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星光: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優秀校友訪談錄》系列作品的基礎上,繼續收集了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建院以來具有代表性的50位優秀畢業生或學生群體經典案例,是學院以“倡導合格基礎上的揚長教育,注重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基礎上的個性發展”為育人理念結出的碩果集錦,對大學生及青年讀者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趙陽 ·文集 ·14.5萬字
觸心靈的文字精品,引深思的名典范,讀篇隨筆,就像與老友促膝而坐,輕松談心,沒有任何負擔;更像是在觀賞生的萬花筒,讓們輕松愉快的氛圍,驚異地現熟悉的生的另面,從而得到很多啟示。《感的名隨筆》收錄了多位名家的隨筆作。文字沒有冗長的教,晦澀的思辨,有的只是自靈魂深處的思索文采在不刻意顯現,情調在不夸飾滲透。他們路行走,留下路芬芳文,讓們沉浸其,讓幾多回味,幾多思索。
安紅霞主編 ·文集 ·13.9萬字
《鱷魚手記》是臺灣作家邱妙津長篇小說處女作,也是她最重要的長篇小說,華語世界一部女性主義文學經典。小說以主人公“我”的大學生活為背景,通過一段段感情的萌發、深陷乃至最終仳離,直面內心深處極致的愛與無人理解的悲哀,逼視年輕人敏感自傷的內心世界。《蒙馬特遺書》的二十一封信,是她留給這個世界的生命告白。愛欲的強烈、背叛的痛苦、不顧一切的占有與痛切的自我剖析,邱妙津的這些文字,記載了她的勇氣與奔赴,也記載了她的困惑、碰壁與絕望。她以真切沉痛的身心經驗思考并重建愛的法則,思考愛與死、生命與藝術的關系。
邱妙津 ·文集 ·19.7萬字
《華蓋集》是1926年北新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收錄了魯迅在1925年間所寫的雜文31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讀書》《論辯的魂靈》《夏三蟲》《忽然想到》《我觀北大》《碎話》等。在1926年由北新書局出版。
魯迅 ·文集 ·9.7萬字
本書是對女兒成長歲月和對作者學生生活的記述,記錄了一個父親在女兒長大成人、漸行漸遠過程中味永難言的復雜情感,寄寓了作者對女兒幸福美滿生活的祝福和憧憬。也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復原,抒寫了一個學生永志難忘的校園情結,對母校、老師和同學的真摯情誼。
阿明 ·文集 ·15.2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中外文學名著有關神話、偵探、戰爭、科幻、人物、戲劇、愛情、電影、探險、智慧等類情節故事。在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動、曉暢,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可讀性和趣味性,是我們廣大讀者了解世界文學作品、增長文學素質的良好讀物,也是各級圖書館珍藏的最佳版本。
李劍橋主編 ·文集 ·16.5萬字
弘一法師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門之前,他已在文學、律學等等各方面都頗有造詣。人生的一個轉折讓悟性極高的李叔同出家歸隱。從此佛門多了一位修為甚高的法師。弘一法師的智慧與超然讓世人敬仰,他的定力與慈悲讓世人敬重。
李叔同 ·文集 ·8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誰愉了你的心、母親石評梅、還鄉后記郁達夫、一百七十二公里處的圍籬天堂、誰偷了你的心任有心、黑暗以后記起你冀佑、滂沱大雨之后錢更夫等內容。
讀者俱樂部主編 ·文集 ·8.5萬字
我們特別編輯了這套《感悟文學大師經典》叢書,主要收錄了魯迅、鄭振鐸、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魯彥、梁遇春、許地山、蕭紅、瞿秋白、聞一多、繆崇群、穆時英、丘東平、滕固、蔣光慈、葉紫、劉半農、鄒韜奮、李叔同、蘇曼殊、朱湘、柔石、廬隱、戴望舒、章衣萍、錢玄同、彭家煌、劉云若、洪靈菲、石評梅、夏丏尊、胡也頻等作家的一百部有影響的作品,既有詩歌、散文、雜文,評論,也有長、中、短篇小說,還有戲劇等作品,這些不同體裁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現實生活,對當時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斗爭和其他種種社會生活,做了現實主義的真實描繪,是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本套叢書選文廣泛、豐富,且把閱讀文學與掌握知識結合起來,既能增進廣大讀者閱讀經典文學的樂趣,又能使我們體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圖書格調高雅,知識豐富,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權威性和系統性,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收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裝備陳列。
蕭楓編著 ·文集 ·4.6萬字
《準風月談》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33年所寫的雜文六十四篇。包括《夜頌》,《“吃白相飯”》,《晨涼漫記》,《秋夜紀游》,《四庫全書珍本》,《男人的進化》,《電影的教訓》,《關于翻譯(上)》,《喝茶》,《外國也有》等。
魯迅 ·文集 ·7萬字
本書精選了林徽因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書信等多篇文章,共分為四輯,這些文章,或寫友交往、家庭瑣事,或寫真實的感受和見聞,或發表真實的議論,思想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她的詩歌曼妙飄逸、清麗宛轉,她的散文熱情洋溢、意蘊悠長,她的小說文字細膩、情感真摯,她的書信也充分展示了她的至情至性。本書經過精心選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有助于我們全方面了解林徽因的思想精神,適合青少年細細品味,體味不同人生,對青少年寫作也具有良好的指導和啟發作用。
林徽因 ·文集 ·11.1萬字
本部作品集收錄了日本畫大家上村松園的12篇藝術評論和記敘文,內容涉及其藝術觀、創作軼事、心路歷程以及游記等。上村畫筆下的人物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而她的隨筆也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對傳統的風俗充滿懷戀,對喜愛的事物鍥而不舍,對藝術的領悟觸類旁通。透過上村之筆,我們定會對日本畫以及她所追求的美的藝術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日)上村松園 ·文集 ·3.9萬字
本書是作者譚文英的作品集,共分三部分組成:櫻花爛漫(詩歌),秋葉靜美(日記),咖啡心語(散文)。作品記錄了作者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從校園到工作,從單純美好到坎坷經歷,有對生活的感悟,對故人的追思,對工作的反思,展現了一位優秀、堅強的女性形象。
譚文英 ·文集 ·7.4萬字
本書是民國著名藏書家、作家周越然的雜文集之一,本書中的文章均為作者在國內外旅行中的所見所聞,以及通過讀書所進行的對于各地風俗的考證,妙趣橫生,并具有一定的研究和資料價值。本書記錄了在作者讀書和旅行的同時,對于各地風俗的考證,這些考證涵蓋面廣,從市井逸聞到異域風情,無所不包,他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幅真貴的畫面,向當時的國人展示了外面的世界。本書最大的特點之一在于集外文首次完整集結出版,可以讓讀者更好地品味周越然。
周越然 ·文集 ·9.4萬字
《一路守護,諾言凝固了時間》——收錄了林徽因的散文、小說和詩歌作品,共分“追憶波心一點光”“才情畢露顯鋒芒”“萬古人間四月天”三部分。恬靜飄逸,清麗婉約,有時透露出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迷惘、沉郁的情愫。
林徽因 ·文集 ·8.6萬字
小說《滅亡》以在北洋軍閥統治下沾滿了“腥紅的血”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響徹全書的是這樣的呼聲:“凡是曾經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應該滅亡。”這也是小說的主題。主人公杜大心懷有“為了我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我甘愿滅亡”的決心,最后,他為“信仰”而英勇獻身。
巴金 ·文集 ·7.8萬字
《韓國研究論叢》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連續性出版物。本輯主要分為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社會、經濟與管理三大部分,既有對美韓同盟關系強化、中韓關系、韓國中等強國身份構建、韓國政黨競爭等現實熱點問題的關注,也有對扶余敘事考辨、百濟與北族關系考察、李濟馬的“四象哲學”、韓儒退溪論易等歷史問題的探討,基本反映了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 ·文集 ·18.1萬字
收錄中華書局員工2017年度創作或撰寫的文章,分為編輯手記、書里書外、學林散葉、百川學海、藝文類聚、特稿六部分,共計50余篇。如編輯手記,歐陽紅《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編后的話。書里書外,孫文穎《為什么要讀<資治通鑒>?》。百川學海,柴劍虹《睹物思人——簡論絲路人物》。特稿,徐俊《保有對美好未來的追夢之心——中華書局105周年局慶致辭》等。
中華書局 ·文集 ·18.6萬字
全集是對丁玲一生文學創作的全面總結。收入她六十年間創作的小說、劇作、詩歌、散文、評論、雜感、講話、回憶錄、論文等四百三十萬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為長篇小說,第三卷為短篇小說,第四卷為短篇小說、詩歌、劇作,第五、第六卷為散文、隨筆,第七、第八卷為散文、雜感,第九卷為序跋、評論,第十卷為回憶錄,第十一卷為家信、日記,第十二卷為書信、年表。全集中相當數量的書信和日記都是經過四處搜尋,首次公開出版。
丁玲 ·文集 ·19.6萬字
本系列是為關于文學、地景及社區種種關系的散文集。以文學為切入點,講述香港十八區人地事物的互動關系,當中不單涉及香港文學作家及其作品,也向通識多面的方向發展。以當區的地景、人情、風物或故事等作題材,突顯或形塑各區的風貌與特色。本書由樊善標教授、馬輝洪先生、鄒芷茵博士主編,十八位本地文學作家包括:陳德錦、袁兆昌、鄧小樺、張婉雯、鄭政恒、廖偉棠、唐睿、呂永佳等分別撰寫。立足當前,并與往日曾書寫當區的文學作家及其作品對話,以展示歷史、文學的厚度。本系列的主讀者羣為教師、大學生、中學生及一般大眾,讓讀者可以本系列為引作文學散步,認識文學作家在港的身影,欣賞與香港有關的作品選段。本分冊為“新界篇”,有九篇文章。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編著 ·文集 ·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