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稿《柳宗元研究:1912—1949》為論文集,編輯部咼艷妮主編、中文系彭二珂編。本書稿搜集1912—1949年間學者探討柳宗元生平、思想、創作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及這一時期全國大中小學學生的讀后札記,共計60余篇,字符數15萬,基本上代表了這一時期柳宗元傳播與接受的總體面貌。文獻來源均為民國時期正式出版的各類期刊。
彭二珂編著 ·文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所選篇目大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比較文學復興以來的著述,其中既包含了德高望重的學界前輩的經典名作,又納入了當代中青年學者的優秀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時期漢語學界在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的進展和達到的水平。憑借此書,讀者可在有限篇幅內較為集中地了解比較文學的問題領域與研究路徑,學習前輩學者進行比較文學研究的經典范式。編者在選文時還充分考慮到論著的生動性、鮮明性與趣味性,讀者可由此領略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學研究的豐富內涵與獨特的學術魅力。
陳瑞紅主編 ·文學理論 ·41萬字
“中華文學史料”對中華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為促進中國古代文學史料學與地域文學文獻的研究,增進會員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友誼,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分會2017年年會暨中原文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10月6日至8日在河南鄭州召開。會議由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文學史料研究分會主辦,由鄭州大學文學院承辦。會議主要議題有中國古代文學史料學學科理論與方法,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著史料研究,大數據時代文學總集的編纂與研究,中原文學文獻的梳理與研究,及其它文獻問題研究。《中華文學史料》一書,即在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古代分會2017年會暨中原文學文獻學術研討會參會論文基礎之上,由編委會甄選之后的論文結集而成。
劉躍進主編 ·文學理論 ·22萬字
約瑟夫·康拉德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魔幻般的不確定性,無論在人格內涵、價值取向、思想意識還是在創作風格上都不是單一、明晰的,而是意義多重復雜且常常充滿自我矛盾。這種含混朦朧的矛盾對立,不僅體現在康拉德小說中的重重文本謎團中,也同時投射到不同的讀者身上,體現在讀者根據個體經驗的不同而對文本產生的多樣性讀取與闡釋上。本書采用威廉·燕卜蓀的復意理論,以期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探尋康拉德文本復意話語表現下的深層本意。
校瀟 ·文學理論 ·23.5萬字
20世紀40—70年代小說對鄉村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想象充滿豐富性和復雜性,或以鄉村現代的本土性想象方式重建鄉村人情倫理秩序,或以鄉村階級、革命意識思索干部、望城青年的主體性,或以德性標榜的敘事讓未來社會的想象失去實踐可能性。話語的顯隱、敘事的裂隙等,讓識字、衛生、效率、技術等表征現代性特征的話語變得多義。作為一種想象新社會秩序的文學,對鄉村社會主義的認同、熱愛和想象,讓這段文學充滿青春氣息、明朗色彩、浪漫激情。在“短二十世紀”中,這段文學的出場凸顯了社會主義國家文學在全球化語境中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努力。
郭文元 ·文學理論 ·39.9萬字
《中外文論(2018年第1期)》共分六個欄目。“中國文論研究”聚焦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名家的文藝理論研討。“西方文論研究”專欄則著力平均:既有人物專題研究,又有文論史問題勾稽及文論研究的綜述。“古代文論研究”則從以人為綱、以問題為綱等多重視角,展示和探討了古代文論中具體而細致的問題。“譯文選刊”則全文選刊了著名美學藝術理論家卡羅爾有關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講座譯稿,以展示當代藝術研究者對古典詩學傳統的重視和發揚等。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29.5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印度和中國一樣,是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國。它產生了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宏偉的兩大史詩,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精美的抒情詩、敘事詩、戲劇和小說,以及獨樹一幟的文學理論體系。本書概述自公元前十五世紀至公元十二世紀的印度古代文學,即吠陀時期、史詩時期和古典梵語文學時期的文學。其中,梵語文學是主流,也包括巴利語和俗語文學。
黃寶生 ·文學理論 ·32.8萬字
全書分為上、下編,全面梳理了百年來海內外佛教文學研究和道教文學研究的歷史進程和研究界面,融宏觀把握與專題綜述于一爐。附錄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2卷25冊本《中國宗教文學史》的三篇導論,是在學術史回顧和專題研究基礎上的理論建構,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宗教文學史》的編撰理念。
吳光正 ·文學理論 ·34.7萬字
本書收集了改革開放以來,作者在國內各種刊物和文集上發表的一些關于波蘭文學、波蘭漢學研究的主要論文,以及作者為幾本波蘭文學譯著所作的序言。在波蘭文學研究方面,這些文章包括對波蘭古典和現代文學中一些主要的文學時期、流派、重要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和介紹,波蘭文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以及波蘭現代文學理論的研究。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獨到見解,本書是一部了解波蘭文學創作成就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為國內對波蘭以及中東歐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波蘭的漢學研究方面,收錄的文章主要是對波蘭17世紀中葉來華的波蘭耶穌會傳教士卜彌格向西方介紹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的研究,此外還有波蘭自古以來社會各界人士和中國的友好交往以及波蘭當代著名漢學家、卜彌格的研究專家愛德華·卡伊丹斯基的介紹,這都有利于增進中波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傳統友誼。
張振輝 ·文學理論 ·48.1萬字
《美國詩歌史論》是為了北京聯合大學培育國家社科重點重大項目《美國詩史》(多卷本)而準備的一部美國詩歌研究專論;內容包括“早期美國清教詩歌”、“美國浪漫主義詩歌”、“美國現代主義詩歌”、“美國后現代主義詩歌”、“當代美國詩歌”等五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成章,以各個歷史時期重要詩人及其代表詩歌作品為重點研究和論述對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通過深入細致的文本釋讀,挖掘和總結核心詩人的核心詩學理論創新及其詩歌創作技巧和風格創新,同時注重梳理和揭示各個歷史時期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中的歷史文化記憶、特點和主題,勾勒美國詩史。
黃宗英 ·文學理論 ·33萬字
本書對20世紀俄蘇經典作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的代表性作品進行了系統梳理,清晰地呈現出作家在不同時期筆下的景觀與共同訴求,闡釋了作家創作的思想源頭和世界觀變遷的軌跡。普拉東諾夫的創作,折射出烏托邦思想和反烏托邦的復雜互動,他以文學的方式關照人類命運并嚴肅反思社會現實,在人間艱辛地尋找真理,播撒幸福的靈魂。
王曉宇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書基于國內外美國小說研究之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文學接受批評和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參照,通過細讀自20世紀初以來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的美國小說研究論文和重要出版社出版的美國小說研究論著及相關研究學術論文與論著,深入研究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1901-1978年、1979-1999年、2000-2015年)中國美國小說研究的熱點、角度、方法和總體走向,從整體角度歷時性系統地探討了中國美國小說研究在百年進程中從意識形態批評逐步走向非意識形態批評和多元文學文化批評的歷史嬗變及其文化和文學效應,總結了百年中國美國小說研究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展望了未來中國美國小說研究的發展趨勢。
任虎軍 ·文學理論 ·41.4萬字
明代詩壇的宗派門戶之爭激烈,各流派都運用選本樹立典范、標舉主張和攻擊異己。本書以明代古詩、唐詩選本為對象,以各流派的詩學辨體觀念為核心,探討明代詩學論爭中關于詩體、詩人的熱點問題,強調選本是明代詩家相互批判、攻訐又彼此吸收、轉化的重要場域,既包含不同流派之間的對抗與同化,也承載同一流派內部的批判與交融。選本是具有辯證質素的綜合性載體,亦是彼時社會文化的表征。本書的研究希望通過分析、比較古詩、唐詩的評、選,以及與詩話、序跋等詩學批評方式的互文,在詩學批評和文化分析之間,盡力去豐富對明代學術與文化的理解與想象。
岳進 ·文學理論 ·21.4萬字
《莫言長篇小說與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了莫言長篇小說與中外文學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及不同之處,頗為客觀、平實、全面而又精準地揭示了莫言長篇小說對中外文學的繼承與超越以及莫言長篇小說的獨特價值,不失為一部莫言研究及讀者鬩讀和理解莫言長篇小說的參考書。
廖四平 ·文學理論 ·32.7萬字
本書以原型意象為邏輯起點,建構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敘事性理論體系,并以此闡釋滿都麥、南永前、張澤忠和阿庫烏霧四位作家和詩人的文本,不僅概括了多民族作家創作的經驗,而且衍入地域文化闡釋和文化人格建構的義域,指涉中國古典文論與文藝學、敘述學及文藝心理學的融通和互滲,從本土化的意義上嘗試中西文化的結合。本書的理論價值:(一)描述了從本體到主體、到客體對象乃至文化文本的哲學進程;(二)解構了張揚矛盾沖突、構擬情節邏輯、塑造典型性格的敘事范式;(三)拆除了抒情與敘事之隔;(四)消除了敘事與歷史之隔。
馬明奎 ·文學理論 ·38.2萬字
北大荒文學主要是指整個黑龍江的鄉土文學。對北大荒文學形象從蕭紅傳統的蠻荒到拓荒者的家園意識,再到二次創業中北大荒民間希望,北大荒文學創作體現出意識形態統攝下的革命話語;以史家的態度走進歷史現場,凸顯以奉獻與犧牲為基本內涵的北大荒精神,揭示人在意識形態話語下褪變性的艱難成長。作家以報告文學來觸摸新生活的脈博,彰顯時代精神力度的大美,萃取生命激情。堅守日常生活的寫作成為作家的精神立場。北大荒作家的寫作呈現出現實主義姿態,“主旋律”作品的集中亮相和對本土文化的認詞成為他們的普遍選擇。傾心尊嚴的書寫,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流瀉詩意的瞬間,傾聽“天籟”的救贖與自贖。堅守田園的寫作折射的“胡子”文化和傳統美德,呈現北大荒鄉土生活的影像。由鄉土書寫進入民族靈魂是北大荒獨特的文化審美品格,呈現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形態。
車紅梅 ·文學理論 ·28萬字
作為文學評點大師,金圣嘆關心的是一部作品的文本優劣,探尋的是文學形式本性。他主要采取以文觀文的方式,分析文學作品美丑利弊,揭示作者行文用心,指點讀者賞文門徑,從而展示文學文心之美、文辭之美、章法之美、分解之美。本書力圖總結金圣嘆形式批評的特點,探討他如何透過形式把握文本意蘊,如何在藝術和科學之間尋求感注與理性的張力。
樊寶英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近代桐城文派的學術論著。文章從現代性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視角對近代桐城文派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索,依據地域將近代文派分為主要支派:嶺西派、上元派、湘鄉派、蓮池派、新城派、武夷派、后桐城派,對這一流派的發展源流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探討,并以桐城文派為個案展現了近代文學向現代文學嬗變的趨勢。著作確立了近代桐城文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于重新認識桐城派及近現代文學之演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是近年來中國文學流派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
蕭曉陽 ·文學理論 ·22.2萬字
本書在對艾柯著述進行廣泛閱讀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發現他對迷宮文本的思考貫穿了他整個學術和創作生涯,思想碎片散落和淹沒在其理論書籍、隨筆和小說的各個角落;他在代表作《玫瑰的名字》中將理論付諸實踐,把理論說不清的還加以補敘。由是本書提出一個命題——艾柯其實已經斷斷續續、零零散散地論述過迷宮文本理論,只是以碎片形式罷了,需要聯結。本書嘗試對相關理論碎片進行發掘、扒梳和聯結,勾勒出其迷宮文本理論的基本輪廓。
朱桃香 ·文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以“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的關系”為核心,旨在將1949年以來的中國小說文本置于與佛教文化關系的發展脈絡中,考察佛教故事原型、基本觀念、話語表達方式對故事本體的塑形及小說精神內涵的生發;對中國當代小說敘事體例、時間及空間結構的創設意義;對特定意象、意境及語言表達方式的生成與開掘等。通過將中國當代小說與佛教文化的關系放在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維度中梳理,突破了前人指證性的研究和作家作品個案研究,深化和拓展了這一尚未充分展開的研究維度。不僅探索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對中國當代小說美學范式的開辟,也進一步思考了有關神圣與世俗、文學的終極性關懷等人類學命題以及中國文學在形而上層面上與世界對話的可能性。
褚云俠 ·文學理論 ·20.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