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洗髓經》是一部融合佛道儒三家養生理念的古老經典,據傳由達摩祖師所創。此書強調通過修煉精氣神,特別是精神的升華與意志的磨礪,以達到洗滌心靈、強健體魄、延年益壽的目的。書中不僅包含深奧的哲學思想,還詳細闡述了具體的修煉方法與養生技巧,被視為傳統養生文化的瑰寶。閱讀《洗髓經》,不僅能領悟養生之道,還能在精神層面得到啟迪與升華。
佚名 ·中國文化 ·9311字
《中華經典誦讀:笠翁對韻》是作者仿照清代學者車萬育的《聲律啟蒙》編寫的。有助于讀者拓展視野,同時有利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經常誦讀,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受到燦爛文化的熏陶,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等方面的訓練。
李漁 ·中國文化 ·3.4萬字
在王權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會,鞭笞、棍打是最常見的懲罰。歷代酷吏在拷訊犯人時,往往違反刑罰規定,諸刑并用,還別出心裁地創造出各種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殘虐人性時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劉洋編著的《古代刑罰與刑具》為“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系列之一,以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古代刑罰與刑具的有關內容,對中國古代主要刑罰與刑具分門別類地作了介紹并揭示其發展演變的基本脈絡。
金開誠 ·理論 ·3.1萬字
本書是周汝昌先生后期重要的一本紅學隨筆集,以短文講“大旨”。大旨不是張皇喊叫,卻常常隱伏于瑣墨細筆之間,從賞析雪芹“絕特”個性,提出湘云才是《紅樓夢》全書主角,到劉姥姥在全書中的重要性,以及紅學研究者極少觸及的紅樓小人物的見解等觀點,可以說本書是紅學界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周汝昌著 周倫玲整理 ·隨筆 ·16.9萬字
《大美中華:民俗風情導讀》通過對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進行介紹,表現了人們在衣食住行、婚喪生老、歲時節慶、生產娛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行為規范和文化心理。服飾風俗、飲食風俗、住居風俗、節日風俗、婚姻風俗、生老風俗、喪葬風俗、信仰風俗等斑斕多姿,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
薩仁圖婭 ·民俗文化 ·8.3萬字
楚辭同“詩三百”一樣,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具有源頭性、典范性意義的作品。向來是古代文人培育詩學素養的奠基之作。因其地位尊崇,故而評注之作甚夥。《楚辭精讀》由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專家施仲貞、張學城二先生撰著,憑借多年沉潛于文本的扎實功夫,于其精妙處多有發明,可引領讀者一窺堂奧。在諸多評注本之后,開啟了理解楚辭的又一獨特門徑。
施仲貞 張學城 ·文化研究 ·19.3萬字
《毓老師說》為毓老師在臺幾十年講學或談論的語錄,為毓老師思想言論的綜述,由毓門弟子整理,一共十二輯。《毓老師說》中“思痛錄”、“訓勉錄”、“用知錄”為毓老師撰寫的題名;“政事錄”、“識往錄”、“司鐸錄”、“奉元錄”、“述學錄”、“問心錄”、“立本錄”則是毓老師提撕眾弟子的字詞;“倚欄錄”為毓老師對父母、妻子之情的動容記錄;“儼然錄”則是弟子記載毓老師的言行以及表達自己思慕之情。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毓門弟子恭錄 ·中國文化 ·9.4萬字
突厥是古代歐亞草原重要的游牧之一,曾一度成為雄跨歐亞草原的霸主,在歷史上有深遠的影響。本書在歐亞草原廣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以通俗的語言介紹突厥民族的興起、發展和衰亡過程,及其與周邊各政權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于古代歐亞歷史的深刻影響。并利用最新的考古學、語言學成果,從多個側面展現突厥民族復雜多元的文化面貌。
陳凌 ·文化史 ·9.7萬字
讀史可以明智,讀史亦可以知興衰,最真實的是歷史,而最模糊的也是歷史,歷史的魅力與精彩就在于此。“人杰”是歷史中極具魅力的一群人物。顧名思義,“人杰”簡單地說就是人中之杰,是蕓蕓眾生中的杰出人物。既包括那些定國安邦、成就霸業的人杰,也包括那些心懷壯志的豪俠之士,而那些憂國憂民、滿懷豪情的文人墨客,也可以稱之為人杰。人杰應該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
秦榆 ·文化研究 ·19.4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趙樹理及“山藥蛋”派的小說、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孫犁的《鐵木前傳》、《風云初記》、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楊沫的《青春之歌》、姚雪垠的《李自成》、余華的《活著》、汪曾祺的《受戒》、王安憶的《小鮑莊》、莫言的“紅高粱系列”、賈平凹的“商州系列”等內容。
蕭楓主編 ·文化史 ·17萬字
人間有很多無法解釋的靈異事件:奇怪的石陣,陰森的古宅,頻繁上演的失蹤事件,無法逾越的死亡地帶:百慕大總是像個魔窟一樣吞噬著生命,麥田里時不時會出現一些奇異且碩大的符號,天上偶然會飛過地球以外的飛行物,尼斯湖里常常游蕩著無法查明的生物:尸體常年不腐,佩戴法老珠寶的人會莫名死亡,有人擁有不死之身,鉆石讓人不斷遭遇噩運……
柳青編著 ·神秘文化 ·10.3萬字
本書既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書,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體門類的書,所談論的是城與人,一個大城與它的居住者,一個大城與它的描繪者。包括話說“京味”、何者為“京味”、風格諸面、當代數家、京味小說與北京文化、文化的北京、文化著戀與文化批判、家族文化?商業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分裂與文化多元等角度展開論述,極有學術價值。
趙園 ·隨筆 ·18.7萬字
本書系根據毓老師1992年在臺北奉元書院講授內容整理而成。《吳起兵法》《太公兵法》為古代重要兵法著作,是歷代兵家必讀書目,均在“武經七書”之列。《吳起兵法》,又稱《吳子》《吳子兵法》。相傳是戰國名將吳起所著,與《孫子》齊名,并稱為“孫吳兵法”。毓老師認為《吳子》六篇,皆兵家機權法制之說,但和《孫子》純用奇不同,《吳子》強調圖國以“和”,教民以“禮”,治兵以“信”。學習《吳子》,了解古代以儒家論兵主要觀點。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陳絅整理 ·中國文化 ·11.1萬字
《中國文化史導論》是一部“指陳中國文化之真相”、論證中國文化是“舉世農耕和平文化最優秀之代表”的力作。其內容完成于抗戰時期,是錢穆先生20世紀40年代在完成《國史大綱》后第一部系統地深入討論中國文化史之作。本書從地理背景、國家觀念、治理手段、經濟政策、民族意識、生活形態、宗教思想、文藝學術等方面對中華文化進行評介,兼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本書有指陳,有回顧,也有展望和預測,集中反映了錢穆先生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認識和思考,書中處處可見能引起讀者共鳴的精彩論斷。
錢穆 ·文化史 ·13.4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叢書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一套旨在傳播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養的大型知識讀本。金開誠編著的《喪葬文化》為叢書之一,系統全面介紹了喪葬文化相關知識。《喪葬文化》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主編 ·民俗文化 ·3萬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家訓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受到極大的重視。時至今日,我們做人處世的種種準則大都源于傳統的家風家訓。為人父母者有責任和義務將其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本書將中國家風家訓的經典范本《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弟子規》做了深入透徹的解讀,分成了原文、注釋、譯文、歷史故事、知識點鏈接等版塊,融知識性和可讀性于一體,是弘揚傳統文化、親子共讀的良好版本。
王馨 ·中國文化 ·12.5萬字
季羨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發少年狂,一系列引人關注的怪論、奇思問世。在這些怪論奇思中,影響大的莫過于本書闡述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作者主張文化起源多元論、文化交流論,認為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方式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維方式。
季羨林 ·文化研究 ·11.6萬字
二十四節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全鑒》一手在握,與生活有關的學問盡收心底。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了幫助讀者全面系統地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我們編纂了這本《二十四節氣全鑒》。
東籬子 ·中國文化 ·16.3萬字
當前中國的崛起正處在關鍵時期,必須樹立“文化立國”新理念,使文化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根據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國家新近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結合當前各地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要全面增強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營造文化經濟的發展優勢,必須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管理方式,本書即以此為研究背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與馬克思社會主義文化觀這個視角出發,進一步挖掘與拓展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論,形成新的理論突破。通過充分認識文化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地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為經濟發展注人新活力、形成新的增長點,進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劉瓊 ·文化研究 ·18.6萬字
本書是一部透視白鹿原的文化價值與意義的著作。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尋根與價值重建,主要探討陳忠實與文學尋根;中國文化中的兩條根——學為好人與創世事。第二章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與閹割。主要探套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羞澀、遮蔽與閹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與他人。主要探討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惡人”。第四章為歷史而煩。主要探討鄉土人生為“歷史”而生;鄉土生存為“歷史”而煩;鄉土書寫為“歷史”而歌。第五章為鄉土獻身。愛土戀家情結;守舊拒新習慣;重義輕利心里。第六章展示神奇現實主義風格。第七章創造奇美的話語世界。主要探討白鹿原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第八章超越柳青,樹起新的里程碑。對比留情的革命敘事革命敘事與陳忠實的生活敘事;對象化手法與高密度語言。全書能夠深入中國鄉土社會內部,從思想內容和創作方法兩方面對《白鹿原》的文化價值進行探討。
段建軍 ·文化研究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