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倫理學原理(漢譯世界學術(shù)名著)
會員

一直到19世紀末,倫理學與規(guī)范倫理學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爾的《倫理學原理》出版,宣告了另一種倫理學即元倫理學的誕生。爾后半個多世紀,元倫理學在西方倫理學王國一直居于主導地位。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美德倫理學的興起,以及道德心理學研究的復興,倫理學研究呈現(xiàn)出了規(guī)范倫理學、美德倫理學與元倫理學鼎足發(fā)展的局面。而由摩爾所倡導的元倫理學研究的哲學意義,仍然是當代倫理學大家關(guān)注的重心。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摩爾的《倫理學原理》才被列選為20世紀前半葉唯一一部倫理學經(jīng)典名著。(另外一個原因是,自分析哲學興起以后,傳統(tǒng)的倫理學研究受到了重挫,直到20世紀后半葉才重新復興。)作者G.E.摩爾(G.E.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新實在論及20世紀分析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873年11月4日摩爾生于倫敦上諾伍德。1892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896年畢業(yè)。1898~1904年在三一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11年起歷任劍橋大學道德科學講師、精神哲學與邏輯教授,并成為三一學院終身研究員,1939年從教授職位退休。在《倫理學原理》一書中,摩爾提出的“自然主義謬誤”的命題,進一步澄清了倫理學的學科內(nèi)容。摩爾認為,怎樣給“善”下定義是全部倫理學中最根本的問題。而恰恰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以下兩種自然主義的謬誤:一種是把善性質(zhì)混同于某種自然物或某種具有善性質(zhì)的東西,從“是”(is)中求“應當”(ought),使“實然”與“應然”混為一談。另一種是把善性質(zhì)混同于某種超自然、超感覺的實在,從“應然”、“應當”中求“實在”,進而把“應當”的愿望當作超然的實體。摩爾自己的主張是,“善”是不可定義的,只能靠我們的直覺來把握。摩爾的這一主張被倫理學界稱作“開放性問題論證”。在上述分析的基礎(chǔ)上,摩爾把全部倫理學問題分為三類:一是研究“什么是善”的倫理學本質(zhì)問題,這就是元倫理學;二是研究哪些事物就其本身為善(即作為目的善)的倫理學理論問題;三是研究如何達到善的行為(即作為手段善)的倫理學實踐問題。元倫理學研究道德的本原問題,即什么是善,這是一個價值問題。規(guī)范倫理學研究道德的存在問題,這是一個規(guī)范問題。這樣,摩爾就區(qū)分了元倫理學與規(guī)范倫理學,從而開創(chuàng)了20世紀以來的元倫理學研究。

(英)G.E.摩爾 ·倫理學 ·16.3萬字

泰阿泰德(漢譯世界學術(shù)名著)
會員

《泰阿泰德》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作品,通常被認為處于從中期向晚期對話錄過渡的階段。這篇對話錄由兩場談話組成,歐幾里德和特爾普西翁簡短的鋪墊性的談話,以及他們通過文字記錄回憶起的作為本篇對話錄主體的蘇格拉、塞奧多洛、泰阿泰德的談話。蘇格拉底、塞奧多洛和泰阿泰德之間的哲學談話的主題是探究“知識”的本性。蘇格拉底提出“知識究竟會是什么”的問題,泰阿泰德先后提供了三種知識的定義:1.知識是感覺;2.知識是正確的判斷;3.知識是帶有理據(jù)的正確判斷。蘇格拉底對這三個定義一一進行了辨析。第一個定義的討論涉及了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主張以及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主張,還有恩培多克勒的認識論以及詩人荷馬等的主張。第二定義涉及“假信念”的可能性問題,讓人印象最深刻是其中提到的關(guān)于心靈活動方面的“蠟板比喻”和“鳥籠比喻”。第三定義討論的關(guān)鍵之處在于澄清什么是“理據(jù)”。通過辨析,蘇拉拉底指出,知識不是感覺,也不是真判斷,也不是加上理據(jù)的真判斷。盡管對話以無結(jié)論告終,但是它仍然蘊含著柏拉圖對“知識”之本性的根本性理解。《泰阿泰德》無疑是一部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經(jīng)典哲學著作,歷史上的許多著名哲學家,包括萊布尼茨、貝克萊和維特根斯坦,對它都有品評,而且當今的知識論研究者仍然不斷提及這部著作。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8.9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宿松县| 如皋市| 苍梧县| 潢川县| 句容市| 原阳县| 拉孜县| 霍城县| 三台县| 萝北县| 保山市| 万全县| 成都市| 武陟县| 广元市| 南漳县| 平罗县| 年辖:市辖区| 隆安县| 牟定县| 扶风县| 宣威市| 南乐县| 莲花县| 奉贤区| 精河县| 南宁市| 灌云县| 准格尔旗| 晋城| 资兴市| 武川县| 岗巴县| 青州市| 南部县| 苏州市| 白银市| 萍乡市| 宽城|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