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黃河流域:華夏多元一體文明的誕生地

中華文明的誕生,以夏朝的建立為標志,因此可稱為“華夏文明”,其誕生地為中國的中原,亦即黃河中游,時間是公元前21世紀。

華夏文明雖然誕生于中原,但其起源卻是多元的。這是因為,在中國,由舊石器向新石器的轉變,并不僅僅發生于中原。到公元前6000年,當新石器時代中期到來時,根據考古學提供的資料,以農業為主的文化遺址就不限于中原。例如,在黃河流域,有老官臺文化、磁山文化、斐李崗文化、后李文化;在長江流域,有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在遼河流域,有興隆洼文化,等等。且各地文化均有自己的特色,是獨立發展起來的農業中心。黃河流域以種植粟類作物為主,而長江流域以稻作農業為主,差異很大。這時雖然尚不見文明因素出現,但已為多元文明的起源準備了物質基礎。

大約到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進入晚期,中華文明的因素經歷了一個由孕育到萌生的過程。在其孕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在黃河流域有仰韶文化(半坡期)、北辛—大汶口文化(早期);在長江流域有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在遼河流域則有紅山文化(早期)等。一方面,在這些文化中,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已經出現,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有了較多的剩余,甚至私有制的現象也已出現,作為記事的刻畫符號廣泛采用,只是今天的人們難于弄懂;另一方面,這時的社會尚未真正發生分化,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組織仍是社會的細胞,平等和民主仍是人們崇尚的最高原則,這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聚落遺址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但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仰韶文化由半坡期發展到廟底溝期,大汶口文化由早期發展到晚期,大溪文化發展為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發展為崧澤文化,而紅山文化也由早期發展到晚期。這時,不僅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進一步擴大,甚至手工業內部也有了新的分工,制玉和金屬冶鑄成為新興的生產部門,儲藏糧食的窯穴的增多表明財富積累加快了,氏族公墓中大型墓葬與小型墓葬的對比更加鮮明,在紅山文化晚期出現了壇、廟、冢等禮制建筑,在屈家嶺文化中發掘出城堡式建筑。所有這些都表明,一種新的因素,即文明的因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終于產生了。這一時期,可以稱為中華文明的“萌芽時期”或“曙光時期”。

公元前3000年之后,在大約一千來年的時間里,中華文明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這種進展以山東的龍山文化為代表,但又不僅限于山東地區。屬于“龍山時代”的文化,還有黃河流域的齊家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遍及河南、陜西、山東、河北、湖北、江蘇、遼寧、甘肅、內蒙。“城堡”的大量發掘是這一考古學文化的一大特色,最大的湖北石家河古城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其他如山東龍山城子崖為20萬平方米,河南輝縣孟莊古城為16萬平方米,山東丁公古城為12萬平方米,其規模都相當宏大。城堡作為政治中心,它的廣泛出現意味著酋邦的初興。龍山文化的另一大特色是大型禮儀性建筑的興建。這類建筑目前在中原尚未發現,但在良渚文化中已不只一處,如上海的福泉山、余杭的反山,以及反山西面不遠的匯觀山和反山東南的大觀山果園。其中,大觀山果園是一座土臺子,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約45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且土臺子上還有三座小土臺子。考古學家在土臺子上發現了紅燒土,說明三座小土臺子上原建有房子,它原是一座祭壇遺址。專家認為,這樣大規模的禮制建筑,其意義決不亞于城堡的出現。大量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是龍山文化的第三大特色,其中以琮和璧最為突出,為什么這時琮和璧如此突出?《周禮·大宗伯》曰:“以蒼天璧禮天,以黃琮禮地?!边@說明,這時大量玉器特別是琮、璧的制作是與大型禮儀性建筑的出現相配合的,均是貴族祭司權力提升的表現。龍山文化中的最大成就是文字的發明和應用,雖然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過許多類似圖畫的刻畫,但因均屬單個發現,尚無法判斷它們是否為表意又表音的文字。而這次在山東鄒平丁公山遺址中,在一塊陶片上發現了包括5行11字的陶文,這些陶文排列有序,燒刻于“盆底”而不是盆的邊緣或兩壁,既可排除它是胡寫亂劃,也可排除它是供欣賞的圖畫,雖然其含義目前尚無一致看法,但很有可能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古的文字,是中華文明誕生的重要標志。雖然在龍山文化中,尚難判斷社會結構的演變情況,但龍山文化顯示了由原始社會向國家制度演變的許多過渡性特征。

進入公元前21世紀以后,中華文明的興起進入了決定性階段,其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為“二里頭文化”。這一文化因最早發現于河南偃師縣城西南約9公里的二里頭遺址而命名。但屬于這一考古學文化的遺址在全國許多地方多有發現,形成中原、山東蘇北、北方和甘、青四大文化區。1959年發現的二里頭遺址,面積達375萬平方米,其文化可以明顯分為四期。到目前為止,在二里頭遺址尚未發現文字遺存,但已發現的青銅器很多,包括青銅工具刀、錐、鋸、錛、鑿、魚鉤,青銅武器戈、戚、鏃和青銅容器爵、斝、斝、鼎、觚等,而且發現了冶鑄青銅器的作坊遺址,說明生產力發展的水準高于龍山文化。大型宮殿建筑是二里頭文化中最重要的發現。據考古發掘報告,二里頭遺址中心部位存在多座宮殿建筑基址,已對兩座基址進行了發掘,其中一號基址為一大型夯土臺基,東西長約108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1萬平方米。其殿堂位于臺基中部偏北,東西長約30.4米,南北寬約11.4米。從存在檐柱和挑檐柱構造看,此殿屋頂可能是四坡出檐式,規模和結構相當宏偉,顯然是最高統治者活動之所在。位于二號宮殿以北不遠的墓葬M1,僅墓口就東西長5.35米、南北寬4.25米,且發現了陶龍頭、漆皮、蚌飾片以及置于一紅漆木匣內的狗骨架,被認為是王墓無疑,與上述宮殿遺址是呼應的。這樣,上述所說的專門青銅武器,當是已存在國家機器的支柱——常備軍的證據。據有關文獻推算,夏代約始于公元前23—前21世紀,而二里頭一期文化的碳十四測定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世紀,且其分布范圍與文獻記載夏族活動地域基本一致。因此二里頭文化很可能就是夏文化,盡管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證明二里頭類型族屬的文字。

無論將來能否找到有關的文字證據,從地域和時間的吻合看,二里頭文化都可以構成夏王朝建立的基礎?!妒酚洝は谋炯o》記載,夏原是一部落聯盟的名字,由夏后氏、有扈氏等12個姒姓氏族部落組成,該族興起于崇山,建都于陽城。在伊水和洛水兩岸“有夏之居”,洛水與伊水的交匯處,即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所在地。但古書另有兩說:一說,禹曾都于安邑、平陽,此地在今山西南部,西周初年仍被稱為夏墟;另一說,夏后相曾都于帝丘,而帝丘位于今河南與河北、山東的交界處。但仍是以中原為中心。按《竹書紀年》,夏王朝自禹至桀,前后共17君,歷時472年。從歷史發展上看,夏的立國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用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即古書上說的“啟代益作后”,啟是夏禹的兒子;二是制定刑法以治理國家,即《左傳》所說:“夏有亂政,而作禹刑”;三是劃公田為私田以征收貢賦,即《孟子·滕文公》所說:“夏后氏五十而貢。”換言之,如果說在堯舜禹時還屬氏族制度的話,那么自啟執政始夏就在經濟政治和立法上,變成一個貴族君主制的國家了。國家是文明的概括,夏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建立應是華夏文明興起的標志。

《論語·憲問》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說明夏王朝是以農立國的。但這個“農”已不再是“天下為公”時代的集體耕作者,而是耕種著大約50畝私田的小農了。中國的農業似乎自古就很發達,從《論語·泰伯》所說禹“盡力乎溝洫”來看,從夏王朝起就已很注重水利和灌溉了,這和西亞是類似的。農耕最重要的是掌握時令,中國古代如此發達的農業不可能不重視這一點,春秋戰國時就流行的歷書《夏小正》,從其名稱看可能就起源于夏朝。

自夏王朝建立以來,經商周而秦漢,中華的版圖由中原擴大到江南、長城內外,終于在秦漢時一統天下,但從其文明起源看卻是多元的,可謂“多元一體”。不過,這種一體化的過程為什么仍是以“中原文化”為中心來統一呢?其原因有三:第一,中原優越的地理位置客觀上有利于吸收各方文化的優點。如山東龍山文化中鼎、豆、壺、斝、壺、斝、觚、斝等陶禮器,良渚文化中的琮、璧、鉞等玉器及玉琮上的獸面紋,都被融入二里頭文化并成為它的重要特征;第二,中原文化居中的地理位置,使之面臨來自多方的矛盾沖突乃至戰爭,為此二里頭人必須加強自己的組織和力量,這在組織上就表現為王權的集中,在軍事上就表現為戈、戚等專門青銅武器的發明;第三,據文獻記載,堯、舜、禹時代中原地區洪水泛濫成災,治洪的需要促進了組織的日益嚴密和絕對權威的形成,成為國家機器及其管理職能演變的動力。作為夏王朝締造者的禹,如果不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是不可能將權力傳子,以確立王位世襲制的。

關于夏朝,有些人把它列入傳說時代,其實世界各文明均有自己的傳說時代,但有關夏朝的歷史并不只是傳說,也有大量文字記載。《史記·夏本紀》說:自禹至桀,17君、14世,且有名有姓。《大戴禮記·少間篇》說:“禹崩十七世,有末孫桀?!薄秶Z·周語》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均與《史記》相合。錢穆認為:“自湯以前先公,正與自禹以下年世相當。史記所載商先王公已有甲骨文為證,史記載夏事,自可不必證而信?!贝搜詷O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龙江县| 南部县| 阳泉市| 错那县| 镇坪县| 广汉市| 普定县| 乐平市| 德清县| 静乐县| 阿克苏市| 汉阴县| 防城港市| 揭阳市| 梁山县| 彭水| 扶绥县| 海晏县| 岫岩| 桂东县| 高平市| 成武县| 仁布县| 宁陕县| 尼勒克县| 亚东县| 永靖县| 东安县| 石棉县| 喀喇沁旗| 惠东县| 和林格尔县| 揭阳市| 枣强县| 盐城市| 建瓯市| 上杭县| 分宜县| 策勒县| 都安|