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汪兆騫
作品粉絲 40 人
全部作品
汪兆騫的童年,是在天津意奧租界一棟意大利風格帶花園的別墅度過的。他以這一童年百草園為圓心,輻射開去,以與之相關的各階層人物的傳奇人生為題材,多角度地展示了解放戰爭前后這一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風貌。作者以第一人稱,以婉轉而簡潔、平靜而感人的筆致,照見大時代下各色人物的人生命運與際遇,向讀者展示了一幅豐富而復雜的大千世界風景。
汪兆騫 ·自傳 ·12.3萬字
本書為經典史詩級民國大師集體傳記“民國清流”系列七卷本的收官之作。沿襲“民國清流”系列圖書風格,呈現出1946年至1948年中國現代文學格局的分化與轉型,客觀描寫了民國大師與政治或即或離的生存狀態,以及面對去留問題時的非常抉擇。生逢鼎革,山雨欲來風滿樓,站在十字路口,胡適、老舍、沈從文、郭沫若、茅盾、聞一多、張愛玲、林徽因、丁玲、張恨水、曹禺、趙樹理、馮雪峰等大文人,不可避免地為歷史與時代所裹挾,以堅定的道義和擔當、獨立的品格和人格魅力,進行著一場影響個人命運甚至中國文化命運的抉擇。國統區的文人,努力書寫人性的幽曲、精神的覓尋,在與政黨、政治的復雜關系中曲折地成長;而解放區的作家,興奮地以豐富多彩的筆墨為解放戰爭留下真實生動的文學畫卷。在這片苦難深重的土地上,中國文化界何去何從?“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士”,新時代的鐘聲正激蕩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一如既往,作者不囿于固有定論,依據翔實的史料,客觀地描寫大師們的崇高與卑微、飛揚與落寞,真實地還原其獨特而復雜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汪兆騫 ·人物合集 ·14萬字
本書為經典史詩級民國大師集體傳記“民國清流”系列之前傳。沿襲“民國清流”系列圖書風格,呈現出1912年至1916年新文化思潮洶涌澎湃的壯麗景觀,客觀再現20世紀初中國文化進程的巨大蛻變。時值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面臨民族危機,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嚴復、譚嗣同、黃遵憲、柳亞子、蘇曼殊、章士釗等傳統文人開始思考救國之道并努力付諸實踐。他們倉促而毅然地登上歷史舞臺,以“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為己任,自覺地自我啟蒙,傳播新學,通過文化進行救亡圖存,表現出“民族之正氣”以及文化生命的巨大魅力。在這個文以載道的傳統國家,在史無前例的時代巨變中,傳統文人遭遇各種困境、苦悶與彷徨,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與突圍。他們在精神和思想領域奮力跋涉,以文字為武器,在實現相當文化和文學成就的同時,也希圖借此找到一條走出晚清桎梏的文化轉型之路,完成自身的涅槃。一如既往,作者不囿于固有定論,依據翔實的史料,客觀地描寫大師們的崇高與卑微、飛揚與落寞,真實地還原其獨特而復雜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汪兆騫 ·人物合集 ·14.9萬字
本書系民國清流大師們的集體傳記系列之三。本書沿襲《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的風格,承接前兩部的歷史階段(1917年至1930年),講述民國二十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1年至1936年)再次成為文化主戰場的北平呈現出的中興景觀。期間,國共兩黨合作破裂之后,政治斗爭激烈而嚴酷,日寇逐步開展侵華活動。民族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抉擇?
汪兆騫 ·人物合集 ·16.4萬字
本書以新聞史的視角,按照時間線索打撈和挖掘了近現代中國史上的諸多細節和歷史真相,詳細梳理了1900—1949年的中國新聞人、報刊和重要新聞事件,涉及王韜、梁啟超、魯迅、胡適、徐志摩、邵飄萍、林白水、張季鸞、鄒韜奮、王蕓生、瞿秋白等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人物,以及《新民叢報》《大公報》《新青年》《新月》《語絲》《民立報》《現代評論》《申報》等知名報刊,還原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文人的時代氣質。
汪兆騫 ·文化史 ·20.8萬字
本書系民國大師們的集體傳記系列之四。本書沿襲《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的風格,承接前三部的歷史階段(1917年至1936年),呈現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戰時期悲壯而慘烈的文化景觀。七七事變之后,國難當頭,民國知識分子自覺站在統一戰線的大旗下,演繹了一部壯烈激越的抗戰史詩。無論是在國統區、解放區,還是在淪陷區,抑或上海的“孤島”,“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讓抗戰時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統一。胡適、郁達夫、老舍、沈從文、梁漱溟、茅盾、張恨水、聞一多、鄭振鐸、馬寅初、陳寅恪、吳宓、趙樹理、丁玲、蕭軍等,做著他們認為文人應當做的事情,在抗日救國的路上披肝瀝膽,以各自的姿態,演繹著知識分子的氣節、風骨與擔當。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論,依據翔實的史料,書寫被遮蔽的歷史,刻畫真實生動而豐富的人物命運,立體式地彰顯了民國大師們獨特而復雜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汪兆騫 ·人物合集 ·19.5萬字
1949年至1966年,彈指一瞬,但“十七年文學”寫就的宏大敘事,給中國當代文學史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在民族精神譜上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本書收錄了丁玲、老舍、曹禺、趙樹理、馮雪峰、聶紺弩、王蒙、柳青、蕭也牧、沈從文、張愛玲、孫犁、杜鵬程、曲波、王愿堅、茹志鵑、峻青、周立波、李準、草明、宗璞等40多位作家,詳述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創作生涯,對他們的成名作品及代表作品進行客觀的評價,重點賞析了他們在“十七年”時期創作的最有影響力的作品。這些中國當代作家,自覺地將壯麗斗爭的歷史記憶和人民創造新生活的現實記憶,鑄成文學的情感與經驗,內化于心性血脈,以清醒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身份、發揮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其品種、顏色和香氣競相爭妍于家國的姿態,顯示了文學的繁榮與力量。他們和他們的作品,構成了一部中國當代文學啟幕史。
汪兆騫 ·文學家 ·25.5萬字
本書系民國清流大師們的集體傳記系列之二。本書沿襲《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的風格,承接第一部的歷史階段(1917年至1927年),呈現出民國十六年至民國十九年(1927年至1930年)文化主戰場的“戰國”景觀。時值國內政局巨變,國共兩黨合作破裂,政治斗爭激烈而嚴酷。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舉起大旗的文化主將們出現嚴重的分化,蔡元培、魯迅、茅盾、瞿秋白、丁玲、葉圣陶、柔石、胡適、沈從文、林語堂、郁達夫、梁實秋、包天笑、周瘦鵑等紛紛來到上海,一時間,民國文化思想界風起云涌,各文化流派旗幟鮮明,針鋒相對,演繹出文化界的交鋒論戰與恩怨情仇。
汪兆騫 ·人物合集 ·14.5萬字
他們,個性或狷介,或癡狂,或迂腐;他們,性情不失風骨、風趣和浪漫;他們,品格清風朗月、蒼松勁竹。他們是近現代飄逸浪漫的士人才子,卻也在變幻莫測的時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演繹著中國文壇江湖的風雨激蕩和恩怨紛爭。相知、相敬、相重者,莫如胡適與陳獨秀,胡適與李大釗,馮雪峰與魯迅,吳祖光與兩任妻子呂恩、新鳳霞;愛恨糾葛、難分難解者,莫如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交惡糾纏、怨懟一生者,莫如魯迅與周揚,胡風與周揚,丁玲與周揚;孰是孰非實難道斷者,莫如錢鍾書、楊絳夫婦與魯迅……
汪兆騫 ·文學家 ·16.1萬字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20世紀前半葉光耀一時的藝術家和風華才子,而且后來成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他凡事認真、勇猛而精進的人生態度,激勵了無數人。作者從與李叔同親友弟子的交往回憶中,從紛繁龐雜諸多史料的考偽辨正中,尋訪李叔同鮮為人知的人生蹤跡和隱秘曲折的心路歷程,力圖還原一個真實、有溫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師,呈現了他將豐富、復雜和諧統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質,摹畫出百年中國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中的生動側影。
汪兆騫 ·歷史人物 ·1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