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瑞安考據學第一人”方成珪延續乾嘉考據傳統,運用傳統語言文字學、文獻學考據方法,對經學、小學和文學等領域多部典籍做了細致考校。代表作《集韻考正》《字鑒校注》《韓集箋正》和《唐摭言校正》于音韻、訓詁、考據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本書以考據為切入點,以學派為觀察點,分研究、考校兩編,對方成珪考據學淵源、治學生平、學術特色與局限、考據學成就與影響等進行了考述,明晰了方成珪在清代考據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劉思文 ·史學理論 ·27萬字
本研究以戰后上海的卷煙業政企關系為考察對象,從新的角度出發探討戰后特殊的經濟社會環境下行業的發展及其制約因素,以充實卷煙行業史及戰后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戰前上海卷煙業的緣起與發展是本文的研究起點。抗戰勝利后,上海卷煙業的發展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本研究著眼于全面展示1945~1949年上海卷煙業領域政企關系的基本脈絡,從政府與企業關系的互動與轉型角度認識近代社會經濟變遷,不僅有助于加強企業史與政府史的研究,也助于豐富中國近代社會歷史面相。
魏曉鍇 ·史學理論 ·27萬字
本書從述說扎根鄉土社會的道德理想出發,搜尋流傳在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中的禮儀道德故事百余個,分別從仁孝傳家、三貞九烈、和氣致祥、見利思義、樂善好施五個方面進行介紹。
洪千里 ·史學理論 ·27萬字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特色欄目“司馬遷與《史記》研究”2014年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工程”,成為陜西省第三家入選教育部名欄工程的高校學報。在該平臺之上,匯集了各方研究者近年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當今《史記》研究界的大家權威之作。本書摘取2014-2018年特色欄目的相關論文進行匯編,包括司馬遷家世研究、司馬遷思想研究、《史記》文本研究、史事研究、語言文學研究、文獻傳播研究等方面,以弘揚地方文史,營造學術氛圍,倡導創新研究。
高敏芳 詹歆睿主編 ·史學理論 ·26.9萬字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中國最早的古籍和史著;同時,中國向來又以“歷史的國度”著稱于世,歷史思想含蘊豐富而影響巨大。本書以“《尚書》歷史思想”為研究對象,系統考察了《尚書》中的華夏歷史意識、歷史天人觀念、歷史變動觀念、歷史功用思想、歷史審美思想等諸多方面,評述了《尚書》歷史思想的影響和當代價值,第一次對《尚書》歷史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有助于弘揚傳統文化,深化對民族文化基因的認識。
王燦 ·史學理論 ·26.9萬字
M譯叢套裝06包含《創造日本:1853—1964》和《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創造日本:1853—1964》在這本睿智、優美而精簡的書中,伊恩·布魯瑪通過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細膩考察,清晰地呈現日本歷經的種種重大事件及相繼而來的轉變,從倒幕運動、明治維新、日俄戰爭、侵華戰爭、東京審判,一直到美國接管及東京奧運。布魯瑪深刻地探討日本社會思想、政治秩序和經濟生活等各個面向,并以獨到和客觀的視角解釋日本如何經歷這些戲劇性的巨變及伴隨的戰爭與變革,最后從一個小小封閉的傳統島國一躍成為牽動東亞乃至世界的現代國家。《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通過對電影、戲劇、文學、藝術和神話傳說鞭辟入里的分析,剝開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層層面紗,解釋日本民族這些兩極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時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樣貌。無論是黑澤明的電影、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文樂《忠臣藏》、宮本武藏的傳說,或是黑幫片與家庭劇,伊恩·布魯瑪都信手拈來,幽默風趣地探索有如鏡子般反射出現實的戲劇性幻想。
(荷)伊恩·布魯瑪 ·史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作者廣泛收集和研讀了刊登于《澳門憲報》等報刊和澳門檔案館館藏的葡語原始文獻,就澳門華政衙門的歷史淵源、形成過程、組織結構、功能作用、建制沿革、運作狀態、歷史影響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書大量征引此前鮮有使用的葡語文獻,并對現有研究成果中的多個疑點進行闡述,在一系列要點上做出澄清,增強了研究成果的準確性。本書還輯譯了上百篇葡語原始文獻,為學術批評和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方便之門。
張廷茂 ·史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是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主編的學術年刊,刊載中國中古史相關研究論文、學術綜述與深度書評。本書收錄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臺灣等地中國中古史領域青年學術精英的最新學術成果,問題意識明確,在觀念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開拓性。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 ·史學理論 ·26.8萬字
修昔底德(約471-約400),古希臘歷史學家。本書收入的論著對修昔底德著作的歷史學意義、其著作中的諸神以及他的文風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與論述。
劉小楓 陳少明 ·史學理論 ·26.8萬字
佛教官寺,即唐代通過皇帝詔敕在全國諸州統一設立、制度整齊劃一、承擔若干特殊功能的官立佛教寺院。佛教官寺既是唐代國家宗教政策和宗教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唐代全國佛教寺院網絡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書在系統梳理相關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既有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辨析了關于唐代佛教官寺制度淵源的三種主要觀點;研究了唐高宗乾封元年佛教官寺制度的內容、執行及其意義;在輯考、系年和空間定位的基礎上,對武周大云官寺、唐中宗龍興官寺、唐玄宗開元官寺的制敕內容、設立時間、設立方式、制敕的執行力度、官寺的時空分布變遷大勢及其原因進行了討論;歸納并梳理了唐代佛教官寺的四項主要特殊功能及其產生和發展過程;揭示了佛教官寺與中晚唐半獨立藩鎮的政治合法性構建之間的關系;梳理了唐代官寺官觀制度對北宋中國、日本奈良朝、朝鮮半島高麗朝的影響。
聶順新 ·史學理論 ·26.8萬字
《世界漢學》旨在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全書分“漢學視閾”、“漢學名家”、“經典釋讀”、“藝術史辨”、“文學對話”、“文獻鉤沉”、“漢語研究”、“學者訪談”等版塊。
耿幼壯 楊慧林 ·史學理論 ·26.7萬字
《資治通鑒》是了解中國歷史和歷史智慧的重要經典,是歷來帝王將相、大臣學者治國、為學的必讀經典。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國剛潛心研讀《資治通鑒》數十載,以縱橫東西文化的視野廣度、貫通古今歷史的思維深度,精心選取《資治通鑒》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二十三個關鍵點,以現世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從《資治通鑒》文本出發,觀照影響家國大政之關鍵節點,言簡意賅地講述由三家分晉至五代十國終結的中國歷史,書中不乏忠于原典的歷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鉤沉,更有張國剛教授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講論,令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變而為精簡通達的大眾歷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家解讀歷史名著的經典之作。
張國剛 ·史學理論 ·26.7萬字
本書在全面梳理宋代以來西周金文禮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西周金文所涉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等五種禮制進行了系統整理。本書以關乎諸種禮制的關鍵字為綱,初步建立西周金文禮制研究體系,并從禮制的視角重新審視西周彝銘,對部分禮制及相關的儀節進行了討論。本書結合文獻記載,歷史地、辯證地分析了商周禘祭、喪服制度、朝聘禮、婚禮等禮制的形成過程。本書提出了商周禘祭本為祭祀上帝而設、不王不褅是商代制度,五等喪服制度和嚴格的宗法繼承制度至少在西周早期已經形成,《儀禮》十七篇所記大部分禮都不早于周穆王時期、所謂周禮可能是穆王禮制改革的結果等一系列新認識。
黃益飛 ·史學理論 ·26.7萬字
近代中國的準條約是洋務運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最初以電信、鐵路、開礦等近代工業為內容,與近代化議題密切相關。由于準條約涉及對外經濟事務,在外交職責劃分并不清晰的晚清時期,企業在很多時候承擔起對外交涉的職能,并由此演化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政府責任或國家責任。甲午戰爭以后,尤其是義和團運動后,準條約與近代化密切相關的主題出現了變動,雖然電信、路、礦等準條約依然存在,但政治貸款開始出現。晚清政治改革時,清政府設立專門經濟管理部門,試圖以制度化的努力,將經濟剝離于外交事務之外,以保利權。民國成立后,全面繼承了晚清政府遺留下來的條約和外債,并宣布對所有外人既得利權一體保護,準條約當然在此范圍之內。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準條約的弱化趨勢加劇,除無線電類準條約外,其他類別的準條約逐漸消失。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南京國民政府的最后時刻。
侯中軍 ·史學理論 ·26.6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設立“筆談”“治學經驗談”“影像、圖像史學研究”“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當代學人研究”“外國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書評”等欄目,刊登27篇文稿。所涉范圍廣,文字風格多樣。有雅俗共賞的通論、著名專家的治學心得,也有精深探研的專題專論,還有反映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一年的大事記,以及近一年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論著要目。
楊共樂 ·史學理論 ·26.6萬字
安徽在清代科舉格局當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是清代科舉發達與核心區域的構成部分。《清代安徽科舉研究》將科舉置于國家與地方、科舉與社會的框架當中,以科舉制度、科舉社會、科舉人物、科舉文獻和科舉地理等五個維度為主體,對清代安徽科舉進行細致和深入的學術觀察,以期反映其整體樣貌與變遷歷程。
劉佰合 ·史學理論 ·26.6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刊發21篇文章,分作七個欄目: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方志學研究、域外漢學研究、當代史學評論,反映了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學術關注及前沿成果。
本書是戴逸先生的史論文章結集,收錄了《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清史稿的纂修及其缺陷》《治史四要素》等六十余篇文章,都是戴逸先生多年史學研究中所做的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的評論,內容涉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史書的編纂、治學方法、對一些檔案資料的運用等等。
戴逸 ·史學理論 ·26.5萬字
《人寫的歷史必須是人的歷史嗎?西方史學二十論》是著名歷史學家王晴佳先生的新作。書中收錄了他的中文論文20篇,討論范圍廣泛,從古希臘史學、對蘭克學派的反思、米歇爾·福柯的史學思想,到近年出現的情感史研究、新文化史研究和以展望未來為主旨的“后人類史學”。《人寫的歷史必須是人的歷史嗎?》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處理西方史學的傳統和轉型,第二部分探討西方史學戰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發展趨向。全書深入闡述了近代史學傳統的產生、特點及發展,同時展現了當下史學研究的新潮流。
王晴佳 ·史學理論 ·26.4萬字
元代是藏族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西藏地方結束了四百余年的混戰與分裂,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轄之下,成為元代中國行政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就以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體制問題為中心,系統深入地探討了制約吐蕃地方行政事務的三股勢力:出鎮宗王、帝師和白蘭王的地位與作用,并對其下轄機構一一作以考證。糾正了前人的某些疏失,或對舊說提出質疑,另立新說,使相關諸問題得以通解,為元代吐蕃地方政治史的研究開辟了新途徑。
張云 ·史學理論 ·26.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