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由百萬冊暢銷書《知行合一王陽明》作者度陰山,從浩如煙海的心學著作中精心挑選出99句至理箴言,并對每一句進行了精辟的解讀,將晦澀難懂的陽明心學濃縮成了一本通俗易懂、可以每天習練的隨身讀物。讓你在輕松閱讀中,漸漸獲得“知行合一”的無邊智慧和無窮力量!立志、格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練、致良知,陽明心學6大主題全收錄!句句大白話!句句是重點!讓你迅速掌握陽明心學的核心智慧!
度陰山 ·中國哲學 ·1.9萬字
群經之首,思想之源。黑格爾說:《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榮格說:談到世界人類惟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
周振甫譯注 ·中國哲學 ·19.8萬字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它被譽為“萬經之王”,千百年來,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業教授以深厚的學養、風趣的文筆、獨到的視角,用隨筆的形式深入淺出地為大眾闡釋老子的思想,解讀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逐篇精講《老子》,講透老子智慧。為讀者解答:為什么高者應就低?為什么柔能勝剛?為什么拙能勝巧?……戴教授把老子請上前臺,面對這個時代發言,拂去我們的孤獨、焦慮、痛苦,幫助我們找回心靈的寧靜。
戴建業 ·中國哲學 ·18.5萬字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本書便是通過馮友蘭,梁漱溟,梁啟超,章太炎,呂思勉等八位國學大師的角度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華,使讀者通過“知行合一”的口號抓住陽明心學的關鍵,探討“知行合一”的心學內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內涵,從而不斷進步,提升自我,砥礪人生。如果心學是圣賢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
馮友蘭等 ·中國哲學 ·14.6萬字
《中國古代哲學史》首次使用現代學術研究方法系統梳理中國古代哲學史,它的出版甚至被視為中國哲學史學科成立的標志,不僅在中國哲學史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和特色也為后世哲學史家樹立了良好的典范、開出了全新的境界。
胡適 ·中國哲學 ·16.9萬字
本書涉及管仲、晏子、曾子、孔子、告子、大舜、周公、商湯等眾多歷史人物,以及湯武革命、漢宣帝廢立太子等紛繁的歷史事件,南先生在講授時采用一貫的“經史合參”、融會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貫穿古今中外地對這些人物和事件給予了中肯而精辟的評價。他還將《公孫丑》與《禮運篇》、《論語》等儒家經典相互發揮,闡揚儒家學說精髓,并將其中的哲理、甚至整個儒家學說與其他學說、教義進行比較,分析《孟子》對人類文化的深遠影響。南先生的講述博大精深,涵蓋個人內養的原則、方法和外用的境界、器度,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哲學、人事制度、財經問題,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圣賢之路”、法律體系等方方面面。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5.6萬字
《荀子學院:荀子的人定勝天》主要以荀子的基本思想為出發點,并在荀子對天人的思考范疇上,對做人、做事、處世、言談、交際、識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細致、又淺顯易懂的探討。希望在重讀這些先哲智慧的同時,給我們的人生以新的啟發荀子,名況,是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秦榆 ·中國哲學 ·19.8萬字
沒有自我,也沒關系。車輪由一個大圓筒和30個輪輻組成,輪子因為中間是空的才可以當車輪用;碗也是因為中間是空的所以可以當碗用;房間也是因為中間是空的才可以當成房間用,所以,才會創造出“無就是有的用處”。因為沒有自我,你的現實生活其實并沒有你想得那么困難。反而變得富足了。所以,沒事的,不用擔心。
(韓)百紙 ·中國哲學 ·5.9萬字
《菜根譚》文字簡練,對仗工整,博大精深,耐人尋味,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寥寥幾句道出人生玄機,只言片語指明生存之道。它告誡讀書人“道乃公正無私,學當隨事警惕”;它提醒為官者“為官公廉。居家恕儉”。人生在世,“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清濁并包,善惡兼容”,“超然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因為“人生一傀儡”,只有如此,才能“自控便超然”。
洪應明 ·中國哲學 ·13.6萬字
博采謀略經典,毛澤東盛贊的處事寶典!與《圍爐夜話》、《小窗幽記》并成為“處世三大奇書”!《菜根譚》糅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釋家出世思想和道教無為思想,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助人正心修身、養性育德。
洪應明 ·中國哲學 ·1.7萬字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本書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精細的注釋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便于您閱讀和理解;還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對原著箴言進行經典解讀的同時聯系當下,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精煉的文字力求妙傳其清韻,豐富其內涵,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向上的經典讀物。
孫敬武編著 ·中國哲學 ·14.6萬字
南先生認為《大學》原文本來就是儒家追求“內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邏輯嚴密,文氣通順,粲然可觀,不必加以篡改。為了向大眾揭示原本《大學》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義,先生特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重新加以闡釋,內容包括《大學》的價值,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內圣(明)之學,“修身”至“治國”的外王(用)之學,內外兼修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教訓,王朝更替與儒學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與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會古今,取精用宏,妙語連珠。《大學》原文僅千余字,而此“微言”約有四十萬字,講解之詳盡、涵蓋有關學養之廣闊不言而喻。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6.8萬字
《道德經》(又名《老子》)一書分為81章,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組成。盡管全書只有五千余字,但從古至今,研究《(道德經》的文字已經有幾千萬字之多,注解《道德經》的名家也有數十家。可以說,《道德經》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創性和啟發性的著作之一。本書從《道德經》中挑選出近百個影響深遠、富有哲理的句子,分為人生之道、處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謀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節,其中既有原文、譯文,還有后人評注、人生感悟,能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關治國、為人處世和個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觀點。若能把它用于實踐,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完滿的人生。
趙凡禹 ·中國哲學 ·15.9萬字
本書作為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老聃的經典著作,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為其時諸子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它從多個角度和層面論證了“道”和“德”這兩個核心概念,在為政、處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見解。
(春秋)老聃 ·中國哲學 ·12.6萬字
當前世界上存在著四大文化區,即基督教文化區、伊斯蘭教文化區、佛教文化區、儒家倫理文化區,前三大文化區都是以宗教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國為中心的儒家倫理文化區,雖然其內部也存在宗教,但整個文化區的凝結核心卻是儒家的倫理文化,一種以家庭文化為基礎的文化。
(德)馬克斯·韋伯 ·中國哲學 ·19.3萬字
本書是胡適先生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系統論述,是其國學經典著作之一。該書對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莊子等人的哲學思想進行了論說與評判。此外,作者還對各家學派的思想淵源及其發展演變軌跡進行了考證。從孔子的儒家學派到韓非子的法家學派;從墨子的“兼愛非攻”的思想到莊子的“無為而治”理論,胡適先生都做了詳細地分析與研究。
胡適 ·中國哲學 ·18.7萬字
荀子,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有。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本書以荀子的基本思想為出發點,在荀子對天人的思考范疇上,對做人、做事、處世、言談、交際、識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細致、又淺顯易懂的探討,對讀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研讀范本。荀子“人定勝天”思想的提出,則是發展了孔子仁學的實用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人的一生更幸福,讓社會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在中國哲學史上和中國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李世化 ·中國哲學 ·18.1萬字
該書原版在我社出版之后,重印了8次,在讀者中具有良好的口碑。而作者本人目前是北大哲學系系主任,越來越具有學術和公眾影響力,這一次想對原來的裝幀和版式進行大的改動,以期能更符合目前年輕讀者的欣賞品位。《莊子哲學》主要研究公認出于莊子之手的內七篇,作者是國內研究先秦諸子,尤其是老子和莊子哲學的著名學者。在這部書中,作者嘗試了一種新的解釋莊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種新的學術專著寫作的范式。作者在對原文精準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莊子哲學的內在精神,描述了莊子與世道那種微妙的張力。在這種精細的探尋中勾勒出了莊子獨特的人格氣質和非凡的精神魅力。可以說這是一部滲透了個人體驗和感悟的學術作品。
王博 ·中國哲學 ·17.4萬字
《中國哲學史大綱》共分12篇,以人物為脈絡,系統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是一部先秦哲學思想的專著。該書寫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只有上卷)。一經出版,立即引起轟動,多次再版。《中國哲學史大綱》是中國哲學史的開山之作,也是其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響、值得閱讀的中國古代哲學史經典著作。
《離婁》重點論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處之道,說明了為君王者治國施政的最高修養境界—--至誠,為人臣者。高官厚祿者的責任——能格君心之非,為人師者的文化修養和教育的職責——促成完整的人格,為人子女者事親盡孝之道——守身,即堅持一種人格、行為的標準。此外,還討論了君子修養的目標,即“自得”以恢復“赤子之心”。南先生特別指出,后世學者對《孟子》多有誤讀,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其他兩不孝是什么,朱熹認為是“貧不仕”,“陷父母于不義”,他則反對此說,認為應依《孟子》本文,理解為不能事親、不能從兄。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