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給孩子成長的空間(1)

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處于發育期,所以家長們都會對其精心關注和呵護,可是家長往往只注重對孩子身體上的呵護,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有些家長很少真正去理會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只是一味地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殊不知這種做法剝奪了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時間長了,孩子便慢慢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依賴性強,缺乏自主能力。要想讓孩子盡快成長起來,就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甚至是適當的摔跤。

和孩子保持朋友一樣的距離教育孩子時,很多父母都只是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而沒有真正走到孩子的世界中,想想孩子的感受。然而孩子渴望父母能像朋友一樣和他們相處,他們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父母應該把長久以來的角色轉換一下,先和孩子做個朋友,之后再做父母,這樣就會輕易知道孩子的想法。

有天晚上,爸爸幫敏敏輔導數學。有一道題爸爸講了很長時間,敏敏卻表現得有些心不在焉。本來脾氣就急的爸爸頓時火冒三丈,讓敏敏到房間去好好反省錯誤。敏敏知道是自己做得不對才惹爸爸生氣了,于是低著頭走進房間。可是爸爸越想越氣,很想像以往那樣沖進去狠狠打敏敏一頓。

過了好一會兒,爸爸才克制住打孩子的沖動。他推開敏敏的房門,看到敏敏正在小聲哭。爸爸走過去,輕聲對敏敏說:“心里難受了?剛才是爸爸態度不好,太不夠朋友了,爸爸錯了,以后爸爸一定不會大聲吼你了,原諒我吧。”

敏敏抬起頭,有些懷疑地盯著爸爸,見爸爸正在對她微笑,便大聲哭了起來。爸爸拍拍女兒的肩頭,敏敏邊哭邊對爸爸說:“是我不對,我應該認真聽。”這是爸爸教育女兒以來頭一次聽女兒主動承認錯誤,他沒想到一句溫柔的話卻勝過了打罵。

后來他們回到書桌旁,敏敏對爸爸說:“這道題讓我仔細想一下,也許我能解決它。”果然,敏敏經過認真的思考,沒一會兒就解開了這道難題。

從那以后,每次和孩子有分歧的時候,敏敏爸爸都會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口氣和孩子商量問題。在這種類似朋友間交談的氣氛中,敏敏變得和爸爸無話不說。他們一起唱歌,一起跑步,一起看書,而且每看完一本書還會交流一下心得。

這位父親改變了教育方式,用和孩子做朋友的方式,很快就抓住了孩子的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孩子相處得其樂融融。這位父親的做法是值得父母們借鑒的。

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幾乎每個感覺和孩子相處愉快的父母也都是因為他們愿意放下父母的架子,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玩耍、尊重孩子。在父母和孩子相處時,不要總以父母的角色出現,你完全可以和孩子平等地交談、平等地溝通,而不是誰必須服從誰。

一位心理學教授在準備一篇“怎樣才能做好孩子的父母”的論文。可是他突然發現,雖然自己是教心理學的,卻從來沒有研究過自己孩子的心理,這篇論文自然也無從下手。后來,教授決定用一天時間單獨和兒子到海邊去玩。他們一起玩排球、沖浪……總之,一切在海邊可以玩的他們都玩了。一天很快過去了,教授和兒子都累了,可是他們都感覺十分快樂。

在回家的途中,兒子突然對教授說:“爸爸,我們在一起玩得很高興是嗎?從現在開始,你希望我做的每件事,我都會考慮去做。”

想要和孩子保持一種朋友的關系,就需要我們放下父母的架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愿意親近父母,孩子也才會很自然地考慮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一些事。

當然和孩子保持像朋友一樣的關系并不是讓父母放下所有的權威,因為這樣有可能會讓孩子不尊重父母。可以說,完全和孩子做朋友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因為孩子的思維畢竟和成人不同。父母和孩子間的“友情”主要是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平等上,只要能夠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放任、溺愛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便可以像朋友那樣相處。

有些父母在高興的時候對孩子又摟又親,而在孩子做錯事或自己不高興的時候,則開始對孩子嚴厲地教訓,父母與孩子之間完全不存在平等和尊重。這樣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往往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因為父母隨性的做法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感受不到尊重的孩子自然很難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父母只有和孩子保持朋友一樣的距離,耐心、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才能使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威嚴的同時也感覺到與父母的親密關系。

有空間,孩子才能成熟現在有很多孩子被要求在成人規定的模式中成長,他們被圈在父母所規定的范圍內活動,沒有一點自主發揮的余地。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有自由成長的空間,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一點點變得成熟起來。

彤彤剛上小學五年級,他不僅不愛學習課外知識,連上課的時候,都會悄悄地在桌子底下擺弄游戲機之類的東西。老師發現后,便給彤彤家打了電話。

當天,彤彤有些擔驚受怕地回家了。沒想到,這次爸爸并沒有責怪他,只是對他說:“爸爸相信你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因為爸爸覺得有些成人還會不分場合地玩游戲機,更何況還是個小孩子的彤彤,所以,爸爸并沒有強制彤彤不去玩游戲機。

結果這一句簡單的話比大聲責怪起到了更好的作用,彤彤開始認真地反省自己的錯誤,從此以后真的沒再犯過類似的錯誤。因為彤彤每當上課想拿起游戲機的時候,總會想起爸爸的信任,于是開始認真聽課。

彤彤爸爸發現了彤彤的改變后,才意識到自己只是改變了教育彤彤的方法,給他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去反省錯誤,彤彤就變得懂事多了。后來每次彤彤遭遇失敗或犯了什么錯誤的時候,爸爸總是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贊美他,給他信任和空間,讓他自己去想明白一些問題,而且告訴彤彤媽媽也要這樣做。

有一次,彤彤爸爸問彤彤有沒有什么對父母不滿的地方,彤彤說:“當然沒有,別的同學的爸爸媽媽都沒有你們這么信任孩子,只會罵他們,而我犯錯誤的時候根本不必擔心挨罵或挨罰。”

孩子能表達出來的也許只有父母的“優惠”政策,但這其中卻包含著父母為教育孩子所下的工夫。父母這樣做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給他空間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或錯誤,引導而不是強制他們改正。這樣的父母明白,要想糾正孩子的過失,就不應因為某事而訓斥他們。即使他們沒有達到父母所預期的要求,也要信任他們能做好,因為孩子只有在父母的信任中才能成長起來。

讓孩子有自由活動的空間

小豪是個帥氣的小男生,為了讓小豪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弄得臟兮兮的,媽媽便限制小豪的活動。在家的時候,媽媽不讓小豪玩激烈的游戲,而只是讓他擺積木、看電視或玩車模,小豪還被限制不能爬上爬下。在公園的時候,他只能乖乖地牽著父母的手,而不能在兒童游樂園自由活動,頂多只能坐安全的電動火車,至于和一些淘氣的小男孩摸爬滾打的游戲更是不能玩。

有一次大雨過后,雖然雨還沒有完全停,但鄰居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地跑到外面去蹚水玩。小豪看到他們玩得那么開心,也很想去,于是鼓起勇氣向媽媽提出了要出去玩的要求。可是媽媽一把抓住他說:“你不能去,雨還沒停,你這樣出去會生病的,而且雨水不干凈。”可憐的小豪就像只被捆住手腳的小貓一樣站在窗前看著其他小朋友盡情地玩耍。

小豪就像父母養在家中的一個小寵物,長得白白胖胖的很可愛,但是因為缺少了活動空間,體質比同齡孩子差得多,又因為缺乏和同齡人的交流,十幾歲的男孩看上去竟像六七歲的孩子一樣羞怯,完全沒有一點男孩的調皮勁兒。

孩子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高峰期,此時的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全面的營養,還有充足的活動空間。自由的活動空間不僅有利于他們身體的成長,同時也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長。在家長的束縛下,孩子很難形成自主意識,而這不利于他們成長。父母若是給孩子自由的活動空間,他們則會在與其他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合作等,而這些能力正是一個孩子成熟與否的標志。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相信孩子做每件事時自有他們的理由。有時父母只需要對孩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信任他們的能力遠比束縛他們的行為好得多,給他們一些信任和空間,他們能成長得更快。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為了不讓孩子走彎路,很多父母理所當然地替孩子做這做那,并且樂此不疲。可是孩子此時成了旁觀者,因為他們無事可做而只能旁觀。長此以往,孩子會對本來感興趣的事失去興趣,甚至以后在做每件事的時候,都不再愿意自己做主,而是過分依賴父母。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很難有大的發展,因為他們從小就不是自己的主人。

晨晨的爸爸喜歡在家中來客人的時候讓晨晨露一手——表演說故事的本領。之所以稱為本領,是因為晨晨除了可以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之外,還會自己編故事,而且每個故事的結局都有好幾種。可是晨晨還小,一看到不熟悉的人就會感覺緊張,而一緊張就難免有忘詞的時候。這時爸爸表現得比晨晨還著急,總在邊上提醒他。時間一長,晨晨不再自己費腦筋想了,因為他知道,反正爸爸在身邊,他自然會給自己提醒。后來晨晨講的故事也就沒有新意了。

事實上,孩子都非常聰明,只要父母給他足夠的思索時間,他往往會迸發出很多讓成人意外的奇思妙想。可是有些家長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規律,總喜歡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不是盲目地培養孩子,便是不顧他們自身的愛好,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沒有自主思考的空間,更談不上為自己做主。

有許多這樣的父母,孩子剛入學的時候,因為孩子動作慢,便為他們收拾書包;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為他們找些“有興趣”的補習班。他們為孩子做這做那,卻忽視了孩子到底想做什么。他們往往把自己當成了“主角”,而把孩子變成了“配角”。正是他們喧賓奪主的做法,讓孩子變得要么過于依賴別人,要么叛逆,要么沒有生存的能力。其實孩子多走一些彎路未必是壞事,讓他們自己獲得經驗比父母的說教要強上許多倍。

如果父母僅因為害怕孩子“摔跤”就剝奪了他自己做主的機會,那么他將很難學會生存,因為失敗正好可以使孩子累積一些生活經驗,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意志。可以這樣說,假如父母不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不把自己的觀點當成孩子的觀點,分析孩子的潛力和優勢,并向他們提出建議,這樣做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孩子其實很敏感,他們討厭父母的強勢安排,想過屬于自己的人生。所以只要不做出軌的事,父母不妨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決定,這樣可以培養孩子樂觀自主的精神,使他們更快地成長。當然,在非常關鍵的時候,父母也要適當地幫助他們。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日本著名教育學家木村久一曾經說過:“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能夠順利發展,孩子就會成為天才。”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并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往往忽視了對孩子興趣的培養,而把自己的興趣當成孩子的興趣去培養,結果很多孩子的興趣在萌芽時就被無情地扼殺了。

有些父母在潛意識中把孩子作為光宗耀祖的工具或是私有財產,習慣性地支配他們的生活,即使在孩子有獨立意識的時候,父母仍然不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而是為他們決定一切。還有許多父母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要求他們為自己爭面子,所以就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頭上。殊不知,這種包辦行為是對孩子心靈上的摧殘。

看到楠楠的許多同學都報了興趣班,再加上媽媽小時候喜歡美術,又覺得畫畫比較文靜,楠楠媽媽沒有征求楠楠的意見就給她報了畫畫班,而楠楠喜歡的其實是音樂班,她覺得和小朋友在一起唱唱跳跳的很好玩。楠楠對畫畫的悟性不高,所以學畫畫后,她總是做不好老師所布置的作業,還總是不停地問媽媽:房子要怎么畫、馬路應該是什么顏色的……這時媽媽總會告訴楠楠,有時見楠楠畫得慢了,甚至還會幫她畫上幾筆。每次楠楠爸爸見楠楠媽媽這樣都會說:“你要讓孩子自己想一下,讓她自己畫才對。”可是楠楠媽媽對此卻頗不以為然,她總是回答:“我在幫孩子,這對她有好處。”

父母往往覺得自己小的時候沒有條件學習才藝,現在條件好了,一定要讓孩子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心愿,所以天天逼著孩子去學習一些他們并不感興趣的東西。甚至還有一些父母經常否定孩子的愛好,而把自己的愛好強加給孩子。這不僅讓父母感到辛苦、勞累,也讓小小年紀的孩子苦不堪言。

樂樂和楠楠的情況相似。樂樂是個讀三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彈琴,而且小小年紀就可以作簡單的曲子。這本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是樂樂的父親卻不允許她學琴,非讓她學畫畫不可。當音樂老師開導樂樂的父親,建議他尊重女兒的興趣和愛好時,他滿不在乎地說:“什么興趣、愛好,樂樂還這么小,她懂什么?我叫她學什么就學什么!只要刻苦訓練,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平| 高清| 策勒县| 盱眙县| 辉县市| 田阳县| 盐边县| 吴江市| 河南省| 广州市| 德昌县| 五华县| 汶上县| 繁昌县| 武川县| 疏勒县| 霍城县| 怀集县| 弥渡县| 赤峰市| 贺州市| 霍州市| 周宁县| 察哈| 韶山市| 安图县| 县级市| 蒙阴县| 花莲县| 新龙县| 白河县| 浦城县| 循化| 乌拉特前旗| 论坛| 嘉荫县| 瑞丽市| 涡阳县| 兴业县| 都江堰市|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