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研究現狀”、“本質要義”、“理論溯源”、“戰略創新”、“認知自覺”、“機遇與挑戰”以及“歷史與經驗”、“精神內核”、“創新發展”等方面,對文化自信的概念、內涵、歷史、作用、價值、意義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專業而系統的論述。著重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論因子,并強調了文化自信的提升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耿超 徐目坤 ·中國文化 ·16.9萬字
“夷人圖說”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以非漢民族為描繪對象的歷史資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其突出特點是圖文并舉,圖像與說文以不同形式相匹配。《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研究》一書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成果為基礎,基于人類學的文化整體觀,嘗試通過圖文關系及地方歷史的文化語境去發掘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民族志意義。全書圍繞“繪寫了什么”與“為什么繪寫”兩大問題,關注“夷人圖說”的圖像表述與意義生成模式,探討了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民族分類問題,系統梳理了這些文獻的譜系和源流;并試圖追溯云南方志與“夷人圖說”的文化語境,通過對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圖文對讀,總結其敘述事件與繪制圖像的語法,嘗試揭開圖像背后的歷史事實;進而剖析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序跋,分析繪寫者的意圖、心態與繪寫方式之關聯,探究圖說的藝術性與政治性、國家性與地方感之張力。
李立 史青 ·文化研究 ·16.9萬字
“道”這個字由“走”與“首”組成,是我們的“首”(頭、領導)走的路;“德”即“得”、“得到”;“經”,即是“常”,不變的東西。所以,“道德經”就是沿著它所給出的路走,就能獲得的不變真理。《道德經》歷經2500余年而不廢,是世上印刷量第二高的書,也是公元前500年前后那場全球文化創立者們中唯一自己寫的書。人生若能找到一個東西,可以一輩子陪伴,時學時新,豈不美哉!《道德經》即是!
胡奇英 ·中國文化 ·16.9萬字
本書共收錄名言警句、歇后語、謎語、對聯、俗語、諺語等上萬條。這些鮮活的語言文字語簡意賅,大多經過千錘百煉,代代相傳,才流傳至今。這些語句,或寓意深長,或幽默風趣,有著過目難忘的藝術效果。本書以名句的實用性、典型性和廣泛性為著眼點進行編排,所選的名句時間跨度相當大,從先秦時期的重要著作,到當代名人的智慧言語均有涉及;所選的名句范圍非常廣,從詩詞曲賦、小說雜記等文學體裁,到俗諺、歇后語、謎語等民間文學都有涉獵。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過這些或引人發笑、或讓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讀者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陳曉丹編著 ·中國文化 ·16.9萬字
傳統認為,新約書卷《使徒行傳》中的敘事來自基督教的歷史記憶,或至少來自對口傳傳說的記錄。但《模仿荷馬》挑戰了這一認識,主張《使徒行傳》中的故事來源是荷馬史詩,而非早期的基督教傳說。作者首先設定了六個鑒別文學模仿的可靠標準,然后挑選出《使徒行傳》中的四個故事作為切面,參照這些標準,一一評估它們與荷馬史詩之間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模仿關系。最后作者得出結論:《使徒行傳》的作者是以荷馬作品的著名場景為模型,創作了筆下的故事,而不是來自任何歷史的記憶。作者進而研究了《伊利亞特》中的故事對后來的古代文學的影響,并提出,在《使徒行傳》之前,這一故事已經創生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模仿性的文學傳統。
(美)丹尼斯˙麥克唐納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將展示給您歷史中的種種玄機:關于攀升的學問,關于明哲保身的計策,關于統馭天下的智謀,關于處世的哲學,關于政治與道德的關系,關于君子與小人的爭斗……帶給您的必是耳目一新的感受!當您掩卷而思時,您會發現這是歷史、文化與智慧最完美的融合體!
呂叔春主編 ·中國文化 ·16.9萬字
本書通過檔案文獻、人物訪談,以時間為線索,以簡史的方式,圖文并茂地系統總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發展脈絡與歷史影響。從籌建、初創、調整、改革、合并、發展等不同時期,結合歷史背景,梳理學院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研究創作、國際交流、社會服務。并編撰六個附錄,梳理學院歷任黨政負責人及任職時間表、學院教學部門建制沿革和歷任負責人、教授名錄、在職人員名錄、離退休人員名錄、曾經在學院工作人員名錄,為相關研究提供基礎信息。讀者對象:關心中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歷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發展史的專家學者、兄弟院校師生、藝術與設計從業者、眾多校友及感興趣的相關讀者。
院史編寫組 ·文化史 ·16.9萬字
本書是周汝昌先生后期重要的一本紅學隨筆集,以短文講“大旨”。大旨不是張皇喊叫,卻常常隱伏于瑣墨細筆之間,從賞析雪芹“絕特”個性,提出湘云才是《紅樓夢》全書主角,到劉姥姥在全書中的重要性,以及紅學研究者極少觸及的紅樓小人物的見解等觀點,可以說本書是紅學界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周汝昌著 周倫玲整理 ·隨筆 ·16.9萬字
網絡傳播的飛速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傳播介質的快速迭代與全面普及,改變著影視劇的收視媒介與觀賞方式,亦作用于影視劇的創作理念與傳達方法,帶來文學及影視傳播之內容與形式的諸多變化。文學經典與“網紅小說”的IP改編熱潮,傳統影視及網絡大電影、網劇等制播的深度融合,業已成為時代發展中的影視文化景觀。于此互聯網時代的文化遷衍過程中,作者基于影視劇作品的具象觀察,關注近年來影視創作的流變趨勢,試圖探究作為一門獨特藝術,影視創作的“鏡像修辭”方法、IP改編與影視制播的基本規律及其中蘊涵的時代文化特征。
張洪波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的撰寫,就是試圖以“修齊治平”價值觀念體系為基礎,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進行深度掃描。在“修身”層面,主要關注中國古代人對于人生、人性以及個人道德修養等問題的基本態度;在“齊家”層面,主要關注中國古代人對于理想家庭想象和對人倫溫暖的渴望;在“治國”層面,主要關注中國古代人對祖國的情感認同以及對于美好政治的看法;在“平天下”方面,主要關注中國古代人對于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以及中國人對于本國與他國、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人類社會與宇宙自然之間關系的深刻理解。
曾智安 ·中國文化 ·16.9萬字
敦煌游藝文化中蘊含著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本書將敦煌文獻和莫高窟壁畫中遺存的游藝資料悉數輯出,并分為武功技藝類游藝、歲時節日類游藝、博弈類游藝和兒童游戲類游藝等四個主要類型,采用文獻與圖像相印證的方法進行系統性討論,一方面豐富了中國傳統游藝研究內容,另一方面開啟了敦煌民俗研究的新視角。
叢振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所收錄的論文涉及的時代從南北朝至唐宋,內容可分兩大類,第一類為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第二類為墓志和歷史研究。這些論文分別通過對墓葬形制、喪葬器物、壁畫,出土墓志等資料的考察,探討了中古時期喪葬制度和喪葬禮俗的變化,以及士族政治、城市空間等問題。
崔世平 ·民俗文化 ·16.9萬字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細致的地方,又將它置于人類文化學的視野加以考察。時至今日,本尼迪克特被公認為歷史上懂日本人的作者,作者對日本人性格和文化的定義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普世性的解讀范本。1946年《菊與刀》出版后,在美國、日本等國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現代“日本學開山之作”,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讀書。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地域文化 ·16.8萬字
中國人把人類與十二種動物聯系起來,將自我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投射于它們,便產生了生肖文化。生肖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李世化 ·中國文化 ·16.8萬字
本書既是優美的自然書寫,又是立足于田野調研的民族志,身為作家、人類學家、地理學家的拉瑟瓦尋找野生食物——揭示了在一個“野生”本身被誤解、商品化和被消費者熱捧追求的世界里,我們失去了什么。兩個世紀前,北美人的飲食構成中,近乎有一半是需要在野外覓食、狩獵或捕獲的。今天,所謂的“野生食物”正成為昂貴的奢侈品,在頂級餐廳中成為富人獨享的盤中餐。與此同時,依靠野生食物生存和維持生計的人們發現,隨著新的市場和道路侵入世界上最后的未開墾的土地,他們的生活永遠改變了。一路上,拉瑟瓦親自品嘗野生食物,在婆羅洲品嘗難以捉摸的燕窩湯,用手提箱把瑞典駝鹿肉偷運回家。這本書以一種兼具深思熟慮與勃勃雄心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野生”食物,及本書中追溯了我們與野生食物的關系,并展示了我們在馴化它們時犧牲了什么——包括生物多樣性、本土知識和與自然的重要聯系。
(美)吉娜·雷·拉瑟瓦 ·隨筆 ·16.8萬字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傳媒組織的企業化制度變遷歷經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企業化改革的初步嘗試階段、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階段、集團化階段和轉企改制階段。在這一變遷歷程中,黨和政府的意向決定著傳媒組織變遷的方向。制度環境的變化促使傳媒組織進行適應性變革,使其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對原有制度進行邊緣性突破,最終獲得所期望的權利。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當初級行動團體的訴求得到次級行動團體響應時,便有助于制度變遷。同時,在傳媒組織企業化制度變遷歷程中,也呈現出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變遷過程伴隨著多重利益集團博弈的共性。另外,從對制度績效的分析可知,傳媒組織的制度變遷促進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袁家菊 ·非遺 ·16.8萬字
本書回溯了20世紀苗族古歌的搜集整理史,探討了民俗學文本制作中傳承人缺位的現象。通過實地調查黔東南苗族古歌傳承人,使用民族志深描方法,具體闡釋了使傳承人在個人生活史、習藝過程、傳承譜系、演述實踐以及傳習活動等維度上實現口頭傳統“我者”表述和呈現的民俗學文本制作模式,指出關注傳承人是我們深入演述場域,在本土知識和民間話語體系中探究口頭傳統要義的關鍵路徑。
羅丹陽 ·文化研究 ·16.8萬字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總共十八萬字有余。《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其名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書以黃帝和岐伯等人對話的形式寫成,作者似乎就是黃帝和岐伯等人。其內容不僅限于醫學,而與中國古代的哲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密切相關,是一部關于哲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著作。本書注譯者選擇了最能反映中醫學術思想特點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譯,在“題解”部分,對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釋時多引證諸子之言,以加深對《內經》思想的理解。古人講做學問要懂得溯本求源,譯文以直譯為主,追求順暢簡潔的特點。北宋理學家程頤在《易傳序》中說:“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望讀者朋友能夠借助注譯這一津梁,進入中國醫學養生文化這一智慧的殿堂。
姚春鵬譯注 ·中國文化 ·16.8萬字
陽光明媚、海水湛藍的地中海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在歐洲大陸還一片蒙昧時,這里就先后有多種文明形態誕生、發展、交流、競爭,多種信仰萌發并最終發展成重要的宗教流派。這里留存了世界上最早的恢宏建筑,催生了最早的民主制度和強盛帝國,孕育了廣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群體。歐、亞、非三大陸的交融使得這里的文化豐滿而獨特。地中海文明深刻地影響到了歐亞大陸乃至整個世界,并滲透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直至今天。讓我們出發吧!這里有陡峭懸崖,有潔白沙灘;有成蔭綠樹,有柑橘飄香;有香甜果蔬,有肥美海鮮;有醇厚美酒,有美麗姑娘;有令人驚嘆和唏噓的恢宏建筑,有精細入微的金銀珍藏;有宣禮塔的誦經聲,有唱詩班的吟唱;有天才的繪畫、不可思議的雕塑、難以忘懷的樂章;有好看的皮囊,更有有趣的靈魂和深邃的思想。
金維一 ·文化史 ·16.8萬字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梁啟超派學人群的新文化方案和實踐,以及通過梁啟超與梁漱溟、“學衡派”等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化保守陣營的互動關系,探討新文化運動非主流一脈的實然狀態,進而全面把握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保守陣營的概況。本書通過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學術實踐活動,闡述梁啟超對中國現代教育“全人格”理念和“事上磨煉”培養途徑的設想,剖析梁啟超未能完成現代學術體系建設的原因,以厘清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化保守陣營的互動關系,尤其關注梁啟超和梁漱溟、梁啟超和“學衡派”之間的學術思想異同,親疏離合。本書對于把握新文化運動中的右翼思潮和當時的思想版圖,進一步考察和評價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位置和貢獻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魏萬磊 ·文化研究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