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7章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3)
- 第36章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2)
- 第35章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1)
- 第34章 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2)
- 第33章 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1)
- 第32章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3)
第1章 不做“懶”父母(1)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能夠做一個成功的人,可是現實中卻存在著許多“懶”父母。
事實上,這些父母并不是真正的懶,可能是由于自身事業的原因,所以忽視了孩子,把最好的物質生活給了孩子,卻忘記把自己的關心也給孩子,甚至沒有時間陪陪孩子。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比給孩子任何豐富的物質生活都好。還有一些父母看起來不“懶”,可能還很“勤快”,勤快到為孩子的未來做好一切準備,這其實也是一種“懶”。這類父母“懶”在沒有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想法,“勤快”在忙著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兩種“懶”都可能耽誤孩子的一生,所以要想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就不要做“懶”父母。
老師替代不了家庭教育有些父母因為忙于事業,索性把孩子完全交給學校就不管了。這些父母往往認為學校就是教育孩子的地方,老師有教育孩子的責任,而且他們也十分信任老師。當然,父母和老師之間有這種信任是好事,但如果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到老師身上,往往會使孩子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導致心理不健全。父母應該意識到,雖然學校在對孩子實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可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洋洋是個上三年級的孩子,很聰明,但也很懶惰。班主任李老師覺得洋洋缺乏自制力,因為他不喜歡寫作業,哪怕只用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的習題他也不愿意做,而寧愿第二天挨罰。
這還不算什么,李老師還發現洋洋很喜歡撒謊。有一次,洋洋告訴李老師練習冊忘帶了,還發誓說他絕對寫完了,第二天就會帶過來。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又說練習冊丟了,還說一家人都幫他找,把家里翻得亂七八糟的也沒找到,后來奶奶說可能是在給他洗書包的時候弄丟了。李老師看到洋洋誠懇的表情,覺得孩子沒有說謊,就告訴他讓媽媽再給他買本練習冊。
第三天早晨,李老師正好在路上遇見了洋洋的媽媽,便順便問了一句:“洋洋的練習冊買到了嗎?”洋洋的媽媽聽了感覺莫名其妙,原來洋洋的練習冊并沒有丟,他這兩天晚上都在“開夜車”補作業。李老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洋洋把所有人都騙了。
李老師知道洋洋是個叛逆的孩子,批評只會讓他更加叛逆,只有把他說謊的根源找出來,才能幫助他改掉說謊的習慣。于是李老師經常在課間和洋洋談話,在交談中李老師了解到,洋洋的家境十分富裕,爸爸媽媽是開飯店的,爺爺是做其他生意的??赡苁怯捎诟改负苌倥惆檠笱?,覺得對他有所虧欠,所以平時他想要什么就給買什么,即使有時不寫作業,父母也舍不得責罵,時間長了,洋洋就養成了不寫作業的壞習慣。至于他說謊的毛病則是爸爸“教”的,洋洋的爸爸有時會因為一些原因在家里撒一些小謊,這在無形中影響了洋洋。
李老師犯難了,該怎么教育孩子不要學習爸爸的不良習慣呢?從洋洋說話的口氣中可以聽出,他完全以爸爸為傲,甚至想成為像爸爸一樣的人。如果李老師批評洋洋的爸爸,對洋洋而言就是一種傷害,而且作為老師無權批評孩子的親人。
于是李老師抽時間找到洋洋的爸爸,并和他認真地進行了一次談話,其中隱約提到了一些父母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問題,并告訴洋洋的爸爸要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如果把教育孩子完全推給學校,那么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也不利于親子關系,只有學校、家庭相結合才能讓孩子受到完整的教育。洋洋的爸爸其實也意識到了洋洋的問題,他也發現洋洋越來越難管了,于是同意了老師的建議,并動員全家關注洋洋的問題,經常和孩子溝通。自從那次談話后,洋洋的爸爸還會時不時地打電話向李老師詢問洋洋在學校的情況,在輔導上遇到難題時也會向李老師咨詢。
沒過多長時間,洋洋就有了轉變。他開始按時寫作業,也很少撒謊了,雖然偶爾有些小毛病,但是一經爸爸媽媽提醒,他就會馬上改正。
很多父母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希望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發展空間,然而又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孩子,所以父母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把孩子送到學校。他們找了大量有關學校的資料,精心地為孩子挑選了“適合”他們的學校。在完成這個任務后,父母便以為萬事大吉,從此可以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然而事實上,學校雖然可以教育孩子,良好的物質條件也可以讓孩子得到一定的滿足,但是缺乏父母關心的孩子卻往往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有一項調查顯示,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更富有攻擊性,且多數比較叛逆,尤其是那些很早就被父母送到托兒所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日后的人際關系也不會很融洽。即使是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也不能滿足孩子對父母之愛的需求。
所以作為父母,必須要對家庭教育重視起來,在配合老師工作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行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能放棄教育孩子的責任和權利,多和孩子進行溝通,正確地引導孩子。
孩子對老師的感情可能出于尊重或畏懼,而對父母則是信任。所以在對孩子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教育雖然占主導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代替不了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同樣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老師更代替不了父母,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
過早地把孩子送入“培訓班”有一些父母因為工作原因過早地把孩子送進培訓班,認為在那種環境里學習對孩子有益無害。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盲目依賴培訓機構而忽視親子交流對孩子是一種傷害,使孩子每天忙于“趕場”上課,每一分鐘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在不同的培訓班之間周旋。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好嗎?父母把孩子送進培訓機構又是什么樣的心態呢?
明明的媽媽給他報了英語、數學、美術等課外學習班,媽媽的觀點是:孩子還小,我也不清楚他的興趣到底是什么,所以就盡量多讓他參加一些培訓項目,等看出明明的興趣在哪兒時再有針對性地給他選擇課程。而且我也沒那么多時間輔導孩子的功課,送到培訓班省事??墒敲髅鞑⒉幌矚g去這些培訓班,每次去之前都要和媽媽哭鬧一番。但媽媽總對他說:“你看別的孩子都在學,現在競爭這么厲害,你不學怎么趕得上別人?”
其實許多父母和明明媽媽的心態一樣,就算孩子不喜歡,看到別的父母這么做了,他們也愿意花錢找點心理平衡。這類父母其實是在跟風,沒有考慮到孩子自己的意愿。還有的家長為孩子報培訓班純粹是為了升學考慮,因為有特長的學生在升學時可以加分,所以即使孩子不愿意,父母也會強迫他去學習。
還有一部分父母是出于對孩子的過度期望而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或培訓班,他們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的父母很少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和愛好,這樣對孩子其實是不公平的。父母不妨捫心自問: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了?是不是因過度的期望值才讓孩子進培訓班?我要的是一個快樂、健康的孩子,還是一個郁悶的天才?
樂樂是個4歲的小男孩,他很崇拜成龍,想去學武術。有一天,爸爸告訴他給他報了一個特長班,樂樂很高興,因為他認為父母知道他的心愿??墒亲詈?,樂樂去的竟然是鋼琴培訓班。這讓樂樂很郁悶:“爸爸每天到學校接我后,就知道催我快點回家練琴。以前他還讓我在外面玩一會兒,可是現在即使我的伙伴們都在玩,爸爸也板著臉不讓我去,本來我就不喜歡鋼琴,現在見到鋼琴就害怕?!?
由此可見,報培訓班多數是父母的意愿而非孩子的。這種強迫孩子學習的辦法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它只會讓孩子變得內向、不自信、過度依賴父母,還有的孩子因此變得叛逆。相信這不是父母想見到的。
童童上六年級了,他的爸爸并沒有給童童報任何培訓班。爸爸不是沒看到培訓班里小學生爆滿,也不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供不起,而是不想給童童太大的負擔和壓力。童童的爸爸覺得,小男孩天性好動,無拘無束的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利,所以從小到大,童童都沒有上過任何培訓班。雖然童童的學習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也算得上中上等,最重要的是童童過得很開心。
童童曾因為同學都報培訓班而有疑問:“爸爸,我為什么從來沒上過培訓班?”爸爸問:“你想報培訓班了?”童童回答:“我才不想,同學們說都要累死了,我只是好奇為什么你不像其他父母一樣約束我?!卑职终f:“你的體育比其他同學都好,尤其在游泳方面強過別人,還可以處理電腦方面的小問題,出外旅游還會自己拍照,你做得已經很好了。當然如果你對什么感興趣的話,爸爸會支持你學習的。”童童聽了爸爸的回答很高興,他很慶幸自己不必像同學一樣,把所有的假期都用在上各種培訓班上。
近些年,社會上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培訓班,其實這些培訓班帶給孩子更多的是壓力。許多孩子甚至因此和父母鬧翻,把父母當成敵人一樣看待,這都是由于父母強制孩子學習造成的。如果把孩子本不想學的東西強加給他,他很可能學不好,還會把原來的興趣扼殺掉。
不少父母圖省事,就把孩子送入培訓班不管,殊不知這只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一方面,上培訓班可能不是孩子自己選擇的,這違背了他們的意愿;另一方面,父母傷害了孩子的感情,缺乏和父母交流的孩子很難身心健康地成長,而且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沒有安全感,這種傷害是無形且巨大的。所以,給孩子報多少培訓班,都不如父母多教育孩子好,因為再好的培訓班教的只是知識,而父母卻是在教孩子做人。
孩子“笨”多因為父母“懶”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天才,關鍵看父母怎樣去教育他。陪伴孩子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堂課,然而許多父母卻忽視了這個問題。他們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質生活,再苦再累都不怕,可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卻變得“懶”起來,因此才造就了許多“笨”孩子。
東東的爸爸和媽媽因為忙于工作,就把3歲的東東送到托兒所,而且是那種每星期只接一次就可以的,這的確讓他們有更充足的精力去工作。
可是每次東東從托兒所回來后,總是跟在媽媽或爸爸身后和他們說個不停。有一次,東東居然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我知道你們沒時間在家陪我,可是我實在不想去托兒所了,可不可以不要讓我住在那兒?我想天天都回家!”和東東爸爸商量過后,媽媽并沒有同意東東的要求,因為他們有時候要出差,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
東東依然在每次回家后興奮地對爸爸媽媽說在托兒所里發生的事,即使有時父母表現得不耐煩,他也會繼續說下去,因為他太需要一個忠實而且值得信任的聽眾了。
遺憾的是,東東的爸爸和媽媽在開始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兒子這種需求,總是感覺聽孩子那些幼稚的話是在浪費時間。所以,每次孩子和他們說話的時候,他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去應付,或者眼睛看別處,或者一邊聽一邊看書。
讓東東的爸爸媽媽沒想到的是,正是他們的“忙碌”造成了東東的語言障礙。因為東東知道父母聽他說話的時間有限,于是就說得非???,可是由于每次都急于表達,他居然變得結巴起來。
這引起了東東媽媽的注意,開始她認為兒子說話不如從前是變笨了。后來,經過專家提醒,她才意識到可能是自身的教育出了問題。于是東東的父母開始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盡量抽出時間去聽東東說話,讓他不那么著急。慢慢地,孩子結巴的毛病沒有了。而媽媽也因為傾聽東東說話才知道當初孩子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多陪陪他,而且她還發現,自己的兒子竟然十分聰明,表達能力比一般孩子都強。
由于工作,許多父母的時間很緊張,所以在給孩子好的物質生活之余,對孩子有時會采取敷衍的態度,很少陪他們。即使在孩子身邊,也很少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想其他事,認為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聽孩子幼稚的言行上。可是父母的這種態度是很容易被孩子察覺的,他們有一種天生的敏感,于是孩子在父母的態度中慢慢變得喜歡隱藏自己,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們變得“笨”起來。
許多時候,父母并不會真正去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而是為圖省事,把孩子錯誤的行為訓斥一番,這往往給孩子造成很多痛苦。痛苦過后,為了不再有類似的遭遇,許多孩子選擇了不再思考,于是慢慢地變得麻木了。假如孩子已經處于這種狀態,父母要及時對其進行引導。
有一次小剛按照老師的要求,在家里的花盆中種了幾棵花生。他每天都給花生澆水,期待花生長大。過了兩天,他就忍耐不住把土扒開拿出種子來看,發現沒什么變化后,又把種子重新放進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