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阿卜杜胡·哈勒是沙特當代著名的小說家。本書基于敘事學、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和新歷史主義等文學理論對阿卜杜胡·哈勒的小說進行文本分析,通過探討哈勒小說的敘事主題、敘事手法、歷史認知和人文主義思想等問題,揭示哈勒的文學審美,以及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考量,發掘以阿卜杜胡·哈勒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俗化傾向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全面關注沙特社會的深層問題。
劉東寧 ·文學理論 ·13萬字
本書旨在以卡波特小說的早期(20世紀40年代)、中期(50年代)、鼎盛期(60年代)、晚期(70至80年代)四個階段的創作特征為研究對象,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倫理學、心理學、新歷史主義批評、消費主義等理論,對四個階段代表作品和小說的總體創作特征進行解讀,試圖以獨特的視角來呈現卡波特小說創作的發展軌跡。該書既是卡波特小說的學術研究專著,也是介紹卡波特其人其作的入門讀物。
杜芳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民國時期風云變幻,學人輩出,學術名作紛紛涌現,此次結集百冊經典出版,欲為復興中華文化,助力全民閱讀貢獻力量。
劉師培 ·文學理論 ·8.8萬字
《婦女雜志》是商務印書館早期出版的雜志,作為一本貫穿民國十七年歷史的重要女性媒介,它清晰地呈現了這一時期女性的多重樣態,提供了一個現代女性乃至兩性關系重整的歷史現場。本書將《婦女雜志》作為微觀考察的對象,以其不同時期的顯著特征為“經”,以每個時期女性話語為“緯”,再現了民國傳媒視域中的女性身份的建構和女性形象的流變,意在管窺女性在日常生活啟蒙、倫理道德重建以及個體生命感覺的蘇醒中的一條女性啟蒙之路,為糾纏在時代話語、民族敘事以及民族國家想象中女性話語提供了細節深描。
王鑫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圍繞圖像認知、圖像結構、圖像敘事、圖像風格、圖像傳播等五個問題,總結了明清時期插圖在表意、敘事、傳情、表征等諸多方面的特性、規律及范式意義;分析了插圖再現文本故事與實現視覺符號獨特意旨的雙重意義;考察了插圖對社會歷史風貌的影射和還原作用;并著眼于小說戲曲插圖與其他文體刊本之間的比較、刊本插圖與傳統繪畫之間的互動以及圖像生產、消費、鑒賞、收藏等傳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獨特意義,嘗試從整體上把握、建構視覺文化的格局。顏彥不僅在這幾個問題上都有縱深的挖掘,而且盡可能照顧到了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結與互動,從而豐富了論述的層次。
顏彥 ·文學理論 ·15.8萬字
《玉臺新詠》是一部以收錄宮體詩為主的文學總集。長期以來,學者在此書的成書問題上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如關于其成書時間、編撰動機乃至編撰者等均分歧嚴重。此類文獻層面的紛爭,不但制約了對《玉臺新詠》進行深入研究的步伐,而且對宮體文學、南朝文學研究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鑒于此,我們依據前人提出的話題及該書的實際情況,將《玉臺新詠》成書問題劃分為八個專題加以系統考察,即《玉臺新詠》的編撰者、編撰動機、成書時間、編撰體例、錄詩標準、書名含義,《〈玉臺新詠〉序》釋讀以及《玉臺新詠》成書其他可疑現象。研究中,在對以往成果進行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嘗試對這些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的話題或令人疑惑的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
黃威 ·文學理論 ·15.8萬字
1930年春,羅振玉應日本學者松崎鶴雄之邀,講清朝學術源流概略。該書的主體內容即為羅振玉講述、松崎鶴雄日文譯注、大連耆宿穆傳金中譯的《清朝學術源流概略》。書中先從追溯清之前的歷代學術變遷入手,對先秦至明代的歷朝學術予以簡單評述,以此作為討論清代學術的前提和基礎。接著對有清一代的整體學術面貌,從學術淵源、學術流派、研究方法、學術得失等四個方面進行敘述和評價。在編校過程中,以羅氏文集中的《本朝學術源流概略》作為參照。為了使讀者和研究者盡可能較為全面地知曉羅氏的學術史論,并了解這些史論所由發生之語境,本書還收入了羅氏《古今學術之遞變》、《扶桑兩月記》、《五十日夢痕錄》、《集蓼編》、《海寧王忠愨公傳》、《狩野君山博士六十壽序》、《與柯鳳蓀學士書》等文,并將柯昌泗的《吊上虞羅先生》、董作賓的《羅雪堂先生傳略》作為附錄。
羅振玉述 ·文學理論 ·15.4萬字
師承關系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圍繞師承關系展開的文學活動面相豐富,但學界較少從這一維度切入文學研究。本書以北宋士人的師承活動與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就北宋士人師承譜系觀念、師承關系、文人流動、日常交游、師門記憶等主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論證。
汪超 ·文學理論 ·19.1萬字
吳偉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戲曲家、書畫家,他創作的一系列長篇歌行體詩歌被譽為“梅村體”,以沉雄博麗、哀感頑艷的風格奠定了其在長篇敘事詩領域的地位、吳偉業寫詩之余,兼及戲曲,創作了傳奇作品《秣陵春》和雜劇作品《通天臺》《臨春閣》,抒發了朝代更替之際的黍離之悲和內心之痛,可備一代心史。本書從吳偉業戲曲方面的交游出發,分析其戲曲作品的內容和敘事方式,在對戲曲文本進行細讀的基礎上,分析其“梅村體”詩歌創作與戲曲創作之間的關系,并對其戲曲理論進行了梳理。
楚萍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書勾勒了中國文學史明清時期的重要文學史實、作家、流派、成就,編著者均為著名文學史家。與一般中國文學史詳細敘說的寫法不同,史綱旨在簡明扼要地對文學史作系統概述,突出文學史上的重點現象,便于讀者掌握,是中國文學史必備的入門書。
李修生 ·文學理論 ·17.4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關于貴州生態文學研究的專著。本書分析和評價了貴州生態文學的發展淵源及其主要成就,對生態文學的特征進行了深入論述,對生態文學的思想內涵進行了系統研究。書中通過對貴州民間文學生態意識的解讀,探討了貴州民間文學中深厚的生態思想資源對貴州生態文學創作的啟示作用;通過對貴州作家的生態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揭示了貴州生態文學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當下,探討了貴州生態文學創作對現實的關注和擔當。
謝廷秋 ·文學理論 ·20萬字
俄國后現代主義文學在短短30年內悄然萌生、迅速崛起和急速消疲的過程,但它填補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文學的空白,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人們普遍的自我想象、內在世界的焦慮和欲望,其思想意識和詩學特征也為后來的新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創作經驗。本書旨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采用編年史手段,對不同時期的俄國后現代主義小說進行梳理和研究,發掘俄國后現代主義小說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20世紀70年代,“先鋒派”作家解構傳統,顛覆權威,在作品中抒發被壓抑的狂歡。蘇聯解體后,以馬卡寧、佩列文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作家對歷史和現實進行反思,逐步回歸現實主義傳統。此外,納博科夫的文學思想、美學傳統和創作藝術對俄國后現代主義作家產生了或顯或隱的影響,多甫拉托夫等以“碎片化”的“本真敘事”手法,展現移民生活中“荒誕的真實”和身份焦慮。
劉文霞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運用牧歌視角全面研究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主要從傳統性、鄉土性、現實性和大眾性四個方面探索弗羅斯特詩歌與牧歌的聯系,分析其對新英格蘭地域的抒寫和美國社會現實問題的揭示,以及其藝術特色對大眾讀者的影響。弗羅斯特是一位現代牧歌詩人,其詩作具有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的意義。
汪翠萍 ·文學理論 ·19.3萬字
偽滿時期“滿洲”朝鮮人文學在朝鮮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它是韓國和中國文學史上一筆珍貴的遺產。本書按“離鄉和思鄉、扎根和融合、對峙和斗爭、妥協和逃避”四類主題對偽滿時期“滿洲”朝鮮人文學進行分類研究,并深入剖析各部分的文學主題、結構模式和藝術手法,力圖推進這一時期文學的主題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夏艷 ·文學理論 ·16.4萬字
本書是著名偵探小說大師勞倫斯·布洛克的寫作指南,心得總結,由布洛克于20世紀80年代創辦的“為生活寫作”培訓班改編而來,是實用的寫作心理指導和勵志指南。該書不講具體的寫作技法,不教授諸如結構怎么搭建這樣具體的問題,而是通過幾項具有實操性的心理訓練來進行寫作前的準備工作,讓你能有足夠的勇氣應對寫作中產生的心理問題與負面情緒,讓寫作者不再自卑,不再拖延,找到打開想象力和靈感的門徑。本書語言富有幽默感、輕松活潑:每個章節實際都是一篇解決寫作心理問題的主題性散文,是欣賞作家幽默的文風的絕佳機會。你也可以把本書當作布洛克對自己舉辦的一日小說培訓班,跟著指導做訓練,不斷提升寫作“氣場”。
(美)勞倫斯·布洛克 ·文學理論 ·9.1萬字
沈德潛以重振“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為己任,編訂《唐詩別裁集》。該集在乾隆中期成為詩壇圭臬,體現了沈氏本人及官方的詩教精神與詩學思想,引領詩壇風會的主流方向。本書欲在明末至清中期,這一深廣的詩學背景下,從多角度、多層次探究沈德潛編選詩集的核心理念,操作方式,主要特征,及選評得失,并由此透視其詩學觀。本書作者梁琳,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創作。曾發表多篇論文,如:《從人物結局探究生命宗教》,《探析獨白在的運營策略》,《探析的改編策略》(ISTP),《從看凱倫和丹尼斯的愛情悲劇》(ISTP),《友誼成就偉大人生》(ISTP),《論的瘋狂》(ISTP)、長篇小說《霜天暮雨》等等。
梁琳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文壇大師博爾赫斯的私家英國文學課。本書由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與瑪麗亞·埃絲特·巴斯克斯合著,按照時間順序對英國文學進行了梳理。英國文學是世界上最豐富多彩的國家文學之一,它不是由眾多的流派而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的。考慮到英國文學的這一特點,作者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開始,著重介紹每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并且特地辟出篇幅專門論述了英國戲劇、浪漫主義運動等,目的是激起讀者對英國文學的興趣,促使讀者對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是了解英國文學的入門讀物。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瑪麗亞·埃絲特·巴斯克斯 ·文學理論 ·3.9萬字
本書聚焦于俄國形式主義的敘事理論,特別是小說理論,是國內第一次系統研究該內容的嘗試和探索。主要包括俄國形式主義和后俄國形式主義兩個時期,以前者為主,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鮑姆、托馬舍夫斯基、雅克布遜和蒂尼亞諾夫等。具體而言,該研究主要集中于學派關于敘事作品的本事與情節、形式與功能、時間與空間、主人公與敘述人以及文學史等理論展開研究,考查學派敘事理論體系的建構、歷史演變與發展規律。與此同時,探究俄國形式主義敘事理論在同時代學界的回響,以及其對20世紀西方敘事理論的影響與啟示。并將學派的敘事理論與主要代表人物的文學創作結合研究,在此基礎上重新反思俄國形式主義敘事理論的建構。
楊燕 ·文學理論 ·19.5萬字
《頓悟的時刻》是張悅然精心寫給所有閱讀者與創作者的小說課。涉及讀書與寫作的種種疑問:是什么促使作家動筆寫一篇小說?是什么讓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開始了思想的跋涉?大眾小說為什么能感動更多的人?次要人物為什么同樣要豐滿?全書拆解60部小說文本,梳理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建立屬于作家的秩序,用有限的故事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與他人,跨過生命旅程設置的層層路障。同時全面剖析與解讀了村上春樹、波拉尼奧、門羅等五位同時代的作家作品,凝視當代小說家筆下的愛憐與傷痛、冷酷與慈悲,幫助我們找到身處之地在時空中的坐標,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在這個喧囂的時代,閱讀和寫作變得更加個人化,回歸至一種需要,一種本能。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機會。每個人都可以循著小說發出的光芒,發現自身的遺失之物,并用讀和寫再次賦予其生命。
張悅然 ·文學理論 ·8.9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先秦至唐代文學作品中游俠形象的變遷,探索俠客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及當時社會風氣、士人心態的影響。司馬遷首為游俠立傳,構建了俠的經典形象。從曹植開始,俠的形象又與愛國結合,俠少年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舉,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熱血男兒。唐代詠俠詩與傳奇小說中的俠客形象,亦是唐代包容開明、積極昂揚的時代風氣之代表。俠文學植根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備蓬勃生命力。當代大學生們正處于仰慕英雄的年紀,需要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價值觀。本書通過對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中俠形象的梳理、闡發,吸收精華,摒除糟粕,使之與新時代英雄觀相結合,構建具備民族特性的英雄體系,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操。
辛曉娟 ·文學理論 ·1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