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塵封半個世紀的巨著,中國兵器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作者周緯先生窮三十年心力,收集文獻史料,觀摩兵器實物,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源流、形制演變與制作工藝,匯集兵器實物圖片數百幅,實為古代物質文化研究領域不可替代之經典。本書作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古代兵器史的拓荒之作,內容宏富,資料詳瞻,其中許多見解與論述至今仍廣受重視,其價值自不待言。
周緯 ·文化研究 ·20.7萬字
書中依據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柳詒徵撰 ·文化史 ·20.8萬字
本研究通過對莫言小說創作的整體把握,從形態學、哲學、藝術學、社會學等角度,對莫言小說中“動物性”的呈現姿態、理性思考、藝術特征等方面進行論述,并在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及西方現代性文學的比較中闡釋莫言小說的世界性意義。
張雪飛 ·文化研究 ·21.1萬字
隨著文化市場的不斷拓展和開放,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不斷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在整個國家文化建設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中國文化產業管理理論建設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本書在借鑒國內外有關文化產業管理相關著作的基礎上,兼顧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基于產業鏈的視角,將文化資源、文化市場、文化產品作為文化產業管理的核心研究對象。以系統化思維統籌文化產業的生產、消費、流通全過程,突出文化生產對象的特殊性和文化消費對象的廣泛性;在探尋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從宏觀政策引導、中觀市場營造到微觀運營投資三個層面,對文化產業政策、投融資、項目管理、品牌運營等契合當前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思路和發展趨勢的內容進行了管理學視角的分析和闡釋,以期為文化產業管理學學科體系和文化產業管理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詹一虹 ·文化產業 ·23.4萬字
推理故事為什么讓人著迷?推理這把熱火是怎樣從歐洲燒到了日本,再到今天的中國?推理家族的發展壯大歷程中,誕生了哪些成員?推理作家們是怎樣制造那些驚天詭計的?推理思維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怎樣的啟發?資深推理迷、大眾文化研究達人盧冶,以文化研究的專業視角,用深入淺出的生動語言,解讀偵探推理小說的前生今世,辨析推理類型的不同流派和主題,揭示推理作家的寫作秘訣,剖析推理故事的敘事技巧。內容大量涉及經典推理小說、影視劇作品、作家的趣聞趣談,從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封閉空間,到《妖貓傳》《隱秘的角落》和國產推理現況,既具備歷史縱深,又呼應時下熱點。
盧冶 ·文化評述 ·25.8萬字
本卷是“千村故事”之手技手藝卷。本卷收集和編撰歷史文化村落獨特的工匠(即木匠、石匠、鐵匠、泥水匠、篾匠等小五匠)技術,石雕、磚雕、木雕、竹雕竹編、繪畫、書法、剪紙、刺繡、女紅、戲曲、民歌、武術等鄉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人的故事,傳承鄉土手藝、技術和民間藝術。
唐子舜 任重 ·民俗文化 ·21.7萬字
星占學被一些現代學者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精密科學”,主要因為星占學這種活動需要使用天文學作為工具,因此它確實曾經長期哺育天文學,直到天文學作為現代科學的先導部分和它分道揚鑣。本書“外國篇”系統論述了西方星占學的起源、發展和相關的歷史事件,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西方星占學文化史。“中國篇”則以中國傳統星占學的類型分析為主。兩篇合璧,構成一部完整的星占學史。
江曉原著 ·各國文化 ·20.4萬字
“國學”是中國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承載的“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滌蕩我們的心靈,還能鼓舞我們生活的勇氣,增強我們工作的信心,健全我們特有的人格,養成有益于我們自身、有益于我們家庭、有益于我們國家、有益于我們民族興旺發達的良好品性。
汪建民 ·中國文化 ·28.6萬字
很多人之所以喜歡北京,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北京扎根,不僅僅因為北京有全國最繁華的街道、最豪華的商場、最時尚的品牌,更主要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里,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是一本讓人品不夠的書,是一座承載傳奇的文化寶庫——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八個朝代的相繼定都成就了她歷史的厚重;什剎海、大柵欄、王府井、八王墳等地的繁華熱鬧成就了她的宜居宜玩;頤和園的傳說、雍和宮的趣聞、十三陵的神秘、八大處的善緣成就了她的多姿多彩……北京,有太燦爛的文明、太輝煌的歷史、太復雜的往事、太豐富的內涵,等著人去發現、欣賞、回味。
張卉妍編著 ·地域文化 ·28.2萬字
本書以問題為中心,對現象學運動之中的“意向性”“自我”“他人”“身體”及“世界”各核心議題之思想史背景與內在發展理路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該書初版于1999年,被《中國哲學發展報告1999》(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編輯部、復旦大學哲學系合編)稱為該年度現象學“分量最重的專題研究成果”,也很可能是“同一時段中在整個西方哲學領域內最有價值的成果之一”。
陳立勝 ·中國文化 ·20.8萬字
《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最為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北宋建筑學家李誡編修,于崇寧二年刊行。本書主要為當時建筑設計及施工經驗的集成。即詳細敘述了相關建筑工程:規定模數,使工程的費用節約落到實處;設計靈活,凸顯現實意義。
李誡 ·民俗文化 ·33.6萬字
文化產業項目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載體和重要抓手,而有關文化產業項目策劃與管理的教學研究,還是當前文化產業管理及相關專業建設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本教材致力于使學生了解文化產業項目策劃的特點和方法,掌握文化產業項目管理的基本知識體系,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和未來文化產業項目管理生涯奠定基礎。通過本教材編寫,我們期望能夠推動文化產業項目策劃與管理的學科建設,促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進一步系統化,推動文化產業觀念的轉變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文化產業項目策劃與管理》是文化產業管理、藝術管理、項目策劃及相關專業的主干課程,既可以作為本科生的必修課用書,也可以作為研究生的選修課用書。
張立波 ·各國文化 ·25.6萬字
《悲劇的文化解析》是劉東教授著力解析西方悲劇的一部專著。劉東老師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傳統美學領域,深入探討了悲劇內核的課題。從古代希臘的悲劇作品,到文藝復興的悲劇作品,到現代西方的歌劇作品,到傳統中國的雜劇戲文,直到現代中國的話劇戲曲,作者展開了中外對比,把每一章的關切重點,都首先放到了對于具體劇作的細讀上,進行了精細的文化“分解”。作者認為悲劇應被理解為產生在特定“文化之根”上的、帶有很大機緣巧合的“文化之果”。在中國與希臘這兩大世界性文明之間共享著一連串的文化要素,并且作者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中國文化的現代形態”,絕不只存在于本土的文化潛能中,而會更加廣闊地存在于文明與文明之間,存在于“文化間性”中。
劉東 ·文化研究 ·20萬字
本書通過五個方面梳理中國神話體系:《山海經》探秘、上古時代的神界領袖、日常生活中的諸神、動植物與器物神話、佛道神話與民間傳奇。并指出“神的名字背后暗藏中外神話關聯”,將中國神話置于世界范圍內考察,同時本書還解讀了神話背后的史實,如倉頡造字或許反映了龐大的漢字構建體系,嫦娥奔月可能是一次應對生存危機的移民。
朱大可 ·隨筆 ·24.5萬字
本書是一本探究、追溯中國家譜堂號來源與釋義的書。它主要通過對存世家譜及相關家族資料中所收集的堂號,按不同的姓氏劃分,分別闡述各個家族堂號的來源與典故出處。而對于一些許多姓氏都使用的家族堂號,則歸納集中在一起按其不同內容劃分進行闡述。
顧燕 ·中國文化 ·36.6萬字
本書是對淮海地區非物資文化遺產一種譜系性的梳理,是這一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揚工作的總結性理論成果。在架構上,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類型,從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和曲藝、傳統戲曲、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間美術、民俗的角度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詳盡的考察。書中既有相關概念的界定,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的細致梳理,更有理論層面的提升,是近年來研究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力作,對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推進有重大意義。
張新科 ·非遺 ·32萬字
在當今許多川渝民眾的記憶中,他們祖先生活的故鄉,是一個名叫“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的地方。早在宋元時期,四川人口就發生了重大變化,直到明初,幾百年間湖廣地區持續向四川移民,特別是明中期以后,以麻城為代表的移民家族在四川各地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川渝兩地同湖廣地區血緣、歷史情感的百年紐帶。而湖北麻城孝感鄉,也成為四川重慶兩地居民關于祖籍記憶的終點。本文講述了百年前湖廣填四川這場移民潮,講述了“麻城孝感鄉”是如何成為川渝民眾共同的認知故鄉,以及這種傳承記憶背后的文化情懷。
陳世松等 ·地域文化 ·23萬字
“反智”不僅僅是理智一時受到蒙蔽的現象,而是更多反映出長久以來不同群體出于各自利益訴求,對知識分子和智識呈現出的復雜心態。在本書中,霍夫施塔特按照不同領域對美國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反智”態度及其演變作了系統性梳理,依次討論了福音派宗教運動、“專家”時代之前紳士階層在美國政治領域的衰落、美國商人始終貫徹的實用主義理想,以及教育方面的變革。他的觀察細致,研究扎實,敘述生動,重溫此書,我們會看到隱藏在“民主”“平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價值觀和美國政治實踐之下的另外一種我們不太熟悉的美國歷史和文化。本書獲1964年普利策非虛構類寫作獎。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各國文化 ·35.7萬字
江南風物清嘉,蔬菜應時而出。正是善烹菜蔬,讓江南人的生活清雅如詩、獨有魅力。以蔬菜和素食材為線索,娓娓介紹以姑蘇為中心的江南風情。字里行間別有韻味,閑讀幾頁,就仿佛置身江南,人在青山綠水間、粉墻黛瓦中,聽評彈、飲香茶……
嵇元 ·隨筆 ·26萬字
本書以新聞史的視角,按照時間線索打撈和挖掘了近現代中國史上的諸多細節和歷史真相,詳細梳理了1900—1949年的中國新聞人、報刊和重要新聞事件,涉及王韜、梁啟超、魯迅、胡適、徐志摩、邵飄萍、林白水、張季鸞、鄒韜奮、王蕓生、瞿秋白等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人物,以及《新民叢報》《大公報》《新青年》《新月》《語絲》《民立報》《現代評論》《申報》等知名報刊,還原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文人的時代氣質。
汪兆騫 ·文化史 ·2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