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不做“懶”父母(2)

媽媽小聲對小剛說:“別再扒出種子了,否則它可能要死掉了。”小剛天真地說:“我這是在觀察,花生埋在土里,如果我不扒開土,就觀察不到了。”媽媽本想阻止他,但想到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好事,不如給他一些時間讓他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便不再阻止小剛。結果其他同學的花生都長出芽后,小剛的種子還沒動靜。小剛有些不開心了,媽媽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告訴他可以再種幾棵,只要不經常扒開土,過不了多久,他的花生就可以長出來了。果然在小剛精心的照顧下,新種的花生種子沒幾天就發芽了。

假如小剛的媽媽只是強硬地命令小剛不要把土扒開,那么小剛種花生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也許會在瞬間被扼殺,從此不再進行所謂的“觀察”,而更多地聽命于父母。一個不會主動思考的孩子又怎么會聰明呢?慶幸的是小剛的媽媽耐心等待結果,之后再告訴孩子該怎么做,而不是因為圖一時省事,就把孩子訓斥一通。很多時候,父母多費一點心思就可以明白孩子的想法。

晶晶對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有一天她拿了一個杯子問爸爸:“杯子扔到地上會摔碎嗎?”爸爸回答:“當然。”爸爸本想解釋,可是晶晶的手太快了,她一下把杯子扔到地上,地上頓時多了一堆碎玻璃。爸爸的第一反應是想打孩子,可是他轉念一想,不如先聽聽晶晶是怎么想的。于是爸爸平靜了一下,問晶晶:“你怎么把杯子扔到地上呢?”晶晶看看地上的玻璃說:“原來它真的會碎呀。”爸爸才明白,晶晶并不是想和自己作對,而是想驗證一下杯子到底會不會碎。

很多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可能不會像晶晶爸爸那般冷靜,他們大多會訓斥孩子:“告訴你會碎你還故意摔,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不得不說,這些父母甚至懶得用一分鐘去思考孩子做事的原因,而只會用父母的權威“冤枉”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年人有很大差別,他們不會輕易相信他人說的話,這是一種探索的需求,也是他們變聰明的前提。所以在孩子違背父母的想法時,父母不要輕易否決他們,用一點時間,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就會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而這些通常只需要花一點時間和心思就能做到。

假如你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從前愛說話,聽別人說話時表現得漫不經心或者一說話就緊張時,你應該檢查一下,是不是自己犯了忽視孩子的毛病。如果是則要改變自己的做法,否則后悔終生的是自己。

要改變孩子的“笨”,父母首先要讓自己變得“勤快”,認真地去對待孩子的每個問題,做孩子的聽眾和解惑者。當你真誠地聽孩子訴說和解答他們的疑問時,你就具備了成為孩子朋友的條件。這種被父母尊重的感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這樣他們就更愿意獨立去思考一些問題,而這正是孩子變聰明的前提。

用“心”來對話作為父母,你可曾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了解孩子呢?而孩子對你的建議是否會心甘情愿地接受呢?對下列問題,你如何回答呢?

你了解孩子的興趣嗎?你知道孩子最好的伙伴是誰嗎?你知道讓孩子感到高興的事是什么嗎?你知道什么時候孩子最不開心嗎?你會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嗎?孩子有煩惱時會和你訴說嗎?你懂得欣賞孩子嗎……

假如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者多數是否定的,則說明你并沒有認真對待孩子,只是用自己的權威去命令孩子做事。看上去,孩子更像是你的下屬或被你施舍的人,因為這樣的父母很少用“心”去和自己的孩子溝通。其實聰明的父母與其做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者或說服者,倒不如做一個高明的傾聽者,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給他們提建議,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

歡歡的爸爸對歡歡要求一向十分嚴格,他認為只有嚴格要求才能讓孩子成才。可是最近爸爸發現歡歡每天放學回來就徑直走進臥室,既不像平時一樣纏著奶奶講故事,也不看動畫片。

爸爸自然是想知道原因的,可是他也知道直接問是問不出什么的。有一天吃過飯后,爸爸沒有像往常那樣繃著臉,而是悄悄地走到歡歡的臥室。爸爸把歡歡抱到腿上說:“兒子,爸爸可能平時對你要求有點兒嚴,你不會因此不喜歡爸爸了吧?”

歡歡看了看爸爸溫和的目光,有些疑惑爸爸說這話的目的,但他還是搖了搖頭。

“那就好,歡歡,從現在開始,爸爸和你做朋友好嗎?”

歡歡沒有立刻回答,而是滿臉質疑地盯著爸爸看。這時,歡歡爸爸有點后悔平時對孩子太嚴厲了。他接著說:“朋友在一起總要說些小秘密,今天,爸爸就把自己的小秘密說給你聽,你想聽嗎?”

歡歡頓時對爸爸所說的小秘密感興趣起來,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

爸爸說:“有一次我上班時,有好多叔叔阿姨看到我不小心在樓道里摔了一跤,當時我可窘迫了。這可是我的秘密,你不能告訴媽媽呀!”

歡歡聽后拍拍小胸脯向爸爸保證說:“您放心吧,爸爸。那我也應該告訴你一個秘密。”歡歡想了想說,“前兩天班主任讓我競選班長,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當一個好班長,萬一不行的話就丟人了。”

爸爸聽完才知道歡歡這幾天心事重重是因為什么了。于是,他開始鼓勵歡歡去競選班長。在爸爸的鼓勵下,歡歡果真競選成功了。自從那時起,歡歡有什么事都愿意和爸爸說。他知道,爸爸是在認真聽,并會給他好的建議,不會敷衍他,因為他們是“朋友”。

大多數父母由于常常忙于工作,所以陪伴孩子的時間實在有限。有一項關于家庭教育調查的結果顯示:60%的父母一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約為4個小時。和孩子相處時最常做的事情是:25%的父母在教孩子功課,35%的是讓孩子看電視或者陪孩子看電視,其余的陪孩子做些游戲。而在這有限的時間里,父母和孩子對話的時間則縮得更短了,即使有談話,其內容也多是“教導”性質的,父母很少真正用“心”去和孩子溝通。一些家境富裕的孩子雖然在錢堆里長大,卻缺少父母的關心和與他們的溝通。時間長了,就使孩子畸形成長,許多問題兒童的出現可能也源于此。

做父母的要以心換心,先了解和理解孩子的行為之后再和他們真誠交流。只有父母真誠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才能因感受到父母的真誠而不與父母疏遠,才會向父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才能更有效地溝通。

首先,用心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傾聽。你可能也有這樣的感受,當自己講話時,最掃興的莫過于聽到對方說:“這我早知道了。”而父母也可能不耐煩地說幾句“知道了”,這其實是告訴孩子“別煩我”,掃興的孩子自然不愿意再和父母交流。事實上,孩子認為父母最好的夸獎就是對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認真聽了,當孩子意識到這一點時,就會從心理上和父母拉近距離,所以父母應該把專注傾聽的態度傳達給孩子。

其次,父母不要因為不耐煩或沒時間而敷衍孩子。要想自己的孩子成才,父母是需要下些工夫的,而僅用命令的口吻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敷衍態度。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并善于和他們交流,而且這種交流一定要是坦誠的、平等的和用心的。父母不該端著架子以教訓的口吻和孩子說話,不要讓他們感受到壓力,而要用心去了解他們想些什么。這樣,孩子便會認為父母是他們的朋友,從而很容易打開話匣子,說出他們最想說的話,而這時是引導孩子的最好機會。

孩子需要父母用“心”來扶持,而不是用行動或者命令去幫助他們。許多父母因為本身時間有限,便懶得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想用督促、命令、監控等方式去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意思做事,稍有不從就斥之“不聽話”。殊不知,這種“懶”會限制孩子的發展,還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不可逾越的鴻溝。

孩子無法在短時間內明白生活的道理,他們需要一個摸索和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傾聽。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和協商者,而不是領導者。當父母愿意花一些時間,用理解之心去和孩子對話時,就能慢慢取得他們的信任,從而引導孩子走向正軌。

多抽些時間來陪孩子一位父親剛下班回到家,他的臉上寫滿了疲憊。這時孩子跑過來問他一個小時可以掙多少錢,父親有些不耐煩地回答100元。

孩子聽完父親的話,提出向父親借50元的要求。父親認為自己工作這么累,一個小時也才掙100元,而孩子一定是要錢去買些沒用的東西,孩子一點都不懂得體貼自己,于是生氣地讓孩子立刻回房間睡覺。等這位父親冷靜下來后,又覺得對孩子過于嚴格了,畢竟小孩子愛玩是正常現象,這點錢他還是可以支付的。于是他進了孩子的房間,告訴孩子自己答應他的請求。

孩子聽后非常高興,他又從枕頭底下拿出了50元錢。這時父親的火氣又上來了,他生氣地問:“為什么你有錢還向我要?”孩子回答:“剛才我的錢還不夠您一個小時的工資,可是現在夠了,我可以用這100元買下您的一個小時嗎?您已經很長時間沒陪我玩了。”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的重視,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父母的愛。更多時候,孩子不需要父母給他多少錢買東西,而是需要父母陪著他,這種心理上的需求比物質上的需求更強烈。可是在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抽出時間去陪孩子,這讓父母與孩子間的親情一點點流失了。其實孩子的成長并不是靠物質堆砌出來的,他們需要的是感情上的慰藉。

教育學家夏洛特·梅森說:“許多父母終日忙碌,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當父母終于有一天想起還有個孩子等待他們關心的時候,他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沒辦法和孩子溝通了,因為父母對孩子而言就像個無足輕重的陌生人。”

有的父母可能會埋怨,覺得自己的孩子太不懂事了,自己辛辛苦苦地付出了那么多,甚至是沒日沒夜地工作、操勞,卻引來了孩子的滿腹牢騷。還有的父母經常埋怨孩子大手大腳,好似他們根本不知道那是父母的血汗錢,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和父母慪氣,使小性子,在他們看來,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出現以上這些情況很可能是父母與孩子沒有溝通好的原因。

有一位教育專家說:“假如你不愿拿出一些時間和你的孩子一起度過,那么平時再怎么說教和交流都是徒勞無功的,而當你和孩子一起分享快樂時光時,就是你和孩子交流的最好時機。有時你可能會沒有很多時間陪孩子玩游戲,但你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散步,一起做些家務,這讓你們有更多的時間交流,而且這也是最佳的交流機會。就算是工作很忙的人也能抽出這點時間,而且這比讓孩子坐下來認真聽你說教要好得多。”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有明顯的不安全感。其實,錢可以慢慢賺,事業也要一點點發展,但是漠視孩子的需求卻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作為父母應該多陪陪孩子,陪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親子之間的溝通是教育有效開展的基本條件,更應該成為每個家庭的一種生活方式,千萬不要等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才發現自己已經忽視孩子很久了,而這時,孩子可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工作特別忙碌的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的時候要常溝通,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彼此理解和尊重。

“爸爸,今天可不可以和我一起看百年難遇的天文奇觀——月食?”軍軍興奮地問爸爸。

“不行,兒子,一會兒我還有一篇稿子要趕,明天我還有一個重要的會議要開,總之我沒有時間和精神去熬夜等著。”軍軍不再說話了。

軍軍的爸爸晚上起床經過孩子房間時,看到軍軍正獨自等待觀看月食。爸爸猶豫了,他決定走到兒子身邊陪他看月食。軍軍看到爸爸突然的出現,本來有些失落的臉上露出了興奮的表情,他急忙把最好的觀景位置讓給爸爸,還把手中的望遠鏡遞給他。

爸爸透過望遠鏡看那輪已經看過幾十年的月亮,才發現這輪明月是如此皎潔、明亮。

爸爸和軍軍一起站在窗前,邊看月食邊輕聲地說笑。他仿佛感覺到孩子的心因為這次月食事件而與自己近了。

自從那次看月食之后,軍軍開始向爸爸報告每天學校發生的事情,而且會在說完后認真聽取爸爸的意見。有幾次爸爸回家晚了,發現軍軍還在客廳等他。本來都快要睡著的孩子看到爸爸回來后馬上精神起來,沖爸爸“嘮叨”個不停,直到他覺得該說的都說完了,才會依依不舍地回屋子睡覺。

值得慶幸的是,軍軍的爸爸戰勝了“忙和累”的念頭,抽了一點時間陪孩子,所以才有了軍軍后來的轉變。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心?這就要求父母在忙碌之余,抽出一些時間多陪陪孩子,適當地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扮演一名老師或朋友的角色,陪孩子討論問題、做游戲等。這樣不僅能給孩子親近父母的機會,還會增進家庭的和睦氣氛。

作為父母,工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孩子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說一項工作做不好了,還可以從中汲取教訓,努力做好,但是孩子的教育卻不允許重新開始。父母不能拿工作忙作為借口而忽視教育孩子,忽略了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因為陪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家教,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想法,從而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源市| 射阳县| 丹东市| 青海省| 龙门县| 司法| 浮梁县| 喜德县| 黄龙县| 大连市| 深泽县| 黑河市| 平邑县| 河池市| 渭源县| 万全县| 牡丹江市| 新安县| 福泉市| 图片| 综艺| 思南县| 盐津县| 德江县| 安吉县| 盘锦市| 芷江| 聂拉木县| 苍溪县| 眉山市| 张家港市| 怀柔区| 射洪县| 荆州市| 抚顺市| 临武县| 东港市| 永仁县| 托克托县| 昌乐县| 呼图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