書張璧等言:“今歲虜未南侵,皆皇上廟謨詳盡,天威所懾。乃不歸功君上,而以丑虜饜飽為詞,誠為可惡。考試官教授周礦、李弘,教諭劉漢、陶悅、胡希顏、程南、吳紹曾、葉震亨、胡僑,率意為文,叛經訕上,法當重治。監(jiān)臨官御史葉經漫無糾正,責亦難辭。其提調官布政使陳儒、參政張臬,監(jiān)試官副使談愷、潘恩,均有贊襄之職,俱屬有罪。”上曰:“各省鄉(xiāng)試出題刻文,悉聽之巡按,考試教官莫敢可否。此錄不但策對含譏,即首篇《論語》義‘繼體之君’,不道。葉經職司監(jiān)臨,事皆專任,并同礦等、陳儒等俱令錦衣衛(wèi)差官校逮繋至京治之。”尋逮經、儒、臬、愷、恩至,上以經狂悖不道,命廷杖八十為民,乃降儒等邊方雜職。經遂死于杖下,及補儒等為宜君等縣典史。尋貴州試錄至,亦以忤旨,御史為民,右參政等各降三級。
初,順天鄉(xiāng)試,歲多冒籍中者。慈溪人張汝濂易名張和,冒良鄉(xiāng)籍。禮科給事中陳棐劾奏之,因歷陳京闈之弊。其劾謂:“國家求賢,以科目為重。而近年以來,情偽日滋,敢于為巧以相欺,工于為黨以相蔽。其中奸宄之徒,或居家之時恃才作奸,敗倫傷化,削籍為民。兼之負累亡命,變易姓名,不敢還鄉(xiāng)者有之。或因本地生儒眾多,解額有限,窺見他方人數(shù)頗少,逃奔入京,投結鄉(xiāng)里,交通勢要,鉆求詭遇者有之。或以順天鄉(xiāng)試多四海九州之人,人不相識,暮夜無知,可以買托代替者有之。一遇開科之歲,奔走都城,尋覓同姓,假稱宗族,賄屬無恥鄉(xiāng)官拴同保結,不得府學,則謀武學,不得京師,則走附近,不得生員,則求儒士。百孔營求,冀遂快捷方式。及其中科回籍,則既告路費,又告牌坊,四顧罔利,真同登壟。而其未得者,則從旁挾持,互相攻發(fā),烽起浮議,呈帖匿名。圣明輦轂之下,豈宜有此不美之事!請令所司核究順天府學冒籍生員,俱遣回籍,降等肄業(yè)。京衛(wèi)武學,非武職應襲,不得濫入。歲貢、援例監(jiān)生,如舉人教官會試例,止得一入京闈,后但本省應試。而京闈鄉(xiāng)試,如各省法,唱名辨驗,不得混冒。庶乎前弊可革。”得旨:“錢仲實、張和下法司逮治。冒籍生員,提學御史覆勘。余俱下禮部會議。”給事中李念疏論工部侍郎陸杰從子光祚、太仆寺卿毛渠子延魁、鴻臚寺卿陳璋子策冒京衛(wèi)、順天二學中式,劾杰等欺罔不忠。提學御史謝九儀以被訐冒京衛(wèi)、順天二學中式鄭夢綱等十人論奏。俱下禮部行所司核其真?zhèn)巍V潦亲h上,謂:“孫镃、孫鑨、王宸、陸宏共四人,系錦衣衛(wèi)、太醫(yī)院見任官的親子侄,當存留會試。鄭夢綱、陶大壯、沈譜、丁子載、陸可成、翟鐘玉共六人,俱詐冒籍貫,當發(fā)回原籍入學肄業(yè),仍得應其鄉(xiāng)試。陸光祚、陳策、毛延魁雖稱隨任,終屬冒籍,亦當一體發(fā)回。”得旨:“孫镃等、鄭夢綱等俱依擬。陸光祚等姑準存留,不許對制。陸杰、陳璋、毛渠俱貸之。”明年,言官復摘左贊善浦應麒賣題事,下獄,杖之六十,并舉人翟鐘玉等俱為民。又以取中翟汝孝、汝儉,并左中允秦鳴夏俱逮捕奪職。
冬十一月,南京河南道御史包孝奏:“辛丑會試,以禮部尚書溫仁和主試,翰林院編修嵇(北)【世】臣為《禮經》分考,賄中進士徐履祥、陳志、潘仲驂,當追罷。”且言左庶子童承敘之嗜酒,右贊善郭希顏之輕險,編修袁煒之放蕩,俱不當與試事。下吏部覆,得旨:“俱勿論。”
二十三年甲辰,命太子賓客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張潮、左春坊左庶子江汝璧為考試官。時潮入貢院,三場畢,以病死,輿尸出。考試唯江一人,而《后序》則屬同考修撰茅瓚。是歲取中瞿景淳等。廷試,賜秦鳴雷、瞿景淳、吳情及第,而少傅翟鑾二子汝儉、汝孝俱與焉。少傅以嫌故,辭讀卷,不許。既試,以進呈卷上。上疑汝儉等在首甲,因抑第一卷置第三,復抑第三卷置二甲第四。拆卷,果汝孝也。上又夢聞雷,遂拔鳴雷為狀元。
刑科給事中王交、王堯日論劾少詹事江汝璧、修撰沈坤、編修彭鳳、歐陽、署員外郎高節(jié)朋私通賄,大壞制科。大學士翟鑾以內閣首臣,二子汝儉、汝孝既聯(lián)中鄉(xiāng)試,又連中會試,若持劵取物然。崔奇勛乃汝儉等師,焦清與汝儉結婣,又同受業(yè),四人者會試俱一號。汝儉、汝孝、奇勛皆彭鳳所取。《詩經》考官五人,何俱在鳳一房?歐陽亦汝儉等師,本同經,又改看《書經》,跡若引嫌,而陰助鳳尋卷。及沈坤之取中陸煒,高節(jié)之取中彭謙、汪一中,皆以納賄故。乞明正其辜。且欲追順天鄉(xiāng)試主考秦鳴夏、浦應麒阿奉翟鑾之罪。上下其章吏部、都察院從公參看。鑾隨具疏自理,且請?zhí)亟殿}目,命部院大臣覆試。上怒曰:“鑾被劾,有旨參看,乃不候處分,肆行擾辯,屢屢以直無逸為辭;同夏言禁苑坐轎,止罪一人。全不感懼,敢以撰科文、贊玄修為欺朕。內閣任重,不早赴,以朕不早朝,并君行事。二子縱有軾、轍之才,豈可分明并用?恣肆放僻如此!部院其參閱治罪,不許回護。”部院覆請,下汝璧于理嚴究,分別情罪輕重。上以跡弊明顯,大壞祖宗取士之制,遂勒鑾并汝儉、汝孝、奇勛、清及鳳、俱為民,汝璧等俱下鎮(zhèn)撫司逮問。已,法司會鞫,謂汝璧、鳴夏、應麒雖各阿取輔臣之子,然實非賄故。坤之取煒、節(jié)之取一中亦然。獨彭謙實以校尉張岳賄節(jié)五百金而中。監(jiān)察御史王珩、沈越失于糾察,罪亦難逃。疏上,詔杖汝璧、鳴夏、應麒六十,革職閑住,不敘。珩、越降一級調外任,節(jié)、岳充軍,謙為民,坤、一中、煒存留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