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古代文論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本沒有西方學科概念的“文學理論”,但卻有“詩學”概念,這是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中隨著文學的發展逐漸產生并完善的。本書采用“范疇”的研究方法,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提煉出“詩言志”“賦比興”“感物”等范疇并加以論述,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包括作品論、創作論、作家論、批評論、鑒賞論等內容,簡潔明晰地闡述了中國古代關于文學本質特征、文學創作、作家、批評、鑒賞等相關問題的最基本理論內容。
胡經之 李健 ·文學理論 ·9.5萬字
本書是詩人、詩歌研究者晏榕的最新代表作。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分別為“呈現之維:走向新詩學”“生態重塑:紀念與批評”“最高虛構:印證與想象”。上卷從詩歌“呈現”的視角展開,是作者對經典詩人如龐德、艾略特、斯蒂文斯以及當代重要詩人如羅伯特·克里利、約翰·貝里曼的獨特闡釋與文本細讀。中卷結合作者自身的創作體悟,從整個詩歌創作生態圈出發,評論國內重要詩人,介紹國外重要的詩歌論壇,在資本、消費的語境下思考文化創意和文化生態的重塑。下卷呈現了作者30年來的詩歌代表作。
晏榕 ·文學理論 ·27.8萬字
20世紀20年代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繼白銀時代之后又一次大規模的“文化復興”。在這一股強勁的文學實驗颶風的中心是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他們在小說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反映了當時文學進程中的種種復雜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書主要圍繞“傳承與革新”的主題,從傳承的歷史語境、傳承的文學密碼以及革新的理論準備、革新的藝術實踐這幾個方面入手,對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在20年代的文學探索做了較為完整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文學實驗背后盤根錯節的源流關系以及文學實驗帶來的豐碩成果。
張煦 ·文學理論 ·31.7萬字
《“重寫”的限度:“重寫文學史”的想象和實踐》以“重寫文學史”為研究對象,整體性考察“重寫文學史”與80年代歷史語境之間的多重關聯,辨析“重寫”主體的知識構成、美學旨趣和政治訴求,厘定話語的變遷史和具體的行為實踐之間的復雜互動。
楊慶祥 ·文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整理《國訊》《新新新聞旬刊》《學僧天地》等民國舊刊,發掘出一批關聯重要作家佚文或重要作品版本問題的新史料,涉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冰心、夏衍、俞平伯、葉圣陶、穆旦、張愛玲等名家。輯佚的“非文學期刊”視野和從“非文學期刊”視角考察現代文學史,“確實為現代作家作品輯佚和從一個新的角度考察現代文學史打開了天地”。所談史料多源于舊刊,源于舊刊保有之作家詩文與演講的聲音,故名曰“舊刊有聲”。
凌孟華 ·文學理論 ·23.9萬字
本論文集所收錄的四篇論文,撰寫于2014—2016年期間,均公開發表過。其研究視域,主要集中于近30年來中國新詩的現代性問題,以及中國詩歌在現代性寫作中所呈現出的美學特征。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虛無與“開花”——當代中國詩歌的現代性透視(綱要);從“革命文學”到“審美意識形態”——張志民詩學的范式轉換與價值生成的時代美學意義;迷途:成因及其后果——“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的問題意識與審美現代性批判;“蓋婭”審美與生態批評詩學的建構一代《7+2登山日記》五周年評論集后記。
黃怒波 ·文學理論 ·10.3萬字
感性批評,是作者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一以貫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認為,在西方近現代、當代各種文學理論和思潮都被介紹到國內的背景下,小說的閱讀、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種單一的理論、方法為指導,而是要毫無理論前見地、充分感性地進入小說文本的閱讀和思考之中,進行充分的文本細讀,依據小說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細節,隨機選用不同的文學批評、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劉繼業 ·文學理論 ·21.6萬字
民國時期風云變幻,學人輩出,學術名作紛紛涌現,此次結集百冊經典出版,欲為復興中華文化,助力全民閱讀貢獻力量。
魯迅 ·文學理論 ·8.7萬字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極為重要的政治學說。西漢時期,五德終始說的實行狀況頗為復雜,不僅德運多變,而且五德演變規則也不唯一。目前學界對西漢五德終始說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該學說與他者間的關系上,而對于學說自身的研究并不深入。鑒于此,《西漢德運考》一書擬對西漢德運的具體實行狀況進行考察,全書共分三大部分:上篇主要考察西漢的法定德運,中篇內容為德運與西漢政治合法性的建構,下篇則主要考察西漢制度中的德運。
李培健 ·文學理論 ·14.4萬字
新時期文學批評,在中國社會基本結構發生巨變的語境下呈現出空前異彩紛呈的盛況,形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最激蕩、最活躍的景觀之一。新時期文學批評處于社會轉型和新舊交替之際,顯示著重大的轉折和變化,構成了當代思想文化變化最為深刻復雜的方面,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及時地對它進行梳理和研究,可以呈現近三十年文學思想狀況復雜性的歷史面貌與走向,有助于我們認識時代復雜多元的文化語境。本書是對新時期三十年文學批評的回顧與總結,以文學批評的轉型與走向角度切入。主要從六個方面進行了梳理與概括:文學批評的形態:由整體走向分裂;文學批評的格局:由三足鼎立走向多元共存;文學批評的模式:由感性批評走向理性批評;文學批評的視角:由審美批評的內視角轉向文化批評的外視角;文學批評的品格:由精英批評走向世俗化、平面化;批評話語:由80年代弘揚“現代性”到走向90年代反思“現代性”。
劉雪松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本書內容涉及古文獻學理論研究、傳世文獻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海外漢籍與漢學研究等中國古文獻研究等相關領域。收錄了《顏李學派經學的內在理路——以易學為中心的考察》《新刊墓志集新見唐人著述輯考》《論順治康熙間西安大興善寺臨濟宗佛教法系及其影響》《明支遁詩文集輯本出處考論》等文章。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 ·文學理論 ·427字
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如何讓讀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為什么讀書,讀什么書,如何讀書。針對這些問題,周國平用大半生的讀書體會,結合富有哲思的語言,系統而真摯地提出他的理解,并對人類生存困境和當代人的精神狀態進行深刻的省思。作者在閱讀上的主張,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做大師的學生。
周國平 ·文學理論 ·18.4萬字
本書的邏輯起點建立在對人類歷史長河中男權中心文化統治下女性歷史境遇和文學境遇的認識上。在充分吸收借鑒四十年來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以全球化語境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為背景,聚焦19世紀末至21世紀初(1895—2020年)120多年來中國婦女解放思潮與中國現當代女性文學之間互為因果、互為依存、互動發展的緊密關系和發展態勢,梳理百年來各個時期婦女解放的思想脈絡,并對各時期重要節點遞次演進中的女性文學所反映的中國女性的命運軌跡、解放意愿、價值訴求及其解放路徑和存在的困境進行考察,探尋中國近現代女性寫作的軌跡;同時通過發掘文本中潛藏的女性視角、女性聲音和解放訴求,進而梳理呈現民族國家由近代向現代演進的過程中,中國婦女不斷掙脫鎖鏈獲得解放,以“半邊天”的氣度與實績,在中華女性發展史上譜寫的璀璨奪目的歷史華章。
馬超 張學敏 ·文學理論 ·32.2萬字
人類學領域迄今最富爭議的私人日記。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人類學家之一,馬林諾夫斯基生前的日記在1967年出版后,引發了持續近二十年的爭議。本書主要有兩部分組成,分別是馬林諾夫斯基在1914-1915年間和1917-1918年間的兩本日記。在日記中,他記錄了自己在田野調查中的各種經歷,作為一本從未打算發表的私人日記,他的記錄簡單明了,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記錄,從中我們可以窺到新幾內亞土著在當時的實際生活狀況、以及馬林諾夫斯基作為普通人較為陰暗的一面和他對于個人人生、事業和感情的思考。
(英)勃洛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著 余昕校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以我國先秦重要文化典籍《詩經》為研究對象,從《詩經》創作時的西周、春秋社會結構入手,深入探討《詩經》的作者所處之階層,《詩經》與西周、春秋貴族政治思想、社會思想變遷的關系,《詩經》所反映的西周、春秋地域文化特點等等,不僅從文學的角度,更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讀《詩經》中作品產生的原因,并分析其特點。
雒三桂 ·文學理論 ·15.4萬字
《西方文論史教程》把西方文論“知識型”的演變概括為五次“轉向”,即人學轉向、神學轉向、認識論轉向、語言論轉向、文化論轉向,認為這五次“轉向”支配著文論“范式”即具體的文論流派或思潮的轉換,是理解西方文論及其演變的宏大的知識背景與方法論基礎。教材以五次“轉向”為突破口,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各種嘗試,力圖使大學生在有限課時中盡可能看清與我國文論緊密纏繞的西方文論史的究竟。
王一川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是由國內著名學者史忠義、尹曉煌等先生主編的“人文新視野”研究論文的第18輯,書稿主要包括哲學研究、詩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加拿大魁北克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等幾個欄目,其中包含文學藝術領域內對當下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爭議問題的探討,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分析和文化解讀以及國內的譯介接受,還有論文探究了“問題學”哲學問題等,運用的研究方法和視角有比較文學、文學傳播學、精神分析等。內容豐富,學術性強,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史忠義 尹曉煌 臧小佳主編 ·文學理論 ·18.5萬字
《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重排本)》作者透過豐富、復雜的文學史現象,在整體性的視角和學科生成發展的內在聯系中,探尋文學史發展的過程和它的規律,其精神和方法,對于現代文學史研究具有“典范意義”。中古文學研究、魯迅研究、現代文學研究,代表了王瑤先生一生學術成就的三個高峰,《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重排本)》輯錄的就是后兩個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論文。
王瑤 ·文學理論 ·30.5萬字
本書在全面梳理《史記》文學資料和研究歷史的基礎上,以《史記》為什么能“越界”成為文學經典為問題,系統勾勒《史記》文學經典化歷程,展現從漢代至當代不同時期、不同讀者對《史記》文學的闡釋和接受情況,并且探討經典化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原因。通過對兩千多年來中外《史記》文學闡釋史、審美效果史、經典影響史的綜合研究,進一步認識了《史記》的文學特征以及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深化了《史記》及漢代文學研究;揭示了《史記》文學經典形成的內在和外在因素,深究了文學與史學的內在聯系;通過對《史記》文學傳播以及讀者接受的探討,挖掘了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審美觀念;通過對《史記》文學經典化過程和途徑的探討,為今天的文學創作和史書編纂提供借鑒,進而啟發當代作家創作出被讀者接受的具有生命力的傳記作品,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張新科 ·文學理論 ·32.5萬字
本書分為“史料學理論與文學研究”“作家研究專題”“作品研究專題”三個專題,編為《中華文學史料》(第六輯)予以出版。其中,“史料學理論與文學研究”8篇論文,既有古代文學研究論文,也有近現代文學研究論文,其中有2篇是關于災害文學研究的,1篇是關于荊楚地域文學研究的;“作家研究專題”5篇論文,古代、近現代作家和民族文學研究皆有涉及;“作品研究專題”6篇論文,內容涉及從先唐到現代以及海外漢學研究的幾種重要文獻。這些論文,既有較為深入的文獻考辨,也有較新的史料介紹還有史料學理論的宏觀總結,體現了中華文學史料學研究的深耕細作與理論提升。
劉躍進 龍珍華主編 ·文學理論 ·2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