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專家心理學研究出發,以新教師到專家教師這一成長過程為線索,剖析了教師在專業化發展中出現的主要問題與階段性特征,動態性是展現了教師成長的內在原因與實質,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新教師成為專家教師的系列化教學理念、觀點與方法,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有利于在觀念層面上樹立科學的教師人才觀,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師培養方法與措施。
《“四特”教育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著 ·教育 ·12.4萬字
老年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對老年人的研究將直接影響我們對老齡問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本書以對中國和日本三個城市老年人的大規模調查為基礎,運用多種統計分析方法,建立了社會經濟地位、社會交往、生活習慣和健康之間的結構模型,系統地探討了提升老年健康水平的社會因素。
王碩 ·社會學 ·3.9萬字
英國著名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以其睿智的頭腦和辛辣的筆調重探性別議題,揭示有權勢的女性是如何為歷史所對待的。她選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眾多案例,探尋“厭女癥”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將討論引向公共場域中的女性聲音、社會文化對女性與權力之關系的預設,以及少數“成功”女性拒絕將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比爾德本身也曾經歷過針對女性的歧視和網絡上的性別攻擊,在對這些個人經驗的反思中,她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在人們的認知中,女性在已經被男性化編碼的權力架構里根本就沒有一席之地,那么難道不是權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義嗎?
(英)瑪麗·比爾德 ·社會學 ·3.2萬字
田野調查被看成是現代人類學的基石,是人類學研究中最常用、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它不僅推動了人類學學科自身的創新發展,也積極推動了其它相近社會以及人文學科的發展。民族志是人類學者通過田野調查后結合相關概念理論撰寫出來的文本,撰寫民族志被認為是人類學者的成年禮。在前期眾多的出版物中,要么就是專門田野調查和民族志的描述和介紹性的書,要么就是單獨的闡釋和梳理人類學的相關概念和理論的書,本書的出版想達成人類學經典理論概念與田野調查和民族志書寫是如何實現融通契合的,達成既有理論又有實操的書。本書從人類學經典理論出發,重點選取人類學的經典理論如傳統理論、儀式理論、深描理論以及全球化、世界體系、現代性、文化權力網絡、內卷化等核心理論和概念,集中呈現和凝煉出這些經典理論和概念視角下田野調查和民族志的新范式、新理論和新方法。本書為我們呈現出概念理論是如何指導我們深入研究和觀察的,以及在田野調查和民族志書寫中如何領悟到經典概念理論。本書可供人類學、新聞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歷史學等人文社科的研究者、讀者以及對田野調查和民族志書寫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們所參閱。
拉馬文才 ·人類學 ·15.1萬字
本書以漢字為坐標原點,以文化為橫軸,以教育為縱軸,從課程開發的角度研究并構建了漢字文化教育與課程開發體系。第一部分從整體上研究了漢字、文化、教育、課程開發的內涵、特征及邏輯關系。第二部分從識字、寫字、解字、對聯、燈謎、書法、篆刻、漢字藝術設計等視角研究了漢字文化所呈現的不同樣式,從人格修養、文化知識學習、審美情趣培養等角度研究了其教育價值,從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材、教法等角度研究了其課程開發方式。
邵懷領 ·語言文字 ·19.5萬字
為了鼓勵和幫助年輕的朋友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筆者不揣谫陋,編寫了這本學詞和填詞的工具書。本書的內容包括詞學、詞譜、詞韻三個部分。詞學部分簡述了讀詞填詞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詞譜部分選編了105個常用詞牌,并選用了970多首古今佳作作為詞例,并作簡評;詞韻部分對詞林正韻進行了改作,引用中華新韻進行了新編。希望本書能成為學詞填詞的好幫手。
田松林 ·語言文字 ·17.4萬字
結構化教學是TEACCH項目的重要教育干預策略之一,主要包括發展個體日常生活所有功能范疇的能力和技能,創造個體理解的學習環境以減少個體的緊張和壓力兩方面的內容。《結構化教學的應用》以結構化教學的要素為綱領,以可視化作息時間表為核心,以實例介紹為主要內容,系統詳細地介紹了結構化教學在瑞典孤獨癥訓練學校的應用現狀。本書通過展現瑞典孤獨癥訓練學校實施結構化教學過程中真實使用的可視化作息時間表、流程圖、學習材料及其操作流程,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借鑒與指導,此外,為了便于剛接觸結構化教學的讀者入門,還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和結構化的基本理論做了簡要的闡述,是實施結構化教學的必備寶典。
于丹 ·教育 ·8.3萬字
自民國時期,中國便產生了現代童書出版的萌芽,經過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科技時代降臨等重要時刻的洗禮,中國童書出版歷史也愈發厚重起來。本書從中國童書出版的歷史梳理入手,分析中國當下童書的出版現狀,并對童書出版中的鏡像記憶及其閱讀文化建構展開研究。本書既有現象描述與價值表態的研究模式,也有深層的學理關系探討和研究,是一項開拓性研究,具有研究意義和價值。本書先分析我國童書出版業的現狀,可借鑒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對出版領域進行產業結構的相關分析。第二章梳理童書出版物的發展,可以按不同種類的時間順序歸納。前兩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童書出版領域整體的屬性,產業和出版物標志性的發展和趨勢。第三章以數字時代的變革為切入點,分析當前童書出版業的壓力和困境。第四章則進一步闡釋了出現這些問題背后的社會與文化原因。第五章分析童書出版如何在數字時代破解困境與突圍。第六章從社會的角度討論良性兒童閱讀文化的組成維度,這是童書出版良性發展的必要保障。最終結語部分對我國童書出版的發展路徑進行反思。
劉暢 ·教育 ·15.3萬字
本書從西藏全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入手,分析西藏農牧區貧困特征及致貧機理,闡釋西藏農牧區脫貧攻堅實踐的具體做法,農牧區脫貧攻堅的主要成就、經驗、啟示以及進路。然后,以內源型發展理論視角,對西藏的旅游扶貧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之后又選擇西藏相對較為發達的林芝市和相對欠發達的改則縣為剖析對象,具體論證了林芝市的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黨建扶貧、社會保障反貧困,以及改則縣的改革促脫貧,并以中國移動對改則縣的援助為例分析對口援藏的情況。
劉小珉等 ·社會學 ·16.4萬字
本報告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人口老齡化與發展(2015)》中的數據,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國家統計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公布的調查數據等,分析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趨勢,對我國老年人生活狀況、家庭狀況及老齡事業的發展等進行比較系統的研究,并對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以及對策建議。
姜向群 杜鵬 ·人類學 ·10.7萬字
劉建明教授向大家介紹了關于輿論現象和民意的社會地位及作用的問題,具體包括“輿論的概念和本質”、“輿論形成的社會條件”、“輿論的幾個特征”、“輿論形態”等幾個方面的內容。講授者以流暢的語言,生動的實例,精當的評論,豐厚的知識底蘊,向大家簡明扼要、條理清晰地從不同方面剖析了“輿論”這一主題,對其在社會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刻而獨到的分析。劉建明教授在無數的社會事實和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探驪得珠,總結出了“暴政的歷史真相”和“民意的四個定律”,使我們獲得了很多難得的感悟。
劉建明 ·社會學 ·6913字
在當今孩子教育過程中,學前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是家長最為糾結同時也是必須要重視的事件,只有早知道,才能早準備;只有早準備,才能早努力;只有早努力,才能早成功。本套圖書就是讓家長在孩子經歷重要人生關口時,早一點讓他們做準備,早一點把握先機,知道前進道路上有哪些艱難險阻,不是為逃避、不是為退縮,而是為了更早一些奮斗,多一份人生的把握。全套圖書資料來源于作者多年學習法研究中積累的與全國各地讀者交流的孩子成長經驗訪談,在提煉總結后加入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結合實際經驗與示范教育的良好讀物。
丁曉山編著 ·教育 ·12.1萬字
“語文是語言”的語文教育思想源自著名語言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觀點。本書收錄了作者從教50余年來已發表的語文教育代表性論述26篇,內容涵蓋語文和語文學科的性質、任務、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等諸多方面。其中包括《光明日報》、語文教育刊物和高校學報上發表的相關文章。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對當前我國的語文教育具有糾偏意義,主張學習課文要從語言入手,通過語言分析理解思想內容,在理解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悟到文本運用語言的妙處。
陳祖楠 ·語言文字 ·17.5萬字
《黨史融入課程思政教案集》共收錄了16個西南財經大學各專業的優秀教案,內容涉及金融科技、“一帶一路”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審計法律責任、中國支付制度的發展歷程、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國民收入的決定等,這些教案按照課程基本信息、教學思政目標、教學設計思路、黨史融入課程思政案例分析等模塊,將黨史內容引入經管類學科教學課堂,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使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學習、課程思政教育學習,最終實現教育的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教案都是經西南財經大學教務處及相關學院分黨委仔細篩選、評比產生的優秀教案,內容導向正確無誤,服務立德樹人初心使命,具有較高的教學借鑒意義和出版價值。
湯火箭 許志主編 ·教育 ·7.2萬字
社畜必備“防坑”指南,遠離職場PUA陷阱,震撼日本社會的企業“血酬定律”大揭秘!日本人曾普遍認為年輕人在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們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在這一社會氛圍下,哪怕是企業一方存在明顯的違法行為,受到侵害的年輕人也會深感不安,感到“還是自己不對”,因此遭受身心雙重折磨。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問題核心在于企業用工管理制度而非個體,并將那些以少到讓人無法規劃未來的薪資和讓私生活崩潰的超時勞動來壓榨年輕人,并將他們“用后即棄”的無良公司稱為“吸血企業”。吸血企業的常見特征有:大量錄用大量解雇、夸大薪資待遇、正式員工有名無實、戰略性地進行職場霸凌、不支付加班費……它們不僅破壞了員工的身心健康、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任,也向社會轉嫁了成本,威脅到消費者和市場的安全,甚至破壞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本書獲2013年大佛次郎論壇獎,作者也因此獲得2014年日本勞動社會學會獎勵獎。該書出版后,“吸血企業”一詞成為熱詞,入圍當年年度流行語TOP10,也引起多方重視,日本厚生勞動省每年都要評出“吸血企業”黑名單,以幫助求職者逃離勞務陷阱。
(日)金野晴貴 ·社會學 ·9.6萬字
歐洲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60年來,地球上沒有戰爭的日子只有26天。美國人《群氓之族》作者發現,從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沖突,已經導致750萬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這還不包括激烈的巴以沖突、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全球化,政治卻越來越部落化;人類的傳播系統越來越普及化,對于該傳播哪些東西卻知道得越來越少;人類離其他的行星越來越近,對自己這顆行星上的同類卻越來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類越來越得不到尊嚴,卻越來越趨于分裂。面對世界資源與權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奪,人類社會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本書作者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歷史起源、新多元主義等多種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質,討論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縷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沖擊。作者返回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致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世界抹平的今天,人類各種族間的沖突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現代人對歸屬感的需要也變得空前迫切,焦慮感與孤獨感成為心頭的夢魘,揮之不去。閱讀本書,既像是在讀歷史,又像是在讀預言。讀歷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點名的族群沖突點已經一一爆發;讀預言,則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進行式的和未來式的族群沖突。
(美)哈羅德·伊羅生 ·社會學 ·15.7萬字
本書是“方言調查”課程教材,是方言研究專家李如龍先生近五十年來在高校講授方言課的經驗和教案的總結提煉。本書著重于方言調查方法訓練,不乏近三十年來漢語方言研究成果的最新內容,不僅有作者非常熟悉的閩語、粵語、贛語、客家話材料,官話、吳語、湘語、晉語、徽語等材料也廣有涉獵。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漢語方言研究的長足進步和豐碩成果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每章后有思考題和參考書目。書后有兩個附錄,“漢語方言語音調查表”和“漢語方言詞匯語法調查表”,調查材料大致可涵蓋南方和北方各方言,可以直接用于方言調查,堪為實用、便捷的調查工具。適合大學中文系本科生以及有學習方言調查意愿的初學者使用。
李如龍 ·語言文字 ·13.1萬字
就像閱讀困難的孩子難以掌握精通閱讀所需的技能一樣,有挑戰行為的孩子也難以掌握應對生活中的社交、情感和行為所需的技能。打破課堂紀律的學生往往被認為是無禮、失控、想要引人注意且缺乏學習動力的,這些需要我們幫助的學生有時卻收到了無效且最具懲罰性的“幫助”。學生以及父母、老師和校園管理者都很沮喪,渴望得到答案。格林博士走進了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世界,闡釋了舊式學校紀律規范和零容忍政策失敗的原因。他提供了獨創的、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解和引導有行為問題的學生的新策略,為這群經常被誤解的孩子發聲,幫助教育者真正弄清導致學生問題行為的真實因素并解決這些因素,并與他們建立有益的關系。
(美)羅斯·W.格林 ·教育 ·17.4萬字
近年來,以網站、博客、微博、騰訊QQ、微信、飛信、數字媒體(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人類進入了嶄新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有機遇也有挑戰。一方面,新媒體使得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工作對象、模式、隊伍受到沖擊,給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心理和價值觀都帶來了重大影響和嚴峻挑戰;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技術在信息收集、信息內容與形式、信息傳播渠道等方面的重大變革,作為新媒體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難得機遇。因此,在新媒體視野下,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使它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同時也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便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不斷轉變思維方式、更新教育觀念、優化內容結構、整合教育載體,根據當代大學生群體行為習慣和心理特征,尤其是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開展工作。
遲桂榮 ·教育 ·14.4萬字
置業、房貸、產權、泡沫危機……戰后七十年日本住宅革命帶來了什么?從業三十年專家解鎖房地產生態圈奧秘,打破“土地神話”,改變你的住房“常識”!“買房讓日本人幸福了嗎?”“買房今后也會讓日本人幸福嗎?”回答當然是“Yes”。必須是“Yes”。而且必須一直是“Yes”。人口減少、經濟下行、市場泡沫化、全國房價下降……即使這種現實擺在眼前,很多人還是被一個無法用理論解釋的沖動和執念所束縛:“我要買房。”然而,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住宅建后平均使用壽命”日本是三十年,美國是五十五年,英國是七十七年。也就是說,工薪族花費畢生積蓄、歷經多年還清房貸之后,你的房子很可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老化貶值甚至淪為廢墟。此外還有因房屋質量問題而發生鄰里糾紛、不期而至的房產泡沫、高層建筑給老人和孩子帶來的安全隱患、缺少民主化管理導致業主委員會失效……本來應該是給住戶帶來幸福的房子,也有可能變成你的負累乃至噩夢。這些問題是否可以規避?我們又能做些什么?
(日)榊淳司 ·社會學 ·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