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醫案。清也是山人撰。不分卷。載中風、肝氣、眩暈、虛勞、咳嗽、吐血、肺痿、腫脹、痰飲、泄瀉、諸痛、經帶、瘡瘍等,凡九十三種證治,近二萬言。多為內、外、婦各科常見證治。每類若干案例,每案簡述姓氏年齡、證候、脈象、病因病機、立法、方藥,清晰明了。末附集方,截瘧方、臁瘡膏方等十一首驗方。所論引經據典,明辨博思。立方嚴謹,用藥味少而精,多用成方加減,間有遵河間(金劉完素)子和(元張從正)方者。可供臨證參閱。有一九三六年世界書局鉛印《珍本醫書集成》本。
也是山人 ·國學 ·3.4萬字
一卷,唐玄奘譯。小乘部之攝。釋十二因緣之義。
(唐)玄奘 ·國學 ·1072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周弼 ·國學 ·2995字
法家著作之一。戰國時期申不害作。《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稱二篇,《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六篇,今僅存有《大體》一篇,收錄在《群書治要》第36卷中。《玉函山房輯佚書》也輯錄其片斷。內容是論述馭臣之道,闡發術治理論。認為法、術、勢是君主的三大政治法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術”。
申不害 ·國學 ·1082字
安世高 ·國學 ·408字
又名《四分律藏》、《曇無德律》。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戒律。后秦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60卷。全律由四部分組成,故名。第一部分敘述比丘應遵守的戒律250條;第二部分敘述比丘尼應遵守的戒律348條及受戒、說戒兩犍度。第三部分包括從“自恣犍度”到“法犍度”等十五種犍度。第四部分為房舍、雜兩犍度及結集法、調部、毗尼增一。律中對比丘、比丘尼平日衣、食、住、行、修習、內部關系、對外關系、議事規則、僧團活動等各方面應遵守的戒律作詳細說明,要求比丘、比丘尼在身、口、意三個方面都必須收攝身心,止惡生善,并對違犯戒律者應如何處理也作了明確規定。律中還保存許多佛教史實、印度社會狀況史料,是研究古印度社會、佛教史及佛教教團生活的重要資料。亦為唐代律宗依據的基本經典,因此也是研究中國佛教的重要資料。為歷代大藏經所收。影響較大的注疏有:唐法礪《四分律疏》十卷、唐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三卷(或六卷、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唐懷素《四分律開宗記》十卷等。
佛陀耶舍 ·國學 ·68.9萬字
Charles Oliver ·外國經典 ·1.5萬字
佚名 ·國學 ·6.5萬字
明宋應星撰。1673年于江西分宜學署寫成。現已殘缺,只剩下《日記》六章。內容主要是據古代天象觀測記載批判天人感應說。指出“儒者言事應以日食(蝕)為天變之大者”,但漢景帝當政的“二十六年中,日為之九食”,而王莽執政的“二十一年之中,日僅兩食,事應果何如也?”根據記載和自己的觀察說明日蝕現象“純魄(月)與日同出,會合太陽之下(掩蔽了太陽),日方得食”。斷言太陽本身也不斷發生變化,“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這一觀點為后來王夫之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思問錄·外篇》)的“日新說”所進一步發揮。書中關于天體運行的說法現在看來已陳腐,其中對日心說的懷疑亦欠妥。有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據崇禎年間刻本重新整理的標點本。
宋應星 ·國學 ·2349字
眼科著作。佚名撰。不分卷。約撰于清順治元年(1644)。首載明目論,言及五輪八廓所配臟腑及眼病病因證治等問題。次以歌訣形式論述眼病之寒熱虛實及治療常用中藥的藥性及治療宜忌等。對點藥法、演藥法、制藥法、煎膏法、研藥法、合藥法、用藥法、服藥法、禁忌等均有述及。附以常用藥方及加減法。后設七十二則答問,分述眼科七十二癥的癥狀、病因、病機、治法及方藥。論述簡明扼要,體現了中醫理論中眼目與臟腑相關的學說。治療多以陰陽五行及臟腑學說為基礎,方藥以內服湯劑、丸散為主,間有點眼之劑,如推云散等。流傳較廣。有清嘉慶十六年(1811)休寧陳文盛堂重刊本,光緒九年(1833)太原濬文書局重刊本,豫章劉繼禮重刊本。解放后有排印本(與《一草亭目科全書》合刊)。
佚名 ·國學 ·1.9萬字
道家咒語書。簡稱《神咒經》。西晉道士王纂編。二十卷。計有誓魔、遣鬼、縛鬼、殺鬼、禁鬼、斬鬼等品,并附有各種制鬼符箓。稱“自今以去,道士轉經行道之處,魔王不得撓之。”杜光庭序稱,西晉末,太上道君以《神咒經》授金壇馬跡山道士王纂。或謂該書非一時一人的作品,前后十卷及各卷體例不一致。其成書下限不應晚于東晉末。收入《道藏》第一七零至一七四冊。
佚名 ·國學 ·8.2萬字
范寧 ·國學 ·25.9萬字
《癸辛雜識》是唐宋史料筆記叢刊的一種,宋末元初人周密撰。分前、后、續、別四集,凡四百八十一條,內容廣泛,主要記載宋元之際的瑣事雜言,遺聞軼事、典章制度,并記及都城勝跡雜錄。是宋代同類筆記中卷帙較多的一種。宋亡后,周密寓居杭州癸辛街,以南宋遺老自居,著書以寄憤,《癸辛雜識》因而得名。
周密 ·國學 ·10.9萬字
(北宋)施護 ·國學 ·320字
趙廷海著。趙廷海,字蘭亭,清朝道光、咸豐(公元1821~1861年)天臺(今浙江天臺縣)人。收集了流傳民間技擊家跌打秘方編成該書,于咸豐2年(1852年)刊行。此書不分卷次,介紹拳擊傷和骨折處理步驟及治療方劑,載有“十二時氣血流注歌”,36個大穴圖說和救治方藥。書內用藥精煉,僅載方6首和“少林寺秘傳內外損傷主方”。后有《救傷秘旨續刻》載“跌打損傷辨生死訣”、“破傷總論”和“整骨接骨夾縛手法”,記錄了損傷重癥鑒別診斷,開放創傷處理和近20個部位骨折整復固定方法,記錄34大穴傷損的治療方藥,用藥與前36穴相似,此書是少林寺派治傷經驗的高度概括。韋以宗作校釋,1988年與《跌損妙方》合刊,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趙廷海 ·國學 ·2.7萬字
佚名 ·國學 ·10.7萬字
佚名 ·國學 ·12萬字
(清)陳夢雷 ·國學 ·4.8萬字
綜合性醫書。8卷。附卷1卷。清·林佩琴撰于1839年。作者將內科雜病、婦科、外科等病證據不同的病因和臨床表現,詳予辨析,在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對各種病證提出具體治法及應用方劑。其中有不少病證,附述了個人治案,從實踐的角度補充作者的論述。亦可供學醫者借鑒。本書為綜合性醫書。林氏認為診治疾病,難點在于識證和辨證,所以非常重視識證與辨證。識證的重點是陰陽虛實,六淫七情;辨證則須辨其在經、絡、腑、臟、營衛、筋骨等不同的病位。他編寫此書,首先以《內經》理論為本,因為是臨床為主的著作,書中廣泛吸取古今名醫的學術經驗,上自張仲景,中迄金元劉完素、李果、朱震亨等,下迄清代張璐、葉香巖、程鐘齡輩,立論比較嚴謹。
林佩琴 ·國學 ·35.4萬字
安世高 ·國學 ·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