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禪宗屬于宗教,詩歌屬于文學,二者結合最終綻放出了中國詩歌中的美麗之花——禪詩。禪詩具有宗教(禪)和文學(詩)的雙重屬性,是一種融通宗教(禪)與文學(詩)的特殊創作,是“文學”,也是“禪學”。本書將唐代文人禪詩置于唐代文學和禪宗發展的廣闊背景下,以宏觀視野,從唐代文人禪詩的分類、典型意象、獨特意境、美感特質以及對佛禪經典的接受和吸收等方面對唐代文人禪詩的發展全貌及價值進行相對集中、系統、全面的研究,以期對唐代詩歌和中國文學研究有所裨益。
張錦輝 ·文學理論 ·22.7萬字
本書在國內外勞倫斯研究的基礎上,以文學地理學批評方法為依托,以勞倫斯短暫的生命歷程為經,以他居住過的地理環境為緯,考察了作家所經歷的地理因素對其創作的深刻影響。從文本細讀入手,研究了勞倫斯長篇小說中所構建的礦區、鄉村、城市和湖泊海島等地理空間,并探究了這些空間里許多意蘊深刻的自然意象,展現了他小說獨特的藝術品格和魅力。
莊文泉 ·文學理論 ·30.2萬字
研究是一種價值預設。對中國晚近三十年散文演變進行追蹤調研,深層的意指,是對晚近三十年中國社會轉型間民生眾相、精神狀態、民族靈魂、人格思想的深度調研,也是對中國當代散文研究相對邊緣化、有限性的某種糾偏。“精神生態”是作者確認的散文演變場域,并從“精神向度”“精神表意”“精神復歸”“精神多元”“精神守望”“精神碎片”六個維度勘探創作主體即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狀態、關聯的社會存在和文化思潮裂變。研究過程中,作者以時段文類史的研究形式,將當代思想史與散文文類史有機融合,并提取與本研究相關的具體散文形態,諸如“新啟蒙”散文與“見證”散文、老作家散文,“多元”散文時期與文化散文、江南園林散文、小女人散文,“非虛構”散文與在場主義散文、思想隨筆、新鄉村散文等;此外,對“標新”的創意散文(如新散文)、地域散文、女性散文也進行了關注,有效建構散文演變與知識分子精神生態之間關聯的邏輯性,由此構成了研究的主要內容。
周紅莉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本書立足于谷崎短篇小說,以其短篇小說的藝術研究為對象,以文本細讀為基本方法,從谷崎短篇小說的題材處理、心理描寫、敘事人稱、語言藝術、其他藝術以及對中國現代文壇的藝術影響六個方面,深入、系統地闡述谷崎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質,掲示谷崎短篇小說創作精美的主導藝術風格,展示其“東西結合以東為主”的藝術創作道路,以此呈現谷崎短篇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
張能泉 ·文學理論 ·20.8萬字
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本書試圖將自由主義文學放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之中,考察它在40年代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中,它如何進行自我定位,如何調整作家、文學與社會、時代乃至國族之間的關系。本書試圖超越文學與政治二元對立的觀點,用歷史的、審美的立場厘清40年代自由主義作家的文學思想與政治理想,辨析自由主義文學與左翼文學等之間的復雜關系,揭示40年代自由主義文學的繁復性。
王俊 ·文學理論 ·22.9萬字
魔鬼合約作為文學母題于中世紀之前便已存在,最早可追溯到《圣經》的某些章節。魔鬼合約母題與時俱進、歷久彌新,跨越時空地活躍在德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學創作上。在參考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對魔鬼合約母題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一方面從魔鬼合約的源起、發展縱向看母題本身的變遷,并對同一文學時期的魔鬼合約文本進行橫向比較,探索同一母題在不同作家的演繹下呈現出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本書以歌德的《浮士德》、沙米索的《彼得·施萊米爾賣影奇遇記》和戈特赫爾夫的《黑蜘蛛》為例,對魔鬼合約的基本組成元素魔鬼形象、簽約者、合約內容、簽約形式、合約的結局等進行分析解讀,重點討論魔鬼合約故事中的救贖話題。
胡一帆 ·文學理論 ·21萬字
作為與袁枚、趙翼、蔣士銓、王文治、姚鼐等乾嘉名家大體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四川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民俗學家李調元,學術界對于他的研究還不太充分。基于這點考慮,本書從生平學述、詩歌創作、詩學理論、戲曲美學、民俗學等方面對李調元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和評價,并將當時和后世研究他的相關資料文獻作了分類整理。該書的內容對當代從事清代學術文化和文學藝術等領域研究的學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孫文剛 ·文學理論 ·21.9萬字
詩聲理論研究是闡釋中國詩學的一個重要維度,是一種微觀、縱深、精細的研究,它與中國傳統詩樂合、離的更迭發展流變關系頗大。詩聲即詩歌的聲音,以聲律為主,其形成主要在聲韻、節奏、字法、句法、章法、體式等六個層面,并主要呈現為自然之聲和人為之聲。明代詩聲理論豐富,明人將詩學與哲學、美學等聯系起來,從聲氣關系、聲義關系、聲情關系、聲形關系等幾個方面來展開討論,使明代詩聲理論既有回歸傳統詩學的傾向、又進一步發展至詩學之很高境界——神韻。總之,明代的詩聲理論及與之相應的詩歌創作實踐均頗有特色與價值。筆者首先從歷時的角度對明代詩聲繁盛的狀況及原因進行了認真考察,繼而從零散、冗雜的明代詩學材料中抽繹出一些主要命題以個案的方式來窺探明代詩聲理論的大體狀貌,最后探討了明代詩聲理論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其詩學成就。
李國新 ·文學理論 ·22.4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杜詩與長安文化的關系。第一章概述了長安文化在唐詩發展中的意義,第二章總論長安文化與杜詩的關系,第三至第五章具體論述不同時期長安文化的內涵及其對杜詩產生的影響,以展現長安文化精神在杜詩發展中的意義。
張倩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獨孤及的思想及文學地位,指出獨孤及是其時代弘揚儒家思想、將紙上談兵的儒學主張貫注于具體事務的經世致用型文人的縮影。獨孤及理充而氣足的奏議文風、序文和記述文中精致的敘事寫人技巧、碑志文黜華錄實的寫實特征、哀祭文的怨天主題與“緣事而發”的抒情特點,都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唐文創作的“大手筆”。其部分詩歌“以文為詩”的特點顯現出詩人對生活記錄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于詩味兒的追求,而另一部分詩歌“格調高古”的特征則體現出他有意識地超越大歷時期的“華俗”之風,在質與文之間尋求平衡點的努力。最后,本書討論了獨孤及與“古文運動”的關系,并對學界通行的、將其視為“古文運動先驅者之一”的觀念提出了質疑。指出他所抨擊的徒有聲形之美而無實在內容的駢文,絕不與通常所說的駢文同義。誠然,比起六朝和同時代的作家,他的確創作了一定數量敘事寫人、張揚個性的散文,然而,這實際上與盛中唐之交“人”的覺醒與“人學”的崛起密切相關。
金晶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本書選擇從家族研究的視角進入,將金代文學家族的命運和成就放在金代社會生活變遷、民族文化融合與文化形態轉型的過程中加以考察,闡明了由北方游牧文化與儒家農耕文化間彼此交流與互動所引發的家族文學地位的轉變,漢人家族文學觀念和文學風格的轉變,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學世家為金代文學的整體格局的形成和文化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楊忠謙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愛倫·坡作為我國最早譯介的美國作家之一,其在中國的傳播、接受所涉及的研究內容比較豐富和復雜,他對中國的影響正是他世界性影響中的一部分,對愛倫·坡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的研究是國際“坡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海內外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展得尚不充分,參預的學人不多,本書是國內外第一次全面、系統研究此類課題的專著,屬于學術前沿課題,具有開創性。
王濤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暴力素未以負面形象出現于公眾或讀者視野中,但是,這一局面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的小說創作中得到改觀。本書以時間為經,以社會歷史及文化心理為維、以小說創作為切入點、以典型小說暴力敘事文本及作家作為解讀的基本對象,告訴讀者“暴力”如何擔轉自己過去的固有形象,化丑為美或富美于丑。暴力不只是事件,還是一種方法、一種觀念、一種價值。從過去小說創作中的配角、反面形象的“標配”到如今文本表現的主體,中性乃至被襲揚的歷史軌跡,這種變化其實已經暗示著當代社會價值觀念與文化心理的發展脈絡。
周建華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本土的文化語境和文學土壤,從多個方面入手考察新歷史主義在中國的批評與實踐經驗,既有縱向的史的線索,也有橫向的中西文論對比研討,還包括對具體作家、作品的解讀,全書試以宏觀視野分析新歷史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及其影響。
盧絮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本書搜羅宏富,自遠古神話傳說始,到晚清文學終,詳盡考察了中國古代海洋小說從萌蘗、成形、成熟到最后完成的歷史變遷,以及諸種變遷的內外因素。本書的要旨在于圍繞命運與偶然、漂泊與危機、欲望與追求、退守與進取、今生與來世等命題,揭示中國古代海洋小說的敘事模式、藝術特質與民族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凸顯古代中國人的思維形態、情感價值取向,特別是在自然認知上的觀念嬗變,也即是借海洋的鏡子映照人類精神不斷創造更新的歷史進程,尋求其對當代文化建設的啟示意義。
李松岳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意大利學者弗蘭克·莫萊蒂從自然科學中汲取營養,試圖彌合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裂痕,從而為文學研究帶來一股新鮮之氣。具體而言,他將文學與生物學、歷史學、社會學、地理學、統計學、哲學等等學科的知識資源整合在一起,提出了“遠距離閱讀”理論。遠距離閱讀就是系統地運用圖表、地圖、樹型去分析文學現象的方法—圖表來自計量史學,地圖源于地理學,樹型屬于進化論領域。基于該理論,莫萊蒂致力于思考文學形式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文類與空間的關系以及文學史的書寫問題。他的致思構架帶有明顯的馬克思主義特色。
高樹博 ·文學理論 ·21.8萬字
《中國史詩學史論(1840——2010)》以在中國史詩研究這一領域內得到普遍認同的、見解獨特且影響力持久的學者為個案,分析他們持有的史詩觀念、學術旨趣、問題意識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來中國史詩學術史的某一個側面,闡述了中國史詩研究者在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上的繼承和創新,反思中國史詩學的學術轉向與新格局,總結中國史詩學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馮文開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全面系統地對英語世界的巴金研究進行了詳細的闡釋與比較分析,梳理出英語世界巴金研究史的基本發展脈絡,以期讓中國學者更多地了解英語世界巴金譯介和研究的狀況,借鑒英語世界學者的“他者的眼光”,給中國的巴金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示,架起東西方文學研究與文化交流溝通的橋梁。此外,本書還對國內巴金研究與英語世界巴金研究進行對比與比較,以期為中國的巴金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王苗苗 ·文學理論 ·30.2萬字
本書力圖結合個案論析與整體研究、兼顧歷時性的梳理與共時性的比較,來進一步深化對北宋中后期詩歌流變的研究。本書選定該時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之關係為研究對象,從分析詩歌中所運用的佛教典故、所藉用的佛教術語入手,結合當時文人與佛教關係的考察,尋繹文人接受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及其佛學思想體系的構建生成,並通過解析該時期士大夫知識構成及演變之特點,深化對該時期詩歌流變原因及過程的研究。具體結構上,本書主要通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代表人物學習佛襌理論與文學創作之內在關係的研究,適當藉助相關的理論方法,詳細分析對比三人的學佛路徑、學佛對其詩歌語言運用的影響、學佛對其詩歌創作思維的滲透,大體勾勒出了士大夫學佛變化與該時期詩歌流變的關係。作為論題的延伸,本書還考察了北宋后期江西詩派諸人之學佛與其詩歌創作、詩論形成演進的關係。
左志南 ·文學理論 ·31.7萬字
本書以闡釋學為切入點,以現代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為支點,聚焦歷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類形象學研究范式。核心論點包括:形象學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認同涉及的價值訴求和精神化運動;濫觴于羅曼司語文學、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現象學三大源頭;不斷突破并重構文學邊界、學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籬;旨在繼承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西方闡釋學傳統;形象學征兆的詩學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學和思想現代性的肌理;必須堅守歷史境遇中人的教化和救贖之必要性,堅持文化價值元素的提煉、文化規范的匡扶、文化品格的塑造。
陶家俊 ·文學理論 ·20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