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歷史長河之中,衢州周邊地區若安徽宣城盛產之“宣紙”;江西鉛山盛產之“連史紙”;福建寧化盛產之“玉扣紙”,皆紙中名品。而衢州不僅造紙歷史悠久,且以盛產“開化紙”而聲名遠播。本書論衢州紙,從造紙在衢州的起源一直到現代。衢州作為文化名城,在歷史上還以刻書、藏書家聞名,因此本書還論及和衢州有關的藏書、刻書、藏書家。尤其以龍游的皮紙最為聞名,曾為貢品,早在《新唐書》中就有明確記載,其制作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國慶 ·文化研究 ·14.1萬字
本書為是國內著名詩人翟永明關于女性藝術的隨筆集,詳實地分析了女性主義藝術史的發展,介紹了世界范圍、中國范圍內女性藝術發展歷程及具體的藝術家成就,探討了女性內在的藝術天賦與藝術能量。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輯是探討女性藝術中宏觀的結構性問題的評論文章,通過梳理介紹多位藝術家的成長經歷分析了女性主義藝術的發展;第二輯為圍繞藝術家展開的藝術隨筆,每一篇都介紹了一位或多位女性藝術家的個人成長經歷、傳統男權社會對其藝術創作事業所產生的影響、個人事業發展,所收錄的藝術家活躍年代跨越前現代至當代,系統梳理了藝術史中重要的女性藝術家;第三輯是個體藝術家的細膩觀察,更兼有生來的女性經驗,從知識性、情感性的雙重角度來觀看女性藝術,通過與三位中國藝術家的訪談和線上論壇的形式,展現業內外各界人士對于女性主義藝術史自己的理解和圍繞“為何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展開的討論。
翟永明 ·隨筆 ·14.4萬字
本書是辜鴻銘影響至深至廣的一部著作,書中他以極大的熱情將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晚清以來,中國形象被嚴重扭曲。學貫中西、特立獨行的國學大師辜鴻銘,于1915年出版了用英文寫成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本書全面反映了辜鴻銘的文化思想,揭示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一戰前后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本書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對于中國精神生活的“揭示”,關于中國文化道德精神價值的闡述,都很有意義。
辜鴻銘 ·中國文化 ·7.2萬字
這本書從經典國學著作《論語》《孟子》《周易》《大學》《中庸》等中選擇了一百句左右的名句,并且做了簡要注釋,力求使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都可以看得懂。這些名句及簡要注釋采用書法的表現形式,形式新穎獨特,力圖吸引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及愛好書法的讀者,使其在學習國學精粹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書法水平文化道德修養。
郭振有 ·文化研究 ·2萬字
《國學十六講》是辛意云在臺灣“建國中學”國學社的授課之稿,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用孔子與弟子聊天的方式傳授心法,從青年的問題與煩惱入手,提出讀書是解決煩惱的途徑。辛意云通過傳統經典,教青年認識中國文化之精神,獲得人生經驗與智慧,獲得生命喜悅之道的途徑。書中通過《論語》,教人學做人、知愛人,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大學》教人懂修身;通過《中庸》教人學用情,通過《莊子》教人學修養等。
辛意云 ·中國文化 ·13.9萬字
只要尚有一日存在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必將長存!在風雨飄搖之際,西方國家鼓吹中國滅亡說,將四萬萬同胞視為無知匹夫,中國形象被嚴重扭曲。在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中,他認定“衡量一個文明的價值,我們最終要問的是:它能塑造怎樣的人,怎樣的男人和女人。所謂中國人的精神,就是靈魂與理智的完美結合”。本書是辜鴻銘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其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此書是一戰前后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本書對于中國精神生活的“揭示”,關于中國文化道德精神價值的闡述,都很有意義。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鐘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李大釗。
辜鴻銘 ·中國文化 ·7.8萬字
這部作品,以優美大氣的散文筆法鉤沉宣紙創生的歷程,探尋附麗于古宣紙上的歷史之謎,爬梳宣紙上的書法、繪畫,以及古往今來大家名流寄情宣紙的因緣,揭示宣紙的前世今生與營造技藝,進而透析宣紙所蘊藉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與文化氣象。本書還通過對宣紙誕生于皖南進行細致描摹和深入分析,抒發了對江南文化的一往情深和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深情禮贊。
趙焰 ·隨筆 ·14.2萬字
林語堂、梁實秋等人認為,李宗吾在文化史尤其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僭越性。本書是李宗吾的隨筆作品,編者為其添加了目錄,以方便閱讀。李宗吾在書中闡述了個人思想的中心點,分析了中國的“心理戰爭”為何是最高等的戰術,也論述了中國人的學問研究等問題。書中末尾附加了李宗吾的經典文字《我對于圣人之懷疑》。語句簡潔有力,內容思想深刻,在今天讀來仍讓人回味無窮。
李宗吾 ·隨筆 ·3.7萬字
這是一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的理論作品。近十年來,馮驥才先生投身于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和民間文化搶救,是我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和傳統村落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非遺學是一個新學科,一個獨立的學科。馮驥才是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開創者,更是倡導者和實踐者。《非遺學原理》是他幾十年實踐與思考的凝練,從理論高度論述非遺學的相關原理,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分析。本書內容由多篇非遺學重磅理論文章構成,較為系統地梳理非遺學科的緣起、立場,學科的使命與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礎理論。闡述非遺學的獨立性、學術本質,從元理論角度勾勒出非遺學獨特而重要的學科樣貌。
馮驥才 ·理論 ·6.1萬字
這是一部隨筆集。作者仵埂為當代文藝評論家,本書收錄了他近十年文藝評論寫作的精選篇目,以感性形象的表達,展現他對歷史文化、社會人生諸多問題的哲學思考。這部思想隨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諦聽天界的那一縷訊息”,回望歷史人物,對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筆觸記錄了時代滄桑巨變在我們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緘默與沉思”,探討了時代與生活的困頓、沖突與纏繞,是對歷史與當下現實的反思;第三部分“驚詫與漠視”,關注個體的特異性,挖掘日常中被忽視的生命異在與文化密碼。作者善于將自己多年的學術積累、藝術感悟和人生體驗融匯于文章之中,以輕盈的文字和藝術化的表達呈現了他獨到的觀察與思索,行文自在,不拘一格。
仵埂 ·隨筆 ·18.7萬字
本書講述我國自先秦到明朝不同歷史時期的沿海文化、航海活動以及海權思想的演進。在古代中國里,以耕戰和耕讀為代表的江河農耕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軍馬同體及牧戰合一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與之互動交替,而沿海文化則處于邊緣,未入傳統史學的主流。作者擺脫了傳統史觀,從陸地出發,放眼海洋,跳出舊觀念的束縛,從農耕文化轉向海洋文化。本書梳理了2000余年18000千米海岸線上的歷史變遷,描繪了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航海活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航海景象。作者胸懷世界格局,深挖史料,結合考古成果,對比了東西方兩個截然不同的大航海時代,探究“海權”思想對統一不同經濟體、整合跨海域的超級經濟世界,以及國家現代化轉型的推動作用,展現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航海景象。
劉剛 李冬君 ·文化史 ·19.4萬字
中國軍事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異彩紛呈,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杰出的成就。它們不僅是戰爭經驗的總結,也是智慧的結晶。
李世化 ·文化史 ·17.7萬字
京味兒小說的發展源遠流長,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文壇,以彭翼仲為首的著名報人,用白話報為小說家們開辟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以損公、劍膽、冷佛、儒丐為代表的京味兒小說家嶄露頭角,創作出數以千計的京味兒文學作品,受到京津地區廣大市民的熱烈追捧,他們的創作實績也成為京味兒文學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評講聊齋》作者尹箴明,是民國時期發表于《群強報》的評書連載。每期取《聊齋》原文一段,繼以白話評講,有敷衍故事、解釋原文、插科打諢等內容。語言通俗、詼諧,以口語寫成,有大量老北京話的口語語言成分,對語言學和文學領域的研究者都有很大的材料價值。本書選《曾友于》《花姑子》《嬰寧》《胭脂》《鳳仙》五個聊齋故事,共141期連載的內容。采取點校加注釋的方式加以整理,便于讀者閱讀。
尹箴明 ·文化研究 ·17.1萬字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變遷研究》是西北政法大學岳國芳的一部研究著作。作者認為,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深受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所帶來的現代文化的雙重影響,其社會文化變遷過程呈現出傳統與現代融合、民族文化與民主文化滲透、知識精英與農民大眾互動的特點。研究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文化變遷歷程,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關于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鄉村社會文化變遷問題的研究、從社會文化變遷層面充實關于陜甘寧邊區社會的研究,還可以為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岳國芳 ·文化研究 ·16.4萬字
六千萬書友的領讀人樊登,以《論語》為線索,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修煉自身性格。希望以更加輕松的解讀,讓青少年輕松讀懂《論語》,并將孔子的智慧融入學習、生活和與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希望在樊登的陪伴下,孩子們不僅能讀透傳統經典,還能提高綜合能力,未來更好地立足于社會。
樊登 ·中國文化 ·7.2萬字
《中國人文小史》可謂是一部中國文化的家譜。它以細致的筆觸勾勒出中國文化清晰的文脈,為每一個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提供完整精要的文化版圖。讀這樣的書,如風之入松、魚之進水,能讓你感受到天地之間的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精氣和神韻。具體分九個章節:文字;書籍;書道;宋以前的繪畫;宋以后的繪畫;文學的變遷;小說與戲曲;史學的變遷;經學的變遷。
葉鋆生 ·文化史 ·5.9萬字
本書收錄了歷代二十四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物身上所發生的孝行故事,不僅包含了父慈子孝的孝行故事,而且表現了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道友信、君敬臣忠等人倫關系,即《孝經》中所倡導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五種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倫關系。書中既有孝行故事的原文和詩贊,又有對孝行故事詳細獨到的解讀,更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悟,使文章更加富有哲理和蘊味。
李稚田 ·中國文化 ·9.1萬字
本書以一種現代解釋學的方法,從諸如現象學、舍勒哲學、存在主義哲學、日常語言哲學、施特勞斯哲學、后現代主義哲學、社群主義哲學、阿佩爾哲學等現代西方哲學理論成果以及由之形成的新的哲學語境出發,對中國傳統哲學內在本質嘗試了一種全新的和全方位的解讀,以期從中發掘出掩埋在古老傳統形式下的其現代特質和活的生命,并在此基礎上最終為我們揭示出中西哲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旨,也即整個人類哲學殊途同歸之旨。
張再林 ·中國文化 ·18.2萬字
本書全面具體地分析了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形成與確立,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的基本狀況、面臨的問題,以及影響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的主要因素;重點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歷史演變、中國古代主流文化認同的發展歷程,及其帶給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的可資借鑒的有益啟示;介紹了美國、蘇聯和日本主流文化認同的經驗;提出了強化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的基本原則、應有意識、基本維度和基本途徑。
薛焱 ·中國文化 ·18.6萬字
北京禮俗文化中的諸多禮儀習俗,以及人們所說的“北京人的禮數大”,都與中華歷史的發展脈絡密不可分,有其特有的歷史成因與文化源流。只有深入走進北京的歷史文化,我們才能全面理解北京禮俗文化中的歷史含義,從現在遺存的民風禮俗中感知那個日漸逝去的歷史北京,捕捉社會禮俗的文化基因,珍視傳承浸潤中華歷史文化的社會禮俗、鄉風文化,滋養心靈,服務于當下的文化建設。本書立足傳統文化禮儀與節日習俗,詳細敘述了北京文化禮儀、飲食文化、節慶習俗與廟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探尋這些節日蘊藏的文化內涵,旨在以翔實的文字喚起人們久遠美好的記憶,進而增進人們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情,做傳統文化的守護人與傳承者。
郭玲 唐曉敏 ·民族文化 ·9.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