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4章 臨危不亂的沉著力(5)
- 第23章 臨危不亂的沉著力(4)
- 第22章 臨危不亂的沉著力(3)
- 第21章 臨危不亂的沉著力(2)
- 第20章 臨危不亂的沉著力(1)
- 第19章 高瞻遠矚的預見力(7)
第1章 突發事件概述
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關鍵期和轉型期,同時又處在社會矛盾凸現期和高發期,努力提高預防和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是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干部、普通公務員和各行業各部門管理者面臨的重大公共管理課題,也是實現“促發展、保穩定”目標的重要條件。發展是政績,穩定也是政績,沒有穩定,就沒有國家的長治久安,經濟社會就不能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針對當前在一些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隊伍中存在的思想認識不足、源頭預防不夠、理論路徑不明、管理方法不高,干部作風不實、輿論引導不力、事件處置不當等問題,提高領導干部、國家公務員和各級管理者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是當前干部隊伍建設和干部培訓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突發事件的概念
2006年1月8日我國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突發事件被定義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為了統一人們對于突發事件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2007年8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當然,也有一些專家對這一概念進行了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的解釋。狹義的解釋為:突發事件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突然發生的,規模較大且對社會產生廣泛負面影響的,對生命和財產構成嚴重威脅的事件和災難。廣義的解釋為:突發事件是指在組織或者個人原定計劃之外或者在其認識范圍之外突然發生的,對其利益具有損傷性或潛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
突發事件是一種顯性社會不穩定現象,如何界定突發事件,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而無爭議的概念。著名的管理學家西蒙認為,突發事件的實質,是非程序化的決策問題。
二、突發事件的特征
要確定一個事件是否為突發事件,必須看其是否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突然發生,難以預料;二是問題重大,事關安危,必須馬上處理;三是首次發生,無章可循。三者缺一不可。一般而言,突發事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突發性
突發性是突發事件的首要特征。從哲學上講,任何事件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生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內在矛盾是一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似乎既不影響事件的相對穩定性,也不改變事件的根本性質,因而具有可以認識、可以把握的必然趨勢,從這一意義上說,突發事件也是可以預防的。但是,生活本身所包容的并不是一種單一的哲學,突發事件作為一種質的突變,是事件漸進過程的突然中斷,是通過一定契機誘發的偶然現象。而這種契機以什么方式出現,在什么時候出現,以及爆發的程度等情況則是不確定的。這就決定了突發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時間、規模、態勢和影響深度等等都是難以預料的。
2.復雜性
突發事件的出現一般都出乎人們的正常思維習慣之外,不在生活常理之中,其起因十分復雜,有的是自然性因素,有的是政策性因素,有的是經濟性因素,有的是社會性因素,有的是領導者的行為因素,甚至是這幾種因素相互交織在一起,很難加以區分。有些突發事件還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或“裂變反應”,起因僅僅是一個因素,但很快會蔓延,導致很多方面的問題發生,甚至失控,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變成了難以駕馭的復雜問題。
3.危害性
不論什么性質和規模的突發事件,都必然會不同程度地給國家造成政治、經濟上的破壞,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對社會正常秩序和核心價值體系帶來嚴重危害和威脅。因為由一種穩定狀態變為另一種不穩定狀態,必然會改變原有的進程和秩序而帶來損失,而由不穩定再到新的穩定,肯定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付出、浪費和犧牲,其中有些損失是難以彌補的。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有直接損害和間接損害。這種損害性不僅體現在人員的傷亡、組織的消失、財產的損失和環境的破壞上,而且還體現在突發事件對社會心理和個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壞性沖擊,進而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上。
4.緊急性
緊急性是指突發事件所反映的問題極端重要,關系到社會、組織或個人的安危,需緊急采取特別措施及時有效地處理。隨著突發事件的發展、演變,它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會越來越大。因此,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越快,應對決策越準確,突發事件所造成的損失就會越小。國際著名危機管理理論權威專家羅森塔爾認為,突發事件是對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結構產生的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很強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緊急性決策的事件。因其事關安危,破壞性強,問題極端嚴重,在處理時間上具有不可怠慢的緊迫性。突發事件大都事出偶然,發展迅速,在出現之初既已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必須及時采取應對措施,迅速控制事態發展,有效緩解事態升級,全力防止損失擴大,因而必須在第一時間迅即作出決定。即使相關信息不充分、資源十分有限的條件下,也要快速果斷作出決策,千萬不可反應遲鈍,貽誤戰機。
5.群體性
大多數突發事件都為公共管理領域的群體性事件,涉及多人或在較大人群范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即便是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也同樣涉及公共利益和群體活動,也同樣對社會公共秩序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所以,處理突發事件必須考慮到在群眾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問題。群體性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讀:一是事件本身的群體性,即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或結果涉及到多數人的利益,可能有多數人是事件的發起人或有多數人成為事件的受害者;二是事件影響的群體性,即事件本身可能起因于某一個人,最初或許僅僅是來自社會的個案事件,但事件的影響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而也由此產生了群體性;三是事件應對的群體性,即應對事件的人數多,調動的力量大,社會影響壞,從而也使事件具有了群體性意義。
6.不確定性
突發事件不但是其發生地點、時間、形式、規模等不可確定,而且其發展方向、演變速度、波及范圍、影響效應、處理結果等也同樣不可確定。因為存在這些不確定性,所以應對處理不當極易惡化升級,引起連鎖反應。正因為其發展的不確定性,所以才決定了突發事件的實質是非程序化決策問題,其管理屬于應急管理范疇,其應對處理辦法和程序一般無先例可循。突發事件發生后,常常超出純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范疇,變成一種含有多項內容的綜合性社會危機。
三、突發事件的科學分類
對突發事件進行科學的分類,不僅可以提高對突發事件的理論認識高度,而且更有助于科學地把握突發事件的屬性,制定科學的應急方案,及時有效地做出正確的決策,明確分工責任,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因為不同類別的突發事件,在孕災環境、致災因子、承災體和災害發生發展規律方面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處置方法、經驗和人力物力等的組織調配和應對機制、體制、法制等方面也都有明顯的差異。所以,不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還是從實踐應對的角度,都應該明確突發事件的類型,從而在突發事件襲來之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從容應對,舉措得當,成效顯著。因而,針對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應采取不同的應急處置范式。根據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的理論研究目的和不同的判斷標準,人們對突發事件的分類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我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根據事件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將突發事件共分為四類,現分別介紹如下。
1.自然災害事件
主要指那些由于自然原因而導致的突發事件,包括水旱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2.事故災難事件
主要指人為原因造成的緊急事件,包括那些與人類活動或者人類發展所導致的計劃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
3.公共衛生事件
主要指病菌病毒引起的大面積的疾病流行等事件。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共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會安全事件
主要指由人們主觀意愿產生的、并危及社會安全的突發事件。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