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屈原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為首屆屈原文化研究國際論壇的論壇文集。論壇文集內容包括屈原其人生平研究,端午傳統文化研究楚辭研究,楚文化研究、詩歌研究、古典文學研究等議題的研究成果。此為第一屆論壇,其舉辦獲得了海內外漢學家、傳統文化研究者、愛好者、學習者的廣泛關注。
屈原文化研究院編 ·文化研究 ·26.3萬字
儒學創立于春秋戰國時期,獨尊于西漢武帝之時。在此之后的兩千多年中,儒學成為了我國的顯學,對我國社會的穩定、對中華文化的熔鑄、對中國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了傳承和弘揚我國儒學,本書編者編著了《儒學基本常識》以供廣大讀者朋友閱讀或參考。
舒斯林 ·理論 ·24.5萬字
本書中運用文化地理學的相關理論,理性辨析現代城市的空間生產、文化景觀、都市體驗與文化身份之間的內在邏輯;聚焦“法國理論”在藝術批評、電影研究和文化批判中的具體運用,彰顯了“法國理論”的跨學科性、文學性和現實的介入性;“身體美學視域中的文化研究”專題則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以及文化思考的“身體轉向”。書中還特別推出金元浦教授的訪談文章;關注了當代中國的文化現象,尤其是對他者形象、女性文化、偶像養成文化和虛擬文化等的文化批評。
周憲執行 陶東風主編 周計武 胡疆鋒副主編 ·理論 ·27.8萬字
《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份認同:批評與探索》內容簡介:“文化身份認同”是一個不同文化群體共同關注的話題,它經常和性別、種族、民族主義、全球化等概念聯系在一起。由于不同學科的介入和推動,文化身份研究已經成為一種充滿活力的理論話語,給文學和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和思想資源。《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份認同:批評與探索》的作者是來自歐洲,北美,中國臺灣、香港和大陸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知名學者,書中所呈現的跨學科視野將進一步促進和深化文化身份認同的研究,包括以下幾個主題:文化身份的多元理論視角;傳媒、全球化與文化身份認同;文學和文化身份認同。
何成洲 ·理論 ·26.4萬字
漢代的掾史,為各級長官自行選任的屬吏,大都充當秘書、助手與參謀的角色,以公文撰寫謄抄、輔助長吏行政、溝通官民聯系等為職守。他們地位普遍不高,卻是兩漢官僚和知識群體中的大多數,致力于書法印章的日用、碑祠刊立的主事和音樂詩文的雅作,促成了兩漢藝術的主體擴展、創造力提升、經典作品累積及制度傳導,成為后世官僚或知識階層藝術創作情境與模式的源頭。本書以任職于兩漢中樞各部、王侯屬國、各州郡縣鄉,由長吏辟用的掾史屬佐為對象,借助簡牘、碑銘、詩賦、箴頌、畫像石、畫像磚、墓室壁畫及藝術論著等,研究這一主體職司文藝、依仁游藝的各種藝術活動和現象,從藝術創作角度考察他們與公卿長吏、儒林學士的關系,探析其創作模式、情境和特征,從而確認兩漢掾史之于中國古代藝術主體分化、藝術創造力提升、門類藝術衍生、經典作品累積、藝術風格演繹、藝術觀念承啟、藝術流派形成等諸方面的影響或意義。
周珩幫 ·文化史 ·28.2萬字
本論文集以間文化、泛文學、全媒介為關鍵詞,探討當前文學和文化理論中的重大問題。“間文化”既承認文學的民族性,也認為民族性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概念,而是一個自我呈現旦呈現于他人的交流和對話的概念。“泛文學”要求回到文學的原初狀態,承認其社會性、人民性和能動性,因為文學原本就流淌在生活的血脈之中。“全媒介”是媒介發展的當代現實,媒介無處不在,媒介無所不(替)代(如人工智能),其中的理論意義雖有待更深入的闡發,但一種對媒介研究和美學研究傳統范式進行革新的召喚則是清晰而有力的。
金惠敏 王福民主編 ·文化研究 ·30.6萬字
本書共十五章,約34萬字,以時代為經,以大量翔實可靠的資料為基礎,簡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國儒學思想的發展脈絡,闡明各時代儒學思想的內涵、特點及轉化動力,并特別分析了各時代儒學思想與科學技術之間的辯證關系,具有資料豐富、脈絡清晰、論證有力等特點。正如作者所說:“我們的研究點有三:一,對中國儒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力求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二,重點研究中國儒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三,開始研究儒學思想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這部專著里將探索中國儒學的演變軌跡,把儒學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復雜的、多方位的關系作為研究的重點。”
張豈之主編 ·文化史 ·30.9萬字
《樊登講論語:學而》解讀了《論語》的上半部;《樊登講論語:先進》解讀了《論語》下半部。《論語》是對樊登人生影響的一本書,他捧著《論語》反反復復地研讀了20年。樊登發現,《論語》幾乎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我們當下遇到的各種痛苦,孔子早就解釋清楚了。本書的特色,是既還原了《論語》本來的意思,又站在應用的角度講透《論語》,結合中西方經典書籍,讓讀者能夠把《論語》用在當下的生活、工作、學習、創業、人際關系中。
樊登 ·隨筆 ·29.5萬字
本書以歷時性的時代變遷為線索,以典型的教科書文本為依據,從世界、日本與中國的三維關系的角度出發,對日本從古代至現代的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進行較為系統的歷史性考察,從教科書的角度深入分析日本教育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在教科書中,對于異國形象的創造,比一般的文學作品更能體現教育者從國家、社會或是族群的角度對“他者”的思辨過程,也更能對尚處于低幼年齡階段的兒童釋放出一種強制性的、顯性的影響。通過研究可以看到,日本教科書的中國形象是加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客觀的和主觀的因素的集體意識的表現,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衍變的。“中國”作為日本人無法忽略的“他者”,在日本構建自身文化定位以及近代性經驗時提供了自我確認的想象資源,而這樣的想象資源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呈現出的具體內容和建構方式,都與日本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與此同時,日本教科書的中國形象也深刻反映出中國形象所代表的中國、中國人在世界、日本和中國這三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關的“文化語境”中的社會基礎、實力和地位。
譚建川 ·中國文化 ·29.3萬字
主要介紹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啟動以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各個熱點,并對這些熱點進行點評。
王淼 ·非遺 ·21萬字
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游與工業城市,曾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被稱為“亞得里亞海明珠”,于建筑、繪畫、雕塑、歌劇等方面在世界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更是以浪漫著稱于世。本書除附錄之外內容包括上編十二章,下編六章,描述了海上之城威尼斯的歷史及其人民的社會生活,從潟湖島上最早的定居點到1966年的洪水,再到今天的威尼斯,具體包括歷史學家馬林·薩努多、軍事家拿破侖、政治家丹尼爾·曼寧、建筑學家拉斯金等人在威尼斯發生的故事,展示了威尼斯的風貌。
(英國)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文化史 ·35萬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作者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并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日本人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菊與刀》開始是作者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做調查分析報告,旨在指導美國如何管制戰敗后的日本。本書于1946年正式出版,1948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國、日本都引起強烈反響。事實上,美國政府戰后對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應的反應與本書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謂是美國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導書。這本書也被認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書,是社會科學研究直接運用于政治實際操作的杰出例證。
(美)本尼迪克特 ·民族文化 ·26.5萬字
本書是一部從社會學和文化學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性學的學術專著。作者通過大量史料和文獻,結合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性文化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和研究,且與當代西方性學作比對,在充分反映中國古代性學原貌的基礎上,提出了諸多新觀點。本書對更全面地推進挖掘中國傳統文化這塊瑰寶,具有不可多得的獨特價值。
馮國超 ·中國文化 ·46.2萬字
本書以要件研究的方法對唐代家族與文學的關系進行結構性研究,發掘二者發生關系的內在動因,進而揭示唐代家族文學發展演進的某些基本特征。本書突破了“家族+文學”的機械研究模式,從唐代家族門第建設的實際狀況出發,對家族與文學的關系先進行進行解構研究,探討姓氏、郡望、家法、佳子弟、婚姻等構成家族門第的基本要件與文學發生關系的維度,及其對文學的影響。然后在解構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歸納,總結出唐代家族文學發展演進的基本特征。
梁爾濤 ·文化研究 ·25.3萬字
反虛無主義文學是指與別車杜革命民主主義文學相對立的一種文學派別,強調在19世紀中后期文學中的功利主義、理性主義橫掃一切之際,俄國文學仍有人立足文學本位,以獨立的思考和創作對抗這種意識形態的獨裁。本書主要以19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反虛無主義為研究對象,挖掘了一批因意識形態而遭埋沒的思想家、批評家、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朱建剛 ·文化研究 ·28.1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任務,以分析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推動作用為出發點,緊密聯系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優勢,深入分析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過程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外在挑戰和自身制約,系統論證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策略。中國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加強了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卻也引發了某種程度上的文化沖突。中國如何與他者交流,如何理解他者又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如何與他者進行價值觀對話,如何與他者建立信任關系,如何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本書以期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做深入解析。
張驥等 ·非遺 ·48萬字
中德思想文化彼此靠近的擺渡人曹衛東學術散文自選集。追溯法蘭克福學派的沿革史,繪就德國現代社會批判理論的思維圖景。在《遲到民族與激進思想》中,作者以《德國思想的他者視角》開篇,從著名學者卡爾·曼海姆、馬丁·格萊芬哈根、庫爾特·倫克的研究成果出發,考察了有關保守主義的不同定義,揭示了德國保守主義思想的發生語境,分析了德國保守主義的思想結構,發掘其背后隱藏的思想關聯、社會關聯,特別是政治關聯,揭示出德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的激進思想;從宏觀上勾畫出德國保守主義的發展脈絡。
曹衛東 ·理論 ·21.1萬字
本書系統闡述了中華傳統美德的主要特征、歷史演變及其時代境遇,重點研究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現代轉換,并提出了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繼承轉化的實踐進路。中國文化是德性主義文化,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既要在揚棄中繼承,又需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意識形態安全的角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應持有正確態度,在繼承中謹防復古論,在批判中謹防虛無論,這是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的認識基礎,也是中華傳統美德歷史境遇帶給我們的深刻反思。
閆詠梅 ·中國文化 ·24.6萬字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21)》以“城市更新與創意產業發展”為主題,通過若干城市創意產業的發展反映全國總體情況和趨勢,組織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天津、石家莊、哈爾濱、常州、揚州、寧波、南昌、撫州、青島、鄭州、武漢、重慶、貴陽、西安、西寧、澳門17座城市參與撰稿。關注各城市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激發創意產業發展活力,推動創意產業升級轉型;詳細闡述這些城市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創新模式與特點,總結城市更新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歸納面臨的問題與發展短板,結合創意產業正在面對的國內外巨大挑戰,探索應對措施及發展方向。
張京成主編 ·文化產業 ·31.8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其一主講政治史,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將歷史知識更系統地進行梳理;其二主講文化現象。作者著此書時正值抗日戰爭,是為了滿足當時大學教學的需求而編寫的,對初學者系統地掌握歷史的各個方面有很大幫助。
呂思勉 ·中國文化 ·3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