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走進村上春樹的世界,走進音樂和文字的盛宴。眾所周知,村上春樹是個十足的音樂迷。從爵士到搖滾,從古典到流行,沒有他不熟悉的領域。音樂和文字的相遇,使他筆下的故事有了更豐富的內含,使故事的主人公有了更飽滿的情感。本書梳理了村上作品中音樂,以及音樂背后的趣聞軼事,探討了這些音樂在村上文學中的角色和作用,使讀者看到一個用文字和音樂交織出的、異彩紛呈的村上新世界。
(日)栗原裕一郎 ·外國隨筆 ·7.7萬字
“細胞所追求的美味是將生命帶往更好的方向。我認為終極的美味是讓細胞開心的食物。”生命與味覺之間的關系想切也切不斷,然而今日放眼望去,環境污染讓我們漸漸失去安心的食材,料理也都追求簡便快速,人們已遺忘“吃”的本質,更不知該如何才能活得更好。憂心忡忡的作者為世人提出五項指標:“敬畏之心”“感應力”“直覺力”“應變、反應能力”“溫柔之心”期望能為后人面臨生存困難的時刻提供解方。作者寫下自己如何從“壘高再推倒”的廚房工作中活出自我,找出“人為什么要吃東西”的答案,理解“生命借由食與其他生命相接”,傳遞“順應風土而食”的動人智慧,希望大家都能懷抱想要看到心愛之人笑容的念頭,制作湯品與料理。
(日)辰巳芳子 ·外國隨筆 ·5.5萬字
韓國綜藝王牌制作人羅英石人生中場告白,回顧國民綜藝《兩天一夜》臺前幕后的甘苦成長。正當事業巔峰之際,羅英石把自己送到最遙遠的地方,冰島,展開了一趟事前毫無計劃的極光探尋之旅。在他制作下的《兩天一夜》開啟了韓國實境綜藝的新時代,屢次創下收視奇跡,成為韓國家喻戶曉的綜藝節目。在書中,他回顧了這樣一檔國民綜藝當初是怎么絕境逢生、在收視率探底的背景下產生的;也回憶了自己進入電視臺,從大學到職場,轉換身份角色的歷程。此外,這也是一份冰島極地風光旅游行紀。所謂旅行的意義,可能就是離開原地;但借由旅行中視野的切換,或許可以重新看見蒙塵已久的初心,找回生命的熱情及工作的能量。羅PD說了:若要下什么決定,旅行后再做也不遲,反正競賽還很長!
(韓)羅英石 ·外國隨筆 ·12.5萬字
一段艱苦卓絕的重生之旅,一場人與熊的相互啟蒙。有時候,我們墜入黑暗是為了更好地迎接光明。年輕的法國人類學者娜斯塔西婭·馬丁長期和北極圈內的原住民共同生活。2015年,她在翻越堪察加火山的途中遭遇了一頭熊,被咬去了半邊頜骨。她奇跡般幸存了下來,而她生命中的危機才真正開始:輾轉俄法多家醫院,被綁在床上,臉上植入金屬板,反復經歷手術、插管、感染,遭受秘密警察的盤問和獵奇者的圍觀……這一切幾乎將她摧毀。破碎中的馬丁回想起,堪察加的埃文人中有一個詞叫“米耶德卡”(半人半熊),在這場相遇之前,她也曾被當地人稱為“瑪杜卡”(“女—熊”)。為了重新理解這一事件,她在零下40攝氏度的氣候中穿越800公里的森林,重返埃文人的部落,和他們共同生活。在這段日子里她重建自我,也探索與世界相處的其他方式,直到再次出發……
(法)娜斯塔西婭·馬丁 ·外國隨筆 ·6.8萬字
以一次特殊的自殺式的飛行任務展開敘述了作者在二戰期間瑣碎的回憶。主人公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炮火交織中陷入絕望又重新向往生機,最終在璀璨星空中尋找自己的認同——人的價值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努力獲得的。而為個人主義的犧牲而祝福,是文明加諸每個人的準則。
圣·埃克蘇佩里 ·外國隨筆 ·7.8萬字
活著,是敢哭是敢笑是敢怒是自由。而一個人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人生活并非完全的獨處,而是更加自由地與自己、朋友、世界交談。《一個人生活》是日本靈魂詩人谷川俊太郎年近古稀時的作品,在這期間他經歷了父親去世,孫子出生,好友離別,也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透過谷川俊太郎,看見一個人生活的理想:熱情、孤獨、優雅和自在。他為一個人生活辯護,用細膩而充滿禪意的筆觸,記錄下那些容易被日常瑣事所湮沒、難以捕捉的心情波動,從細碎平凡的衣食住行等日常小事入手,寫信、吃飯、聽音樂會、詩歌創作,描寫對親情、友情、愛情的體悟,睿智大方地暢談生死與美學。人生一言難盡,作者卻什么都坦誠相告,成就了這本充滿人生輕哲學的散文集。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那里住著一個自由的靈魂。
(日)谷川俊太郎 ·外國隨筆 ·8.5萬字
如果說哪本書能將倫敦城魔幻般還原于我們面前,同時還讓我們一睹各個歷史時期英國文學大家的風采,那就非《筆尖下的倫敦》莫屬了。芝加哥大學教授珀西·H·波恩頓(1875—1946)深入挖掘了英語文化為人們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和文學財富,不僅提供了極富價值的歷史和社會背景,而且帶領人們遍觀千年,從中世紀喬叟勾繪的城墻之下穿越到維多利亞的大都會之中。在他筆下,英國的文壇巨匠喬叟、莎士比亞、彌爾頓和狄更斯等人,一下變得鮮活起來,仿佛隨時會從書中走出,親切地伴著我們一起,穿梭于千年倫敦城的大街小巷之中。正如約翰遜所言: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他就也厭倦了生命;因為倫敦有著生命中所包含的一切。從亞歷山大到雅典,從羅馬到佛羅倫薩,從巴黎到倫敦再到紐約,這些歷史上歷歷可數的心靈之城,孕育了無數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可以這樣說,城市是文學的搖籃。如今,紐約已成為文學名城中的名城,而巴黎和倫敦已經式微,但是它們曾經創造的輝煌依然熠熠閃光。芝加哥大學教授珀西·波恩頓(1875—1946),用一本書的時間挖掘史料,激揚文字,遍觀倫敦千年,并鋪開一張日益壯大的城市地圖。
(美)珀西·波恩頓 ·外國隨筆 ·14.3萬字
1880年,德加《舞蹈課》與馬奈個人展的同一時期,于斯曼的《巴黎速寫》(CroquisParisiens)首次出版。作者在之中的一系列描繪,記錄了當時生氣四射的巴黎社會萬象。一系列精細逼真、濃墨重彩的寫實文學手筆,勾畫了女神游樂廳、馬戲團的宏大場面與街頭游走女人、栗子攤販的眾生相,在角落與片斷中重建了一座晦暗又閃亮的“光之城”。如同早期印象派的手筆,《巴黎速寫》打破了常規的視覺感受,移步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對情感色彩的捕捉,在時而華美時而猥褻的情節中偶露黑色幽默,具有濃重的悲觀主義色彩。它奠定了于斯曼在19世紀法國散文史上的地位。
(法)喬里—卡爾·于斯曼 ·外國隨筆 ·4.7萬字
約翰·巴勒斯以豐富的鳥類知識結合美輪美奐的自然描寫,將人與自然的愛與善化為詩意和哲理融入本書,是世界文壇不可多得的自然佳作。采用名家經典譯本,譯文精準流暢、優美動人。封面特邀屢獲“最美的書”設計大獎的設計名師友雅傾心繪制。
(美)約翰·巴勒斯 ·外國隨筆 ·9.9萬字
龜井勝一郎是昭和年間與太宰治有深交的文藝評論家。他的著作涉及宗教、美術、歷史、文學、戀愛觀。本書文章主要寫作于1938年到1942年戰時的日本。作者游歷斑鳩之里、西京、東大寺界隈,接觸到古代(中世)的日本佛教,漸漸有了對圣德太子、親鸞的信仰。飛鳥時代的人們苦難深重,當時的人是怎樣虔誠地祈求三寶,又是怎樣熱切地營建人間的凈土?作者描寫法隆寺、中宮寺、法輪寺、藥師寺、唐招提寺、東大寺、新藥師寺的文字,是抒情的,對于圣德太子、圣武天皇等人的景仰也貫穿全書。他反對將佛像看作雕像而放入博物館,主張佛像就是佛,是用來拜的。他看到廢墟中破敗的佛像,反而能感受到佛像帶來的力量。現實的日本陷入戰爭的泥潭,在思想禁錮的年代,他是否暗暗透露出反戰與和平的意思呢?這有點耐人尋味。
(日)龜井勝一郎 ·外國隨筆 ·7.9萬字
《容易忘記的名字》是韓國當代文壇實力派女作家金愛爛的首部散文集,呈現了作者自登上文壇以來,十七年間的文學生涯!作家以特有的細膩溫暖筆觸描寫身邊人的故事、自己和所愛的人們的故事,以及被遺忘的人的故事。第一部分為“呼喊我的名字”,包括16篇,內容為作者的成長和家庭的故事;第二部分為“和你一起呼喚的名字”,包括8篇,記錄周圍的文人朋友和作者對周圍社會的深入觀察;第三部分為“召喚我們的名字”,包含8篇,是金愛爛關于創作和文學的經驗談。由譯者薛舟作序。
(韓)金愛爛 ·外國隨筆 ·7.4萬字
《首次南極探險》一書詳細記錄了羅德·阿蒙森登陸南極點的全過程。全書共分十六章。第一章首先簡要回顧了歷史上眾多探險家們對南極探險事業所做的有益嘗試和偉大貢獻;第二章開始對此次探險活動攜帶的各項物資及設備作了全面細致的描述;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紹了“奮進號”從裝船、啟航到穿過南極圈,進入浮冰區,到達登極駐地——大冰障的鯨群灣整整五個月的艱難航行歷程;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記述了物資搬運、搭建探險補給站和冬季駐地建設的情況;第八章則從參觀者的角度生動講述了“極進駐地”一天的生活;第九章著眼登極前的最后準備階段;從第十章到第十二章作者記錄了五人探險組遠征南極點的艱苦行程,也是本書的高潮部分;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返回駐地和離開南極洲;第十五章是普雷斯特上尉率領的東行小組就愛德華七世地的勘探實錄,由普雷斯特親自執筆;最后,全書以第十六章尼爾森船長的探險回憶錄圓滿收尾。
(挪威)羅德·阿蒙森 ·外國隨筆 ·18.6萬字
《沙鄉年鑒》是與《瓦爾登湖》并稱的自然美文典范。全書記錄了作者一生在美國各個州工作和游歷過程中的思考,筆法抒情、寧靜、恬淡,充滿智慧,富有感染力。表達了在紛亂的塵世中,我們渴望尋得寧靜,渴望傾聽自然的聲音,渴望給心靈找到安穩的歸宿的美好愿望。整部作品從哲學、倫理學、美學及文化傳統的角度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全書如同一位智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自然、宇宙與人生的奧義。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外國隨筆 ·13.7萬字
本書是德國作家黑塞的讀書隨筆精選集。黑塞寫書、愛書,最能知道書的魅力。他一生寫了3000余篇書評,思考讀書的目的與過程、人與讀書的關系,也分享自己喜愛的讀物。他認為讀書必須走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閱讀的目的不應當是為了忘卻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是為了重新更加自信而成熟地、牢牢地把握我們自己的生活。黑塞強調書與自我的內在統一,他的文學評論不是客觀的分析,而是經過內化后從中超拔出來的“隨感”。在這本書里,他不以學者的立場而以讀者的心境去談“讀書”,在這我們能透視黑塞如何將書籍世界化為自我世界,從而建立適合自己脾性的書目。
(德)赫爾曼·黑塞 ·外國隨筆 ·7.3萬字
《發現尼羅河源頭之探險日記》詳細記錄了斯皮克1860年第二次探險尼羅河源頭的過程。該書以日記體的形式寫成,比較容易為普通讀者所接受。斯皮克在書中描寫了他探險途中的所見所聞,其中有大量的描寫是關于非洲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的,以及在西方社會所看不到的種族和部落制,為我們充分展示了十九世紀一個歐洲人眼中的非洲。
(英)約翰·漢尼·斯皮克 ·外國隨筆 ·18.4萬字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奧野信太郎先后赴北京留學和任教,體驗純正的北京生活,感知中國文化的情調。《中國人的想法》選譯自奧野信太郎寫于當時的隨筆雜記,講述了奧野先生寓居北京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描寫了古都北京的人文風物,涉及對同時代社會文藝名流如周作人、丁玲、梅蘭芳、冰心等人的軼事和評論。奧野先生心目中的北京就是中國,北京的文化現象代表著整個中國的文化現象。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觀察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式國民心理、文明進程及其與日本的文化差異,并記錄下正在經歷歷史性劇變的中國社會。
(日)奧野信太郎 ·外國隨筆 ·11.1萬字
《中國游記》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到訪中國之后所寫的見聞記錄。1921年,當時29歲的芥川龍之介以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訪問。回國后,他對當時中國的世風民情進行了記錄,此外還留下了他拜訪章炳麟、李人杰等歷史名人的談話記錄,是展現近代中國風貌和了解中日交流史的珍貴材料。
(日)芥川龍之介 ·外國隨筆 ·7.4萬字
本書收錄了尤今老師在游歷世界時候遇見的人與事。尤今老師用她簡明、清新的筆觸帶給讀者她所見的詩意和遠方。
(新加坡)尤今 ·外國隨筆 ·4.3萬字
1803年,美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美國向法國購買了路易安那和新奧爾良。新購得的土地比美國當時的國土還要大,同時也使得美國國土連接兩個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早在交易之前,杰弗遜總統就對這片遼闊的土地很感興趣,想找人進行探險,不過沒有成功。1803年,在這樁交易簽署之后,等待國會批準的過程中,杰弗遜說服國會撥款2500美元,組織一支探險隊,對這片神奇的土地進行探索。杰弗遜選中路易斯上尉做探險隊長,因為此人曾做過杰弗遜的私人秘書,對杰弗遜的計劃和期望了如指掌。本書描述路易斯上尉一行人28人的探索過程。他們沿著密蘇里河逆流而上,一路上跋山涉水,不僅考察各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礦藏,而且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語言。歷經三年時間,路易斯上尉一行人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完成了任務。1807年,路易斯上尉當選新成立的路易安那州州長,于是辭去了軍職。
(美)諾亞·布魯克斯 ·外國隨筆 ·16.3萬字
特殊清掃,清掃的不只是普通的垃圾,而是一個人留在世界上最后的痕跡。從事特殊清掃20年,無數次進出各類死亡現場,見過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在生與死的邊緣,他選擇用筆記錄下自己所經歷和思考的一切。有善終的老人,葬禮上全無悲哀肅穆的氣氛;有因病而亡的運動少年,戴著獎牌走完了在人世的最后一程;有自我了結的中年人,在墻壁的月歷上留下奮斗的記號;也有“孤獨死”的人,卻有一生的摯友幫其善后……對死者來說,人世的變幻無常在死亡的那一刻已然定格。可是對生者而言,關于生與死的思考卻永遠不會停止。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命中什么最值得珍惜?站在十字路口,什么才是正確的選擇?這些問題,恐怕思索一生也未必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在死亡面前,生命才能凸顯其分量;也只有在死亡面前,人生中最彌足珍貴的東西才會浮現。跟隨特掃隊長進入25個房間,旁觀25個人的生命故事,或許我們對于生和死,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日)特掃隊長 ·外國隨筆 ·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