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區域社會與文化研究》是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區域文化專業委員會與泰山學院歷史學院聯合創辦的專題研究集刊,旨在推進中國的區域歷史研究,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的功能作用,為相關研究者增加一個發表成果的平臺,為相關愛好者增添一本專業性讀物。本書為第1輯,內容涉及涉及明清時期的區域群體與宗族社會,如商幫、世侯家族、知縣群體,民間信仰與區域文化,如泰山文化,對人物和地理的考證,如趙長城考、宋初三先生生平考證,還有對區域文化的研究綜述。
虞和平 陳鋒主編 ·社科總論 ·29.6萬字
本書是湖南商學院多年與國外院校聯合辦學的經驗總結和學術探討,收集了30余篇相關老師多中外辦學的見解和想法,每篇論文的作者都是從事中外聯合辦學教育的一線工作者,他們有教學經驗,有流程熟知,有先進的思想思維。每個老師都從實際出發,從教育理念、授課方式、項目管理等多個角度來分析中外聯合辦學的特點和注意事項等。本書適用于各大院校國外聯合辦學項目的師生閱讀,老師們掌握教育的重點,學生們知道學習的重點,從中定會受益頗多。
張漾濱 ·教育 ·23.5萬字
本書呈現了作者20余年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所走過的學術歷程。作者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當前普遍關注的問題,重新提出和論證了關于立德樹人、德育的前提性承諾、人的全面發展、德育規律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和建設等問題。本書圍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質、目的性本質、載體性本質,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設計基本理論等,闡釋了新時期德育思維轉換的深層依據,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的“中國認識”與“認識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術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級學科夢”等重大課題。本書觀照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歷史流變和客觀現實,在內容的編排上充分考慮了每一種命題的前沿性及其學科分量,將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之歷史性、時代性、哲學性娓娓道來,是理解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的重要文獻之一。
張澍軍 ·教育 ·44.3萬字
以5G步入商用為標志,中國已從互聯網的“上半場”——信息科技時代,進入互聯網的“下半場”——數字科技時代,本輯《新媒體與社會》解讀5G時代可能帶來的方方面面的變化。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本輯特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題,展開風險傳播、輿論引導、危機應對等多維層面的思考。本輯“學術沙龍”“個案研究”汲取了最新學界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則對2019年網絡流行語狀況進行了研究。
謝耘耕 陳虹主編 ·社科總論 ·29.5萬字
當今,人類文明已經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人類社會一方面面臨著堆積如山的全球治理問題,巨大風險和挑戰時刻威脅著人類文明的存亡絕續;另一方面,當今世界體系是由先發工業國家主導建立的民族國家體系,先發國家一旦感覺其為全球治理付出的成本高于其收益時,便會選擇逆全球化,回到自己的舒適區,而聽任后發國家在風雨中飄搖。這一巨大困局,就是“21世紀人類文明的最大困局”。美國漢學家白魯恂曾指出:中國是一個偽裝成民族國家的文明體。中華文明歷經5000年,為何依然年輕且有澎湃的活力?作為歷劫不衰的中華文明在應對人類社會歷次重大危機與挑戰時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集納了豐厚中華文明底蘊的中國式現代化對21世紀人類世界的共同問題將提供哪些獨到的解決方案?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以文明興衰的內在邏輯為經,以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為主線,對5000年來中華文明的演繹邏輯進行了剖析,同時以世界大歷史為緯,從全球的視角,對5000年來世界主要文明體的歷史表現進行大縱深透視,客觀分析世界各原生文明的內核,揭示文明盛衰的規律和發展趨勢。下編分析了全球化時代的內在困局,在殖民霸權文明日益走向式微和內耗的前提下,中華文明作為從未斷絕的天下型文明,其獨特的文明觀與對人類前途命運的自覺擔當,必將成為21世紀人類文明進程的領跑者。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為21世紀人類文明的最大困局破局。
周興旺 ·社會學 ·20.6萬字
本書記錄了作者從教三十一年來對專業教學的真切體驗及感悟思索,也見證了作者踐行課改十多年來的辛勤耕耘及感想習得,是作者深入教學一線研究,學習研讀教學理論,奮力跟進課改考改,逐步積累和提升個人專業技能的文字記錄,也是自己專業發展歷程的存照和教研成果的結晶。
何偉 ·教育 ·26.2萬字
本書是筆者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國家公派留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歷史系民族學教研室)期間的科研成果,圍繞“俄羅斯社會、民族狀況,環境與小民族生存”選題,通過比較廣泛、深入的實地觀察,從自身與俄羅斯社會接觸出發,對上述領域展開探索。特別是對中國人類學界目前尚少有人到訪的俄羅斯中西伯利亞腹地圖瓦共和國的田野調查,有利于我們了解當今俄羅斯民族國家認同。而女性人類學者特有的細致與敏銳,使本書別具特色和風采。
何群 ·社會學 ·25.7萬字
《琵琶記》是中國古典戲曲史上,少數同時以“譯”“演”“研”三種傳播形態進入英語世界的經典劇目。百年來,《琵琶記》不僅在美國百老匯、美國大中院校及社區舞臺登臺獻演半個世紀之久,還作為中國戲劇的唯一代表載入《世界戲劇評論》史冊。系統梳理《琵琶記》在英語世界的多維度傳播研究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書基于豐富多樣的一手文獻,綜合運用戲劇學、翻譯學、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等跨學科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從中西戲劇比對的跨文化視野,以共時與歷時的雙向維度,從譯介、演出和研究三個不同維度,全面考察南戲《琵琶記》自19世紀中葉至今在英語世界的百年傳播研究史和動態接受史,凸顯作品海外傳播過程中的文學性、劇場性和學術性的綜合特征,理析其“去經典化”趨勢之深層原因,并總結其個案傳播經驗對中國戲曲文化“走出去”并“走進去”的啟示。全書除文字部分外,另附各種渠道收集的《琵琶記》海外演出圖片近百幅。
張秋林 ·新聞傳播 ·20.5萬字
本書對邏輯學基本知識點、邏輯推理及方法、邏輯錯誤進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闡述,緊密結合相應的邏輯知識和邏輯基本方法,對可能出現的各種類型的邏輯試題給出解答思路和解答方法,最后列有大量的練習題供考生參考,并給出答案和精解。本書特為GCT考生擬制了八套模擬試卷并附有答案和詳解,供考生考前進行強化訓練之用。
沈玉梅 ·教育 ·43.3萬字
《輝縣方言語法研究》在對輝縣方言進行深入細致調查的基礎上,一一呈現其聲、韻、調,并介紹了輝縣方言的詞、短語和句子各個層面的具體語法特點,盡可能全面的對輝縣方言的語法現象進行描寫,并對其中有特色的部分進行分析和闡釋,還總結出了輝縣方言的同音字表。全書共分十章,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引言、語綴、重疊、自感動詞、結構助詞“叻”、語氣副詞、被動句和處置句、疑問句和比較句等。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輝縣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語法手段、語法形式豐富多樣。同一種語法范疇或語法意義,同時擁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
穆亞偉 ·語言文字 ·21.1萬字
本書以職業生涯規劃為目標,針對所有院校[本科院校、高職(??疲┰盒?、獨立學院、軍事院校、港澳臺高校等]和全部專業進行了“三維立體”的剖析。答疑解惑以提要和問答形式闡述了高考志愿的填報方法、技巧、注意事項、疑難問題。針對專業詳細介紹所有本科和??茖I的特點、就業前景、考研方向、頂尖學校等情況。針對學校分省市繪制所有院校的地理位置示意圖,重點推薦實力較強的院校及其優勢專業。本書內容權威、全面、全新、實用、速查,考生及家長可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抓住高考志愿填報的重點和要點,順利實現考取最心儀大學和專業的理想。
陳紅雨 吳梅俏 鄧茗之編著 ·教育 ·48.6萬字
本書所收錄論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成果,共收錄22篇文章。本輯分為基礎理論、歷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專題研究四個欄目,圍繞文化人類學、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進行探討。本書相關論述涉及學術前沿,史料考述翔實,田野調查扎實,資料豐富,觀點鮮明,具有一定學術參考價值。
何星亮主編 ·民族學 ·32.8萬字
《杰斐遜選集》內容包括:托馬斯·杰斐遜自傳、雜記、旅行日記、論文、名人生平速寫、弗吉尼亞筆記、政府文件,其中政府文件有:英屬美利堅權利概觀、建立宗教自由法案、關于西部土地組建的報告、國務卿的意見、第一次就職演說、給丹伯里洗禮派協會的回信、對印第安人的講話等。以及書信,包括致約翰·哈維、致約翰·佩奇、致威廉·斯莫爾博士、致馬撒·杰斐遜、致約翰·杰伊、致小倫道夫等。
(美)托馬斯·杰斐遜 ·語言文字 ·27萬字
全書共上下兩卷,精選作者99篇書業文章輯成。作者從事編輯出版工作至今三十八年,是中國出版從封閉到開放、從事業到產業、從傳統到融合發展歷史進程的親歷者。經濟學博士的學習經歷,從編輯而編審,從編輯組長、編輯部主任到副總編輯,到一社之長的不同崗位,使她對書業的研究思考,具有多維視角。全書計七編。第一編:窮究萬物,開辟鴻蒙。為百科全書學論和百科全書編纂。第二編:編文校讎,叩問成學。為編輯問學及編輯實戰。第三編:知識無形,版權有價。為出版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辨析。第四編:回歸屬性,面向績效。為產業運營及企業經管。第五編:跨界重組,生機勃發。為融合發展與傳統出版。第六編:互通有無,博采眾長。為版權貿易和對外合作。第七編:文化固本,定海神針。為企業文化。立于現實的學術思辨、眾多鮮活的案例,還有那些在波譎云詭的時代變遷中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情感,構成了本書的特質及文化價值。
龔莉 ·新聞傳播 ·49.6萬字
本書擬以述評形式介紹國外研究界學術刊物本年度在英語語言學、英語文學、翻譯、文化、英語教育與二語習得等方面的最新學術研究動態與研究成果。述評文章均選自相關領域權威期刊,如JournalofLinguistics,CognitiveLinguistics,Studies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LanguageLearning,LanguageTesting,ComparativeLiterature,Boundary-2,NewLiteraryHistory,AmericanLiterature,Target,TranslationandLiterature等。本刊物重在述評,務求及時、準確、全面地把握國外研究界在上述各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以期為國內英語學界搭建一座與當代國外英語語言文學研究前沿接軌的學術橋梁。1本書旨在以述評方式介紹當代國外英語語言文學最新成果,國內尚無先例。2所選文章全部來自國際知名學術刊物最新刊發的文章。3、參與人員均為四川外國語大學具有博士學位的教授或副教授,他們的英語水平過硬,學術造詣高。包括張旭春、沈彤(英語學院黨總支書記)、譚春(英語學院院長助理語言研究中心主任)、張宏(詞典研究中心主任)等。
張旭春 ·語言文字 ·26.6萬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本書為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社會實踐活動作品集,該院依托團中央“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組織學生分赴各地,通過參觀革命舊址、采訪紅色人物、開展問卷調查等方式尋訪家鄉的紅色足跡,深入新農村看“鄉村振興”成果,追溯紅色記憶,記錄我國城鄉快速發展的新面貌。全書共收錄43篇“紅色專項”作品,展現當代青年學子對家國情懷、紅色精神、鄉情鄉愁的深刻感受與體驗。
田秋生 李雁主編 ·新聞傳播 ·34.1萬字
本書立足于社會認識論,基于圖書館職業所面對的不同層次用戶和記錄資源而構建了一個層次性的社會認識理論框架,并將其作為圖書館情報學融會一致的理論基礎。為檢驗所構建理論框架的科學性,本書進而從圖書館情報學領域研究議題的層次性、圖書館用戶群體信息貧富分化的層次性和不同類型圖書館承擔的社會分工三個方面展開了實證分析。本書的最后一部分,還從閱讀推廣、參考咨詢、信息檢索、情報服務四個方面入手,站在社會認識層次論的立場,對圖書館職業實踐活動進行了解析。本書是一部以發展圖書館情報學理論基礎為目標,并著眼于豐富公共信息服務實踐的著作。
周文杰 ·社科總論 ·20.3萬字
《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自2003年開始出版,每年從北大、清華、人大三校社會學系畢業生近200篇論文中篩選出10篇左右優秀論文,組成文集。這些論文大多選取一個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關的問題,收集鮮活的經驗材料,對問題進行細致描述并展開較深入的分析。鮮有時下學界頗為流行的空話套話,以及曾經在別處不知說過多少次的二手話。三校文集迄今為止已經出版15集,成為全國社會學界一個非常有號召力的出版品牌。
儲卉娟 盧暉臨 晉軍 李丁編 ·社會學 ·35.7萬字
與阿倫特、哈貝馬斯齊名的西方公共生活理論學者重磅力作,喚醒激情,重塑我們的共同生活。本書為桑內特探討西方研究現代公共問題的代表作,不同于以往哈貝馬斯、漢娜·阿倫特等人對公共生活的研究,桑內特認為公共空間與個體主義遠不僅是一種經濟關系,還由于其涉及個體和他人的關系而顯示出社會意義,因此應當著重挖掘其歷史、文化層面的因素。全書回顧了18世紀以來西方城市發展的歷史,對宮廷、布爾喬亞階具體展示了現代社會特有的公共生活現狀,從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戶外空間、環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們的緊張和焦慮,由此證明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戀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結果。作者對文學、宗教、藝術等不同領域進行了分析,并收錄了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狄德羅、盧梭等人的案例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人們應當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在社會中主動積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桑內特恢恢乎游刃于歷史與現實之間,完美地解答了諸多令人困惑的問題:何以人們會把陌生人視為威脅?為什么時至今日,普通人參與公眾生活的惟一方式和途徑就是保持沉默,充當聽眾?而這些反過來又給人們的精神性格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美)理查德·桑內特 ·社會學 ·33萬字
這本書,是立足于“新語文”教學主張進行“融教學”實踐研究的成果。作者認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擁有新的課堂定位:課堂是播種真善美,提升師生素養、滋養師生心靈的溫床;擁有新的語文使命:在文字里實現師生生命的共生共長;擁有新的職業追求:教育是讓生命更美好;擁有新的教學狀態:師生在場,無痕融入。并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實踐倡導教師們:堅守語言核心,堅守語文初心,堅守課堂靜心,堅守生活本心。要在大量讀書中常學常新,在教學實踐中常教常新,在持續研究中常思常新,在積極寫作中常用常新,在教書育人中常活常新,在本真行走中守正創新。始終以融入的姿態走進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美好,獲得新生。
邱俊 ·教育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