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從歷史、民俗、傳說等角度,通過對中華吉祥年俗文化(福、祿、壽、喜、財)演進變遷、淵源流向的客觀陳述,力圖為廣大讀者充分展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喜樂觀和人生觀,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納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壽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書不僅能讓您全面了解壽文化的起源與壽神的傳說,更為您詳細講解長壽吉祥物的常識以及民間祈壽的禮儀與禁忌,同時還特別推薦了一些比較實用的養生知識,希望讀者從書中得到收益。
《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 ·民俗文化 ·6.2萬字
本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確的理論原則,對古代歲時俗信的性質及其在古代社會化教育中發揮的重要功能進行了探析與研究。歲時俗信是幾千年來節日文化不斷傳承與發展的精神支柱,它的普遍傳播和廣泛影響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義重大。當然,必須準確判定各種民間歲時俗信的性質,要有所選擇地吸收、繼承和創新,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吸取精華,拋棄糟粕。在理論和實踐中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視它的教育功能和歷史作用。
馬福貞 ·民俗文化 ·19.7萬字
這本小書為廣大北京市民以及民俗文化愛好者介紹了老北京的俗語民謠。俗語部分以時間為線索,對每個條目進行釋義與分析,并給出該詞語在原著中的例句。字形、字音遵從原著,釋義力求簡明扼要。民謠部分以材料類型為線索,對老北京的歌謠、兒歌、媽媽論兒、喜歌等民間口語材料進行了概述。這些民謠百年間在民眾口中傳承,大多不見于文獻,歷史難以考求。但是也正是由于不見于正史,對其的整理研究就愈顯彌足珍貴。
馮蒸 ·民俗文化 ·12.3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地方的關于山、水的對聯,如“三凰山(澧縣)”、“會龍山(益陽)”、“岳麓山(長沙)”等等。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7萬字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從歷史、民俗、傳說等角度,通過對中華吉祥年俗文化(福、祿、壽、喜、財)演進變遷、淵源流向的客觀陳述,力圖為廣大讀者充分展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喜樂觀和人生觀,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納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本書博采中國祿文化之精華,對祿神的起源傳說、演變歷史以及民間的寓祿吉物和敬奉祿神的禮儀與禁忌、民間年畫和建筑等都進行了詳細解析,全書內容豐富,具有知識性、趣味性。讀者閱讀此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并從中受益。
《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 ·民俗文化 ·6.1萬字
從現實問題出發,探討了全球文化與城市本土文化沖突與融合背景下城市傳統民俗節慶重塑地方認同的問題,由此提出了本書的研究問題。對國內外地方認同理論與案例、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建構關系等相關理論和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和評論,闡明了本研究的具體問題。對本書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進行了詳細說明。通過文獻研究,重新梳理廣州迎春花市這一傳統民俗節慶的歷史演進與變化。對廣州迎春花市在地方認同建構中的作用和意義進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記憶在迎春花市塑造地方認同過程中具有獨特價值,世居居民、父輩移居者和新來者等不同群體地方認同建構存在差異等結論??傊?,迎春花市建構起相對統一的地方認同。介紹廣府廟會的由來及引發的廣泛爭議。分析廣府廟會參與地方認同建構過程,認為地方性是廣府廟會引發爭議的關鍵、政府在建構節慶地方認同中具有重要作用,廣府廟會地方認同建構過程是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傊?,廣府廟會建構出多元分異的地方認同。
劉博 朱竑 ·民俗文化 ·14.6萬字
《中國民俗學集刊》由青海省民俗學會主持編撰,著眼于民俗文化在國家民族以及地方文化建設戰略中的價值,凸顯西部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在國際國內民俗學的大語境中觀照地方民俗學的建設,為中國民俗學學術事業的發展繁榮盡綿薄之力。本輯以昆侖文化為主題,對昆侖文化、青海民俗進行了多方位的解讀。
趙宗福主編 ·民俗文化 ·11.5萬字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是由當時東西海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組成的國際貿易網。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文化悠久而豐富,該書以海洋民俗為中心探討浙江海洋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圖文并茂,可讀性強。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 ·民俗文化 ·12.7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火的崇拜——遠古遺風、大禹得河圖后始見清明、源于五千年前的墓祭、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饑、春秋戰國時期的清明習俗、不斷發揚——相沿成俗、自古以來的清明各項活動、婁護創立吃五侯鯖的食俗、踏青時節巧借東風放紙鳶、隆重的清明節宮廷饋宴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大美中華:民俗風情導讀》通過對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進行介紹,表現了人們在衣食住行、婚喪生老、歲時節慶、生產娛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行為規范和文化心理。服飾風俗、飲食風俗、住居風俗、節日風俗、婚姻風俗、生老風俗、喪葬風俗、信仰風俗等斑斕多姿,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薩仁圖婭 ·民俗文化 ·8.3萬字
本書全面收錄及介紹廣東各地區民間的習俗,內容涵蓋廣府、潮汕、客家等文化形態,從節慶、婚喪、時令、手工藝等領域全方位記錄廣東地區民俗的知識。本書文字通俗易懂,知識全面,是了解廣東民俗文化的必備讀物。
葉德良編著 ·民俗文化 ·14.4萬字
該書以發生在該地區禮俗儀式中的藝術行為和音樂活動為研究對象,以年度周期為時間取域,以節令順序為體例結構,力求將研究對象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進行深描和闡釋。該行素詳細記錄由正月春節封閉走向開放的“大神會”儀式過程,并對發生在儀式中的音聲境遇進行分類與解析;對三月清明祭祖儀式的文化生態系統進行系統概述,說明該儀式之所以繁盛至今的原因;通過對儀式中各次群體認同結構的分析,闡明祭祖是如何在“明晰血緣脈絡、凝聚宗族關系”中發揮功用;從四月至八月的廟會樂班與戲班兩方面入手,兼及音樂本體的分析,發現儀式性樂班與當地的采茶戲班在用樂上具有相通性的特點。
肖文禮 ·民俗文化 ·15.5萬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劉永青 ·民俗文化 ·16.3萬字
上古時候,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嘗百草,傳授人們治病知識。炎帝有個女兒女娃,聰明可愛,想看大海。女娃一次偷偷去海邊玩,被大海淹死,后化為精衛鳥,發誓要把大海填平。精衛鳥的后代從此開始了填海行動。精衛填海表現得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84字
書稿雛形是四川省青川縣老一輩文化工作者楊平升、劉立福等人于20世紀搜集、整理的青川民間表演資料,包括了龍燈、花燈、獅燈、端公舞等一系列民間民俗藝術,從音樂伴奏、唱腔歌詞、舞蹈動作、表演場記、服裝道具等各方面予以了詳細的記錄,展現了數百年來當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傳統藝術逐漸失落的今天看來尤其珍貴,對于現代人傳承、研究這些發源于民間、曾風靡民間的民俗藝術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該書的原本已在四川5·12大地震中遺失,現根據搶救出來的電子資料,由現代作者在還原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精美的插圖,為青川民俗這類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時尚化的活力,對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青川縣文化館 ·民俗文化 ·2.6萬字
本書參考了北京地方史志、筆記雜纂、歷史檔案、工商稅務檔案、現代隆福寺文史資料,以及作者的田野調查資料,呈現了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皇家寺廟隆福寺的商業民俗形態,論述了它在北京城市歷史文化和商業史中的地位,并進一步研究了北京寺廟的商業活動和市民的消費民俗。
衛才華 ·民俗文化 ·19.5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住宅的吉祥、家居的吉祥、養花的吉祥、起名的吉祥、飲食的吉祥、睡眠的吉祥、保健的吉祥、日常的吉祥、處世的吉祥、用藥的吉祥等。
嚴鍇主編 ·民俗文化 ·17.9萬字
阿蘭·鄧迪斯是20世紀后半期美國民俗學界的代表人物。他在民俗學基本理論方面確立民俗闡釋為民俗研究的最終目標,積極推動民俗的語境研究,擴大了民俗的范圍;他在民俗學研究方法上融匯歷史-地理、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綜合研究方法;他在民俗學研究實踐上對具體民俗事象往往做出異于前人的獨到闡釋。他的民俗學研究對中國的民俗學發展有啟迪意義。本書即是對阿蘭·鄧迪斯民俗學研究的論述。
丁曉輝 ·民俗文化 ·14.3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關于名城、勝地的對聯,如“太白樓(歙縣)”、“西湖桂齋(福州)”、“白居易墓(洛陽)”等等。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4.8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以下九種對聯類型:對聯基礎、春節對聯、節日對聯、婚嫁對聯、賀壽對聯、喪葬挽聯、居家對聯等。
嚴鍇主編 ·民俗文化 ·1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