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儒教與民族國家》是著名學者劉小楓的論文集,這些文章是劉小楓教授關于儒教與儒家思想的思考成果。本書前兩篇思考的問題是儒教與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的關系——儒教仍然在型塑現代中國,未來的中國也不可能與儒教斷絕干系……作者在文中指出,儒家的確是個含混的指稱,不能說儒家就直接等于儒教,儒家與儒教有一種“生存論上的差異”。他從何謂“儒教士”入手來澄清這一問題。
劉小楓 ·理論流派 ·14.6萬字
萊布尼茨不僅是西方偉大的近代哲學家之一,也是西方偉大的邏輯學家和語言哲學家之一。他不僅改革和發展了西方古典形式邏輯,而且還開創了數理邏輯,在西方邏輯史上產生了深廣影響。本文集收錄了萊布尼茨1666—1715年間的28篇闡述其邏輯學和語言哲學的短文和書信。內容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對西方古典形式邏輯的捍衛、繼承和發展。二、倡導和設計了現代邏輯:符號邏輯或數理邏輯。三、雖然主張內在邏輯說,但對外在邏輯說持一種開放和寬容的立場。這使他在西方邏輯的未來發展中扮演一個先知的角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德)萊布尼茨 ·理論流派 ·38.6萬字
《法律哲學概論》全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作者比較和批評了德國近代兩位法學家——柯勒和施塔姆勒的學說,后半部分闡述了自己的法律哲學。霍金并非法學家,在本書中,他以哲學家的思維探討了非法學者所不敢嘗試的法學問題。本書不僅能使不學習法學的人知道怎樣去思考法學問題;也能鼓勵學習法學的人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
(美)威廉·歐內斯特·霍金 ·理論流派 ·8.1萬字
1918年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出版,標志著西方現代性危機發展到最激烈的程度。“西方的沒落”自此成為表述西方現代性危機的一個新概念,在學界得到廣泛接受。此文集為紀念《西方的沒落》出版100周年而編,收入多篇關鍵的相關論文。旨在幫助國人深入理解西方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并在如今中西文明愈發相與激蕩的大潮中,提供一番借鑒。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構建者,如黑格爾、孟德斯鳩等人,不但共同塑造了西方現代文明的高峰,同時也埋下了西方現代文明危機的種子。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孟德斯鳩的歷史哲學,都是早期政治哲學思想的代表,文集中分別收入關于二人的一篇研究論文。20世紀的思想者施特勞斯對西方現代性給予了最深刻的反省,但其哲學思想和研究在西方主流學界并未得到應有的接受,本集選入一篇施特勞斯相關的研究論文,旨在表明,與施特勞斯相比,西方主流學界似乎擁有睿智的學院式的哲學思考,卻對西方現代性問題缺乏真正銳利的反思。
婁林主編 ·理論流派 ·17.3萬字
享譽世界的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所著《象征交換與死亡》是后現代社會研究最關鍵的學術論著之一。本書既忠實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融入了作者延伸的理解。本書比較好地處理了“照著說”和“接著說”的關系,對原著既有基礎性的解釋,又有創新性思考,為正確解讀原著、把握鮑德里亞思想精髓提供了有力工具,指明了入門路徑,對于科學理解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以及正確看待我國發展中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王曉升 ·理論流派 ·45.3萬字
《以賽亞·伯林自由理論研究》整體結構嚴謹合理,體系完整,材料豐富,論證翔實。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作者首先梳理了伯林思想發展的過程和背景及國內外關于伯林思想研究的現狀。第二章研究了伯林的歷史觀,在分析了歷史決定論的歷史形態和產生根源之后,從決定論與自由選擇、決定論與責任兩方面批判地研究了伯林的歷史決定論。第三章研究了伯林的自由觀。作者將馬克思與伯林在自由觀上的異質性作為比較性研究的討論平臺,首先指出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這兩種自由概念的劃分并非伯林首先提出,消除了在這一問題上的一些誤解,進而分析了伯林形成兩種自由概念過程中兩個階段(即“自由”與“浪漫”、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自由觀念。第四章研究了伯林的價值多元論思想,分別從價值多元論對自由主義的辯護與背離兩方面進行了相關理論的探討。最后兩章分別從兩個角度闡述了如何超越伯林的自由理論。
劉明賢 ·理論流派 ·21.4萬字
本書是國內最早且最系統地從制度正義角度理解道德失范現象的學術著作,以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為背景,立足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從多學科交叉的角度,在“倫理”-“道德”人理論框架中,以制度公正為切入點、制度有效供給為基本分析方法,從宏觀的角度研究道德失范問題。所關注的焦點不是制度公正的具體內容,而是提示制度公正建設對于克服社會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的意義。
高兆明 ·理論流派 ·27.5萬字
中德思想文化彼此靠近的擺渡人曹衛東學術散文自選集。追溯法蘭克福學派的沿革史,繪就德國現代社會批判理論的思維圖景。《赫爾墨斯的口誤(增訂)》是作者的學術譯文合集,涉及形而上學批判、話語政治、文藝理論等,收錄了霍克海默、哈貝馬斯、伽達默爾、克呂格、巴爾塔薩、羅曼·茵伽登、顧彬等著名學者的經典文章。譯文難度較大,可見譯者譯筆矯健,這些文章也為學術界提供了頗具學術價值的成果。
(德)伽達默爾等 ·理論流派 ·24.7萬字
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從臣民到公民的艱難求索歷經百年,盡管憲法一再確立公民的法律地位,以明晰的條文賦予公民應有的權利與義務,然而現實中個人不可剝奪的生命財產權與現代法權主體卻始終難以生成。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無疑提供了現實而有利的機遇。國家通過對所有制進行結構性分解,從經濟領域主動退出,為市場交換體系創造了獨立生長的空間與條件,個人利益獲得釋放,從而有利于利益主體與法權主體的形成,為數眾多的社會民間組織也因此得到了發育。然而對政府極大的依賴性顯示出社會并未獲得其自治的力量與程度,因而只有將縱向“集權型”社會結構轉變為市場、社會、國家三種力量橫向溝通、相互制衡的“分權型”社會結構,才能使社會取得自主性特質與自由空間,政府所讓渡之社會自主領域也成為人們學習與實踐民主的社會學堂,最終生成具有自由權利意識、民主法制觀念的現代中國公民。
劉宇 ·理論流派 ·22.7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分析哲學若干基本理論問題新探”(項目批準號12AZD072)的結項成果之一,本項目結項等級為“優秀”。上編為“批評性評論”,其中第一專題為“早中期分析哲學”,第二專題為“克里普克哲學”,第三專題為“新近分析哲學”本書下編為“理論性建構”,由9章組成,在批判性審視當代西方哲學有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闡發和論證了一些帶有很大原創性的比較系統的哲學觀點和學說。
陳波等 ·理論流派 ·66.5萬字
本書的主旨是從中國當下思想的存在出發,來考察中國的思想、文化、學術作為哲學的主題、方法與思考路徑。歷史中的中國本土思想與文化給予我們的存在方式到了近代發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使我們原有的生存存在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原來本土既有的可以代表我們的身份的本土思想文化遇到了“為天下裂”的境遇而發生了變異。正是在這個“存在”的意義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與“構建當代中國哲學”作為問題被呈現出來。通過哲學之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可以認識到:“中國哲學”不在“哲學”之中,而在“哲學”之外。就是要讓“中國的哲學”從純粹的“哲學”象牙塔中走出來,在具有生命意義的歷史中尋找屬于中國的“哲學”之“性”。這樣的“哲學”需要的是中國這塊土地的滋養和潤育,中國哲學之“道,行之而成”。
張蓬 ·理論流派 ·20.6萬字
從區域推進“生命教育”大中小學銜接的背景出發,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思考大中小銜接的生命教育課程開發與建設策略。首先在建構生命教育課程綱要的基礎上形成生命教育七大模塊課程及教學建議。進而探索出生命教育大中小銜接的區域推進路徑,為生命教育的實施提供了保障機制。最后對研究的一系列理論成果與實踐成效進行總結反思,并對生命教育未來進一步的發展提出展望。
區域推進“生命教育”大中小學銜接的實踐研究項目組 ·理論流派 ·15.2萬字
本書是萊納福斯特獲得萊布尼茨獎的重磅之作,也是其學術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寬容概念在多元化社會中扮演著中心性的角色,因為它表明了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既讓各種信念和實踐活動間的對峙得以存在,同時也讓此對峙得以緩和。寬容概念的歷史和當下境遇的批判性視野讓下述事情變得清晰可見,即:這一概念在其內涵和在對其的評價中始終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概念,并且自身就處于沖突之中。對一些人來說,盡管分歧劇烈,但寬容概念曾是且現在仍是一種對互相尊重的表達,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寬容概念則是一種傲慢的、具有潛在壓迫性的姿態和實踐行為。為了分析這一沖突狀況,萊納福斯特在本書中重建了自古典時代以來關于寬容的哲學和政治討論。他展示了從斯多亞學派直至當代為寬容奠基的方式和寬容實踐的多樣性,發展了一種極富歷史信息量的系統性理論,這種理論將在當前的寬容沖突中得以驗證。
(德)萊納·福斯特 ·理論流派 ·54.4萬字
《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中的社會活力研究》對中國社會涌現出來的各種與社會活力相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探討了社會活力發展的邏輯必然性,并且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及日常生活五個向度深入分析當代中國社會活力的現實境遇,探討建構社會活力的目標及路徑選擇。尤其結合中國城鎮化的現實境遇,對城市空間及其演進的動力機制—城市活力作了深入探討。
董慧 ·理論流派 ·23.9萬字
王學不是“陽儒陰釋”,而是儒學的一種新形態;它與佛教禪宗相似或相同是因為兩者都把“道”內在化了。同時,它也不是“儒體佛用”,確切地說,它是“儒因佛緣”,即它是在“成為圣人”這一儒學的動因中生發出來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過程中只是起了助緣的作用;經過改造的佛教因素成為王學的有機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熊貴平 ·理論流派 ·27.9萬字
嘉道時期是中國社會近代轉型、社會大變動的前夜。包世臣一生跨越乾嘉道咸諸朝,仕途坎坷,長期輾轉于江淮之間,為地方大員做幕僚,是清代嘉道年間頗富盛名的經世派士子。本書以包世臣的經世思想為對象進行研究,旨在以微觀實證考察社會文化變遷;從包世臣人生經歷、學術思想等入手,聚焦其實政思想、經世實踐及其歷史影響,并與其同時代經世派巨子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進行比較研究,以歷史演進的縱、橫坐標為參照,為包世臣經世思想尋找歷史定位,以此揭示近代轉型前夜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變遷的艱難歷程。
張巖 ·理論流派 ·18.6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和研究后現代哲學思潮的學術專著。作者從總體上把后現代哲學思潮概括為一種開放、多元的思維方式。在此背景下,對作為后現代哲學思潮重要組成部分的非哲學、非中心主義、反基礎主義、非理發玉義、后人道主義、解構主義、后現代解釋學、多元主義方法論、后現代哲學史編纂學、后現代美學等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評價。為了彌補初版的不足,使國內讀者對今日西方正方興未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此方正方興未艾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在此增補本中作者特意增加了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斯普瑞特奈克的生態后現代主義、懷特海的后現代哲學三間內容,以期讀者對后現代哲學的全貌能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王治河 ·理論流派 ·25萬字
本書是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英國著名自由思想家約翰·托蘭德所寫的小冊子,副標題是《或一個著名協會的頌文》,這個協會指蘇格拉底協會,《泛神論要義》總結了他的主要哲學和神學思想。“泛神”的解釋大約就是“神即一切,一切即神”,當然這里神的概念是“一”,在書中提到“世上萬物是一,一是萬物中的一切”,“世上萬物皆由上帝而來,而且將與上帝重新合而為一,上帝是萬物的開端和終極”。
(英)約翰·托蘭德 ·理論流派 ·3.9萬字
本書是利科先前著作《活的隱喻》的繼續發展。利科比較了奧古斯丁《懺悔錄》中的心理時間概念和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中的物理時間或宇宙時間概念,并分析兩種對立時間觀的內在疑難。為了解決這種疑難,利科嘗試利用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的“情節”概念把時間與敘事結合起來。由此,利科結合現象學、歷史編纂學和虛構的敘事理論建立起自己的敘事理論。通過把時間性與敘事性聯系起來的創造性工作,利科為我們理解時間的本質和主體的自我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
(法)保羅·利科 ·理論流派 ·24.7萬字
本書以公共空間為核心剖析了漢娜·阿倫特政治行動、政治倫理思想與“公共空間”的關系,考察現代社會公共空間衰落的原因,探討重建交往政治的可能性,較為全面地闡釋了阿倫特政治哲學的基本面向,對于深化國內學界對阿倫特政治哲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孫磊 ·理論流派 ·2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