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者多年從事布爾迪厄的研究與翻譯。布爾迪厄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他試圖以索緒爾為基點發展一種“普遍的文化理論”,探索一種有關文化實踐的理論,并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當分析超越了傳統的對立關系及二分法,超越了由此造成的視野的局限性之后,理論的發展才會成為可能。布爾迪厄覺得只有從這一立場出發,才能建立一種對古典社會理論的批判。本書對布爾迪厄的文藝社會學進行了深入分析,是一本優秀的文學理論著作。
劉暉 ·文學理論 ·36.8萬字
本書系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成果結集,其總體特點是以作家研究和文本細讀為基礎,立足于20世紀以來的文學現象,將作家研究、文本分析與文學觀念、立場和風格融會貫通,從現代性與魯迅的文學選擇,歷史場域中的魯迅文學,現當代作家的語言、文體及文學的民間立場等角度切入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諸多理論問題和作品評價,對文化多元選擇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了個案分析和綜合研究。全書展示了作者扎實的理論素養和文化關懷,洋溢著人文精神和書卷氣質,文辭優美而激情澎湃,是一部富有創新的現當代文學研究論著。
靳新來 ·文學理論 ·27.3萬字
“結構性創痛”集中表現在衰老的第四年齡階段,本書以當代英語小說家瑪格麗特·勞倫斯、金斯利·艾米斯、芭芭拉·皮姆、多麗絲·萊辛、瑪格麗特·福斯特、西婭·阿斯特利、J.M.庫切、保羅·奧斯特、戴維·洛奇、菲利普·羅斯、梅·薩藤的與老年書寫緊密相關的作品,分析衰老與創痛的關系。
鄧天中 ·文學理論 ·25.5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度宋摹芬匀宋年P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度宋摹妨帪閷W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人文》編輯部編 ·文學理論 ·25.6萬字
本書對新時期以來的賈平凹研究做了全面的探討。賈平凹是對當代文學有重要貢獻的一位作家,對其作品的廣泛批評和深入研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成果。通過對賈平凹不同時期作品評價的研究,梳理與考察了新時期以來作家、批評家與文學思潮、社會變遷互動共生的發展歷程。本書既是對賈平凹的創作、批評與研究的總體考察,也呈現了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和文學發展的一個側面,對于深入考察當代文學發展變革歷程,以及作家和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轉型及歷史沿革中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觀念變遷具有參考價值。
魏華瑩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以“思潮”、“現象”加“理論問題”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來中國新詩40年來歷史的發展過程。結合作者本人的“記憶”、“經驗”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書分為五編,相繼涉及80年代詩歌、90年代詩歌、女性詩歌、“新世紀二十年”詩歌現象、詩人創作和“新世紀詩歌理論問題”共五方面內容。在運用多種分析方法的過程中,40年來中國新詩的整體演變及個性特質在作者的筆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本書顯示了作者對于中國當代新詩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讀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學,歷史等多方面結合的特色。
張立群 ·文學理論 ·31.1萬字
本書系統論述了近代文化保守主義學術流派的文論成就,梳理了“中體西用派”、國粹派、東方文化派、學衡派、現代新儒家作為學術共同體的譜系,論及文論范疇和命題五十余個,涉及張之洞、沈曾植、陳衍、辜鴻銘、章太炎、劉師培、黃節、黃侃、梁啟超、章士釗、吳宓、胡先骕、湯用彤、陳寅恪、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錢穆、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近現代人物數十位。立論平正,資料翔實,史論結合,為建設中國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話語體系提供參考,為近代學術史、文學史研究提供參考。
王守雪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書為作者現代文學史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書聚焦于現代作家佚文挖掘、校勘與闡釋,涉及對象有:魯迅、周作人、冰心、郭沫若、曹禺、丁玲、胡風、朱自清、鄭振鐸、俞平伯、成仿吾、任訪秋等。作者秉持“報紙是現代作家的‘起居注’”“民國報紙、副刊是現代文學重要的史料庫”觀念,運用樸學研究方法,通過對民國報紙的“田野調查”,挖掘出現代作家的大量佚文,對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有重要貢獻。本書的出版,將有力地推動現代文學文獻輯佚由“期刊輯佚”向“報紙輯佚”發展,吸引更多學者關注、研究、利用民國報紙。
劉濤 ·文學理論 ·26萬字
本書所載,是作者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里所擷取的一些堪稱童話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或講述人神之戀,或講人鬼之情,主角或神或妖或鬼,事跡亦幻亦真;故事或講述對愛情的然諾或背棄,或講歷經磨難而獲得愛情的奇遇,抑或偶入仙境與仙女的結緣,等等,極富想象色彩又充滿著哲思。為了便于讀者更好地閱讀和欣賞這些久遠的愛情故事,本書對一些有礙閱讀或理解的字詞進行了注釋。同時,為了讓讀者更好地把握和欣賞,作者在呈現每一個動人的故事之后,又加上了作者自己的解讀或評析。相信讀者朋友通過閱讀,更能深切地體會到這些愛情故事包含的微笑與心酸,快樂與哀婉,激動和感慨,體會到閱讀優美愛情童話故事的馨香與溫情。
唐瑛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由兩部分構成,上篇是《詩經》通論,首先,從學術史、文化史、文學史的角度,考辨《詩經》的作者、時代、地域、結集、流傳等基本問題,研讀《詩經》的主要內容,審視《詩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論述《詩經》的文化精神和藝術成就,梳理了先秦至近代《詩經》研究的內容、特點和價值,重點分析了《詩經》的公案、謎案、懸案。其次,從地域文化和文學地理的視野,探討了《詩經》“二南”與漢水流域文化的關系,以及《詩經》跨學科的研究。最后,從文獻學的角度列出目錄學中有關詩類的材料,現當代《詩經》研究的重要著作和《詩經》研究工具書。下篇是《詩經》作品選讀,選擇有代表性的《詩經》作品69篇,進行注釋、分析,以期加深對《詩經》的直觀感受和把握。上篇偏重于知識性介紹和學術性探討,體現對《詩經》的全方位把握和觀照,下篇重在作品閱讀,以理解《詩經》作品的深刻內涵,兩部分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劉昌安 溫勤能 ·文學理論 ·24.6萬字
世界文學現在已成為一個前沿理論話題,對于這個話題,東西方著名學者如弗朗哥·莫雷蒂(FrancoMoretti)、戴維·戴姆拉什(DavidDamrosch)、西奧·德漢(TheoD’haen)、王寧和張隆溪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著述。凌叔華是一位不被中國現代文學史關注的重要作家。凌叔華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在她從中國到歐洲的流散經歷中,凌叔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現代文學,并以自己的方式讓西方讀者關注和閱讀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對中國歷史、文學、女性研究和自傳感興趣的西方讀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世界文學的發展過程可以被視為是流散作家和知識分子的流散寫作。基于這一點,本書試圖以凌叔華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流散作家為例,來探討世界文學的雙向旅行,并對“世界文學”概念進行新的闡釋。
林曉霞 ·文學理論 ·20.3萬字
本書所說“史傳”,是用劉勰《文心雕龍·史傳》中所說的“史傳”概念,指先秦至晉宋(即《文心雕龍》論述到)的史書,包括《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后漢書》等。史傳與文學的關系,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史傳本身就是文學。史傳是文學,首先是一種觀念的認同,也就是早期人們對史學與文學同類、同體關系的一種認知。同時,史傳蘊含著文學的性質、特點和韻味。其二,史傳作為文學,其本身與各種類、體裁文學如民間文學、詩歌、散文、小說、戲曲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很大的關聯性。如題材上的共生共榮、互為來源;體裁上的互通互用;表現手法上的互相借鑒;以及史傳對于各體文學文本的插入、兼容;對于各體文學史料的收載、評論,等等,本書以后一種關系為基本框架,在論述過程中融入前一種關系的內容,試圖較全面地探討史傳與民間文學、古代詩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說、古代戲曲等各體文學的關系,揭示史傳與文學之間的互動與共生現象。
鄧裕華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格薩爾史詩也稱《格薩爾王傳》,是一部一百多萬詩行、兩千多萬字的作品。作品講述了傳說中的嶺國國王格薩爾的故事,他以驚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戰四方、抑強扶弱造福人群?!陡袼_爾史詩》被稱為當今世界仍被傳唱的最后一部史詩,傳播范圍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由當代研究格薩爾史詩的學者、作者共同完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牽頭,集中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大學等在本領域具有豐富學術實踐經驗的學者,各寫一章,全面介紹了格薩爾史詩的文化傳統、造型藝術、跨文化傳播等知識,另有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阿來作序,是一部集知識性、學術性、前沿性、通俗性為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
諾布旺丹主編 ·文學理論 ·32.9萬字
美國著名生態文學批評家麥克庫??私淌?,嫻熟地運用生態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重新解讀柯勒律治、華茲華斯、約翰·克萊爾、威廉·布萊克、瑪麗·雪萊、愛默生、梭羅、約翰·繆爾和瑪麗·奧斯汀的“綠色寫作”,探賾索隱他們作品中幽深玄妙的生態思想。認為他們重新概念化、情感化和歷史化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了極其豐富的“綠色思想”,不僅提供了全新的感知自然的范式,而且開創了“綠色寫作”傳統,傳播現代生態思想和生態文明理念。
(美)詹姆斯·麥克庫希克 ·文學理論 ·20.8萬字
本書以孫犁小說為研究對象,包括孫犁寫于抗戰時期的小說、土改時期的小說和晚年的“蕓齋小說”。通過對文本的細致分析和深度解剖,尋找孫犁不同時期小說主題和敘事方式之間的關系;在異質空間視域下發現孫犁不同時期小說的敘事模型與時代主題深度契合的隱秘機制;歷史地考察孫犁小說發現:其敘事嬗變和晚年的風格驟變,都統一在其文學理想之下,也就是說,孫犁的文學之“志”將其不同時期的小說凝聚在一起,其“變”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早有預設。
李華秀 ·文學理論 ·22.7萬字
《當代西方文論批判研究》全書共分為六章,內容分別是:一、向內轉與悖離社會與生活;二、“自我中心主義”與公共價值的消弭;三、現代西方文論的非理性轉向;四、“形式崇拜”與內容與形式關系的倒置;五、“反教化論”與審美追求的極端化誤區;六、精英主義取向與文學藝術的小眾化危機。從六個方面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分析了當代西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情況以及問題所在。在當今理論界唯西方文論馬首是瞻的情況下,本書富有理論前沿性和現實意義。
張江主編 ·文學理論 ·34.2萬字
本書整體探討新詩發展中的“戲劇化”論說及詩藝效應。在考察跨語際影響和耙梳史料的基礎上,從類似“小說詩化”等文類融合層面觀照新詩發展中幾個集中階段的“戲劇化”詩學話語和詩人文本策略,厘清新月詩派、九葉詩派和20世紀90年代詩歌“戲劇化”的內涵形態、異域影響和詩學機制等方面的縱向關聯或異同,并在保留性地提出“戲劇化”非詩歌本體追求的前提下,層析出“戲劇化主體”“沖突性詩思”“戲劇化場景”三種“化戲劇”詩藝內涵,以優秀詩人的代表性文本為依據,闡釋新詩“戲劇化”寫作在間離或延展主體意識、凝聚矛盾性情思體驗、激活日常語言三個層面的詩性效度。
胡蘇珍 ·文學理論 ·23.2萬字
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對外傳播與文化軟實力問題密切相關。從歷史的角度看,文化軟實力的強弱對比對文學傳播有著明顯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中國文學的興衰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內在根基的一個探測器,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狀況更反映了文化軟實力的此消彼長。本書的基本內容是從文化軟實力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歷史變遷,以中國文學傳播的大量實例論證文化軟實力的特征、規律和策略,分析文化軟實力與文學對外傳播的關系,探討兩者相互作用的方式。
孔許友 ·文學理論 ·23.4萬字
路遙小說是被傳播數據和接受實例一再證實的溫暖勵志的傳世之作。路遙的作品數量有限,創作也有一定局限,但在傳播和接受層面卻超越當代許多作家,形成數量龐大的“路遙族群”和言說不盡的“路遙現象”。本書以路遙的生平研究和史料辮析為基礎,通過考察大眾傳媒(紙媒、廣播、影視等)對路遙小說的傳播、編輯工作與路遙文學創作的雙向互動、讀者對路遙小說接受的數據和實例,再結合路遙小說的文本細讀,側重于在讀者層面考察、思考1980年至今四十年來路遙小說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
孫萍萍 詹歆睿 ·文學理論 ·21.2萬字
本書意在從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等角度出發,通過對高麗中期李奎報詠史漢詩之研究,管窺朝鮮半島文學與中國文學久已存在的依存關系,而朝鮮半島文學自身之民族特點與強大包容力則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展現。李奎報所處時代之高麗武人專權和外敵對朝鮮半島之劫掠,無疑是李奎報詠史漢詩生成的重要推動力,由此,強烈的民族意識、對本國歷史文化的熱愛、對武人的影射、以詩酒女色自娛避禍之傾向以及詩風由豪邁向平實之轉變等李奎報詠史詩特點逐一呈現。麗末鮮初朝鮮半島詠史詩因而亦得以進一步繁榮。
師存勛 ·文學理論 ·2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