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生稠林章

生者有二。一分段生。二變易生。分別有二十八門。一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四識住。謂色識?。茏R?。胱R?。凶R住。為識所住故名識住。出毗曇。三四生。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報起所依故名為生。四四食。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五二受。謂身。五識相應名身受。意識相應名心受。六三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七五受。謂苦.樂.憂.喜.舍。八六受。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九一百八受。如大論說。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喜生憂生舍。乃至意識亦爾。是十八受中。有凈有垢。是三十六。三世各有三十六。為一百八受。亦可分喜為三。上中下。憂舍各三。一根有九。六根之后有五十四受?,F智比智所緣去來諸受。有五十四受。現比之境故。受有一百八。十五果。一增上果.二依果.三報果.四功用果.五解脫果。酬因故名果。十一六道。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十二六界。謂地.水.火.風.空.識。十三七識住。謂欲界人天為一。色界下三禪為三。無色下三天為三。是識樂住故名識住。十四八福生處。謂人中富貴為一。六欲天中富貴為六。初禪梵天為一。福報此中最多故說此八。十五八世法。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十六唯識。十七九眾生居。謂于七識住上。加無想天及非想天為九。十八二十五有。謂四有四惡趣梵王六欲天無想及凈居四空及四禪。十九十二因緣。即三緣生也。謂自性受用愛非愛取別時。增上生義故入生分攝。二十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二十一十二入。謂六根六塵。二十二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二十三三十六物。謂一發.二毛.三爪.四齒.五皮.六肉.七骨.八髓.九筋.十脈.十一脾.十二腎.十三心.十四肝.十五肺.十六大腸.十七小腸.十八胃.十九胞.二十糞.二十一尿.二十二垢.二十三汗.二十四膽.二十五結[月*寧].二十六第.二十七唾.二十八膿.二十九血.三十黃陰.三十一白陰.三十二肪.三十三[月*冊].三十四腦.三十五腦膜.三十六精.二十四四種生死。謂方便生死.因緣生死.有有生死.無有生死。又有三種生死。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三昧樂者。位在十地。世間上分第三地定位名為三昧。得四地五地無流智。理克成學無學。順理悅意故名樂。乘定勢力任意故名意生身。覺法自性性者。無相正智得無分別理。是一切法性故名法自性性者。諸法性性者。住之體性也。意生者。隨理自在如意?,F生故名意生。種類俱生者。種類隨其事種類。俱生者。即事遍應。無二無別名俱生也。應而無作。猶如天鼓。無作業心故名無行作。即事無相。隨機起意自在名意生身。望后佛為生死。望前不足名意生身。問何故煩惱稠林即分始終二教兩別。業及生稠林則無分相。答煩惱是生死本。為此須分。業生二種。以是末相。準前煩惱義即可知。問變易生死是無流。何故入生稠林攝。答變易生死本教興意。為顯佛法漸漸深遠。將變易死在分段后。顯其終教漸漸甚深。據理論之。變易生死只是分段細相。所以知之。中陰本立為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陰。如十住經說。中陰之身。乃至涅槃菩提。亦有中陰。但微細漸深。唯佛境界。據此文證。當知。變易生死。只是分段細相。為其變易。二十五中陰身。是其報分。其陰大分受經七日為一限。于中不定?;蛞蝗斩杖账娜?。乃至經劫。佛亦于中出世教化。入般涅槃。如十住經說。又如梁攝論。佛二十年中。處中陰身。又如地論。其中陰身。亦得造業有其熏習。二十六三想。謂怨親中人。二十七四想。謂無常常想乃至不凈凈想。于中簡其取性。二十八八識想。謂八識想由同生滅故。上來所說生稠林義。通其小乘及人天等。若凡夫具人生相。若在二乘。無有別人。但有實生種類眾同分等。若依初教。生相即空。若據終教。其生即如。若一乘所目即屬一乘。若約別教。即八萬四千塵勞等相。即應因陀羅及微細義。余如別章。

習氣稠林章

習氣有三種。一名言熏習識熏習。二色識熏習識識熏習見識熏習。三煩惱熏習業熏習果報熏習。此等熏習。皆通染凈及無記。大分有二。一種子熏習。二上心熏習。亦通中陰及生陰。隨上中下乃至無量八萬四千等。若依小乘。其義即實。初教即空。終教即如。一乘所目即是一乘。若約別教。即無有量。余如別章。

三聚行稠林章

稠林有五義。一有涅槃法。謂種性已去。無涅槃法。謂闡提位中。二善行惡行。三惡道善。四外道聲聞。五菩薩差別。謂假名菩薩。于文中。八邪者。謂邪見.邪覺.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語.邪業.邪命。起不得方故名為邪。八正者。翻八邪即為八正。三聚等法。若小乘教。其義即實。初教即空。終教即如。若一乘所目即入一乘。余義如別章。

成就章

成就者。亦名得也。謂于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故。善不善無記法。顯依處義。若增若減者。顯自體義。何以故。由有增故。說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減故。說名成就下品信等。假立獲得成就者。顯假立義。得義具此三門說名為得。如是于余隨其所應建立。當知。獲得成就差別有三。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F行成就。種子成就者。謂若生欲界。欲色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欲界。三界煩惱隨煩惱成就。依未離欲異生說。若已離欲?;蛏系亍kS所離欲地。即此地煩惱隨煩惱。亦成就亦不成就。未永害隨眠故。對治道所減損故。如其次第。及生得善者。隨所生地。即此地成就。若生色界。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生無色界。欲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無色界系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若已得三界對治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已生。如此如此。品類種子。成就得不成就。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未生。如此如此。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已得三界對治道者。謂已得出世圣道。隨如是如是。品類對治已生者。謂修道所斷上品等煩惱對治已生。如此如此。類種子成就得不成就者。謂已永害隨眠故。自在成就者。謂諸方便善法。若世若出世靜慮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等功德。及一分無記法。由自在成就故成就。方便善法者。謂聞所生慧等。雖先有種子。若離今生。數習增長。終不能起現前故。一分無記法者。謂工巧處變化心?,F行成就者。謂諸蘊界處法。隨所現前。若善若不善若無記。彼由現行成就故成就者。若已斷善根者。所有善法。皆由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法一闡底迦究竟成就。雜染諸法。由闕解脫因。亦名阿顛底迦。以彼解脫得因畢竟不成就故。問何等名為解脫得因。答若于真如。先以集起煩惱粗重若遇隨順得對治緣。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脫得因。若與此相違。名無解脫因。問于成就善巧得何勝利。答能善了知諸法增減。知增減故。于世興衰。離決定想。乃至能斷若愛若恚。此成就法。在愚法聲聞。是事不想應。若在初教。是理不相應。若在終教。由同如故。即不可說。何以故。說即增分別故。若依別教。則具前說不說故。余義如別章。

二十種法師章

云何能作法師事。一者時。二者正意。三者頓。四者相續。五者漸。六者次。七者句義漸次。八者示。九者喜。十者勸。十一者具。十二者不毀。十三者不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隨眾。十六者慈心。十七者安穩心。十八者憐愍心。十九者不著利養名聞。二十者不自贊毀他。初時者。離八時難。地論偈云。如王懷憂總病恚著諸欲險處。無侍衛讒佞無忠臣。如是八時中智臣不應語。心王亦如是。非時不應說。法師口業有二種。遂分兩段。經前段經法師說法師深妙義。后段經法師說法應辯相。此義順三乘。一乘方究竟。余義如別章。

四十無礙辯才章

無礙辯才者。謂四十無礙辯。依其十法。十法有四故成四十。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如經廣說。

第十地受識章

其受識義。略說有三。一事受識。如轉輪圣王具受識法。二理受識。如三乘人。契得理寶名為受識。三理事受識。如得位菩薩。坐大寶蓮華王。十方諸佛放光灌頂等。內應法界名為受識。廣如問答及以經文。余義如別章。

阿耨達池義

經云。阿耨達池流出四河。趣向大海。涅槃復云。有其八河。阿含婆沙云。有二十河。阿耨達池有四獸口。東有金象口。出恒伽河。西有銀???。出辛頭河。南有琉璃馬口。出悉陀河。北頗梨師子口。出博叉河。各出至四十里外。分為五河故為二十。佛在東面。多從名聞者。說東面五河并三面本大河故。有八河也。十住經云。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從四口出各繞池七匝。然后當方出向大海。其圍繞河。各相去一里。于中有種種名花異色莊嚴。并是阿耨達多龍王分齊境界處。今佛引成地喻。由喻勝故。顯法亦勝。余義可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盖州市| 增城市| 同德县| 古交市| 佛坪县| 饶平县| 徐汇区| 普定县| 凉城县| 永胜县| 长治县| 纳雍县| 宁海县| 江华| 岳普湖县| 营口市| 上栗县| 谢通门县| 灯塔市| 武隆县| 皮山县| 柳河县| 汝南县| 阿坝县| 鄂温| 慈溪市| 南漳县| 泰州市| 奉新县| 项城市| 宾川县| 义乌市| 宁化县| 全南县| 资兴市| 青阳县| 潍坊市| 常德市| 云和县|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