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契合與差異》從思想、文筆、影響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文學淵源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即從文學思想、創作觀念、技巧方法、體裁文風等方面,較為具體、全面、深入地揭示出了大江健三郎之文學創作與魯迅的關系問題,為進一步理解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創作及其影響,以及了解中日文學的關系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鑒,并為當代文學創作者如何創作出優秀的、具有世界性普遍意義的文學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鄧國琴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以東傳日本詞學文獻與日藏詞籍為研究對象。上編概述日本詞學文獻的總體風貌,敘述詞學文獻東傳的途徑與歷程,價值與影響。下編分別考述《詞律》、《南詞》、《汲古閣未刻詞》、王國維舊藏詞籍以及胡適《詞選》。這些詞籍或對日本詞壇有深遠影響,或本身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或對研究遞藏者有參照意義,或在詞的外譯史上有特殊地位,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東傳詞學文獻的研究價值。
劉宏輝 ·文學理論 ·18.3萬字
本書在實證考察讀者分布的基礎上,理解什么是網絡文學讀者和網絡文學粉絲,進而理解他們的“三觀”與閱讀興趣構建。然后,以“入場”姿態解析網絡媒介對閱讀方式的深刻影響,把握網絡文學閱讀的獨特性。而對讀者們的書評話語,則抓住主要關鍵詞進行分析,不僅體現讀者的欣賞取向和審美心理機制,也深入分析網絡文學的接受與傳播,進而在理解讀者批評的基本價值指歸基礎上構建網絡文學讀者批評理論,以期從接受之維推進對網絡文學的理論研究。
周興杰 ·文學理論 ·16.1萬字
晚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綜合古今之長,深化傳統命題,集前人詩論之大成,被譽為“云南古代文論之冠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書以云南圖書館光緒六年(1880)年朱庭珍《筱園詩話(筱園先生自訂鈔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年(1884)云南叢書初編本為校本,借鑒郭紹虞、張國慶等前賢之經驗,補充現有版本之缺憾,以校、注結合的方式,對筱園詩話所涉人名、地名、文論專有名詞、宗教名詞等加以闡釋。此書的整理出版,對研究云南古代文藝理論有較大價值。
(清)朱庭珍著 王歡箋注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批評批評家:艾略特文集·論文》收錄了艾略特從1917年開始到1961年間的9篇評論文章和演講稿。這位在文學界享有極高聲譽的評論家有著獨到的眼光,對眾多文化現象進行了評論,如對文學批評的運用的論述,另外他還評價了對他產生巨大影響力的若干作家,并強調了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重要性。
(英)T.S.艾略特 ·文學理論 ·13.4萬字
本書是弗洛伊德有關達·芬奇童年記憶的心理史學經典著作,對達·芬奇一些畫作呈現的心理學潛意識狀態進行分析。這是他唯一一次大規模地涉足傳記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他研究的主題從早年開始的列奧納多的感情生活,其藝術和科學沖動之間的沖突,他的性心理歷史軌跡,到同樣重要的次主題:創造性藝術家的心理本質,某種特殊類型同性戀的起源,對研究精神分析理論的歷史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自戀癥概念。這些都無一例外地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奧)弗洛伊德 ·文學理論 ·5.4萬字
本書將對新舊文學關系的考察植入立體的社會網絡中,從晚清民初的啟蒙思潮談起,通過考察新舊文學與報刊市場以及舊體詩詞的刊印傳播,將社會生活新舊雜糅,交融互滲的復雜性展現出來。在此基礎上,辨析了文言與白話、新文學與舊文學、傳統與現代之間頗為復雜的關系。
尹奇嶺 ·文學理論 ·17.7萬字
這是我國第一部用中文寫的古代日本文論史專著,論述時間在公元721——1945年,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三階段,每階段按先后分門別類,著力于日本各時期代表性文論家及文論著作之梳理、評價和譯介。本書擬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所屬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研究生教學之用,故論述力求要而不繁,簡明扼要。
靳明全 ·文學理論 ·19.5萬字
《女性書寫和欲望的場域》主要內容簡介:從理論上講,女性進入寫作領域本身就對一統天下的男性霸權構成了威脅,這至少意味著她不再安于沉默狀態和[被說]的對象位置,而要求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個女人說出自己生活的隱秘會怎樣??世界將被撕裂。]
宋曉萍 ·文學理論 ·13.5萬字
吳偉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戲曲家、書畫家,他創作的一系列長篇歌行體詩歌被譽為“梅村體”,以沉雄博麗、哀感頑艷的風格奠定了其在長篇敘事詩領域的地位、吳偉業寫詩之余,兼及戲曲,創作了傳奇作品《秣陵春》和雜劇作品《通天臺》《臨春閣》,抒發了朝代更替之際的黍離之悲和內心之痛,可備一代心史。本書從吳偉業戲曲方面的交游出發,分析其戲曲作品的內容和敘事方式,在對戲曲文本進行細讀的基礎上,分析其“梅村體”詩歌創作與戲曲創作之間的關系,并對其戲曲理論進行了梳理。
楚萍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書旨在以卡波特小說的早期(20世紀40年代)、中期(50年代)、鼎盛期(60年代)、晚期(70至80年代)四個階段的創作特征為研究對象,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倫理學、心理學、新歷史主義批評、消費主義等理論,對四個階段代表作品和小說的總體創作特征進行解讀,試圖以獨特的視角來呈現卡波特小說創作的發展軌跡。該書既是卡波特小說的學術研究專著,也是介紹卡波特其人其作的入門讀物。
杜芳 ·文學理論 ·16.7萬字
《婦女雜志》是商務印書館早期出版的雜志,作為一本貫穿民國十七年歷史的重要女性媒介,它清晰地呈現了這一時期女性的多重樣態,提供了一個現代女性乃至兩性關系重整的歷史現場。本書將《婦女雜志》作為微觀考察的對象,以其不同時期的顯著特征為“經”,以每個時期女性話語為“緯”,再現了民國傳媒視域中的女性身份的建構和女性形象的流變,意在管窺女性在日常生活啟蒙、倫理道德重建以及個體生命感覺的蘇醒中的一條女性啟蒙之路,為糾纏在時代話語、民族敘事以及民族國家想象中女性話語提供了細節深描。
王鑫 ·文學理論 ·18萬字
民國時期風云變幻,學人輩出,學術名作紛紛涌現,此次結集百冊經典出版,欲為復興中華文化,助力全民閱讀貢獻力量。
劉師培 ·文學理論 ·8.8萬字
自20世紀新時期農民進城謀生為社會主潮以來,以農民工為主要描寫對象的打工文學應運而生。文學創作“無非是在空間的改變中尋找悲哀與歡樂,尋找種種主題與種種美學趣味”,任何故事也必須在一定的空間發生,因此,本書主要立足于空間敘事的角度,對新時期以來的打工文學進行研究。主要包括探究打工文學的“打工作家”與“主流作家”不同的創作心理空間特性,分析打工文學中“城市”“農村”“城中村”等空間表征,研究農民工的形象及生存心態以及打工者如何通過“心靈空間”“他者文化空間”及“身體空間”等空間的建構實現身份認同與心靈寄托,探討不同空間下所呈現的“還鄉”敘事差異等。
劉麗娟 ·文學理論 ·19.6萬字
本書圍繞圖像認知、圖像結構、圖像敘事、圖像風格、圖像傳播等五個問題,總結了明清時期插圖在表意、敘事、傳情、表征等諸多方面的特性、規律及范式意義;分析了插圖再現文本故事與實現視覺符號獨特意旨的雙重意義;考察了插圖對社會歷史風貌的影射和還原作用;并著眼于小說戲曲插圖與其他文體刊本之間的比較、刊本插圖與傳統繪畫之間的互動以及圖像生產、消費、鑒賞、收藏等傳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獨特意義,嘗試從整體上把握、建構視覺文化的格局。顏彥不僅在這幾個問題上都有縱深的挖掘,而且盡可能照顧到了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結與互動,從而豐富了論述的層次。
顏彥 ·文學理論 ·15.8萬字
師承關系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圍繞師承關系展開的文學活動面相豐富,但學界較少從這一維度切入文學研究。本書以北宋士人的師承活動與文學關系為研究對象,就北宋士人師承譜系觀念、師承關系、文人流動、日常交游、師門記憶等主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論證。
汪超 ·文學理論 ·19.1萬字
本書為《人文新視野》第20輯,主要包括法國文學研究、詩學研究、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三個欄目。其中包含文學藝術領域內對當下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爭議問題的探討,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分析和文化解讀以及國內的譯介接受,還有論文探究了“問題學”哲學問題等,內容豐富,學術性強,均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史忠義 孔杰 臧小佳主編 ·文學理論 ·16萬字
詞之文體形式于兩宋時代登臨審美顛峰,而詞話作為與之密切關聯的理論探究之果實,也從萌芽至發展、豐富至成熟,留下完整的歷史圖譜。該著從美學視角對兩宋詞話進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辯證研究,運用現代文藝學理論對兩宋詞話的代表性文本予以描述和詮釋,并綜合西方美學的相關觀點進行比較與印證,進而給予價值評價并作出相應的理論歸納,著力立足于辯證理性和歷史理性相統一的立場提出美學新見,由此使歷史與邏輯、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得以統一。
顏翔林 ·文學理論 ·18.5萬字
主要從唐代園林的歷史發展入手,考察唐代文人自然觀的嬗變及其園林意識在文學創作中的反映,進而從園林游宴、園林營造與園林題詠等與文人相關的園林活動中展開園林與文學之關系的具體研究,呈現唐代園林文學創作景觀,最后將其置于整個唐代文學的宏觀視野中,考察園林書寫對文學觀念及創作理論的影響,深層發掘園林與文學之間的互動關系。作者溝通園林與文學,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微觀論證與宏觀闡釋相結合,努力拓展唐代文學研究的新思維與新領域,為當前唐代園林與文學的研究探尋出新的路徑。
王書艷 ·文學理論 ·19.4萬字
青木正兒是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本書以青木正兒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近代日本文化語境,集中考察了青木正兒在中國戲曲史、文學史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成果,明確了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及研究方法,辨析了近代日本中國學是如何通過回歸中國文化的本原來確立中國之“差異性”以及如何尋求“自我”本質的努力過程。
曹莉 ·文學理論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