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北方:清代夏峰北學研究
晚明時代,隨著皇權專制主義頹廢所導致的知識空間的擴展,以陽明學為主導,掀起了新一輪的儒學革新運動,由此導致明清理學轉向。在此過程中,隨著陽明學北傳及與北方理學致用傳統的結合,在晚明北直隸儒生集團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獨具特色的以鹿善繼、孫奇逢為代表的燕南王學。而到清初,作為北方儒生共同體領軍人物的孫奇逢,承接晚明北直隸儒生集團遺產,集北方理學之大成,以其回歸、重釋孔孟經典來整合理學各派的內圣思想,和在“舍三綱五常無道術”基礎上“禮理合一”的外王思想。兩者的完美結合,一方面為清學的展開提供了新平臺;另一方面也使得在清代北方形成了以孫奇逢為宗師、以會通儒學各派為特征的夏峰北學成為可能且風靡北方。在整個清代的流變中,既有以王五修、王法乾、王余佑為代表以俠儒兼收為特征的河北夏峰北學和顏李學派,也有以“中州十先生”為代表熱衷于理學的中州夏峰北學;既有如湯斌、張伯行、倭仁、李棠階這樣的理學名臣,也有規模龐大且不名一文的下層儒生;既有崇尚心學的張沐、趙御眾、馬時芳,也有程朱派的耿介、竇克勤、冉覲祖、李來章、田蘭芳;既有走向考據學而為清代考據學派"導夫先路"的費密,更有走向西學而成為清代“疇人之功首”的薛風祚。到嘉道年間,馬時芳承上啟下,視野更加擴展到漢唐儒學及諸子學,把“理”、“勢”、“人情”三者打通融合,兼容并包以至超出理學。這昭示了夏峰北學走向近代的新前景。
·29.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