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中國古代女詩人及其作品在英語世界的譯介、傳播、接受和研究情況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學與思想史相結合的方法,并借鑒變異學、闡釋學、接受美學等相關理論,通過對英語世界中國古代女詩人譯介、研究成果的概況總覽,以及對代表作家、代表性著作的深入分析,考察英語世界中國古代女詩人研究的萬象百態和豐富內容,展現英語世界中國古代女詩人研究的特點及內涵,揭示其中蘊含的規律及個性。
何嵩昱 ·文化研究 ·19.1萬字
本文集以“文學世界與族群書寫”為主題,探討中國與英語世界中的族群書寫、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議題。文集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族群書寫”研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族群文學。重點以廣西壯族的“劉三姐敘事”和貴州苗族的“蚩尤敘事”為對象,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在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壯族和苗族的口承文化具有何種表述價值和結構。第二部分“世界文學”以中西方的作家作品和文學史為研究對象,分析美國的多族群文學史建構以及英國、中國的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認同、地域認同。第三部分“學科交叉”梳理、評述和反思了文學人類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第四部分“述評對話”評論了文學與人類學研究的學人專著。
梁昭 ·文化研究 ·17.5萬字
作為一個自省意識明確的詩人,作者寫下這些只言片語,這些書信日志、筆記漫錄,意在觀察自己寫作的出發、進程、理想和困擾,以及因之而來的對詩人之病理和倫理的分析。雖然作者聲稱,并未刻意營建所謂的寫作詩學,但書中文字,在在指向對寫作行為及結果的觀察、反省。全書分為言辭、詩話、隨筆、閱讀等五個部分。
陳東東 ·文化研究 ·18.5萬字
本書主要從寧波草編發展的生態環境、人文因素、發展歷史、工藝特色,在國內外的影響,以及草編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對寧波草編文化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馮盈之 余贈振 ·文化研究 ·9.7萬字
本書首先追尋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創作思想根源,考察他同美國社會、文化、文學傳統之間的關系,論述他的創作方法與世界觀的關系以及他與英國傳統文學之間的淵源,為解讀他的文本世界搭建一個歷史、文化和思想框架。再從主題思想、人物創造、創作方法等方面宏觀研究麥爾維爾的創作和藝術成就,重新給他定位。本書從一個中國學者的視角對美國經典文學、文化現象進行審視,充分運用當下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論,揭示麥爾維爾矛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楊金才 ·文化研究 ·11.7萬字
在視覺文化的語境中,將“景觀”與“想象”兩種文化現象并置在一起考察。傳統社會視覺形象的創新與展示尚未發達,文學精英通過古典詩歌的創作,引導欣賞者進入視覺化的想象境界。詩歌提升人們的想象力。現代城市景觀則為人們打造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它既是真實生活的場景,又是現代性體驗與想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的個人想象進入到景觀的集體性陶醉之中。
童強 ·文化研究 ·16.3萬字
作為具有多重身份、兼具文學史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女性學者作家,楊絳的文學活動以及她面對歷史變革、新舊文化傳統的姿態立場,是反映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重要個案。本書結合了楊絳的文學作品、學術成果、相關傳記等一手文獻,以及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以“身份”為視點,從文化人格、性別身份、學者身份、作家身份等方面對楊絳的“為人”與“為文”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本書將楊絳的文學風格視為作家主體人格的外化,對楊絳的創作精神與審美趣味進行闡發,對楊絳之于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發展的意義做了整體性思考。
陳浩文 ·文化研究 ·18萬字
本書以開放切實的學術視野,縱觀史記學研究兩千多年來的進程與成就,將其概括為“本”“注”“評”“著”“歌”“戲”“傳”“人”“臺”“質”等十個方面。“本”,即關于《史記》的各種版本,包括寫本、刻本、全本、選本等,《史記》各種版本的興盛與司馬遷和《史記》研究的深入、廣泛傳播密切相關。“注”,即對《史記》文本的考證、注釋與研究,古今中外學者對《史記》文本研究呈現出從微觀的文獻史料研究到宏觀的全本文獻研究的飛躍。“評”,即對司馬遷與《史記》的評論,包括對《史記》編纂體例、實錄精神、《史記》人物、文章風格等方面富有真知灼見的評論。“著”,即對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論著,這些論著呈現出詮釋性、辯析性、普及性、理論性等特征。“歌”,即傳誦司馬遷與《史記》的詩歌,用詩歌形式品評司馬遷與《史記》,或在詩歌中運用《史記》典故作為比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戲”,即以戲劇形式反映司馬遷、傳播《史記》的史記戲,具有內容與形式的時代性、虛實相生的藝術構思、寓教于樂的教化功能等特點。“傳”,即以多種形式使《史記》故事、語句、人文觀念廣為流傳頌揚,熏陶滋潤人們的心田。“人”,即研究司馬遷與《史記》的學人,在他們身上體現出《史記》研究家與《史記》人文精神踐行者兩方面的特征。“臺”,即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平臺,具有眾多、學術、教化等特點,是司馬遷人文精神與《史記》研究、傳承與普及的載體。“質”,即司馬遷精神,或曰《史記》精神,為歷代研究者探索、提煉、概括,成為仁人志士、有責匹夫的人們所遵循。大體涵蓋了古今中外對司馬遷與《史記》的研究、評價、傳播及研究學人和研究平臺等內容。以期概括其成就,明晰其特點,探討其價值意義,為史記學以至中華文化之研究與發展提供借鑒,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丁德科 馬雅琴 ·文化研究 ·9.4萬字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文化研究 ·14.7萬字
本書將火車作為觀察民國史的一個窗口,不僅講如何坐火車,也講火車上發生的故事,深入研究鐵路與歷史變遷的影響。利用散見于民國時期各種文集、書信、日記、游記及官方文件等相關資料,研究的問題幾乎全部是開創性的,題材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李子明 ·文化研究 ·11.9萬字
本書基于文旅融合視角,針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實踐中存在的矛盾與沖突(如:遺產展示僵化、缺乏吸引力、商業化或工具化、文化斷裂等問題),將“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作為衡量標尺,對文化遺產地“物(Object)—場(Field)—人(Experience)”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探析,由此搭建文化遺產“二元三維”價值體系模型,進而通過實證方法檢驗文化遺產旅游中旅游者的體驗度和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從而改變和糾正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中的不當行為及錯誤做法,有效實現文化遺產的價值活化,將遺產所蘊含的特色文化有效而全面的展示出來,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永續傳承。本書主要面向文化旅游專業領域的學者與研究人員、文化遺產相關機構的管理者、工作人員,以及廣大高校遺產旅游、遺產管理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教師及學生,既可作為利益相關者決策參考依據,亦可作為教輔材料、閱讀材料供所有對文化遺產感興趣的人士以資參考。
王毅菲 ·文化研究 ·13.4萬字
青原行思是初期禪宗文化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禪宗剛興起時經歷了雙重革命:其一,是六祖慧能的《金剛經》革命,發展高峰是洪州宗“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標志著佛教在組織上和制度上完成中國化。其二,是七祖行思的《易經》革命。青原禪系以《周易》為基礎,試圖從佛教立場消解不同宗派、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優點,建立將文化和修行融為一體的“士民禪”,其發展頂峰是《參同契》和《五位訣》的創立,標志著佛教在文化上和理論上徹底中國化。這就是禪宗為什么只有六祖和七祖的原因。本書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數字化社會與地方文化發展研究中心2016年招標課題“江西禪宗歷史文化研究及數據庫建設”(編號JD16073)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度人文社科類項目“青原行思公案考釋”的研究成果。本書是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數字化社會與地方文化發展研究中心2016年招標課題“江西禪宗歷史文化研究及數據庫建設”(JD16073)的研究成果。
習罡華 ·文化研究 ·16.2萬字
本書通過原始文獻的鉤沉與梳理,還原周作人譯介、理解與闡釋古希臘文學-文化的動態過程,結合周氏接納西方古典文化的時代語境與心理動因,嘗試在發生學的意義上,透析古希臘文學、哲學與宗教文化如何參與周作人認知框架的生成及其思想內在邏輯的演變;通過周氏對中國現實問題與政治文化的思考,探究其以“另類選擇”參與中國社會現代性建構的意義。
王媛 ·文化研究 ·18.1萬字
本書稿主要對“奉化布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演變過程、文化價值、在當代面臨的傳承困境,以及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利用作了闡析并提出對策。
王越鋒 ·文化研究 ·15.4萬字
香山地區人文歷史積淀深厚,清代、民國、建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均有重要的事件再次發生。本書收集了香山地區多年來的具有歷史感的老照片,用以記錄歷史,傳承香山地區的民俗文化。本書編纂歷時半年多,有十幾位作者撰文投稿,總字數約15萬字。本書出版后,將成為香山地區歷史的重要記載,也是香山歷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一環。
香山街道辦事處 ·文化研究 ·12.3萬字
本書以1904—1949年40余套中學國文教科書中的古代作品選文為研究對象,描述了古代作品選文在教科書中呈現狀態的演變歷程:1904—1919年的選文,以古代應用文為主,選文中的人物以文官雅士等居多,以便于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1920—1927年的選文,古代白話小說、民歌等俗文學作品出現在了教科書中,選文中的人物以多元身份的平民為主,以利于實行現代公民道德教育。1928—1937年的選文,中華民族優秀人物的傳記及其作品大量進入教科書中,選文中凸顯民族英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938—1949年的選文,淪陷區、國統區、根據地均實行了教科書統編制并根據各自的政治需要編選古代作品,抗戰結束后解放區又編輯出版了親近平民大眾的教科書。
趙新華 ·文化研究 ·13.7萬字
本書按照四種元素劃分成相應的章節:水、空氣、土和火,而第五章則專門講述包含一些無法分類的生靈在內的鬼怪世界。人類自誕生之日起,由于從祖先那里繼承的恐懼,一直被這些鬼怪所困擾。書中包含神話中的怪物,如美杜莎、彌諾陶洛斯或九頭蛇勒拿;被賦予象征意義和隱藏力量的真實動物,如鱷魚、貓或蠑螈:雜交和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如蛇怪;在所有文化都中普遍存在的生靈,如龍;或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使我們恐懼的由人類想象出來的生靈,如狼人。這些怪物、動物和生靈構成了一個野獸世界。它們很少能做出任何善事,其中最好的怪物、動物和生靈也會構成令人不安的因素。其力量、殘酷性和象征性作用,無非是向我們展示我們自己的內心:一個既吸引我們又讓我們恐懼的魔幻和陰影世界。
(西班牙)康塞普西翁·佩雷阿 ·文化研究 ·7萬字
本書主要是對舜帝的影響及其“舜文化傳統”的流變進行研究。“舜文化傳統”主題,側重探討了舜文化“和”的精神內核,諸子百家對“舜”的認識等等,意欲發掘原典文化中仍可閃耀于當代的文化因子。“舜文化的當代詮釋”,一是對“舜文化傳統”的學術成果做了一個全景式的掃描,一是對舜文化傳統影響下文學變遷的詮釋。從而可見舜文化傳統的影響力和研究的全學科性、全方位性。
潘雁飛 ·文化研究 ·15.8萬字
《圖像中的法律》主要由13篇主題文章構成,這些文章通過多件藝術圖像,講述了由古希臘至現代的法律歷史和思想。這些藝術圖像涉及古希臘羅馬藝術圖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圖像、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圖像、新古典美術作品中的圖像、現代藝術作品中的圖像,也包括部分的中國古代藝術圖像。各篇主題文章均通過借鑒藝術史圖像學研究方法,以圖像為主體,解讀其中蘊含的法律歷史、思想和理論,由此建立法律史的藝術觀念史參照系,建立以圖像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從而獲得一種新維度的法律史認知,其視角、方法和內容,是具有革新意義的。
陳皓 ·文化研究 ·13.7萬字
《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波斯人》《七將攻忒拜》《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文化研究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