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葉禮庭定期拜訪伯林,同他一起回憶人生,重新經歷他在俄國度過的童年、牛津的求學歲月、美國的外交生涯、對蘇聯的訪問,以及不曾遠離思想前線的學術生活。這不是一部用文獻堆砌而成的人物評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憶寫成的思想傳記。在本書中,你會看到伯林如何經歷暴風驟雨的20世紀,度過誠實且負責任的一生,并且從這個世紀的災難和成就中提煉出他回響至今的原創思想。
(加拿大)葉禮庭 ·西方哲學 ·24.8萬字
事實上,懷疑論的幽靈一直縈繞在哲學的所有領域。一段時間以來,其在道德哲學領域最主要的化身便是道德錯誤論者。道德錯誤論者認為,日常的道德思考和道德話語包含了一些站不住腳的本體論承諾。其后果是,日常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主張一致不為真。本書不僅從當代的,也從歷史的維度入手探討道德錯誤論,以期對元倫理學史以及當代元倫理學的理論化做出貢獻。
(瑞典)約納斯·奧爾松 ·倫理學 ·15.7萬字
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失去了方向,或者無法堅持,最終與目標背道而馳。這本書則提出了一種新的思維工具,幫助我們解決這種思維困境,以縮小我們今天是誰和明天會成為誰之間的差距。當我們站在當下時,我們的行為與決策存在固定的心理偏好,當下的感受會被放大,使我們忽視長期目標?!督K局思維》作者赫什菲爾德教授提出了“未來自我”這一人生觀察視角,指出只有我們以終為始地設計當下,才能最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獲得更多財富,變得更加健康,并取得更高的自我成就。結合書中提供的諸多成長型思維的實踐方法,相信本書可以幫助你找到生活的原則,建立高效能的思維模式,正確審視、平衡當下的需求與未來的成長。
(美)哈爾·赫什菲爾德 ·思維科學 ·13.4萬字
《妥協社會:今日之痛》:痛苦被看作虛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蓋或優化的東西,無法與功績和諧共存。苦難的被動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動社會中沒有立足之地。幸福絕不僅僅是眾多能帶來更高績效的積極情感之總和,它對優化邏輯避之不及,不可用性是其特征。幸福中蘊含著否定性,真正的幸福絕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痛苦承載著幸福,使幸福長久?!顿Y本主義與死亡驅力》如今我們所說的增長,實際上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癌式擴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生產和增長的迷狂,如同死亡幻覺一般。它佯裝生機勃勃,掩藏著迫近的致命性災難。生產越來越趨同于毀滅。資本主義受困于死亡。對死亡的無意識恐懼驅使著它。死亡的威脅挾制資本主義不斷積累和增長。這種脅迫性不僅帶來生態上的災難,也產生精神災難?!冻了嫉纳睿驘o所事事》我們失去了對無所事事的感知。無所事事不是無力行動、拒絕行動,也不是簡單地在行動中缺席,而是一種獨立的能力。它有自身的邏輯和語言,有其自身的時間性,有自身的結構與氣勢,甚至有其自身的魔力。無所事事是人性的構成部分。
(德)韓炳哲 ·理論流派 ·13.9萬字
《山寨:中國式解構》:中國思想從一開始就是解構的,因為它與存在和本質從根本上決裂開來。在中國,不斷的轉化即是一種創造和創新的方法。山寨運動將創新解構為“從虛無中創造”(“無中生有”),那么山寨就是“去—創造”。它把同一性與變化的差異,即把同一性與主動的、積極的差異化對立起來,把存在與過程對立起來,把本質與道路對立起來。以這種方式,山寨體現著真正的中國精神?!恫辉趫觯簴|亞文化與哲學》本書為您介紹的是一種“陌生的文化”,一種“非本質/不在場的文化”。在東亞的想象世界里,沒有任何事物存在于世界的內在之外。如果說道避開了確定與指稱,那并不是它太高,而是因為它在流動,因為它像河流一樣曲折蜿蜒。它描繪著事物的不斷轉化,描繪著世界的過程性?!抖U宗哲學》:本書得益于對禪宗的哲思,以及由禪宗而來的哲思,通過概念將禪宗蘊含的哲學力量闡發出來。文字或可描述禪之靜謐,禪之靜謐卻無須囿于文字。本書采用比較的研究進路,讓柏拉圖、萊布尼茨、費希特、黑格爾、尼采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與禪宗思想的不同面向之間進行碰撞。行文中多有俳句穿插其間。讀者諸君不妨將它看作襯托畫作的畫框。
(德)韓炳哲 ·東方哲學 ·13.9萬字
這本書收集了托馬斯·內格爾近年來對一些基本話題的哲學思考:倫理學、道德心理學、科學與宗教、死亡、大屠殺和心靈的形而上學。書中討論的哲學家包括彼得·辛格、阿爾文·普蘭廷加、克里斯汀·科斯加德、托尼·朱特、伊麗莎白·安斯科姆、菲利帕·富特、艾里斯·默多克、T.M.斯坎倫、羅納德·德沃金、塞繆爾·舍夫勒、丹尼爾·卡尼曼、喬納森·海特、約書亞·格林和丹尼爾·丹尼特。內格爾始終捍衛道德真理的現實主義解釋,并抵制將倫理學納入心理學和進化理論的簡化嘗試。他還捍衛道德內容的多元概念與功利主義相對立,其中包括義務論的要素,如權利和特殊責任?,F實主義的觀點也反映了他對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問題的討論。這本書以內格爾對在職業生涯中認識的哲學家的敬意結束。本書的文章都是寫給普通讀者的,吸引所有試圖理解當下人類生活、人類價值觀以及對我們如何融入世界感興趣的人。
(美)托馬斯·內格爾 ·知識讀物 ·15.8萬字
技術哲學是哲學中一個年輕的分支,它是對技術的哲學思考,著重研究技術的本質、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價值,以及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等。如今,技術已經深入普羅大眾的生活,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日常。如何處理技術與人類的關系,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書探討了技術的種種定義,討論了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的關系,并著重介紹了技術哲學中主要的研究課題,包括對技術理性的討論,技術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技術專家治國論,技術決定論和技術自主論,現象學和解釋學在技術哲學中的應用,女性、非西方人和原住民等常被忽略的群體的技術貢獻,反技術思潮,以及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等。本書為讀者提供了關于技術哲學的整體而全面的知識,為批判性地研究技術的性質及其對我們的影響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美)瓦爾·杜謝克 ·知識讀物 ·15.4萬字
全世界的動物都處于困境中。人類支配著我們這個世界的每個地方,從陸地、海洋到天空。任何非人動物都無法逃脫人類的支配。很多時候,這種支配都對動物造成不正當的傷害,無論通過工廠化肉食工業的野蠻虐待,通過偷獵和娛樂性狩獵,通過破壞棲息地,通過污染空氣和海洋,還是通過對人們聲稱喜愛的伴侶動物的忽視。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負有集體責任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動物中的每一個都在努力追求一種繁興生活,每一個都有社會性和個體性能力,使其能夠在這個給動物帶來困難挑戰的世界上,爭取過上合宜的生活。本書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在繁興生活和受阻礙的生活之間做對比。作者將建立一個新的理論基礎,以此來思考對動物的正義和不正義,它基于動物按自己的典型生活形式生活的能力。本書是一部愛的作品,或可稱為一種建設性的哀悼。為所愛之人,為她之所愛,為所有有感受的動物,即能夠對世界有一個主觀視角,并且能夠感受到疼痛和快樂的動物。作者希望讀者會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被打動,從而為正義做出選擇,成為熱愛動物生命的人。
(美)瑪莎·C.努斯鮑姆 ·知識讀物 ·24.9萬字
西方文化遵循的是本質,而本書為您介紹的是一種“陌生的文化”,一種“非本質/不在場的文化”。在西方,陌生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被全力排除或強制利用的對象,它未曾現身于本己的內在之中。那么如今呢?如今還有陌生者嗎?現在人們樂于相信,大家基本上都一樣。如此一來,陌生者就再次從本己的內在之中消失了。東亞思想完全朝向內在。道則完全與世界的內在,與事物的“就是如此”,與此地此時融合在一起。在東亞的想象世界里,沒有任何事物存在于世界的內在之外。如果說道避開了確定與指稱,那并不是它太高,而是因為它在流動,因為它像河流一樣曲折蜿蜒。它描繪著事物的不斷轉化,描繪著世界的過程性。與世界的關系并不是由作為與行動的決斷、意識與反思的高光所決定。相反,人們通過退避到不在場,通過忘掉或清空自己而讓它發生,就好像那明亮的房間,正是因為它的空,才有能力接收很多的光。人們追求的不是果斷的行動,而是隨意與輕松。這大概就是與西方自由觀念相對應的東亞自由觀念。
(德)韓炳哲 ·東方哲學 ·5.9萬字
“雖非佛,然老松,忘我而立?!倍U宗重冥思,為大乘佛教流傳于中國的一支宗派。神妙傳奇的初祖菩提達摩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揭出禪宗的特質。禪宗對語言的懷疑,尤其對概念性思維的不信任,使其用詞神秘而凝練。無言中折射著言說。本書得益于對禪宗的哲思,以及由禪宗而來的哲思,通過概念將禪宗蘊含的哲學力量闡發出來。禪宗致力于表述的存在體驗或意識體驗,難以完全用概念式的語言表達出來。文字或可描述禪之靜謐,禪之靜謐卻無須囿于文字。本書采用比較的研究進路,讓柏拉圖、萊布尼茨、費希特、黑格爾、尼采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與禪宗思想的不同面向之間進行碰撞。行文中多有俳句穿插其間。俳句呼應哲思,鋪墊相應文段的語境氛圍,讀者諸君不妨將它看作襯托畫作的畫框。
(德)韓炳哲 ·知識讀物 ·5.7萬字
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績效,“無所事事”也就成了我們想盡快清除的赤字。人的存在被行動榨干,變成可以被剝削的對象。我們失去了對無所事事的感知。無所事事不是無力行動、拒絕行動,也不是簡單地在行動中缺席,而是一種獨立的能力。它有自身的邏輯和語言,有其自身的時間性,有自身的結構與氣勢,甚至有其自身的魔力。無所事事是人性的構成部分。它參與到“做”中來,讓“做”實實在在具有了人性。倘若沒有遲疑和中止,行動將淪為盲目的活動與反應。缺失了安寧,就會出現一種新的野蠻。假若失去無所事事的能力,我們就會像一部只會運轉的機器。對生存的憂慮和純然屬于生命的困苦終止之處,便是真正生命的起點。無所事事是人努力的最終目標。在來臨中的和平國度里,人不過是“生命體共和國”的公民,與植物、動物、石頭、云、星無異。
(德)韓炳哲 ·知識讀物 ·5.4萬字
關于權力概念,仍然存在理論上的混亂。這一現象如此不言而喻,概念本身卻如此晦暗不明,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一些人來說,權力意味著壓制。對另一些人來說,權力是一種建構性的交往要素。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權力概念不可調和地相互對立。權力有時關乎自由,有時與脅迫相連。有人認為,權力建立在集體行動之上。其他人認為,它與斗爭相結合。有人把權力和暴力截然分開。對其他人來說,暴力僅僅是一種強化的權力形式。權力有時與法律相關,有時與專斷相結合。鑒于這種理論上的混亂,應當尋找一個靈活的權力概念,能夠把不同的權力觀念統一起來。需要制定一種權力的基本形式,通過轉變內部的結構要素,從而產生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本書正是基于這一理論預設。在對盧曼、卡內蒂、福柯、海德格爾、施米特、阿倫特、哈貝馬斯等人逐一進行檢閱和辨析后,作者提請我們注意尼采權力意志的另一面向:“它不為自己謀求任何東西,卻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6.7萬字
在本書中,儀式標示的并非人心所向之地。相反,作為一個用來對比、襯托的外殼,它使我們的“當下”得見更為清晰的輪廓。不帶懷舊情緒地勾勒出儀式消失的譜系,并不能說是一部解放史。沿著這個譜系會出現“當下”之癥,首先是對共同體的侵蝕。與此同時,本書還會思考其他生命形式,它們或許可以將社會從其集體自戀中解放出來。儀式是一種符號行為。它們流傳下來并代表了承載著共同體的價值觀和秩序。它們制造出一個沒有交際的共同體,而如今一統天下的是沒有共同體的交際。如今的世界在符號方面非常貧乏。數據和信息沒有象征力量,因此它們不容被再認識。符號的貧乏使得本來用于創造意義和共同體、穩固生命的圖像和隱喻悉數流失。持續的體驗在減少,而偶然性在急劇增加。儀式和典禮是真正的人類行為,令生命顯得喜慶又神奇。它們的消失是對生命的褻瀆和庸俗化,是把生命變成生存。因此,通過對世界重新附魅,可望獲得一種治愈的力量,以抵御集體自戀。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4.3萬字
如今我們所說的增長,實際上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癌式擴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生產和增長的迷狂,如同死亡幻覺一般。它佯裝生機勃勃,掩藏著迫近的致命性災難。生產越來越趨同于毀滅?!叭祟惖淖晕耶惢呀涍_到一種能將自身的毀滅當作審美快感來體驗的程度?!蓖郀柼亍け狙琶鲗Ψㄎ魉怪髁x的評價,同樣適用于今天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受困于死亡。對死亡的無意識恐懼驅使著它。死亡的威脅挾制資本主義不斷積累和增長。這種脅迫性不僅帶來生態上的災難,也產生精神災難。破壞性的績效壓力將自我確證和自我毀滅合而為一。人不斷優化自我,直至死亡。肆無忌憚的自我剝削致使精神崩潰。盡管弗洛伊德與死亡有著矛盾的關系,但他完全意識到了生死和解的必然性。對死亡的下意識排斥必須讓位于對死亡的自覺接納:“在現實中,在我們的觀念里,給予死亡應有的地位,讓我們迄今為止如此小心謹慎地壓制在潛意識里的死亡不時顯身,難道不是更好嗎?這似乎不是一種進步,反倒像是某種程度的退步,某種回歸;但它也有優點,即正確認識真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好過?!?/p>
(德)韓炳哲 ·西方哲學 ·5.1萬字
繼《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后,作者在本書中面對現實問題再發聲,將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權力”“平等”“自由”“正義”等融入日常,通過觀察與分析,既可以后退一步看現實,也可以脫離特定的事件去思考背后的觀念。通過此種言說方式,作者實踐著用日常語言去表述復雜深刻的差異,用理論和智識來診斷現實,最終落腳于現實語境中具體的個人,回歸日常經驗,去真實地生活,真實地說話,真實地思考。
周濂 ·知識讀物 ·19.8萬字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忙于調整合理的限度??梢哉f的邊界在哪里?什么時候觸摸變得讓人厭惡?本書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沖突的核心:自我和社會的日益敏感化。聚焦敏感,圍繞身體、心理、道德、審美四個維度,本書介紹了從中世紀早期到現代的敏感發展史,以辯證的角度,結合不同時代哲學家、心理學家、文學家對敏感的討論,涉及諾貝特·埃利亞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維納斯的哲學觀、盧梭和塞繆爾·理查森的小說、弗洛伊德的創傷分析、巴特勒的語言行事觀、托克維爾和羅爾斯的平等觀等,分析當下的創傷、語言傷害、性別問題、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導我們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分裂社會的身份政治,走出“囊泡化”的傲慢。
(德)斯文婭·弗拉斯珀勒 ·知識讀物 ·11.6萬字
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前半期是日本經歷劇烈動蕩的時期。在不足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處于亞洲一隅的日本被卷入世界市場,從建設近代國家到追求成為“世界的日本”,再到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日本的近代化過程也是不同思想激烈交鋒的過程。面對國家建設,日本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國家構想,包括日本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以翻譯出“哲學”一詞而名聞天下的西周、被稱為“東洋盧梭”的中江兆民、創辦民友社的德富蘇峰、民藝運動的推動者柳宗悅、社會主義理論家幸德秋水、日本的女性主義者平冢雷鳥等。圍繞這些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結合時代背景并盡量引用原著,本書以文庫本的體量,依次介紹了啟蒙思想、自由民權思想、國粹主義、人權思想、民本主義、教養主義、民俗思想、科學思想、女性主義等,以此帶我們了解日本近代的思想發展歷程,并看見我們的歷史與未來。
(日)鹿野政直 ·東方哲學 ·15.4萬字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是著名哲學家陳嘉映先生長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題。秉持一貫的論述特點,在本書中,他從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學中此類論理詞背后的理路,進而拆掉概念的圍墻,將其貫穿、打通,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以及與我們生活的聯系。不管談感知、理知還是自我認知,他總是連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在談,連著整個時代、人類經歷過來的一個個時代在談。在今天這個理知落幕的時代,面對技術化、數字化的大形勢,如何認知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認知我們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書提供了一個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視角,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重新產生感覺,更有力量去應對當下的問題。這不是艱澀的哲學論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終關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學家將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給我們聽。
陳嘉映 ·中國哲學 ·14.5萬字
本書為哲學書,目的不是教我們哲學知識,而是教我們思考日常生活的哲學本質,徹底改寫我們對哲學的看法。覺得不自在怎么辦?因錯失了好機會而懊悔怎么辦?為什么每個人都說“祝你有美好的一天”?我們要慢下來嗎?我們要積極地生活嗎?為什么我們總說“稍后回復你”?……每一天,生活里的各個角落都充滿了哲學的靈光一現。從堵住的水槽到臉上的青春痘,再微不起眼的主題也值得我們的思考與解構……是一本很具閱讀價值和收藏的經典好書。
(法)熱拉爾迪娜·莫斯納-薩瓦 ·知識讀物 ·8萬字
青少年親近哲學,也許就像戀愛一樣,是一種本能。當處于這一成長階段時,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對世界投以懷疑和好奇的目光,開始去追問“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基于青少年的認知和心理特點,立足當下語境,本書邀請八位高校哲學系教師擔任主講人,圍繞自我、生命、幸福、愛、心靈、科學等經典哲學問題,以情景化的方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化為生動的講述,去回應青少年存在的困惑,開啟他們的探究與發問之旅,進而幫助他們跳脫習以為常的思維,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并讓內心變得豐盈而深刻。與此同時,對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時期有過這種人生之問或者在長大后的某一時刻重新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成年人,本書也是一個讓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機。
劉擎等 ·知識讀物 ·18.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