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81章 進一步閱讀書目
- 第80章 補篇 高科技革命與人類的變遷
- 第79章 發展模式與歷史傳統:對現代化的文化詮釋
- 第78章 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新起點
- 第77章 從太平天國 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中國現代化模式的第一次大轉換
- 第76章 鴉片戰爭:中國面臨的危機與現代化的啟動
第1章 再版自序
此書原名《人類文明的歷程》,是教育部組編的大學素質教育書系之一種,2000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據我所知,自該書發行以來,既有把它當文明史教材或參考書的,也有把它當世界史教材或參考書的,每年都有重印。而今,合同早已過期,又做了大量修訂和增補,乃改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并根據出版方面的建議,更名為《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以應讀者之需。
這種改動也不是不可。在初版自序中,我曾談到文明史與世界史在寫法上的區別,說“本書與世界通史不一樣,不是從形態演變的角度來觀察世界歷史,而是從文明演變的角度來觀察,因此本書將注重構成文明的四大因素,即經濟條件、政治組織、道德傳統和文化藝術”。其實,我在那里所說的“世界通史”,是指“以往”的世界史即傳統的世界史教材,特別是源于蘇聯的以“五種生產方式”為綱的世界史教材,而本書所說的文明史是指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其觀照對象或涵蓋面自然不能不是“世界”,因而亦可說是以文明演進為視角或線索的世界史。不妨說,就其內容而言,兩個書名都是確切的。
讀者或許已注意到,我在原稿中強調了“亞歐農業帶從狩獵和采集世界史中脫穎而出”的過程。但讀者或許沒有太留意我所強調的“農業文明首先興起于東方”而不是西方,以及進而提出的“近農業帶”和“遠農業帶”兩個概念及其含義。要知道,如果只有“亞歐農業帶”,而沒有后面兩對概念及對它們的探討,就不可能真正建構起“世界歷史”的結構,并了解它們的不平衡性,而這種結構及其不平衡性乃是世界歷史和文明演進的內在動力,是此后世界歷史上所發生的許多差異、矛盾、斗爭的真正源頭。其中隱藏著重要的歷史奧秘。
這次修訂再版時,除了改正一些已發現的打印中誤置、錯置的字詞外,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為第一編增寫了“澳大利亞人及大洋洲其他土著文化”一章,因為大洋洲土著雖然遠離亞歐大陸,演進緩慢,但近幾個世紀來在現代文明沖擊和影響下正在興起,并以其獨特的地域和文化優勢,吸引著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二是對若干部分,如“人類的起源與分布”、神話、傳說與歷史的關系、“蠻族入侵與文化交流”、《拿破侖法典》在歐洲的傳播、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國”以及“高科技革命”在全世界的擴散等,在觀點、材料和史實上做了必要的補充;三是進一步研究了幾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情況,發現《權利法案》是這幾個革命的“最大公約數”,作出這幾個革命可稱之為“權利革命”的推論,并重新評價了《人權宣言》中關于“憲法和憲政”的論述;四是為書的各編增加了一個進一步閱讀書目,包括了中文和英文兩種,可能并不一定充分和恰當,有機會再作調整。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全球化迎來了自己的“網絡時代”,在其“高歌猛進”的80年代,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經濟創新甚至金融創新更是層出不窮,但由于蘇東劇變而獲得了“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美國,卻或者借題發揮、或者小題大作、或者無中生有地對一個又一個國家發動了戰爭,以肢解其戰爭對象。雖然破壞性的戰爭均取得了成功,但軍事上的、社會上的、經濟上的、政治上的和意識上的戰爭卻難言“勝利”,并在財政上和效用上為美國及其追隨者們留下了巨大赤字,以致一貫被視為西方社會穩定力量的“中產階級”也身受其害。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近,信息、技術和知識的傳播明顯加快,財富集中和分散的趨勢均顯著加強,“金磚五國”即新興經濟體遍布于亞歐、拉美及非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政治和治理多極化日益顯現,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智囊和決策者使用其“巧實力”,一面加快圍堵中國的步伐,一面又提出構建“中美國”(Chin-America)的概念,終難掩其面臨的困境。此次本書修訂,本打算增訂和改寫“補編”,但終因許多事情尚未“塵埃落定”而被迫作罷。畢竟,歷史家應當與現實保持一定距離,因為現實的變化太快了,不便輕易作結論。
盡管“世界歷史”的概念源遠流長,但真正的世界歷史的研究和編撰是始于西歐資本主義新興之際,因而充斥著“歐洲中心論”的觀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蘇聯的歷史學家們用馬克思的“社會形態”演進論代替了西方的“歐洲中心論”,在建構世界史體系方面進行了創新,但因受斯大林“五種生產方式”提法的影響,顯得過于僵化和沉悶。二次大戰前后,美國和西方學者開始反思“歐洲中心論”的利弊,用“全球史”改造其傳統的世界史亦令人耳目一新,但由于把“與外族人的交往”視為“社會變革的主要推動力”,必然忽視作為世界歷史主要內容和線索的人類社會縱向發展對于橫向發展的制約作用。本書力圖避免上述兩種傾向,以人類文明的演進為主要內容和線索來論證和描述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時又承認、肯定并努力挖掘這些演進背后的社會經濟根源和終極原因,并從這種觀點出發觀察和探討人類變遷的現狀和未來。
本書規模不大,但所涉層面寬廣,借鑒并采納了眾多專家的研究成果,筆者在此一并深表謝意。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從基本事實出發,浩大的宏觀研究更應注重史實的拓展,所以本書特別關注各種專題研究在史實方面的收獲,并盡量在書中加以吸收,雖然多少會有一些個人的解讀和心得。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本書特意在各編最后安排一章,除了增加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有關內容外,就是想比較集中和全面地闡述作者在理論方面的思考。
記得打倒“四人幫”后,本系一位領導在一次全系大會談及通史教學問題時說,“通史課”是數代人琢磨研究的對象,哪怕做一點點的改進和發展都是不易的。此書準備、撰寫、修訂前后達二十年,在經歷了無數困難和磨練之后,方知此言不虛。書中錯誤肯定不少,還望讀者不吝賜教。
作者
2012年2月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