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生俱來的愛與恨:從克萊因的視角看心理能力
——什么樣的母嬰關系會養育出偏執、極端、有躁郁傾向的孩子?——我們為什么會焦慮,又為什么會抑郁?——我們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朋友、伴侶和工作?從出生的第一天起,我們的內心世界就充滿愛恨交織的驚心動魄。而這些生命早期的情感和記憶,我們未必能記得,但它們卻奠定了我們各項心理能力的基礎,決定了我們怎樣面對焦慮、喪失、分離,如何處理我們的愛與恨,能否同理心和恰當的攻擊性。如果說弗洛伊德對人的精神研究重心停留在4—6歲,那么克萊因的客體關系理論則向前推進至0—3歲。她所開創的客體關系學派,是精神分析流派中獨特而不可或缺的一派,為世人展現了人類生命最早期的心理歷程,而這些早期心理歷程無時無刻支配著人一生的內心。透過克萊因的眼睛,我們得以理解本能的情感與沖動,看到讓我們羞愧的情緒有存在的必要和積極的一面,也看到我們能夠通過整合愛恨沖突,實現更好的心理能力和更健全的人格。
·7.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