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初會十門料簡一經意 天王贊佛說偈初首顯教分齊義 盧舍那品一乘三乘義章 勝音菩薩偈首立轉法輪章 觀五海說十智文立五海章 說分文內凈土因緣文初立十世界章 普莊嚴童子處立因果章 第二會名號品初禮佛儀式章 十號章 四生章 十種凈土章 四諦品立四諦章 光明覺品中立業成就章 五陰章 附隨十八界章 附見十二入章 明難品初立唯識章 眾人問文殊處明入佛境界章

初會十門料簡一經意

初會十門料簡一部經意者。初會如是我聞首料簡下文所目之義。約有十門。謂人及法理事義文解行因果。初成主伴以明旨趣。人謂化主及助化等。淺深闊狹。可準通之。人即佛菩薩。淺深者。謂從三惡道。人天二乘菩薩。漸教頓教圓教感成佛菩薩。淺深不同。闊狹亦爾。法淺深者。約位。從初不退乃至究竟十地諸位。見法差別。皆悉不同。闊狹亦爾。理淺深者。初世間所知真實。乃至窮證法界。解脫自在悉皆不同。闊狹亦爾。事淺深者。從凡夫極一顛底迦。乃至暖曜天光無礙解脫法堂凈土之處事相不同。闊狹亦爾。解淺深者。教有秘密顯示不同。致令生。解不解等。闊狹亦爾。行淺深者。如菟馬等各別殊分。致令業行亦異。闊狹亦爾。義淺深者。三乘一乘差別不同。致令所詮之義淺深非一。闊狹亦爾。文淺深者。能詮之文言無言等不同故。淺深非一。闊狹亦爾。因淺深者。從其名數。初六因四緣。次現生引乃至二十因等。最后互為因等。若約道理辨因淺深。從初法執境界。乃至法無我如實因緣法無我因六義等。深淺不同。闊狹亦爾。果淺深者。從初等流依果。士夫解脫異熟果報等。世間出世間。世間乃至窮佛不同。闊狹亦爾。上十門義。諸佛善巧會融法界圓通自在。不離見聞。證得普賢微細因陀羅。解脫通明方究竟也。

天王贊佛說偈初首顯教分齊義

依教有五位差別不同。一依小乘。有名之教詮有名之義。此在分別遍計位中。二有名之教詮有名之義。有名之教詮無名之義。此當回心。初教位中義。當即名義即空教也。三有名之教目有名之義。有名之教目無名之義。無名之教目無名之義。此當熟教位中即性實成有之義。非是所謂有也。四無名之教顯無名之義。義當在頓教位中。一實三昧說也。五有名之教說有名之義。無名之教顯無名之義。當在圓教位中見聞處說。有名之教顯有名之義。有名之教顯無名之義。無名之教顯無名之義。此約圓教處說。為攝義無盡故。分齊通聲聞及凡夫世間所知真實法也。該通三乘小乘文義。及圓教中比證分齊。下一部經。所有文義。并約此準。

盧舍那佛品中云集文末普賢文中立一乘三乘義章

經文云。入無上道者。當漸教也。不可盡功德智地者。當熟教分。愿性海中者。當頓教分。此約遍計滅分齊處說。又云。入無上道者。頓教及熟教中終教及義是也。不可盡功德智地者。普賢解行分教義是也。愿性海中者。當是圓教。證分已去是也。亦得即是普賢行愿也。其乘名教具在問答中釋。今約下經。約五乘之義。有其三種。一人天共一。二聲聞緣覺共為第二。三始終漸教共為第三。四頓教獨一。五一乘獨一。總為五乘。第二者。人為一。天為一。聲聞為一。緣覺為一。大乘為一。第三者。天一梵一聲聞一緣覺一如來一。會彼五乘。成無分別離相一乘。出楞伽經。若凡夫人天乘。佛臨凡夫。同彼人天。引凡夫人。修人天福。既無無漏。不辨見修。但論世間禪定。成世間修。就聲聞緣覺及二乘回心。并約見修。即至究竟。成佛成羅漢。從小乘位十二住。即合四果等。共成十二住。十二住者。一聲聞自種性住。二入正未越次取證方便住。三越次取證住。四得不壞凈味圣戒轉上漏盡住。五依增上戒增上意學出生住。六七八得真諦智增上慧學住。九觀察生無相三昧住。十究竟無相住。十一解脫學處住。十二一切種阿羅漢住。直進菩薩。一人即有十地。并說見修后方得成佛。及說大乘十二住。十二住者。一種性住。二解行住。三凈心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意住。六增上慧住。七諦相應慧住。八緣起相應慧住。九有行有開發無相住。十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十一無礙慧住。十二最上菩薩住。若熟教位。則不同前義。初地已前。有分段死。先得無漏者。兼有變易死。初地已上。窮第十地。有變易死。十地滿后。方始成佛。若約頓教。即一切行位。皆不可說。以無相故。此據三乘方便說。若依一乘圓通之教。由義自在總別相成。故無前后始終淺深近遠等別。但不退已后。即明得彼普賢之法。約熟教比之。即十信滿心已去。即是其位。其普賢位中。對彼解行法及彼得義。唯有自分勝進。兩義不同。其身在于白凈寶網轉輪王位。十眼十耳等境界。若約解行法分齊克。唯未得離垢三昧。其離垢三昧。是未受職之前定。其身在世界性等已上處住。而在普見肉眼位中。見十方界。若證得普賢位。在六相方便十地位中。何以故。依十地證義會普法故。若證得彼普賢解行所依身者。亦得在彼兜率天中成諸天子身。從三惡道出。生彼天中。得無難身。成普賢解行法。如法華經龍女身者。義當即是留惑感彼同生之身。何以故。由此等人并是過去多種善根故。亦不同是變化之身。何以故。由法華經引彼速成希有勝行證其教勝。若是變化。即非希有。若約滅惑分齊論者。依普賢品說。一障一切障。依小相品說斷惑分齊。一斷即一切斷。由彼華嚴經文云。內外各有五百煩惱。及八萬四千煩惱。普滅非別。故得知也。何以故。對彼生死際說故。又白凈寶網轉輪王位時。有定光頗梨鏡。光明照十佛剎微塵數等世界。以此驗之。當知。白凈寶網轉輪王之位。福分不少也。若起利用。即令無量眾生發不退菩提心。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在十地無生法忍地。唯未得離垢三昧之少分也。余之位相德用境界。及見佛分齊。具在經文。又一乘義者。分別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正乘如華嚴經說。亦如前分別方便乘者。分別有十。一對三寶分別。佛寶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無盡故。法僧則不定。二對四諦分別。滅諦是一乘。三諦是三乘。何以故。滅同無盡故。三諦則不定。三對二諦分別。第一義是一乘。世諦是三乘。何以故。第一義諦。同無盡故。世諦則不定。四對過分別。無恐怖者。即是一乘。有恐怖者。即是三乘。何以故。如如來藏等。依則無過。即同無盡故。六識及心法智。此之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由是俗諦故。依緣不自在故。五對人及智分別。有三種人。成三種智。三種智者。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以為一人。二若男子女人。成就隨順法智為第二人。三若男子女人。于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第三人前之一人。是一乘智。后之兩人。是三乘智。何以故。前第一智是證智。是證智同無盡故。后之二智。未證實法。是不定故。此依勝鬘經說。六對所解了法虛妄契實無分別。隨文解義。是三乘法。知虛契無分別。是一乘法。何以故。契無分別。同無盡故。隨文取者。是則不定。此依楞伽經義說。七對一乘三乘小乘分別。一乘是一乘。三乘等是三乘。何以故。一乘則無盡故。三乘等則不定。八對大乘中乘小乘分別。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無盡故。中乘小乘。義則不定。如經會三歸一故。九對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分別。出出世間。則是一乘。余則三乘。何以故。出出世間勝同無盡故。余二則不定。如法華經界外露地別索車者。即是其事。十對譬喻分別。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是一乘寶珠。系汝衣里。及窮子等。即是三乘。何以故。髻珠王秘甚深故。余則不定。此依法華經說。上來所辨。于眷屬經中。欲顯圓通無盡。法藏一乘教義故。于方便之處。示一乘名。令進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說。若橫依方便進趣法門。即有二義。通說一乘。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從一乘流故。又為一乘教所目故。二與彼究竟圓一乘。為方便故說一乘。非即圓通自在義也。余義準可知。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頓屬其上分本教義。漸從其末義。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為彼圓教所目。及三乘終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門。染凈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所詮實法有為無為等宗并不同。義理各別也。

一切諸法勝音菩薩偈首立轉法輪章

轉法輪者。有其二種。一一乘轉。二三乘小乘轉。一乘轉者。一諦有十行。如下經說。一具足清凈四無所畏。二出生四辯凈妙音聲。三明了四諦。四隨順諸佛無礙法門。五清凈等心。悉能普覆一切眾生。六所說不虛。決定濟度眾生苦際。七宿世大悲所持。八以妙法輪音聲充滿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知。九阿僧祇劫常說正法。未曾暫息。十轉諸根力覺意解脫諸禪三昧。相續不絕。余三諦準亦同之。法轉流入眾生心時。說者復有十因。何者為十。所謂過去愿力故。大悲所持故。不舍眾生故。智慧自在。隨其所應為說法故。未曾失時故。隨彼法器不增減故。決定了知三世智故。身行最勝故。口行無虛故。智隨音聲悉覺悟故。義準亦通。所被之機。具足四緣。其義可解。三乘小乘轉法輪者。一諦之內。有其三轉。成十二行。余三亦同。成四十八行。如毗婆沙說。轉法輪者。說四諦義三轉十二相。是苦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名為一轉四相。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苦至滅道應修。名第二轉四相。是苦知已。是苦集斷已。是苦滅證已。是至苦滅道修已。名第三轉四相。四相者。四諦中生眼智明覺。亦云行也。三乘熟教。初分已下。名同不異熟教。終義與頓教之義。唯一真如授與名轉。非謂可轉是名為轉。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頓屬其上。分本教義。漸從其末義。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為彼圓教所目。及三乘終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門。染凈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所詮實法有為無為等宗不同。義理各別也。

觀五海說十智文首立五海章

五海者。一一切諸世界海。二一切眾生海。三界業海。四一切眾生欲樂諸根海。五一切三世諸佛海。觀彼五海。以說十智。一一切世界海成敗清凈智。二不可思議一切眾生界起智。三觀察法界智。四一切如來自在智。五清凈愿轉法輪智。六力無所畏不共法智。七光明贊嘆音聲智。八三種教化眾生智。九無量三昧法門不壞智。十如來種種自在智。五海等法。入十智說。問何故爾也。答理望前機。不得自顯。由智顯也。離智即無。故由于智。其五海等在智即智。問何故五海不以十名說之。答五海境深。寄三乘教說。欲令易解也。其五海分齊。在十智中。交絡互為主伴。深淺廣狹染凈理事。是即無窮。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頓屬其上。分本教義。漸從其末義。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為彼圓教所目。及三乘終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門。染凈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所詮實法有為無為等宗并不同。義理各別也。仍此一乘圓教。局見聞為始。

說分文內凈土因緣文初立十世界章

今此世界海上下淺深。略有三種。一從三千大千世界已去。乃至一切眾生形類等界。以為一類。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處十世界等。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四世界圓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轉。八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十世界。當萬子輪王已去所居。為第二類。三蓮華藏世界海等已去。盡佛境界為第三類。如是等類世界海。有十種事。去來今佛之所演說。一謂說世界海。二起具因緣世界海。三住世界海。四形世界海。五體世界海。六莊嚴世界海。七清凈世界海。八如來出世世界海。九劫世界海。十壞方便世界海。此十因緣。通成上三。但為引機。淺深不同。遂有三別。依此經文。三千界等。顯其融義。蓮華藏界等。明因陀羅微細等義。中間界等。略而不明。準之可解。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頓屬其上分本教義。漸從其末義。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為被圓教所目。及三乘終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門。染凈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所詮實法有為無為等宗并不同。義理各別也。仍此一乘圓教。局見聞為始。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18 16:57:35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靖市| 龙南县| 新民市| 井陉县| 天长市| 炉霍县| 巫山县| 佛冈县| 兴安县| 淮安市| 兴和县| 新营市| 普安县| 饶平县| 靖州| 防城港市| 平舆县| 安泽县| 洛南县| 漳浦县| 绿春县| 佳木斯市| 搜索| 马龙县| 邯郸市| 广昌县| 宜兰县| 淮北市| 兴宁市| 光山县| 凤庆县| 新巴尔虎右旗| 武清区| 姜堰市| 赣州市| 雅江县| 崇阳县| 北碚区| 郓城县| 济宁市|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